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苦辛法,是苦寒药物与辛温药配合使用治疗复杂疾病的一种方法,苦寒药一般首选黄芩、黄连、黄柏、大黄、桅子等,辛温药常用厚朴、干姜、吴萸,苦辛并称,并非苦寒辛温各半,而是昔多辛少,以能泄能降之苦寒药为主,能开通的辛温药物为配,两者结合泄中有开,通而能降,善解郁聚之热,便气机畅利,尤以恢复中焦升降机能著称,故苦辛法,并非单纯的寒热并治方法,实质上是清热法的一种变通,本法可广泛应用于外感热病,脏腑失调等病,尤其对肝、胆、胃肠因热郁气滞引起的机能紊乱或湿热积聚于中焦的证候最为适用。  相似文献   

2.
大黄黄连泻心汤在《金匮要略》中亦名泻心汤,是由大黄、黄连、黄芩三味药组成,故又名三黄泻心汤。方中以大黄之苦寒泻热通便,泻下焦之火;黄连之苦寒泻火坚阴,泻中焦之火;黄芩之苦寒,清热除烦,泻上焦之火,又可清解少阳腑中之热。三药配伍,最善清泻三焦之火热,以治疗各种火热证。本方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因煎服方法不同,其作用不尽相同。在《伤寒论》中是以“麻沸汤”演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刘完素阳气怫郁理论致疮疡的诊疗思路与特色。[方法] 通过查阅研读《内经》《伤寒论》,追溯阳气怫郁说发展传承,阅读刘完素本人著作《素问玄机原病式》《黄帝内经宣明论方》《伤寒直格》中有关阳气怫郁理论诊治疮疡的论述,并进行系统分析。 [结果] 疮疡作为外科常见病证,其病发生多与火热相关。刘完素一生致力于研究阐发火热病机,并在著作中将疮疡病证归于阳气怫郁所致的范畴,认为阳气怫郁可导致气机升降出入道路闭塞,玄府闭密,气机郁结,气血津液不得散越,从而内化为热,内外合邪发为疮疡。刘完素治疗疮疡病证重视清扬发散、开发郁结,遣方用药也多用辛凉之物,并配以清扬灵动之品,从而开发消疮,复以为常。如文中医案所述:患者因阳气怫郁化热而发为乳痈,辨证肝郁火旺,治以疏肝解郁、开发消痈,方用金银花、蒲公英等辛凉清轻之品,二诊后怫郁渐去,乳痈得愈。[结论] 刘完素认为,阳气怫郁是火热病机发展的重要环节,并与玄府气液神机出入关系密切。治疗疮疡病证以开发郁结、气液宣通为治则,用药辛凉灵动,颇具特色,为后世治疗疮疡提供了新的思路,其经验对今日临证治疗仍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正> 气厥为中医厥证中一类,有虚实之分。实证多因情志怫郁,恼怒惊骇以致气机逆乱,郁结心胸。蒙蔽清窍而突发昏厥。急诊和门诊常可碰到。本病虽大多数预后良好,但欲使患者迅速苏醒,亦非易事。笔者近年来采用指压颊车穴治疗气厥(实证),效果非常满意,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正> 病理之火有虚实之分,脏腑之别。治疗之法,实火者:“热则寒之”多用苦寒或大剂甘寒;虚火者:“损者益之”阴虚火吐宜滋阴降火;阳虚发热宜甘温除热。自东垣提出甘温除热法以来,诸家又有所发展。厚土敛火的提法首见于尤在泾《静香楼医案》:“中气虚寒,得冷则泻,而又  相似文献   

6.
“火郁发之”首见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后世金元及明清温病学家将其拓展应用于内伤杂病及温病治疗之中.“火郁”为火热之邪被郁闭于体内不可往外透发而成的病理改变,病机在于气机壅滞、升降失常;“发之”指发其郁滞,疏泄气机,使怫郁之火得以透达发越而解的治疗原则.栀子豉汤首见于《伤寒论》,由栀子和豆豉构成,共奏清宣郁热之功,用...  相似文献   

