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肥胖多伴有自主神经系统改变,引起血压增高,能量消耗变化。本文以神经节阻滞剂咪噻芬阻断自主神经,10名瘦人,(32±3)岁,10名肥胖,(35±3)岁。在神经节阻断后,肥胖者由于全身周围血管阻力下降明显[(-310±41)vs(33±78)达因/s.cm5],血压下降较瘦人明显[(-17±3)vs(-11±1)mm Hg;P=0.019)。相反,静息时能量消耗在自主神经节阻断后肥胖的人减少较瘦人少[(-26±21)vs(-86±15)kcal/d,P=0.035]。在增加受检人数后,我们进一步证实了肥胖的人,自主神经对血压起的作用较大。肥胖高血压病人(n=8)较瘦的高血压病人(n=22)血压下降明显[(-28±4)vs(-9…  相似文献   

2.
肥胖的人左心室肥厚(LVH)发生率很高,现在还不清楚,LVH是因肥胖直接引起,还是因肥胖伴有高血压、糖代谢紊乱,阻塞性呼吸暂停等引起。我们设想严重肥胖与上述因素对LVH起相加作用。455名严重肥胖人(BMI35~92kg/m。)及59名非肥胖者参与检查,LVH以LV重量/身高为标准,肥胖人中78%有LVH。多因素回归分析证明夜间血氧饱和度〈85%是LVH最有力的独立因素(P〈0.01),其次是SBP(P〈0.05),再其次是BMI(P〈0.05)。高血压与BMI,高血压与夜间血氧饱和度对LVH有相加作用。严重肥胖人LV内层缩短分数正常E(35%±6%)VS(35%±6%)],但中段缩短分数下降[(15%±9%)VS(17%±2%),P〈0.01],提示有轻度心肌功能障碍。结论:严重的夜间低氧血症、SBP增高、BMI增加都独立地与LV质量增加有关,血压高加重了睡眠呼吸暂停与严重肥胖的不良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溶栓时代,已经证明高血压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力衰竭发展有不利影响(Hypertension,2006,47:706)。该文研究953名AMI病人,其中324例高血压,经皮冠脉干预治疗后5年随访结果。入院,AMI后1月、6月分别做超声心动图。研究发现6月时,尽管高血压病人与正常血压的人左室局部与整体功能改善,冠脉再通率相似,但正常血压组LVEDV增加[(122±36)增到(131±47)mL,P〈0.001],高血压组LVEDV无变化[(127±41)到(128±31)mL,P=0.7683。6月时,两组左室重建发生率相似(22%VS28%,P=0.210)。5年后高血压组心力衰竭住院率(7%VS3%,P=0.014),NYHA心力衰竭≥2级者(53%VS40%,P〈0.001)比较高。高血压是心力衰竭的预警指标(危险比2.23,P=0.015)。结语: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前有高血压的病人,即使冠脉再通成功,以后发生心衰的危险也较高。心衰发生率较高的原因与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无关。  相似文献   

4.
高血压与正常血压老年人的微循环结构与功能改变还不清楚。该文研究46名参加者的毛细血管压、毛细血管密度、皮肤微循环功能。参加者分成3组:未治疗高血压老年人(n=16),正常血压老年人(n=16),正常血压年轻人(〈45岁,n=14)。在一个19个人的亚组中,我们还用等长肌细胞测定仪研究了阻力血管功能。两组老年人的毛细血管压都增高[老年高血压:(18.6±4.7)mmHg,老年人正常血压:(17.6±4.0)mmHg],年轻人正常血压为(13.9±2.6)mmHg,P〈0.05。各组毛细血管密度无区别。正常血压年轻人皮肤对乙酰胆碱扩张反应较两组老年人明显(P〈0.05)。  相似文献   

5.
该文用一般超声心动图与组织Doppler影像(TDI)测定正常血压与高血压病人伴或不伴左室肥厚(LVH)、左室质量指数(LVMI〉51g/m^2.7)的二尖瓣环运动(Hypertension,2006,47:854—860)。分组:正常血压不肥胖的16名健康人[年龄(51±9)岁,11名女性,收缩压(SBP)(109±11)mmHg,  相似文献   

