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肝癌中p53基因突变的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争艳 《肿瘤》1998,18(1):39-41
肝癌中p53基因突变的检测朱争艳1宫恩聪2吴秉铨2关键词肝肿瘤基因,p53作者单位:1.天津第三中心医院(天津300170)2.北京医科大学病理系肝癌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多步骤的演化过程,在此过程中涉及到一系列癌基因激活和抑癌基因失活的变化。p53基因作...  相似文献   

2.
p53基因突变在胃癌发生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胃癌的发生发展是多基因参与、多步骤进行的过程.而p53基因突变作为一种重要抑癌基因失活方式,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现综述近年来在胃癌中发现的p53基因突变类型、方式、地区差异性及与多种因素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p53基因突变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临床分期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银染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笥分析法(PCR-SSCP),检测了48例肺癌组织中p53基因突变的表达。结果:在48例肺癌组织中,p53基因突变的检出率为47.9%,,p53基因突变的表达与临床分期和淋巴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4.
胃癌的发生发展是多基因参与、多步骤进行的过程。而p53基因突变作为一种重要抑癌基因失活方式,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现综述近年来在胃癌中发现的p53基因突变类型、方式、地区差异性及与多种因素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大肠癌p53基因突变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郁宝铭  王灏  郑民华 《肿瘤》1999,19(6):353-355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了研究p53codon72多态的功能,采用定点诱变法构建人p53基因的多态质粒。方法:设计带有突变碱基的引物,通过PCR扩增引入突变碱基,再将突变后的p53序列插入载体中,经测序确定所扩增的DNA序列,并用体外转录翻译系统制备p53蛋白和i ASPP蛋白,免疫沉淀法检测蛋白相互作用。结果:通过PCR获得的含突变碱基的p53序列经连接后插入真核表达载体pReceiver-M01中,构建了p53多态位点为72Arg的表达质粒pReceiver-M01-p53(Arg72)。测序证明序列正确,表达的p53蛋白能与i ASPP相互作用,具有生物学功能。结论:成功构建了p53多态(72Arg)真核表达载体,为进一步深入研究p53多态的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 进一步明确胃黏膜癌变进程中基因变异的规律。方法 用PCR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方法对18例胃癌组织以及正常胃黏膜中p53基因突变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p53基因突变10例(10/18)占55.6%,其中第5外显子突变4例,第7外显子突变3例,第6外显子突变2例,第8例显子突变1例。结论 p53基因结构和产物的变化可以作为肿瘤相关标志,对评估胃癌病人的预后和指导临床治疗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肝细胞癌p53基因突变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抑癌基因p53具有广谱抑癌作用,该基因失活是细胞发生癌变的重要因素。p53基因失活的机制是多种的,其中突变是其失活的主要原因之一〔1〕。第7外显子是p53基因突变的热点区之一,在黄曲霉毒素高污染区的肝癌存在该外显子第249位密码子特异突变〔2〕。本实验应用PCR-SSCP同位素技术和PCR直接序列分析对我国重庆地区肝细胞癌p53基因第7外显子突变进行检测,并探讨其临床意义。1材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28例肝细胞癌均为我院肝胆外科住院病人并长期居住本地,男24例,女4例,年龄21~73岁,平均48岁。有肝炎、肝硬化史24例,长期饮酒史5例…  相似文献   

9.
