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观察小骨窗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7月—2011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56例,随机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8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研究组选用小骨窗颅内血肿清除术,观察2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在血肿清除率、病死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小骨窗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能有效清除血肿,改善神经功能,疗效明确,止血方便,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
肖宗健 《微创医学》2011,6(3):232-233
目的对比微创与小骨窗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血肿的疗效。方法选择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我院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给予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对照组应用小骨窗颅内血肿清除术,比较两组的手术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2.5%(37/4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90.0%(36/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生轻肺部感染1例,无1例患者死亡;对照组发生肺部感染1例,3例消化道出血,其中2例患者死于脑疝,1例患者死于肾功能衰竭。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微创与小骨窗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血肿疗效确切、操作方便、手术时间短、但相对小骨窗颅内血肿清除术,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并发症少,死亡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小骨窗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6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微创穿刺血肿抽吸术治疗,研究组实施小骨窗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指标水平、术后2周并发症发生率、手术前后神经功能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结果:研究组术中出血量多于对照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33%(1/30),低于对照组的26.67%(8/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两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骨窗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可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降低神经功能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的效果优于微创穿刺血肿抽吸术治疗,但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均多于微创穿刺血肿抽吸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小骨窗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9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5例。研究组采用小骨窗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开颅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并作简要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为80.00%;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小骨窗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能够有效缩短手术时间与住院时间,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具有较高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分析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与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于2016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8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手术方法将患者分成研究组与参照组,每组43例,研究组患者行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参照组患者行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对比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优于对照组患者,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于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的治疗效果显著,对于患者神经功能与日常活动能力的影响较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韩强  李胜林 《医学综述》2012,(21):3702-3704
目的探讨微创穿刺术与小骨窗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06例经CT确诊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根据治疗适应证和家属意见分为微创穿刺术组和小骨窗血肿清除术组,每组各53例。分别根据入组情况行微创穿刺术或小骨窗血肿清除术,于治疗结束后1、2、4周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并进行临床疗效评价,观察手术治疗的病死率。结果术后1周,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及4周,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显著低于术前(P<0.05),微创穿刺术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较小骨窗血肿清除术组更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骨窗血肿清除术组术后总有效率显著低于微创穿刺术组(P<0.05)。微创穿刺术组病死率与小骨窗血肿清除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穿刺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具有比传统开颅术更高的疗效,且简便易行、安全可靠,在临床上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7.
李金辉 《基层医学论坛》2013,(19):2512-2513
目的观察小骨窗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8月—2012年8月我院收治的8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40例给予传统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治疗组40例给予小骨窗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显效20例,有效1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显效16例,有效15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77.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1例发生术后并发症,对照组5例发生术后并发症,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骨窗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疗效好,术后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超早期小骨窗血肿清除术对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2月巩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78例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按照手术方案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9例。对照组接受延期开颅血肿清除术,观察组接受超早期小骨窗血肿清除术,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估两组患者神经功能变化情况。结果对照组预后恢复率为66.67%(26/39),观察组预后恢复率为87.18%(34/39),观察组患者预后恢复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较术前降低,且观察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超早期小骨窗血肿清除术治疗重症高血压脑出血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超早期小骨窗血肿清除术与延期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重症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7月至2016年6月许昌市中心医院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90例,根据手术时机分为观察组(超早期,出血时间≤7 h)、对照组(延期,出血时间>24 h),各45例。对照组行延期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观察组行超早期小骨窗血肿清除术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评估手术前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延期开颅血肿清除术相比,超早期小骨窗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可提高手术治疗效果,恢复患者神经功能,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与微创血肿穿刺清除术治疗脑出血的疗效。方法:选择收治的120例脑出血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观察组给予微创血肿穿刺清除术治疗,对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情况、手术前后血肿量和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改善的总有效率为91.67%,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3.33%,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 d、术后3 d的血肿量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7 d的血肿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33%,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3.33%,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对于脑出血的患者,微创血肿穿刺清除术治疗脑出血与相比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具有并发症发生率低,安全性高等特点,在临床上可首先考虑使用微创血肿穿刺清除术治疗脑出血。  相似文献   

11.
12.
