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患者,男,22岁。因反复左上腹疼痛半年,于2009-02-02入院。查体:意识清晰,皮肤无黄染、皮疹及皮下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腹平软,左上腹部有深压痛,无肌紧张及反 相似文献
2.
3.
4.
5.
海绵状血管瘤是临床常见的良性肿瘤,以往多数观点认为此病是一种先天性的血管畸形,多是胎儿期的神经管闭合不全导致毛细血管和连接的动脉血管异常分化所致,与基因遗传有关[1,2]。但近来也有学者研究认为是后天获得性疾病,遗传因素在海绵状血管瘤的发生发展中不起主要作用。目前,其确切的发病机制仍不清楚。 相似文献
6.
病例 女性,49岁,因下腹部疼痛3年伴腹胀半年入院。既往无特殊病史。查体:T:36.8℃,P:78次/min,BP:96/60mmHg。一般情况可,心、肺正常,腹部膨隆,肝、脾未触及,下腹部可扪及大约20cm×13cm肿块、边界不清、质地软、有轻压痛,叩诊呈浊音。B超腹盆腔内可见一巨大包块,上至剑突下,下达盆腔,内部以囊性为主的混合回声,分布不均质、结构杂乱, 相似文献
7.
8.
患,女,69岁,因右下腹疼痛伴恶心、呕吐10小时人院。体检:腹膨隆,右下腹压痛( ),右输尿管中段压痛点有压痛。实验室检查:GLU 1、BLD 1、PRO 2、BIL 1、WBC 1,临床以“泌尿系感染、结石”收入院。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后腹腔镜肾切除手术在基层医院中的开展应用。方法:对本院2008年3月~2010年1月,35例腹腔镜采用腹膜后途径行单纯肾切除手术进行统计。对该35例患者的手术方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及住院时间等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34例获得成功,1例中转改开放手术。手术时间65~240min,术中出血30~110ml,术后住院时间3~6d,术后下床时间20~30h,3例发生皮下气肿,自行消失。未出现切口感染,也没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后腹腔镜肾切除具有切口小、创伤小、住院时间短和术后恢复快的优点,能在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10.
1病历摘要患者女,藏族,73岁,发现右侧大腿内侧肿块40余年,近7年逐渐增大。早期肿块无疼痛,活动略受限。查体:一般情况良好,体温38.3℃,未扪及浅表肿大淋巴结,右大腿内侧扪及一巨大肿块,边界不清,且向外侧明显隆起破溃,活动可,有压痛。 相似文献
11.
《中国医药指南》2017,(8)
目的观察腹膜后肾周肿瘤的CT、MRI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9月期间我院收治的35例术前应用CT、MRI检查,术后诊断为腹膜后肾周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患者的CT、MRI的征象,探究其应用价值。结果 35例患者中有10例为肾周淋巴瘤,表现为肿瘤密度均匀,在增强扫描后可以见到动脉期有强化,延迟期和门脉期有渐进性强化,在T_1WI有稍等信号,在T_2WI有低信号,在DWI有高信号,行进行性增强扫描有渐进性强化;13例为肾周转移瘤,表现为内部密度不均匀,有低密度囊变坏死区,在增强扫描后,可见动脉期非坏死期有不均匀强化现象,在延迟期呈现持续强化,在T_1WI和T_2WI上均有高低不等的混杂信号,在肿瘤的内部有出血和坏死区;8例为副神经节细胞瘤,在T_2WI上有明显的高信号,在T_1WI上有低信号,增强扫描有强化,在延迟期强化减弱;4例为肾周脂肪肉瘤,表现为肿瘤较大,密度混杂,T_2WI有高低不等的混杂信号,增强扫描后动脉期有不均匀强化。结论 CT、MRI均可以用于腹膜后肾周肿瘤的诊断,具有定位准确的特点,可以清晰的显示肿瘤和血管以及周围脏器之间的关系,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2.
13.
14.
例1男,34岁。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3.5年。服用环孢素A眼初始剂量6m g/(kg·d),2月内逐渐减至维持量2.5m g/(kg·d)演、硫唑嘌呤(50μg/d)、泼尼松(60m g/d)治疗。此次因无痛性肉眼血尿13个月、加重1个月,伴右侧腰痛、腹部包块20d入院。肾移植术后曾发生急、慢排移反应各1次,经甲强龙冲击治疗逆转。1年前因镜下血尿行B超、腹部平片检查、双肾CT及增强CT检查,双肾及移植肾均未见明确异常。本次入院检查:血肌酐正常;B超、CT扫描:见右肾区可见一占位性病变,13cm×11cm×14cm,呈分叶状,动脉期轻度强化,延迟期其内强化不均匀,CT值约29~59H U… 相似文献
15.
