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微种植体支抗与颌间Ⅲ类牵引矫治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前后上气道矢状径的变化,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35例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利用直丝弓矫治技术矫治,微种植体组15例(A组):骨性Ⅲ类错[牙合]重度病例(垂直高角)选择配合微种植体支抗;颌间Ⅲ类牵引组20例(B组):骨性Ⅲ类错[牙合]轻、中度病例(垂直低角、均角)选择配合颌间Ⅲ类牵引,测量分析矫治前后的头颅定位侧位片。结果矫治后颅颌面测量指标的变化:A组蝶鞍中心鼻根点下牙槽座点构成的角(sellanasionsupramental angle,SNB角)减小(P<0.05),上牙槽座点鼻根点下牙槽座点构成的角(subspinalenasionsupramental angle,ANB角)增大(P<0.05);B组SNB角减小(P<0.05),蝶鞍中心鼻根点上牙槽座点构成的角(sellanasionsubspinale angle,SNA角)、ANB角、下颌平面角(anterior skull base planemandibular plane angle,SNMP角)增大(P<0.05)。矫治后上气道矢状径测量指标的变化:A组上气道矢状径舌咽段(TBTPPW)减小(P<0.05);B组上气道矢状径鼻咽第一段(PNSR)增大(P<0.05)。矫治后A组SNB减小、ANB增大的量大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上气道TB-TPPW减小的量大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微种植体支抗矫治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对上气道矢状径舌咽段产生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安氏Ⅰ类错(牙合)拔牙与非拔牙矫治后的上颌舌侧弓形特点.方法:测量安氏Ⅰ类错(牙合)矫治后的上颌牙(牙合)模型60 副(拔牙与非拔牙矫治各30 副)得出其舌侧牙弓宽度、深度的均值及标准差,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并绘制其舌侧弓形图作分析比较.结果:拔牙组前牙区舌侧牙弓宽度、深度均大于非拔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磨牙区舌侧牙弓深度拔牙组大于非拔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宽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 组的牙弓形态前牙区较一致,前磨牙、第一磨牙区2 组差异较大,从第一磨牙远中舌尖向后弓形又趋于一致.结论:安氏Ⅰ类错(牙合)拔牙与非拔牙矫治后的上颌舌侧弓形整体形态相似,但拔牙组前部弓形较非拔牙组深.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安氏Ⅲ类错(牙合)非拔牙与拔牙矫治前后牙弓及上气道形态变化及其相关关系.方法 选取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共40例,非拔牙与拔牙组各20例,两组均采用传动直丝弓矫治技术进行矫治.测量矫治前后牙弓及上气道形态相关指标,获取的资料采用SPSS 23.0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拔牙组治疗...  相似文献   

4.
骨性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上气道改变的X线头影测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骨性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对上气道的影响.方法生长发育期骨性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上颌后缩患者36例,正常生长发育期儿童38例为研究对象.通过X线头影测量研究及统计学t检验处理.结果骨性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和正常组相比口咽腔气道段(U-MPW,PAS)明显小于正常组(P<0.05);舌骨位置明显偏低偏后(P<0.0001).结论生长发育期骨性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儿童口咽腔气道段结构性狭窄,舌骨后下移位,为儿童期预防和治疗上气道结构性狭窄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上颌前方牵引治疗青少年骨性反牙合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上颌前方牵引矫治青春快速生长期减速阶段的安氏Ⅲ类错牙合前牙反牙合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选择12例安氏Ⅲ类错牙合前牙反牙合患者,在治疗前及使用上颌前方牵引器械解除反牙合后,摄头颅侧位定位片,并进行投影测量分析.结果覆盖增加(3.90±0.40)mm(P<0.001),A点矢状方向增加(1.80±0.37)mm(P<0.05),B点矢状方向减少(0.60±0.19)mm(P<0.05),Wits增加(3.10±0.57)mm(P<0.05),ANB增加(3.00±0.57)°(P<0.05),其中41%为骨性改变,59%为牙性代偿.结论上颌前方牵引对于错过青春快速生长期,由上颌骨发育不足造成的安氏Ⅲ类骨性错牙合仍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6.