6.
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我国高血压发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均有增加趋势,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膳食不平衡是导致高血压患病率上升的主要原因,知识水平较高的高校教师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及其危险因素存在特殊性。目的探讨一组高校教师人群血压和血脂水平及其高血压与高血脂症的关系。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1028例信阳师范学院教师(高校教师人群)的血压、身高、体质量、体质量指数、血脂进行测定,并将其结果与862例当地的市直企事业单位健康体检人群(普通人群)作比较。结果高校教师人群收缩压[(125.2±18.4)VS(121.8±15.9)mmHg]和脉压[(48.5±13.9)VS(44.8±11.2)mmHg]水平显著高于普通人群(P〈0.05),单纯收缩期高血压(10.2%比6.4%)和高血压(21.5%比15.6%)的患病率也明显高于普通人群(P〈0.05);而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则显著低于普通人群(P〈0.05~0.001),高胆固醇血症(24.5%比28.9%)患病率也显著低于普通人群(P〈0.05),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值则显著高于普通人群(P〈0.01)。高校教师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与TG呈显著正相关(r=0.423,P〈0.05),而普通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则与TC呈显著正相关(r=0.618,P〈0.01)。结论高校教师人群的血压和血脂水平与普通人群存在显著差异,其高血压防治具有特殊性。  相似文献   

7.
背景既往报告异莲心碱是从莲子心中分离的一种双苄基喹啉生物碱单体,具有抗心律失常、Ca^2+拮抗及阻断α受体作用,对高血压左室肥厚有不同程度的改善。高血压左室肥厚心肌肌浆网钙泵(SERCA)活力较正常心肌降低。目的探讨异莲心碱对高血压大鼠左室肥厚及SERCA活力的影响。方法将二肾一夹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RHR)模型,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对照组(未治疗RHR组)和异莲心碱治疗组。在异莲心碱治疗组持续给药10周后,分别测定各组大鼠的血压、左室质量/体质量,以及左室心肌SERCA活力。结果治疗后,异莲心碱治疗组血压(136.4±14.6)mmHg较未治疗RHR组(189.8±4.4)mmHg显著降低(P〈0.01);异莲心碱治疗组左室质量/体质量(2.23±0.43)也较未治疗RHR组(2.93±0.52)显著降低(P〈0.05);异莲心碱治疗组左室心肌SERCA活力[(0.91±0.18)μmol/(gprotein·min)]较未治疗RHR组[(0.61±0.23)μmol/(gprotein·min)]显著升高(P〈0.05),但仍较正常对照组[(1.32±0.18)μmol/(gprotein·min)]低(P〈0.01)。结论异莲心碱能降低RHR的血压,减低RHR的左室质量/体质量,对高血压左室肥厚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异莲心碱能升高RHR肥厚心肌肌浆网SERCA活力,改善心肌细胞内钙超载有关。  相似文献   

8.
《中华高血压杂志》2007,15(3):205-205
该文研究动态血压监护(ABPM)中,晨间SBP、DBP、RR增高的次数与受试者血压水平的关系(Am J Hypertension,2006,19:1010-1017)。根据白天SBP、DBP、MBP把受试者血压分成4等分级。比较最高一级(UQ),最低一级(LQ)BP的晨间血压波动幅度和次数。研究证明最高一级血压(UQ)白天-黑夜血压差较低血压(LQ)为大[MBP:(29±1)vs(20±1)mmHg]。  相似文献   

9.
代谢综合征(MS)对左心室重量与功能的影响报道不多。该文收入618名非糖尿病,未经治疗的高血压病人。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有MS病人,左室质量(LVM)明显增大。这种关系与性别有关,与无MS的女性高血压病人比较,有MS的女性高血压病人的LVM增大24%[(49.5±12.0)vs(40.0±10.0)g/m^2.7,P=0.003]。男性有MS(50.3±12.0)或无MS(46.1±10.0)g/m^2.7 LVM仅增大9%(P=0.003)。  相似文献   