患者男,53岁。因发热,畏寒3d,腹痛1d于2005-02-10入院。入院体检:腹部平软,脐右下二指可触及一10cm×5cm×4cm大小的包块,质韧,压痛明显,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活动度差。实验室检查:血W BC11.0×109/L,中性粒细胞0.91,RBC4.33×1012/L,H b132g/L,PLT203×109/L,ESR94m m/h;腹部B超右下腹探及一“假肾”形图形,回声不均质,大小为11.0cm×6.0cm,同侧肾正常,提示右下腹部占位性病变,建议进一步检查。门诊以消化道肿瘤收住院,拟进一步行结肠镜检查。入院后在B超引导下对包块穿刺并送病理,回示:肾盂肾炎,二次B超示右下腹部包块为异位左肾… 相似文献
16.
17.
1病例报告患者男,33岁。因乏力、低热1年,左侧腰部阵发性绞痛反复发作1个月于2002-01-14入院。体检:体温36.7℃,脉搏84/min,呼吸18/min,血压118/80mmHg。无发热、发冷、夜间盗汗及尿频、尿急、尿痛、尿血病史。B超、X线及CT检查均提示:左肾占位性病变,肾细胞癌可能性大。实验室检查无异常。专科检查:双肾区对称,无隆起,左肾扣击痛( ),左输尿管走行区轻度压痛,膀胱区隆起,无压痛。临床诊断:左肾肿瘤。于入院后第7天手术。腹膜后探查见左肾体积增大,肾中极向后突出,与腰大肌轻度粘连。切除左肾、输尿管、肾上腺及肾周脂肪和淋巴结,送病理检… 相似文献
18.
雷涛 《实用医药杂志(山东)》2007,24(11):1367-1367
<正>患者女,53岁。因下腹疼痛伴发热1d在院外腹部超声检查提示:左侧腹腔囊实性团块,子宫多发肌瘤,右侧胸腔积液。于2002-06-10行腹膜后占位切除。术后病理学检查提示为腹膜后淋巴结梭形细胞瘤,免疫组化示s-100阳性,actin 相似文献
19.
1 临床资料患者,女,30岁,因左腰部疼痛1周入院.查体:T、P、R、BP正常,腰部未扪及包块,左肾区叩击痛,输尿管走行区无压痛.血常规、血生化正常,尿常规示:尿隐血+++,白细胞++.泌尿系B超示:双肾血管瘤,左肾盂占位?双肾CT平扫见双肾区多发占位,CT增强扫描示:右肾区病灶呈类圆形明显强化,边缘清楚,边缘清楚直径分别为22 mm、50 mm,CT值约170 HU,与右肾动脉相连;左肾区病灶大小约60 mm×80 mm,增强后病灶呈轻度强化,局部未强化、边缘清楚,诊断考虑为双肾动脉瘤,左肾动脉瘤内血栓形成.肾动脉造影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右股动脉,置入5F血管鞘,经鞘送入Pig导管至腹主动脉造影后,再使用Cobra导管至双肾动脉造影:明确为双肾动脉多发巨大动脉瘤,双肾动脉远端显影差.无血管内栓塞适应证,该患者转外院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20.
氯吡格雷引起白细胞减少症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毕彦忠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06,15(1):7-7
患者,男,48岁。半年来经常出现左胸闷痛,近二十天加重,于2005年1月4日入院,要求进一步确诊。既往:高血压病史18年,无家族遗传病史。体检:T 36.4℃,P 70次· min-1,R18次·min-1,BP 145/100 mmHg。神志清楚,腹平软,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4.1× 10-9·L-1,中性粒细胞绝对值2.1,红细胞计数3.84×1012· L-1,血小板计数115×10-9·L-1;其余正常。1月5日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后,实施经皮冠脉腔内形成术及支架置入术。手术顺利,创口愈合良好,心电监护正常。术后给于氯吡格雷(波利维)75 mg po,bid;阿托伐他汀(立普妥)10 mg,po, qd;低分子肝素钙0.4 ml ih,Q 12 h;阿司匹林0.1 g po,qd; 比索洛尔(康可)5 mg,po,qd。患者于1月16日痊愈出院。出院后继续给予上述口服药品。2月24日因身体不适、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