上颌前方牵引治疗青少年骨性反He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钟铭 《口腔医学》2005,25(2):75-77
目的分析上颌前方牵引矫治青春快速生长期减速阶段的安氏Ⅲ类错牙合前牙反牙合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选择12例安氏Ⅲ类错牙合前牙反牙合患者,在治疗前及使用上颌前方牵引器械解除反牙合后,摄头颅侧位定位片,并进行投影测量分析.结果覆盖增加(3.90±0.40)mm(P<0.001),A点矢状方向增加(1.80±0.37)mm(P<0.05),B点矢状方向减少(0.60±0.19)mm(P<0.05),Wits增加(3.10±0.57)mm(P<0.05),ANB增加(3.00±0.57)°(P<0.05),其中41%为骨性改变,59%为牙性代偿.结论上颌前方牵引对于错过青春快速生长期,由上颌骨发育不足造成的安氏Ⅲ类骨性错牙合仍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安氏Ⅰ类和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舌体、舌骨位置的差异,探讨舌及舌骨位置与错(牙合)畸形矢状向牙和颌骨位置改变的关系.方法:选择未经治疗的安氏Ⅰ类错(牙合)畸形患者15例(平均年龄13.7岁,男7例,女8例);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15例(平均年龄14.3岁,男4例,女11例),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分析.测量舌体位置(U'O、S'O、ET、HET和Ltg1-7),舌骨位置(C3H、H'H、GoGn-H)以及牙、颌骨的矢状向指标.采用SPSS15.0软件包对2组测量值进行成组t检验,并分析两组测量值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舌体高度大于安氏Ⅰ类,差异有显著性(P<0.05).舌体长度、姿势位及舌骨位置均无显著差异.安氏Ⅰ类错(牙合)组,HET与CoA显著相关(r=0.691,P<0.01),S'O分别与CoA、U1L1显著相关(r=0.689,P<0.01;r=-0.673,P<0.01),C3H与ANB相关(r=-0.519,P<0.05).安氏Ⅱ类错(牙合)组,HET分别与CoA、CoGn显著相关(r=-0.528,P<0.05;r=-0.569,P<0.05),S'O分别与CoA、CoGn、GoGn及GoGnSN显著相关(r=-0.551,P<0.05;r=0.535,P<0.05;r=0.626,P<0.05;r=0.531,P<0.05),GoGnH分别与MP、OP显著相关(r=0.540,P<0.05;r=0.617,P<0.05).结论:安氏Ⅰ类与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舌体高度存在显著差异,舌体高度及舌体垂直位置和上颌长度相关.舌体及舌骨的位置在安氏Ⅰ类错(牙合)畸形和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的矢状向颌骨及牙位置上存在不同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拔牙矫治与非拔牙矫治对Ⅰ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口咽气道容积差异,评估拔牙矫治对口咽气道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选取骨性Ⅰ类错牙合畸形患者40例,其中拔牙矫治(拔除4个前磨牙)及非拔牙矫治各20例,采用锥形束CT(CBCT)头影测量技术,就矫治前、后3个骨性测量项目、4个牙性测量项目及口咽气道大小进行测量比较。配对t检验比较拔牙矫治组与非拔牙矫治组在矫治前(T0)与矫治后(T1)口咽气道容积差异,两样本t检验评估拔牙与非拔牙矫治对口咽气道容积的影响。结果 无论拔牙矫治组还是非拔牙矫治组,矫治后面中部长度及下颌骨有效长度均较矫治前增大(P<0.01);在拔牙矫治组,矫治后上切牙唇倾度、下切牙唇倾度、上切牙凸距及下切牙凸距均较矫治前减小(P<0.01);拔牙矫治组与非拔牙矫治组,矫治前后口咽气道容积及气道最窄处面积的改变,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拔牙矫治组8例患者矫治后口咽部最狭窄区域相对牙合平面位置发生改变,而非拔牙矫治组6例患者矫治后口咽部最狭窄区域相对牙合平面位置发生改变。结论 拔牙矫治Ⅰ类错牙合畸形——拔除4个前磨牙,内收上前牙并不影响口咽气道大小。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安氏Ⅱ1错(牙合)经非拔牙固定和功能矫治后,采用改良Hawley's保持器保持颌位矢向稳定性的临床效果.方法:20例安氏Ⅱ1下颌后缩型非拔牙矫治病例,随机分为二组,每组10例,矫治后分别采用普通Hawley's保持器和改良Hawlwy's保持器保持,3年后观察颌位在矢状向的稳定性.结果:普通Hawley's保持器组的SNB0、ANB0、Overjet(mm)、1-NB0、1-NB0 (mm)、Ptm-6 (mm)在矫治前与矫治结束时、矫治结束时和保持3年后相比有均显著差异(P<0.01).改良Hawlwy's保持器组SNB0、ANB0、Overjet(mm)、1-NB0、Ptm-6 (mm)在矫治前和矫治结束时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矫治结束时与保持3年后无显著差异(P>0.01).