7.
“火郁发之”,语出《内经》,后之贤哲,多所发明。“郁”为病理,喻闭塞之意;“发”乃治则,含透散之旨。“火郁发之”是言火热之邪郁闭于内,不可单施苦寒直折,尤当透散以发之。仲景开“火郁发之”之先河,河间以为表里诸热证皆可归于阳气怫郁,东垣独重脾胃,内伤之病皆由脾胃而始,阳气抑遏脾土,清气不得升发。余以为,阳气以动为常,以行为用,盖当今之世,工业污染,农烟似霭;人处华栋,冬如暖夏,夏似凉冬,天地交济既失;人复生息失慎,焦虑紧张,激怒愤懑,气血常悖于内,渐至郁怫生火,郁火暗生,故治必内安其心,外适天地,天地人以位,方可身安立命,远疾疢矣。故医也者,顺天之时,测气之偏,顺气开结,引路去邪,从火之性,发火之郁。谨候气宜,无失病机,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相似文献   

8.
1 胃热肠寒夹杂证 标本兼施乌梅方 仲景每运药必以症测法,以法立方,此从其寒热药遣用上亦可看出端倪。乌梅丸为上热下寒、寒热夹杂之代表汤方,方中既有苦寒之黄连、黄柏,又有蜀椒、细辛、姜、桂、附子等辛温之药。仲景所以施用,当先观其原文:“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痢方。”观其脉证,知是胃热肠寒之蛔厥证。是由胃热肠寒,即上热下寒致使肠内蛔虫窜扰不安而见诸症。单用辛温之药能驱蛔而不能清上热,用苦寒药能下蛔清  相似文献   

9.
作者参阅古典医著,结合临床典型病例,详细阐述了《难经·七十五难》“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的深刻含义,认为“东方实,西方虚”是一典型的、因五行生克逆乱而致的肝实肺虚症,“泻南方,补北方”的治法则符合“亢则害,承乃制”之旨,其中既有“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的理论,又体现了“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的原则,临床意义极大,供同道探讨。  相似文献   

10.
“凉遏冰伏”乃温热病误治生变的一种病理概括。温热病是感受四时温热病邪所致的热性病,其治疗原则,一般而言当“温者清之”、“热者寒之”。然用苦寒清热之品治热,亦应察其热从何来,随其所得而治之。清·黄宫绣有“火郁于表宜散,轻可去实之意;火燥于里宜滋,壮水镇阳之意;火虚于中,宜补宜缓,甘温除大热之意;火实于里,宜  相似文献   

11.
半夏泻心汤源出《伤寒论》,此方本治误下伤中、邪气内陷、寒热互结心下,致气机不利的“心下痞”。此证以呕为特征,故用半夏为主药以降逆止呕,痞因寒热错杂而成,故既用芩连苦寒泄热,又用姜夏辛温散寒,“欲通上下交阴阳者,必和其中,故以人参、甘草、大枣为使”(《医方集解》)。辛开苦降、寒温并用、阴阳并调,以恢复脾胄升降之机,消除痞满。  相似文献   

12.
“肾无实不可泻”,这是古代医家基于《内经》有关肾之论述,并结合临床实践而提出的见解,这一认识,可以说是一个源远流长的传统经验。直至目前,其仍有指导实践的意义。一、肾无实不可泻的渊源《内经》中并未提到肾无实不可泻。宋代钱乙首先在《小儿药证直诀》中提出:“肾主虚,无实也”,此后,则逐渐出现肾无实不可泻的论述。诸如:王好古说:“肾本无实,不可泻,钱氏只有补肾地黄丸,无泻肾之药”,方隅在《医林绳墨》中也说:“肾者作强之官,有补无泻”李中梓《医宗必读》也有“北方之水,  相似文献   

13.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其致残率高,临床上,积极有效地控制疾病的进展,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在《三消论》中,刘完素针对消渴病机提出了“燥热怫郁”理论,认为三焦胃肠燥热怫郁太甚,玄府闭塞,气液失宣,而发为消渴。血管内皮损伤、炎症反应是血管病变发生的重要因素,“燥热怫郁”的病机演变符合西医学炎症反应的病理特点,燥热贯穿于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始终。本文认为,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属中医学“痿痹”范畴,肺热叶焦为痿发生的根本原因,“燥热怫郁”为客热(燥热)之源,肺热叶焦,百脉失利,脉络瘀滞,发为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治疗上应从痿论治,结合刘完素《三消论》观点,以阳明为重,三消同调,解燥热怫郁之机,配伍泻南补北之法,使客热得清,肺热无源,则痿无所生,以期为临床防治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反治法是中医临床上的一种治疗方法,就是使用与病情性质一致的治法。《黄帝内经》指出,“寒因寒用,热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唐代医家王冰注释为“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与“热者寒之,寒者热之”或“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的正治法相反。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如果过量使用抗生素,或清热解毒的寒凉药,都会使患者出现或腹泻,或咳嗽,或久咳不愈症状。这是因为一味地使用凉药,遏制了局部的气机通畅和正常肺气的宣发,邪气反而闭而不出的缘故。如果加上荆芥、苏梗等辛温发散药,可有效避免和解决一些这类问题。  相似文献   

