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研究大鼠脑损伤后骨髓基质细胞(BMSCs)颅内移植对内源性神经干细胞(NSCs)的作用。方法 48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移植组、非移植组。大鼠脑损伤后24 h立体定向下局部注射BMSCs,然后每天腹腔注射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2次。损伤后14 d和28 d随机处死取脑,行BrdU免疫组化染色以及BrdU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免疫组化双染色。结果局部注射BMSCs的移植组大鼠表达BrdU/NSE阳性的细胞较非移植组为多。结论大鼠脑损伤后BMSCs对内源性NSCs的分化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将Wistar大鼠骨髓基质细胞体外移植入C6胶质瘤大鼠模型,观察其生物学特性及大鼠存活状态。方法建立C6载瘤模型和骨髓基质细胞移植治疗模型;待术后生长至3w和4w时行MRI检测;不同时间段内大鼠脑标本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骨髓基质细胞移植组模型平均生存时间为4.03w;对照组平均生存时间为3.88w;且其平均肿瘤体积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大鼠体内移植体外培养5月余的骨髓基质细胞未发现肿物生成。骨髓基质细胞包绕在胶质瘤周围,对胶质瘤细胞有定向靶向作用。结论骨髓基质细胞对胶质瘤有定向靶向作用,可以安全的作为生物载体转染目的基因治疗胶质瘤。  相似文献   

3.
实验研究已证明骨髓基质细胞(MSCs)可以分化成多种神经细胞,脑实质内直接注射、脑脊液内注射或血管内注射移植后能促进脑损伤修复。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可影响移植细胞进入脑内。MSCs移植的作用机制主要为替代受损细胞和产生内源性因子两种途径。对移植治疗效果的评估可能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虽然仍存在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但MSCs移植治疗脑损伤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将Wistar大鼠骨髓基质细胞体外移植入C6胶质瘤大鼠模型,观察其生物学特性及大鼠存活状态。方法建立C6载瘤模型和骨髓基质细胞移植治疗模型;待术后生长至3w和4w时行MRI检测;不同时间段内大鼠脑标本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骨髓基质细胞移植组模型平均生存时间为4.03w;对照组平均生存时间为3.88w;且其平均肿瘤体积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大鼠体内移植体外培养5月余的骨髓基质细胞未发现肿物生成。骨髓基质细胞包绕在胶质瘤周围,对胶质瘤细胞有定向靶向作用。结论骨髓基质细胞对胶质瘤有定向靶向作用,可以安全的作为生物载体转染目的基因治疗胶质瘤。  相似文献   

5.
目的初步探索利用菲立磁(Feridex)和转染试剂体外磁性标记大鼠骨髓基质细胞这一方法的可行性,为将来临床上应用磁共振成像(MRI)追踪标记细胞奠定基础。方法无菌条件下行股骨取骨髓,梯度密度离心法分离获取大鼠骨髓基质细胞,使用“Feridex-多聚赖氨酸复合物(FE-PLL)”标记骨髓基质细胞,采用普鲁士蓝染色、电镜和台盼蓝排除实验等方法鉴定FE-PLL标记大鼠骨髓基质细胞的效率和细胞的活力,并对FE-PLL标记骨髓基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能力进行评估。将FE-PLL标记和未标记后的骨髓基质细胞分别移植人大鼠左有侧尾壳核脑内.细胞移植后1、4、7周应用MRI对脑内移植的细胞进行活体示踪,最后利用组织切片进行普鲁士蓝染色。结果菲立磁可以高效率地标记骨髓基质细胞,标记效率在99%左右。普鲁士蓝染色显示FE-PLL标记骨髓基质细胞胞质内出现细小的蓝色铁颗粒。电镜结果显示FE-PLL标记的骨髓基质细胞胞质内含有许多包裹铁颗粒的囊泡。与正常未标记的细胞相比较,FE-PLL标记对骨髓基质细胞的活力、增殖和分化等能力没有明显的影像。MRI检查发现脑内移植的标记细胞在磁共振上呈明显的低信号改变,未标记细胞侧脑组织无明显的低信号改变,与组织学切片结果基本相一致。结论以上结果提示菲立磁可以用来体外标记骨髓基质细胞,利用MRI技术可以对脑内移植后的标记细胞进行初步的活体追踪。  相似文献   