结论:改良Hawleys保持器较普通Hawley's保持器能更好地保持颌位在矢状向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上前牙角度与低角安氏Ⅱ类牙性错牙合畸形拔牙矫治设计的相关性并得出临界诊断值。方法  选择2009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包头市中心医院口腔正畸科矫治结束的牙列拥挤在Ⅰ度以内、下颌平面角(MP-FH角)≤ 25°的低角安氏Ⅱ类牙性错牙合畸形患者100例,其中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矫治患者50例(拔牙组),不拔牙矫治患者50例(不拔牙组)。对两组患者的矫治前头影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上前牙角度与拔牙矫治设计的相关性。结果    反映上下颌骨位置关系的SNA角、SNB角、ANB角在拔牙组与不拔牙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不能作为低角安氏Ⅱ类牙性错牙合畸形拔牙设计的参考依据。反映上前牙角度的U1-NA距、U1-NA角、U1-L1角、U1-SN角以及MP-FH角在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接收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可知,上前牙角度相关测量指标对低角安氏Ⅱ类牙性错牙合畸形拔牙与否有诊断价值[曲线下的面积(AUC)> 0.5]。根据约登指数求出最佳临界诊断值:U1-NA距为7.25 mm;U1-NA角为20.50°;U1-SN角为109.50°;U1-L1角为119.25°;MP-FH角为19.25°。结论   上前牙角度与低角安氏Ⅱ类牙性错牙合畸形病例进行拔牙矫治设计相关并具有诊断价值,相关测量项目的临界诊断值对于是否进行拔牙矫治设计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上前牙角度与低角安氏Ⅱ类牙性错牙合畸形拔牙矫治设计的相关性并得出临界诊断值。方法  选择2009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包头市中心医院口腔正畸科矫治结束的牙列拥挤在Ⅰ度以内、下颌平面角(MP-FH角)≤ 25°的低角安氏Ⅱ类牙性错牙合畸形患者100例,其中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矫治患者50例(拔牙组),不拔牙矫治患者50例(不拔牙组)。对两组患者的矫治前头影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上前牙角度与拔牙矫治设计的相关性。结果    反映上下颌骨位置关系的SNA角、SNB角、ANB角在拔牙组与不拔牙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不能作为低角安氏Ⅱ类牙性错牙合畸形拔牙设计的参考依据。反映上前牙角度的U1-NA距、U1-NA角、U1-L1角、U1-SN角以及MP-FH角在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接收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可知,上前牙角度相关测量指标对低角安氏Ⅱ类牙性错牙合畸形拔牙与否有诊断价值[曲线下的面积(AUC)> 0.5]。根据约登指数求出最佳临界诊断值:U1-NA距为7.25 mm;U1-NA角为20.50°;U1-SN角为109.50°;U1-L1角为119.25°;MP-FH角为19.25°。结论   上前牙角度与低角安氏Ⅱ类牙性错牙合畸形病例进行拔牙矫治设计相关并具有诊断价值,相关测量项目的临界诊断值对于是否进行拔牙矫治设计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求均角型骨性Ⅲ类错牙合的最适治疗手段。方法 辽宁省人民医院2000 — 2006年完成的18例均角型骨性Ⅲ类错牙合 患者中,拔牙组10例、未拔牙组8例,治疗前后拍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描记、定点、测量,比较13项角度指标和2项线距指标。 结果 未拔牙组SNA、NA-PA、U1-NA、U1-SN角增大,U1-NA距增大,SNB、NP-FH角减小,ANB角增大至正常范围,与矫治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 0.05);拔牙组SNA、SNB、U1-NA、U1-SN角减小,ANB角增大至正常范围,与矫治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或P < 0.01)。结论 均角型骨性Ⅲ类错牙合应优选非拔牙矫治以改善凹陷面型。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2D舌侧自锁矫治技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13例应用2D舌侧自锁矫治技术的成年患者(21~49岁,安氏Ⅰ类4例,安氏Ⅱ1类5例,安氏Ⅲ类4例;非拔牙矫治9例,拔牙矫治4例;)通过问卷调查、矫治后模型、面(牙合)相及X线头影测量分析综合评价其临床应用效果。