PCR-SSCP方法检测乳腺癌中p53基因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53基因是发现较早且研究较多的抑癌基因,大量研究表明,p53基因突变与多种肿瘤的发生与发展密切相关,其突变位点主要集中于第5~8外显子.本实验采用PCR-SSCP的方法对58例乳腺癌及8例良性乳腺肿瘤组织进行了p53基因第5~8外显子的突变分析,以期对p53基因突变与乳腺癌的相关性作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p53基因突变与乳腺癌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p53基因突变与乳腺癌的关系,[方法]采用PCR-SSCP法检测了60例乳腺癌组织中p53基因的5、6、7三个外显子。[结果]对例有异常电泳带,Ⅱ-Ⅳ期乳腺癌中存在着高频率的p53基因突变,Ⅱ期15/25例(60.0%),Ⅲ期14/18例(77.8%),Ⅳ期4/4例(100%)。腋窝淋巴结转移阳性者的突变率(30/36,83.3%)明显高于腋淋巴结转移阴性者(3/14,21.4%)。〔结论〕p53基因异常可能发生在乳腺癌早期,并持续存在于乳腺癌突变的全过程,在乳腺癌的发生和演进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腋窝淋巴结转移阴性的病人中也有p53基因的突变,提示应密切关注此类病人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索肺癌放疗中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放射性食管炎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分析了DNA损伤修复通路、凋亡通路和炎症因子相关的加个基因37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的基因型,观察放疗中和放疗结束后3个月内发生的≥2级放射性食管炎与其相关性.170例病理证实的不可手术的肺癌患者(非小细胞肺癌127例,小细胞肺癌43例)接受了45~70 Gy(平均60 Gy)的放疗,其中三维适形放疗132例,常规放疗38例;单纯放疗41例,放化疗129例(序贯放化疗78例,同步放化疗51例).结果 170例中发生≥2放射性食管炎40例,其中2级36例,3级4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放疗技术、同步放化疗与放射性食管炎的发生有关(P=0.032、0.049),多因素分析结果接近统计学水平(P=0.072、0.094).相关性分析显示TGF-β1-509T和XPD 751Lys/Lys基因型为放射性食管炎的风险基因型(χ2=5.65,P=0.017,χ2=3.84 P=0.048).结论 TGF-β1-509C/T和XPD Lys751Gln多态性与肺癌放射性食管炎的发生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INTRODUCTION: The bi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sequence variants in form of SNPs needs to be carefully evaluated, as conflicting associations with cancer predisposition have been reported. Haplotypes, the combination of closely linked alleles on a chromosome, play key roles in the study of the genetic basis of disease. There is strong evidence that different polymorphisms within a single gene in cis position can interact to create a large effect on the observed phenotype. Several polymorphisms have been reported in the p53 gene. Some of these are within the coding region and may affect the function of the p53 protein, others are within introns or non-coding regions, and their significance is unclear. In this study, we investigated the association of specific p53 genotypes and haplotypes with risk of breast cancer. METHODS: One hundred and fifteen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 and 63 healthy individuals were analyzed. DNA was isolated by salting out. The polymorphic sites were analyzed by PCR RFLP. Pearson's chi(2) and Kolmogorof Simirnow tests were used for statistical analyses. Extended haplotype frequencies were estimated. RESULTS: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genotypes was similar for all three polymorphisms in the cases and the controls. Our estimated haplotyp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intron 3 (+16bp)|exon 4 (Arg) diplotype and the intron 3 (+16bp)|exon 4 (Arg)|intron 6 (G) haplotype combinations are overrepresented in the breast cancer group, suggesting that the intron 3 (+16bp)|exon 4 (Arg) alleles may play a role in breast carcinogenesis. CONCLUSION: We conclude that two haplotypes harboring the intron 3 polymorphic (+16bp) allele are associated with a higher risk of breast cancer in the Turkish population.  相似文献   

