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正>《医学入门·五脏穿凿论》指出:"心与胆相通,心病怔忡宜温胆,胆病战栗癫狂宜补心。肝与大肠相通,肝病宜疏通大肠,大肠病宜平肝。脾与小肠相通,脾病宜泻小肠火,小肠病宜泻脾土。肺与膀胱相通,肺病宜清利膀胱,膀胱病宜清肺。肾与三焦相通,肾病宜调和三焦,三焦病宜补肾。此合一之妙也。"  相似文献   

2.
脏腑互通学说在临床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宇翔  王旭 《中国针灸》2005,25(8):597-597
据史料记载,"脏腑互通"学说最早见于<五脏穿凿论>,称之为"五脏别通".明代李梃所著<医学入门>转引<五脏穿凿论>日:心与胆相通(心病怔忡,宜温胆为主,胆病战栗癫狂,宜补心为主),肝与大肠相通(肝病宜疏通大肠,大肠病宜平肝经为主),脾与小肠相通(脾病宜泻小肠火,小肠病宜润脾土为主),肺与膀胱相通(肺病宜清利膀胱水,后用分利清浊,膀胱病宜清肺气为主,兼用吐法),肾与三焦相通(肾病宜调和三焦,三焦病宜补肾为主).  相似文献   

3.
功能性便秘是一种常见的心身疾病,发病率高,治疗困难,病情容易反复。中医学认为它是并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人体脏腑气机失调的一种表现。目前便秘的中医病机学说较为复杂,难以有效地指导中医的临床治疗。“肝与大肠相通”源于《五脏穿凿论》。此文从中医基础理论与现代医学研究出发,从肝与大肠生理上密切相关、病理上相互为病阐述此理论的依据,并以此进一步认识功能性便秘的发病机制,以期为临床治疗功能性便秘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正《医学入门》提出"肝病宜疏通大肠",指出"肝病"可从中医之大肠论治,治疗应以疏通大肠为要。临床诸多医家将疏通大肠法运用在现代肝病的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我们从中西医角度出发,通过理论探究、现代医学研究、临床应用等角度进行探讨,以期为肝病的治疗提供临床指导。1理论探究最早提出"肝病宜疏通大肠"乃明代著名医家李梴。《医学入门·脏腑》云:"肝与大肠相通,肝病宜疏通大肠"。李梴之后未见有阐释"肝病宜疏通大肠"的专论。对于肝与大肠  相似文献   

5.
李梴所著《医学入门》不仅汇集各家学说,而且阐明自己独特的见解。书中所述的“脏腑相通论”,就是根据作者自己的临床经验发挥而成。脏与腑的关系,通常是指脏腑相合,即《灵枢·本输》所云;肺合大肠,心合小肠,肝合胆,脾合胃,肾合膀胱。但脏腑之间的关系并非只有这种相合,还存在其它联系。本文所述:心与胆,肝与大肠,脾与小肠,肺与膀胱,肾与三焦的相通关系,是从病理与治疗角度,来说明脏与腑之间的联系,“心胆相通”,应用较多。“脏腑相通论”对于我们认识和掌握脏与腑之间的关系很有启发。阐发这种关系,能够丰富脏象学说,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6.
陈旭  赵远红  鞠赫 《天津中医药》2022,39(11):1379-1382
通过对“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原有内涵的理解,在“肝与大肠相通”中医理论基础与“肠-肝轴”现代研究分析的前提下,试从“肝与大肠相通”的生理意义、病理实例和核心价值3个方面,探讨应用“见肝之病,知肝传脾”临证的生理概念与病理延伸意义,揭示“肝与大肠相通”的实质。  相似文献   

7.
马雁鸿  娄必丹 《河南中医》2020,40(5):670-673
"肝与大肠相通"源于《五脏穿凿论》,肝与大肠生理相关性有:五行相关、脏象相关、经络相关,肝与大肠的病理相关性:肝病及肠、肠病及肝。中风后便秘与肝-大肠密切相关,基于"肝与大肠相通"理论,采用针灸治疗中风后便秘,在改善胃肠道功能的同时,还可以促进受损脑组织及神经功能的恢复,避免了药物的依赖性和不良反应。但诊断标准、纳入标准、病例排除标准不统一,存在科研设计不合理等;基础研究较少,作用机制不明确;故今后应进行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进行标准、系统、全面的科研分析。  相似文献   