结果:100%病例认为2D舌侧自锁矫治器无明显异物感;矫治后模型、面(牙合)相的评价优良率为69.22%;安氏Ⅰ类错(牙合)矫治前后头影测量结果变化无统计学意义;安氏Ⅱ1类错(牙合)矫治前后ANB角、上前牙唇倾度、上下切牙间角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安氏Ⅲ类前牙反(牙合)矫治前后上前牙唇倾度和上下切牙间角的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时间11~19个月。结论:2D舌侧自锁托槽矫治技术无需排牙实验,安全、舒适、有效。能满足临床对成人轻、中度错(牙合)畸形的绝对隐形矫治需求。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替牙早期及替牙晚期骨性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行口外颈牵引治疗的疗效,探讨合适的矫治时机.方法:样本包括11例替牙早期患者及15例替牙晚期患者,均为骨性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ANB≥5°,分别予以口外颈牵引治疗.治疗前后摄取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进行头影测量及统计学分析.2组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2组之间采用团体t检验.结果:2组上颌骨生长均受到了抑制,SNA角、上颌骨长度(A-Ptm)及ANB角均有减小.U1-SN角减小,上前牙前突得到改善.2组比较,替牙晚期组变化更明显,2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上颌第1恒磨牙远移距离在2组间则无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在替牙晚期对骨性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行口外颈牵引治疗较为合适,有利于恒牙期的二期矫正治疗.  相似文献   

15.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5,21(5):306-308
目的观察安氏Ⅱ1错(牙合)经非拔牙固定和功能矫治后,采用改良Hawley's保持器保持颌位矢向稳定性的临床效果.方法20例安氏Ⅱ1下颌后缩型非拔牙矫治病例,随机分为二组,每组10例,矫治后分别采用普通Hawley's保持器和改良Hawlwy's保持器保持,3年后观察颌位在矢状向的稳定性.结果普通Hawley's保持器组的SNB0、ANB0、Overjet(mm)、1-NB0、1-NB0 (mm)、Ptm-6 (mm)在矫治前与矫治结束时、矫治结束时和保持3年后相比有均显著差异(P<0.01).改良Hawlwy's保持器组SNB0、ANB0、Overjet(mm)、1-NB0、Ptm-6 (mm)在矫治前和矫治结束时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矫治结束时与保持3年后无显著差异(P>0.01).结论改良Hawleys保持器较普通Hawley's保持器能更好地保持颌位在矢状向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前方牵引矫治乳牙期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上气道矢状形态变化。方法:选择乳牙期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15例,年龄3.7—5.0岁,采用前方牵引治疗前牙反胎,进行正畸前后头影测量分析。结果:前方牵引矫治乳牙期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上颌基骨前移,SNA治疗后增加1.85°±0.60°;下颌骨向后下方旋转,SN—MP和ANS~Me/N—Me治疗后分别增加2.42°±0.59°、(1.85±0.95)%;鼻咽段(PNS—UPW、PNS—Ad2)治疗后分别增加(2.18±0.70)mm,(1.98±0.72)mm,变化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如〈0.01)。结论:前方牵引矫治乳牙期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上气道鼻咽段失状径增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非高角型和高角型骨性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的矫治,找出各自牙、颌面变化的规律性.方法将骨性安氏II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以FMA为标准分为二组FMA<34°为非高角型组,FMA≥34°为高角型组,SNB均小于正常值,ANB≥8°.采用改良Activator与头帽高位后牵引,高角型组还增加垂直牵引进行治疗.结果二组SNA、SNB、ANB、下颌角、1-〗-NA、1--1-、N-ME治疗前后均有显著性差别,P<0.01或P<0.05,IMPA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别,P>0.05.高角型组FMA、Y轴角有显著性差别,P<0.01.结论功能矫治器Activator加头帽高位后牵引均可治疗生长发育期儿童的骨性安氏II类1分类错牙合,使面形得到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18.