13.
DNA修复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铂类药物抵抗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Wei J  Liu BR  Wang YP 《中华肿瘤杂志》2006,28(3):161-163
目前,肿瘤的标准化疗仍然是以解剖部位为基础选择化疗药物,但由于肿瘤本身以及患者个体之间异质性的存在,同一部位的肿瘤对标准化疗的敏感性及化疗产生的毒副反应差异很大。以肿瘤自身药物敏感性为指导开展个体化的药物治疗成为多年来临床研究的热点。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恶性肿瘤的分子亚分类成为可能,以药物敏感相关基因为检测目标的药物基因组学、药物遗传学获得快速发展,使个体化的药物治疗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4.
组织芯片应用于原发性鼻咽癌中p53表达的高通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对不同临床分期鼻咽癌(NPC)中 p5 3蛋白表达的进一步研究 ,探讨高通量组织微阵列技术 (high throughputtis suemicroarray)应用于大规模临床标本高效筛查的可行性。方法 :用组织阵列仪 (tissuearrayer)制备连续系列分区排列的组织芯片 ,然后用 p5 3单抗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一张组织芯片上 3 2 0例各类型的鼻咽活检组织标本中 p5 3蛋白表达 ,并分析 p5 3表达在不同鼻咽组织的分布状况及其与临床分期的相关性。结果 :在正常鼻咽黏膜组织、癌旁组织及癌组织中 p5 3蛋白的检出率分别为 0 ( 0 / 2 9)、16 7% ( 4 / 2 4)及 61 4% ( 164 /2 67) ,NPC组织中 p5 3蛋白表达率明显高于其他鼻咽非癌组织 ,P <0 0 0 1,其中癌旁 4例全为弱阳性 ,癌组织中 164例中弱阳性为112例 ,占 41 9% ( 112 / 2 67) ,而强阳性为 5 2例 ,占 19 5 % ( 5 2 / 2 67) ;p5 3表达与鼻咽癌的临床分期无显著相关性 ,P =0 0 78,而p5 3过表达 (强阳性 )却与鼻咽癌的临床中晚期密切相关 ,P =0 0 0 71。结论 :鼻咽癌中 p5 3蛋白的高频核积累提示p5 3蛋白功能的抑制在鼻咽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应用组织芯片 (tissuechip)大规模高效筛查临床组织标本是可行性的 ,具有快速、方便、经济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背景与目的肺癌是世界上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长较快的恶性肿瘤。近几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蓬勃发展,人们对疾病的认识达到了基因水平。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发现某一基因与肺癌之间的关联性并加以利用,为早期诊断及治疗肺癌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本研究拟探讨p53肿瘤抑制基因BstUⅠ位点多态性与非小细胞肺癌(NSCLC)易感性及放射敏感性的相关性。方法采用PCR-RFLP方法检测50例NSCLC患者及50例健康对照p53基因序列中的BstUⅠ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并采用病例对照方法分析p53基因BstUⅠ位点的多态性与肺癌的易感性,以及NSCLC患者p53基因BstUⅠ位点的多态性与放疗疗效的相关性。结果不同p53基因BstUⅠ基因型的NSCLC患者对放疗的有效率不尽相同。杂合子(A1/A2)基因型的患者对放疗的有效率低.仅为25.0%,而纯合子(A1/A1,A2/A2)基因型的患者对放疗的有效率较高,分别为71.4%和70.0%,三者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χ^2=9.2,P〈0.05)。肺癌组的A1/A1、A1/A2及A2/A2基因型频率分别为28.0%、32.0%及40.0%,对照组为32.0%、42.0%及26.0%,但两组间纯合子的频率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并且未观察到p53基因BstUⅠ的多态性与NSCLC易感性有密切的相关关系。结论p53基因BstUⅠ位点多态性可能与NSCLC发生无关,但NSCLC患者的p53基因BstUⅠ SNP可能与放射敏感性有关。  相似文献   

16.
凌泓  胡欣 《中国癌症杂志》2016,26(11):881-887
背景与目的:BRCA1突变与三阴性乳腺癌发病相关目前已得到学者公认。该研究旨在分析BRCA1相关A蛋白复合物相关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与三阴性乳腺癌发病风险的关系,寻找和确定与汉族人群三阴性乳腺癌遗传易感性相关的基因型和单体型。方法:2008年-2011年间414例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原发性乳腺癌手术的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和354例健康妇女进入本病例对照研究。通过对Abraxas、BRE、Rap80、NBA1和BRCC36基因组DNA的37个SNP位点的检测,分析它们与三阴性乳腺癌的相关性。研究者随后检测了652例其他类型乳腺癌和890例健康女性的DNA以证实发现的SNP是否为三阴性特有的遗传相关位点。结果:该研究在第一步研究中发现,NBA1启动子区rs7250266位点突变的G等位基因在三阴性乳腺癌患者中的频率显著低于在正常女性中的频率(0.14 vs 0.19,P<0.01)。对rs7250266位点基因分型显示:与携带CC基因型个体比较,携带GC型个体的三阴性乳腺癌的发病风险显著降低(GC∶OR=0.70,95%CI:0.51~0.97;GG∶OR=0.48,95%CI:0.21~1.07,P=0.03)。单体型分析也证实NBA1基因的不同单体型间三阴性乳腺癌发病风险不同。第二步的研究结果显示,rs7250266位点突变在非三阴性的乳腺癌与正常人群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19 vs 0.18,P=0.85)。结论:NBA1基因的rs7250266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汉族女性的三阴性乳腺癌发病风险相关,其突变型等位基因携带者罹患三阴性乳腺癌的风险低于野生型等位基因携带者。  相似文献   

17.