钻孔血肿清除术治疗硬膜外血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钻孔血肿清除术治疗硬膜外血肿的有效性及治疗原则。方法 回顾性分析 4 1例硬膜外血肿经钻孔血肿清除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4 1例病例症状均消失、痊愈出院 ,35例血肿大部分清除 ,5例血肿部分清除 ,1例血肿复发 ,无 1例血肿增大及术后病情加重。结论 钻孔血肿清除术治疗硬膜外血肿 ,是一种简单、快捷、有效、损伤小的手术方法。但需选择合适的病例、手术时机 ,细致的手术操作较为重要 ,直接影响到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外伤术后非手术区迟发性颅内血肿的临床特征、形成机理及诊断治疗. 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脑外伤术后经CT扫描或再次开颅探查证实为迟发性血肿的发生部位、发生时间及其与脑挫裂伤、颅骨骨折等原发伤的关系. 结果血肿部位与手术部位关系:邻近型13例、远隔型18例、对侧型9例;发生在脑内13例,硬膜外17例、硬膜下9例、脑室内1例,17例术后硬膜外血肿有12例可见颅骨骨折,13例脑内血肿12例术前CT扫描发现血肿发生部位有不同程度脑挫裂伤;血肿发生在术后24h内22例.24~72h 12例、72h以上6例. 结论脑外伤术后迟发性颅内血肿中,硬膜外、硬膜下与脑内血肿形成机制不尽相同,脑挫裂伤、颅骨骨折、脑膜或皮层血管破裂、桥静脉断裂等局部损伤可致不同类型的血肿,脑血管麻痹、低血氧症是非手术区迟发性血肿形成的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建立模型了解脑出血後血块在庙内变化过程,并了解不同时期的血块在不同浓度的血肿溶解液中的溶解情况。方法 模拟脑出血患者颅内血肿的物理环境,进行动态观察;在不同时期,用YL-I型戏内血肿穿刺针抽吸血肿;并取不同时期的血块进行溶解。观察不同浓度的溶解液封血肿的溶解情况。结果 1、血块在模拟颅内物理环境下逐步溶解。2、血肿随着溶解而更易被穿刺针抽吸,且易被血肿溶解液溶解。3、尿激酶封血块有绝对溶解能力。肝素封血块的溶解作用不明显。结论颅内血肿在出血疆第6小时易被抽出.血肿也易被屁激醢溶解而引出.肝膏对血肿的溶解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快速自然消散的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的临床特征及疗效。方法收集13例快速消散的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其中急性硬膜下血肿12例,脑内血肿1例,1周内动态CT扫描,同时给予脱水剂、止血药、胃粘膜保护剂等。结果6例血肿24小时内完全消散,5例血肿24~72小时内完全消散,2例血肿72小时~1周内完全消散,全部病例恢复良好。结论快速自然消散的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保守治疗效果好,头颅动态CT扫描对于本病的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cT引导下颅内血肿穿刺引流的临床方法及治疗注意事项。方法采用YL-1型血肿穿刺针在CT引导下锥颅骨穿刺,置管引流实质内血肿,并联合应用尿激酶灌注溶液进行治疗。结果67例患者中32例脑出血明显好转,18例引流不畅,出血无明显变化,12例患者病情加重而改型开颅区骨瓣减压,开放引流或血肿清除术,5例患者病情危重死亡。出院后追踪随访1年,患者存活57例,死亡5例。术后6个月进行日常生活能力分级评分标准来评价,I级34例,Ⅱ级14例,Ⅲ6例,Ⅳ3例,Ⅴ级植物人生存或死亡5例。结论CT引导下颅内血肿穿刺引流,联合应用尿激酶溶解血肿,能有效治疗脑血肿,该治疗方法简捷,创伤小,副作用少,费用低廉,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能有效减低患者的病死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在基层医院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外伤性颅内血肿开颅血肿清除术后迟发血肿患者的凝血功能改变,及与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外伤性颅内血肿开颅血肿清除术患者100例,其中迟发血肿51例,非迟发血肿49例;依据GCS评分,分为轻型组:13~15分58例;中型组:9~12分32例;重型组:3~8分1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ISA)检测患者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D-二聚体(D-D)、凝血酶时间(TT)、血小板(PLT)水平变化,并设同期体检正常者30例为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颅脑损伤轻、中重型患者PT、APTT、D—D、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水平均较对照组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T、APTT、D—D、FDP水平与损伤程度呈正相关;PLT、Fg水平较对照组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损伤程度呈负相关。结论:颅内血肿开颅血肿清除术后迟发血肿患者体内存在明显的凝血与纤溶异常,异常程度与颅脑损伤程度密切相关,临床检测凝血与纤溶指标可作为病情评估和预后判断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微创手术加尿激酶和自体血清对亚急性硬膜下、硬膜外血肿的疗效。方法对不开颅手术的亚急性硬膜下、硬膜外血肿行局麻或局麻加基础麻醉后行锥颅或钻孔引流,术后即用尿激酶2万~3万U加自体血清5 mL溶解血肿。结果本组86例均痊愈出院,出院时CT检查血肿完全消失72例,残留少量薄层血肿14例,术后随访9个月~18个月,无1例复发。结论微创手术加尿激酶和自体血清对不开颅手术的亚急性硬膜下、硬膜外血肿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外伤性帽状腱膜下血肿合并眶内血肿的治疗。方法 以眼部B超和CT确定诊断及定位血肿位置。穿刺抽出帽状腱膜下血肿,加压包扎头部, 然后再抽出眶内血肿,在眉弓处放置纱条加压包扎。结果 45例50眼的眼位和眼球运动均明显改善。视力不同程度提高,44眼术后视力0.4~0.6,2眼0.1,4眼数指/10 cm(无提高)。结论 帽状腱膜下血肿合并眶内血肿可由B超和CT确诊。治疗应首先抽出头部帽状腱膜下的血肿,再及时抽出眶内血肿。及时治疗对挽救视力十分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创伤性急性硬膜下血肿术中并发硬膜外血肿的形成原因及治疗要点。方法对创伤性急性硬膜下血肿,术中并发硬膜外血肿的30例患者行硬膜外血肿手术治疗。结果 30例患者术后死亡4例,余26例患者随访6个月行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恢复良好及轻度残疾者12例,重残及植物状态生存14例。结论创伤性急性硬膜下血肿术中并发硬膜外血肿患者颅脑损伤重,术前、术中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行CT检查是及早发现并处理此病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