15.
本文根据中医理论,运用越鞠丸加减治疗妇科疾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妇科诸疾,多与精神因素有关,正如《内经》所云:“百病生于气也”,丹溪也明确指出:“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气、湿、痰、热、血、食六郁之中,气郁是关键,属诸郁之首,故在治疗中当以调畅气机为主,通过调畅气机,疏肝解郁,健脾燥湿,达到气血调和之目的,正是根据这一理论,使用“趟鞠丸”治疗妇科诸疾,收到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6.
芦荟     
芦荟苦寒,入肝、胃、大肠经。本品多用于肝热液亏或肝经实火而目赤头晕兼便秘之证,同时由于芦荟的泻下作用,而对肝经实火可取到“釜底抽薪”之效。刘奉五谓:本品苦寒,入肝、胃、大肠经,通腑泄热,清肝泄火,通大肠,化燥结,常用于治疗妇女经闭不通肝火逆者,以及经前期、更年期肝火上逆所引起的头晕、头痛等证。对于肝阳外泄之实热汗出者,也可选用。《用药心得十讲》谓:芦荟作为泻下剂治疗热结肠胃时,每用0.6克左右即可致泻。也有个别的人用0.3克即泻,使用时须视具体情况  相似文献   

17.
中药五味之一苦味的作用,现已概括为燥、泄和坚阴三个方面。“苦能坚阴”即指某些苦寒药物能泻火而达到存阴的目的。实际上,单靠苦寒药而“坚阴”的情况并不多见,故笔者认为“坚阴”当是苦寒清热药与滋阴药合用的结果,今就自己的研习心得,叙述如下。“苦能坚阴”的含义演变“苦能坚阴”之说出自张洁古《珍珠囊》“苦能燥湿,坚阴”,而实从《素问·脏气法时论》“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脱胎而来,“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充去骨”(《素问·六节脏象论》),又为作强之官,开窍于耳及前后二阴。肾一旦为湿热,邪火所扰,固密收藏失职,作强  相似文献   

18.
靳立波  宋彩红 《基层医学论坛》2010,14(35):1117-1117
越鞠丸首载于《丹溪心法》,又名芎附丸或芎术丸。为统治六郁(气、血、痰、火、湿、食)之方,本方重在行气解郁,以行气药配伍活血、燥湿、清热、消食之药,使气行则血行,气畅则痰火湿食诸郁一并消除。《类证治裁》谓:"丹溪之越鞠丸以治六郁,开调气机为主,气郁则湿郁,湿郁则热郁,热郁则痰郁,痰郁则血郁,血郁则气郁,相因为病"。越鞠即为发越鞠郁之气的意思。临床上应用加味越鞠丸治疗胸膈满闷,脘腹撑胀,吞酸呕吐,饮食不调,胸腹刺痛,腹胀等证取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大黄苦寒,有泻实热,破积滞、行淤血、泄腑气之功,故有“将军”之称,明代张景岳称为“药中四维”之一。按现代实验研究和临床报导,大黄不但能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明显的抑菌、中和毒素,而且还有致泻、止泻、止血、抗凝血,促进免疫、抑制免疫的双相调节作用,所以大黄是临床中的常用药,正确运用大黄无疑是提高疗效的门径。  相似文献   

20.
逍遥散治疗郁证临证举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 ,气机郁结所引起的一类病证。临床常表现为心情抑郁 ,情绪不宁 ,胁肋胀痛 ,太息或心烦易怒善哭 ,失眠等。《丹溪心法·六郁》中云 :“气血冲和 ,万病不生 ,一有怫郁 ,诸病生焉 ,故人身诸病 ,多生于郁。”临床中笔者常以逍遥散为基本方治之 ,效果满意。郁证与情志怫郁的关系极为密切 ,首先是气机失调 ,然后影响至血 ,气血失调与肝的疏达有着密切的关系。郁证的病理基础是肝气郁结 ,气机不畅。肝性喜条达 ,主疏泄。肝以愉悦舒畅为德 ,忧愁恼怒为病。七情的变化 ,首先肝失条达之性 ,疏泄失职 ,气机郁结不畅。所谓“当升不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