8.
<正> 肺与膀胱相通出自明·李梴《医学入门·脏腑总论》,书引《脏腑疏凿论》云:“肺与膀胱相通,肺病宜清利膀胱水,后用分清利浊,膀胱病宜清肺气为主,兼用吐法”,这与《灵枢·本枢》篇“肺与大肠相合”的理论有明显的区别。探讨肺与膀胱相通的理论,对临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通常认为,心与小肠、肝与胆、脾与胃、肺与大肠、肾与膀胱是表里相关的脏腑.而五脏穿凿论则是脏腑关联的另一种形式(心与胆相通、肝与大肠相通、脾与小肠相通、肺与膀胱相通、肾与三焦相通、肾与命门相通),本文通过对其相通机理进行讨论,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它,以发挥其更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俞宏燕  熊焰 《光明中医》2021,(2):204-207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一类代谢相关疾病,临床上本病患者多伴有肠道菌群失调,可出现便秘或泄泻,西医对于本病出现肠道菌群失调的治疗包括微生态制剂、益生元、合生元以及粪菌移植等,作用局部,短期疗效可观,但费用较昂贵;同时中医认为治疗肝病可从疏通大肠入手,现代很多学者将这一理念运用于临床,均获得了不错疗效。故治疗本病出现肠道菌群失调症状,中医可采用"通"法,包括疏通气机和通达肠腑气血阴阳。"肝与大肠相通"理论首见于明代李梴所写的《医学入门》,在前人学说的基础上,后人分别从气机开阖、生理、病理等方面展开论述肝与大肠二者的关系;同时现代医学也提出过与"肝与大肠相通"类似的学说,即"肠-肝轴",它是构建人类机体肝脏与肠道微生物联系的重要系统,同时肠道内微生物及其含有的内毒素是参与"肠-肝轴"的主要部分,人类肠道是体内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内含细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它们之间处于共生及竞争状态。肠道菌群在维持肠道生理功能方面有着很大作用,同时它们还参与机体营养物质(糖类、脂肪等)的吸收、消化、代谢等过程。因此,基于"肝与大肠相通"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肠道菌群失调的病机及治疗,为临床运用中医药治疗本病提供一定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肝常有余"小议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肝常有余”之说 ,源于北宋医家钱乙 ,钱氏在《小儿药证直诀·五脏辨证篇》中 ,针对肝气有余 ,易生实变 ,不宜妄用温补的发病、用药特点 ,创立泻清丸等泻肝之方 ,而未出补肝之剂。故明·宋濂谓其“建为五脏之方 ,各随其宜。肝有相火 ,则有泻无补 ;肾为真水 ,则有补无泻”(见俞景茂《小儿药证直诀类证释义》)。迄至元代 ,朱丹溪更明确提出了“肝只是有余”的论断。但丹溪之“肝只是有余”纯属于病理概念。把“肝常有余”从生理、病理两方面加以系统阐述的 ,则始于明代的万密斋。万氏在前人的基础上 ,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 ,认为“肝常有余”不…  相似文献   

12.
毛靖  陆兔林 《陕西中医》2019,(7):927-930
"肝与大肠相通"是中医基础理论之一。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对"肝与大肠相通"的认识也日益深入。本文将从理论渊源、生理、病理联系、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综合论述,以期对该理论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张玉 《西部中医药》2002,15(4):71-72
月经病是指月经的周期、经期和经量发生异常,以及伴随月经周期出现明显不适症状的疾病,是妇科常见病。而月经无论生理、病理都与肝有密切关系。因此,笔者认为月经病宜从肝论治,兹就此试析如下。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妇人胎产论》说:“妇人幼童天癸未行之间,皆属少阴,天癸既行,皆从厥阴论之;天癸已竭,乃属太阴经也”。把女子的一生根据其不同的生理和病理特点划分为三个阶段,以便于临诊证治时有所侧重。其中以天癸(指月经而言)之有、无(至、竭)作为分界线。天癸至前为童幼青春前期阶段,即生长发育的初阶段,重在治肾…  相似文献   