10.
该文探讨低肾素型原发性高血压(LRH)患者尿液水孔蛋白2(AQP-2)水平及其与血压之间的关系,并评价其对LRH的诊断价值。方法:根据血浆肾素活性将15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LRH、正常肾素型和高肾素型3组,28例正常血压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尿液AQP-2含量,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同步测定血浆血管加压素(AVP)水平。结果:LRH患者AQP-2、AVP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肾素型与高肾素型及对照组,分别为(77.6±12.4)VS(50.0±10.9)、(44.6±14.0)、(45.5±11.8)nmol/L,均P〈0.01;(5.39±1.55)VS(3.82±1.51)、  相似文献   

11.
坎地沙坦加氢氯噻嗪对轻中度高血压的疗效和安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坎地沙坦加氢氯噻嗪(复方坎地沙坦酯片)对原发性高血压的降压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经过2周清洗期后,进入坎地沙坦酯片8mg单药治疗期,对4周后血压未达标者(达标血压为〈140/90mmHg),以随机、双盲双模拟、平行对照、多中心试验方法,分别服复方坎地沙坦酯片(坎地沙坦酯16.0mg/氢氯噻嗪12.5mg)或坎地沙坦酯片16mg单药治疗8周。结果经过2周清洗期,共有392例进入单药治疗期,坎地沙坦酯8mg单药治疗(n=353)2周后,血压下降值(10.2±0.6)/(6.5±5.7)mmHg;4周的下降值为(10.8±10.9)/(6.6±6.1)mmHg,4周血压达标率为15.3%(54/353例),组内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在以后8周随机双盲对照期,复方坎地沙坦酯组(134例)与坎地沙坦酯单药组(142例)4周时的血压分别下降为(9.3±11.7)/(8.7±6.2)和(5.4±10.8)/(5.4±6.1)mmHg;8周时为(11.1±11.2)/(10.7±6.6)和(7.8±11.1)/(7.8±6.3)mmHg(组内及组间比较P〈O.01)。随机期4周时联合治疗组血压达标率分别为64.9%(87/134),单药组为39.4%(56/142),8周时分别为79.9%(107/134)和51.4%(73/142)(组间比较P〈0.01)。不良反应事件,在单药治疗期为6.2%(22/353),复方坎地沙坦组为2.9%(4/134),坎地沙坦酯组2.8%(4/14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坎地沙坦酯片较之单用坎地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有较好的降压效果和耐受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3种血压测量方法进行比较,为家庭自测血压用于临床和科研积累经验和科学数据。方法利用“代用盐对高血压患者及其家庭成员降压效果随机双盲对照试验研究”中收集的同一研究对象(n=220)不同方法获得血压(门诊血压、家庭自测血压和动态血压)测量数据,以动态血压数据作为参照,比较家庭血压及门诊血压与动态血压的一致性。干预前,217人3种血压测量方法数据均合格;干预结束时,189人3种血压测量方法数据均合格;将干预前和干预结束时测量合格的数据合并分析(n=406)。利用Bland-Altman对3种测量方法测得的血压水平进行组内一致性检验,并进行Person相关性分析;利用McNemar卡方检验比较3种方法的个体内一致率。结果门诊血压、动态血压和家庭自测血压3种方法测得的血压水平(收缩压/舒张压)分别为(149,5±16.4)/(87.2±9,5)、(137.8±17.1)/(83.2±10.3)和(138.O±14,2)/(82.4±9.3)mmHg。家庭血压与动态血压的相关性优于门诊血压与动态血压的相关性,相关系数(收缩压/舒张压)分别为(0.55/0.62)和(0.36/0.46)。以动态血压为参照,家庭自测血压水平与动态血压(收缩压/舒张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2/-0.7mmHg,P〉0.05),而门诊血压水平显著高于动态血压水平(11.7/4.0mmHg,P〈0.05);家庭自测血压的收缩压个体内差异显著优于门诊血压(≤|5|mmHg为28.3%vs16.5%,P〈0.05;≤|10|mmHg为49.7%vs33.5%,P〈0.05),舒张压个体差异略高于门诊血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动态血压测量值相比,家庭自测血压比门诊血压更准确。  相似文献   