肺癌中p53和p63 蛋白表达的高通量组织微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p53和p63蛋白在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并比较两者之间的表达关系.方法组织微阵(tissue microarray,TMA)技术和免疫组化S-P方法(immunohistochemistry,IHC).结果p53蛋白IHC染色中,TMA有价值的肿瘤标本为234(72.9%),总的表达率(+、++、+++)率为48.3%(113/234).随着肺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和腺癌(adenocarcinoma,Ad)分级升高,p53蛋白表达增强,与肺SCC及Ad病理分级有明显相关性(P<0.05).p53蛋白表达与生存期呈明显负相关性(P<0.05).p53蛋白表达与病理分型和临床分期等无明显相关性(P>0.05).p53蛋白表达在肺癌原发肿瘤和转移淋巴结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p63蛋白IHC染色中,TMA有价值的肿瘤标本为264(82.2%),总的表达率(+、++、+++)为67.8%(179/264).p63蛋白在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rcinoma,SCLC)表达最低16.0%(4/25),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rcinoma,NSCLC)与SCLC之间表达存在明显差异(P<0.05).p63蛋白表达与病理组织分级、临床分期、生存期等无明显相关性(P>0.05).p63蛋白表达在肺癌原发肿瘤和转移淋巴结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p53是肺癌的独立预后指标;2.p63蛋白在肺癌的不同病理类型的不同表达,说明肺癌的不同病理类型分子机理有所不同;3.p53蛋白和p63蛋白表达之间无明显相关性;4.TMA可以有效分析比较组织中肿瘤标记物的表达情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细胞凋亡相关基因p53和p73的遗传多态,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对铂类药物化疗敏感性的关系。方法以聚合酶链反应(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和突变扩增阻抑系统(ARMS)分析方法,对165例以顺铂(DDP)或卡铂(CBP)为主进行化疗的晚期NSCLC患者,进行p53第72密码子Arg→Pro多态,和p73第2外显子G4C14-A4T14多态的检测,2~3个疗程后进行效果评价。以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比较不同基因型与化疗疗效的关系。结果携带p53 72Pro等位基因患者的化疗敏感性,是携带p53 72Arg/Arg基因型患者的2、46倍(95%CI,1.11~5.45,P=0.026);而携带至少1个p73突变等位基因(A4T14)的患者,其化疗敏感性是携带p73 G4C14/G4C14基因型患者的2.22倍(95%讲,1.14~4、30,P=0.019)。2个多态位点合并分析结果显示,同时携带p53和p73野生基因型的患者,化疗有效率为7.7%;而携带1个、2个和≥3个p53和p73变异等位基因的患者,化疗有效率分别为34.8%、42.2%和40、7%。结论p53和p73基因遗传多态与晚期NSCLC患者对以铂类药物为主的化疗敏感性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既往关于核苷酸剪切修复通路中,着色性干皮病基因D(xeroderma pigmentosum group D,XPD)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Lys751Gln和Arg156Arg与乳腺癌易感性关系研究的结论存在争议。本研究采用Meta分析方法定量评价Lys751Gln和Arg156Arg与乳腺癌易感性关系。方法全面检索CNKI、万方、Pubmed、Cochrane Library和EMBASE数据库中关于Lys751Gln、Arg156Arg与乳腺癌易感性关系的文献,Rev Man 5.0和StataSE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合并OR值及95%CI绘制森林图。逐一剔除每项研究进行敏感性分析,漏斗图法和Begger’s检验判断发表偏倚,假阳性结果报告率(false positive report probability,FPRP)评价假阳性错误概率。结果共纳入37篇文献,包括17 692例乳腺癌患者和18 325例对照。Lys751Gln位点CC基因型相对于AA基因型是乳腺癌发生的危险因素,OR=1.27,95%CI为1.07~1.50,P=0.01,FPRP值为0.043;显性模型OR=1.13,95%CI为1.02~1.24,P=0.02,FPRP值为0.082;隐性模型OR=1.24,95%CI为1.05~1.46,P=0.01,FPRP值为0.082。亚组分析结果中发现,仅在非亚洲人群中该关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C相对于AA,OR=1.07,95%CI为1.01~1.13,P=0.01;CC相对于AA,OR=1.30,95%CI为1.08~1.57,P=0.01;显性模型OR=1.17,95%CI为1.04~1.31,P=0.01;隐性模型OR=1.26,95%CI为1.05~1.52,P=0.01。未得到Arg156Arg位点与乳腺癌发生有意义的结果,P>0.05。结论 XPD基因Lys751Gln位点与乳腺癌的发生存在一定的关联,尚未发现Arg156Arg位点与乳腺癌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中国汉族男性人群中5-羟色胺受体1B基因(HTR1B)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的遗传特征。方法:通过基因再测序筛查155例汉族男性人群HTR1B基因多态性位点,采用HaploView软件分析筛查到的多态性位点的遗传学特征、连锁不平衡(LD)、标签SNP和单体型(域)分布。结果:155例汉族男性人群中,HTR1B基因SNP位点包含5′-侧翼区的rs17273700(-860A>G)、rs1228814(-700G>T)、rs11568817(-262 A>C)、rs130058(-161T>A),编码区的rs6298(+129A>G)、rs6296(+861G>C)和3′-侧翼区的rs6297(+1 180T>C);各多态性位点基因型频率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P>0.05);rs17273700与rs11568817位点之间(|D′|=1.0, r2=0.94)和rs6296与rs6298位点之间(|D′|=0.946,r2=0.849)呈强LD关联;该人群主要存在8种单体型,占94.2%,其中最主要为野生单体型H1(46.0%);筛选出-860A>G、-700G>T、-161T>A、+129A>G、+1 180T>C共5个标签SNP和两个单体型域,-860A>G和+129A>G分别为其代表性单体型标签SNP(htSNP)。结论:本研究首次筛查出HTR1B基因在中国汉族男性人群中的合适的标签SNP和htSNP,减少了后续研究的SNP位点数目,为探讨其与疾病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