14.
李梃在《医学入门》中,记载了“脏腑别通”理论,提出“肾与三焦相通”。而临床治疗肾脏病尤其水肿常用疏理三焦之法,但大多数是从三焦的功能来论述。本文通过对中医古籍文献的查阅及对现代医学的学习,从生理上的相互关联、病理上的相互影响及临床治疗上的反映三方面,简述了“肾与三焦相通”的机理所在。  相似文献   

15.
不寐的病因多端,但总属于心神不宁。神之所以不宁,或心脾两虚;或阴虚火旺,亦有痰热内扰,心肾不交所致者。不寐和胆之关系虽报导不多,然余验证于临床,确有关连。《医学入门·脏腑总论》注引《五脏穿凿论》所说:“心与胆相通。”即此之谓也,故胆有病变则波及于心,神不内守而致不寐。  相似文献   

16.
耳鸣是在无外界刺激情况下,患者自觉耳内或颅内有声音的一种主观感觉。本病的病因、病机复杂,已为五官科的难治病之一。目前,中医治疗耳鸣多从肾论治,从其他脏腑角度论治则较少,然而中医认为耳鸣的发生与身体各脏腑皆有一定联系,故诊治耳鸣可从多脏腑进行分析。李梴的《医学入门》阐释了一种新的脏腑之间的关系,即脏腑别通,认为心与胆相通,肝与大肠相通,脾与小肠相通,肺与膀胱相通,肾与三焦相通。这种新的关系对于临床诊治提供了全新的思路。本文则基于脏腑别通理论探索耳鸣诊治的新角度。  相似文献   

17.
在论述肺与大肠相表里关系的基础上,对肺部疾患兼治大肠和大肠病变兼治肺的临床意义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例如:肺热下移大肠,宜泻肠而通肺气;肺虚则大肠传导失职,宜补肺兼润肠;肺气不固,大肠不摄,宜益气涩肠;湿热结聚之便秘不通,宜调理肺气;痰饮喘咳兼胃家实者,宜下气导滞。最后还从直肠给药及现代实验研究对“肺合大肠”理论加以阐明。  相似文献   

18.
咳嗽为临床上常见症状 ,其病机古今医家论之各异 ,不拘于肺。《素问·咳论》曰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非独肺也”。由于肝肺生理病理上联系密切 ,古今医家特别重视从肝治咳。明·龚廷贤《万病回春》曰 :“从来咳嗽十八般 ,只因邪气入于肝”。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咳嗽门》中论肝咳有12例之多。秦伯未明确提出 :“治肺止咳 ,佐以调肝”。现将从肝治咳诸法浅述如下。1 肝肺生理相关  共司气机升降 :肝为风木之脏 ,位居下焦 ,阴中之阳脏 ,其气升发 ,为气之枢 ;肺为清虚之脏 ,位居上焦 ,阳中之阴脏 ,其气肃降 ,为气之主。肝气之升而不…  相似文献   

19.
《傅青主女科》(以下简称《女科》)在妇科蓍作中最享盛名,其内容包括调经种子、带下崩漏、胎前产后,不仅具有很高的临床实用价值,也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学基础理论,兹将其主要成就和学术特点归纳如下。 1 论生理重联系,妙于脏象阐微,发前人之未发人体是一个五脏为中心的系统整体。五脏之间密切相关,这种关系历代遵循五行学说加以描述,但五行学说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难以全面、准确地阐明具有特殊性的复杂人体。因此,傅氏在论述人体生理联系时不拘五行生克,提出了许多新意的观点。(1)肝与心肾的关系。论中说:“肝为肾子而亦心之母也,补肝则肝气往来于心肾间,自然上引心而下入于肾,下引肾而上入于心。”显然,傅氏认为肝具有协助心肾相交的作用。(2)心与肾的  相似文献   

20.
疏泄之源,基于《内经》。将“疏泄”作为肝之功能特性提出者,当自金元朱丹溪始。朱氏在《格致余论·阳有余阴不足论》中提出“主闭藏者肾也,司疏泄者肝也”,指出“疏泄”为肝所司。明人薛立斋有见于此,故将“司疏泄者肝也”修改为“肝主疏泄”(见《内科摘要·卷下》),进一步肯定了“肝主疏泄”这一功能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