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治疗方法的早期预测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试探讨可用于判别手术与非手术治疗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替牙期颅面牙(牙合)特征的方法. 方法 早期治疗组为28例替牙期解除前牙反(牙合)的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男性16例,女性12例),替牙期拍摄头颅侧位片的平均年龄为(9.1±1.4)岁, 在恒牙期采用非拔牙矫治.手术治疗组为21例随生长发育成为严重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男性12例,女性9例),替牙期拍摄头颅侧位片的平均年龄为(10.0±2.0)岁,最终接受正颌手术治疗.结果 早期治疗组与手术治疗组上下齿槽座点连线与下颌平面的夹角(AB-MP)分别为65.1°和6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颌切牙长轴与上下齿槽座点连线的夹角(U1-AB)分别为23.1°和2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个体指数(IS)=0.164×(AB-MP)-0.15×(U1-AB)-6.675.当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IS>0时,其较适合在替牙期进行早期矫治;IS<0,患者更适合进行手术矫治.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影响骨性Ⅱ类错■畸形患儿正畸治疗前后上气道矢状径变化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4月~2022年4月收治的骨性Ⅱ类错■畸形患儿128例,依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64例。观察组采用Twin-block矫治器进行正畸治疗,对照组采用固定矫治器正畸治疗。矫治器前后拍摄头颅侧位片,用WinCeph8.0软件测量相关数据。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上气道矢状径(鼻咽、腭咽、舌咽、喉咽)相关指标,根据上气道矢状径指标变化情况将患儿分为显著变化组、无显著变化组,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治疗后上气道矢状径变化的因素。结果:矫治后观察组SNA°、SNB°、ANB°较矫治前减小,且SNA°、ANB°小于对照组(P<0.05)。与矫治前相比,矫治后观察组PNS-Ba、PNS-UPW、SPP-SPPW、U-MPW、Mc1-Mc2、PAS、V-LPW均有升高,且PNS-UPW、SPP-SPPW、U-MPW、Mc1-Mc2、PAS、V-LPW高于对照组(P<0.05)。128例患儿接受正畸治疗后52例患儿上气道矢状径有显著变化,显著变化概率为40.63%。二元l...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颌骨前后向不调指数(APDI)与上、下颌骨矢状向的位置关系,以利于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测试对象共100例,其中正常(牙合)成人组20例,正常(牙合)青少年组20例,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成人组28例,早期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治疗组24例,早期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治疗失败组8例.头颅侧位定位片测量指标为,腭平面角、面角、AB平面角及APDI值.采用SAS6.12软件包对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正常人群的APDI均值在85°以下,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APDI均值在90°以上,青少年的各项测量值相对成人小,需行正颌外科的患者,APDI均值超过100°.APDI值各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APDI均值超出正常标准值越多,上、下颌骨骨性矢状向畸形就越严重.APDI值是评价骨性安氏Ⅲ类上、下颌骨矢状向关系较为有效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