13.
该文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清瘦素水平变化及其与血压的关系。方法:观察慢性心力衰竭患者35例及健康对照组30例血清瘦素、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血压水平,分析瘦素水平与血压及LVEF之间的关系。结果:CHF组与对照组比较,血清瘦素水平分别为(11.4±5.8)、(7.3±3.1)μg/L,收缩压分别为(142.1±19.7)、(127.0±17.6)mmHg,舒张压分别为(85.0±12.9)、(78.4±9.7)mmHg,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CHF患者按LVEF程度分为2组,LVEF〈30%组瘦素水平为(12.4±7.8)μg/L,30%~40%组瘦素水平为(10.8±1.8)μg/L,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LVEF水平越低,瘦素水平越高。多元回归分析显示,CHF患者血清瘦素水平分别与体重指数(r=0.910,P〈0.01)、收缩压(r=0.859,P〈0.01)、舒张压(r=0.680,P〈0.05)呈正相关,与LVEF呈负相关(r=-0.729,P〈0.01)。结论:老年CHF患者血清瘦素水平较健康对照组高。并与LVEF程度呈负相关;CHF患者血压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且瘦素水平与血压呈正相关。提示血清瘦素水平与高血压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共同促进CHF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原醛)及其主要亚型:腺瘤型和增生型的左室肥厚情况。方法入选确诊原醛患者250例。其中142例行分侧肾上腺静脉取血,分为原醛腺瘤组68例,原醛增生组74例,选取同期年龄、性别、24小时平均血压相匹配的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246例作为对照,所有入选者记录一般临床资料和生化指标,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1)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原醛组[(49.6±4.3)mm]高于EH组[(48.3±4.2)mm,P〈0.053,原醛组左室后壁厚度[原醛组(10.5±2.2)mm vs EH组(9.9±1.1)mm]、左室质量(LVM)[原醛组(232.2±75.1)g vs EH组(207.5±46.6)g]、左室质量指数(LVMI)[原醛组(131.9±37.4)g/m^2 vs EH组(118.3±23.7)g/m^2]显著高于EH组(P均〈0.01)。2)在原醛组中LVMI与收缩压及立位血浆醛固酮独立相关。3)1级高血压中原醛组的LVMI高于EH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级、3级高血压中,原醛组的LVMI高于EH组(P〈0.05或P〈0.01)。4)左室后壁厚度[原醛组(10.8±3.0)gVSEH组(10.3±1.3)g,P〈0.053;、LVM[原醛组(249.5±81.7)g vs EH组(219.4±67.7)g,P〈0.01]、LVMI[原醛组(139.9±41.0)g/m^2 vs EH组(125.1±32.9),P〈0.01]原醛腺瘤组显著高于原醛增生组。5)左室肥厚在EH组、原醛腺瘤组和增生组的构成比分别为42.7%,63.2%和43.2%,3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结论原醛患者左室肥厚的发病率高于EH患者,其中以原醛腺瘤组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的病变支数及狭窄程度与周围动脉弹性功能的关系。方法对88例高血压病患者与41例无高血压病临床怀疑冠心病的患者,在冠状动脉造影前后采用美国FDA批准的PULSEMETRIC动脉功能测定仪通过测定肱动脉脉搏图计算出反应血管弹性的参数,包括系统血管顺应性(SVC)、系统血管阻力(SVR)、肱动脉顺应性(BAC)及肱动脉阻力(BAR),分析高血压伴及不伴冠状动脉病变者的动脉弹性的特点。结果(1)高血压组严重冠状动脉病变(冠状动脉病变〉12支以上)发生率[64.7%(57/88)]高于血压正常组[27.1%(11/41),P〈0.05);(2)高血压组的SVC[(0.85±0.10)ml/mmHg(1mmHg=0.133kPa)]、BAC[(0.047±0.011)ml/mmHg]明显低于非高血压组[SVC(1.17±0.11)ml/mmHg,BAC(0.063±0.010)ml/mmHg,均P〈0.05],高血压组的脉压则明显高于非高血压组[(78±20)mmHg比(47±19)ml/mmHg,P〈0.01];(3)高血压组内,动脉弹性有随冠状动脉病变加重而下降的趋势,而动脉弹性功能参数在不同的性别存在不同的变化;(4)当血压水平达到2~3级,SVC有随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加重而降低的趋势。结论在高血压病患者中,无创方法测得的动脉功能参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其冠状动脉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16.
辛伐他汀并缬沙坦对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脉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和缬沙坦联合用药对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患者脉压(PP)的影响。方法66例老年ISH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3例用缬沙坦(80mg/d),治疗组33例用缬沙坦(80mg/d)加辛伐他汀(20mg/d),观察12周。每2周随访血压1次并记录。结果在治疗12周时,对照组PP从治疗前(74.67±7.77)mmHg降至(67.37±5.13)mmHg;治疗组PP从治疗前(75.06±6.96)mmHg降至(59.75±5.92)mmHg。治疗后两组PP的差异有显著性(t=5.255。P〈0.01)。结论辛伐他汀和缬沙坦联合用药有助于改善老年ISH患者的PP。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淋巴管密度(LVD)的变化及其与胃癌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50例胃癌组织和30例正常组织标本进行D-240染色,并于光镜下观察计算淋巴管密度(LVD)。结果D2-40的阳性表达在淋巴管内皮细胞中,呈棕黄色。胃癌组织中LVD为(8.01±4.47)条/HP,显著高于正常胃组织为(1.32±1.41)条/HP,P〈0.05;癌周LVD为(11.49±3.53)条/HP,明显高于癌内组织为(4.53±1.75)条/HP,P〈0.05。低未分化[(9.06±1.64)条/HP]、Ⅲ~Ⅳ期[(9.06±1.39)条/HP]、有淋巴结转移[(9.10±1.36)条/HP]和远处转移的[(10.55±1.21)条/HP]胃癌LVD分别较高中分化[(6.15±2.95)条/HP]、Ⅰ~Ⅱ期[(4.28±2.43)条/HP]、无淋巴结转移[(7.38±2.46)条/HP]和远处转移者[(7.38±2.46)条/HP]增高,P均〈0.05。结论胃癌组织中的LVD上升。检测LVD可以预测胃癌的淋巴结微转移。  相似文献   

18.
《高血压杂志》2008,16(2):190
高血压病人常常伴发脑部小血管病变,发生微量脑出血。然而,我们对微量脑出血与24h血压异常变化的关系知之甚少。该文分析在无脑血管病史的高血压人群中,24h血压水平与微量脑出血发生率之间的关系。共有218名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男性110人,年龄(52.5±12.6)岁]。进行两次24h动态血压监测(未服降压药)和脑MRI检测,以发现是否有微量脑出血和脑白质变性。  相似文献   

19.
【摘要】目的 探讨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克里雅人代谢综合征患病率的变化。方法 2005年8月、2008年10月,分别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克里雅人群和于田县先拜巴扎镇维吾尔族人群进行流行病学调查。2005年8月随机抽取年龄≥16岁“沙漠人”359人。平均年龄33.65±19.51岁,男性205人,女性154人。和田于田县≥16岁维吾尔民族101人,平均年龄35.15±17.89岁,男性51人,女性为50人。2008年10月随机抽取年龄≥16岁“沙漠人”503人。平均年龄35.72±16.40岁,男性293人,女性210人。和田于田县≥16岁维吾尔民族成年人237人,平均年龄37.30±18.31岁,男性138人,女性为99人。 结果 2005年8月与2008年10月比较,克里雅人高血压患病率有所增加[6.69%(24/359)对9.94% (50/503)(x2=2.83,P=0.109) ];克里雅人糖尿病患病率有所增加[1.67%(6/359)对2.19% (11/503)(x2=0.30,P=0.63) ];克里雅人代谢综合症患病率明显增加[1.95%(7/359)对5.2% (26/500)(x2=5.975,P=0.018) ]。结论 通过对2005年8月与2008年10月比较,克里雅人代谢综合症患病率有所升高,有统计学差异;这与他们生活方式的转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傅立叶变换法无创测定高血压患者脑血流自动调节下限的有效性。方法招募符合入组标准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5例和健康志愿者35名为研究对象。用TCD、无创血压监测仪持续记录两组MCA的血流流速和桡动脉血压,用潮气末CO2监测仪持续监测呼出气体的CO2分压。用傅立叶变换法分别测得两组的临界关闭压和脑血流自动调节下限。结果高血压组的脑血流自动调节下限为(70±17)mmHg,较对照组[(60±11)mmHg]高约10mmHg,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645,P=0.012);而高血压组和对照组的临界关闭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傅立叶变换法测定高血压患者脑血流自动调节下限是可行的,可望将来应用于高血压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