6.
移植人骨髓基质细胞治疗帕金森大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骨髓基质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在体内外特定环境条件下可以分化为成骨细胞、神经细胞等.本文利用6-OHDA损毁内侧前脑束(medial forebrain bundle,MFB)制作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动物模型,移植BMSCs并观察BMSCs对PD大鼠行为学及组织学的影响,以探讨BMSCs治疗PD的前景.  相似文献   

7.
骨髓基质细胞脑内移植治疗帕金森病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骨髓基质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是一种具有多分化潜能的干细胞,可作为多种疾病细胞替代治疗和基因治疗的载体。近年来发现其在体内外均能成功诱导成为表达特异性神经抗原的神经细胞、胶质细胞和少突细胞,并分泌具有神经保护作用的细胞因子[1~3]。由于BMSCs取材方便,能在体外通过培养扩增,通过自体移植可避开免疫排斥反应和道德伦理方面的因素。这就提示了BMSCs有可能取代神经干细胞用于治疗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因此,BMSCs脑内移植治疗PD已成为神经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1骨髓基质细胞1.1BMSCs…  相似文献   

8.
目的:众多研究已证实骨髓基质细胞移植治疗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是有效的,但移植时间点的选择尚无定论。在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不同时间点进行骨髓基质细胞移植,通过对其远期行为学及组织学检测,探讨最佳的移植时间窗。 方法:实验于2005-06/2006-06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①动物:选取清洁级7 d龄SD大鼠50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24 h,72 h,7 d细胞移植组,10只/组。另取4周龄SD大鼠10只用于骨髓基质细胞的培养。实验过程中对动物的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标准。②实验方法: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组大鼠均建立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模型。在脑立体定位仪下,24 h,72 h,7 d细胞移植组分别于造模后对应时间点,将体外培养3~5代且经Hochest33324标记24 h的鼠骨髓基质细胞2 μL脑内移植于左侧海马,约105个细胞。③实验评估:各组大鼠40 d日龄时进行迷宫觅水测试,记录觅水时间、错误次数、重复次数。行为学测试后取脑组织片行尼氏染色,计数左侧海马CA1区神经元数。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骨髓基质细胞的存活、增殖,用免疫组化法检测骨髓基质细胞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阳性率。 结果:50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放射臂迷宫实验检测:模型对照组觅水时间、错误次数、重复次数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各细胞移植组(P < 0.01),24 h细胞移植组上述3项指标均低于72 h,7 d细胞移植组(P < 0.05)。②左侧海马CA1区神经元尼氏染色结果:模型对照组神经元数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少(P < 0.01),且排列紊乱,丢失明显;24 h,72 h,7 d细胞移植组神经元数均较模型对照组显著增加(P < 0.01),排列整齐;24 h细胞移植组神经元数较72 h,7 d细胞移植组明显增多(P < 0.05)。③骨髓基质细胞体内增殖和神经分化情况:骨髓基质细胞移植后30~40 d仍可在移植部位及左侧皮质区存活、增殖。24 h细胞移植组左脑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72 h,7 d细胞移植组(P < 0.01)。 结论: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24 h接受骨髓基质细胞移植可最大程度改善脑损伤所导致的远期行为学障碍,其机制可能与早期移植可有效减轻神经元的坏死、凋亡,且有利于骨髓基质细胞的迁移、分化有关。  相似文献   

9.
骨髓基质细胞移植治疗脑缺血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脑缺血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现代药物及溶栓治疗的发展显示了对于急性期中风明显的功能保护作用;然而,神经损害一旦发生,对神经功能的恢复则显得治疗乏力。当前对于中风治疗的研究焦点集中在了干细胞,它不仅具有功能保护作用,而且使得细胞替代和功能恢复成为了可能。作为细胞治疗的种子细胞来源之一,骨髓基质细胞(BMSCs)分化潜能好,来源丰富,不存在胚胎干细胞移植所带来的伦理学问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骨髓基质细胞向神经元方向分化后是否具备神经元的电生理功能。方法 应用膜片钳技术,釆用全细胞记录方式.对由星形胶质细胞诱导的分化前、分化3d、分化7d的成年大鼠骨髓基质细胞进行电生理功能测定。结果分化前后的骨髓基质细胞未记录到内向Na~+电流,但成功记录到了静息膜电位,分別为:(-12.71±3.25)mV(n=7)、(-26.29±10.34)mV(n=7)、(-45.0±8.46)mV(n=6);刺激脉冲为40 mV时三组的外向延迟整流K~+电流分別为:(0.31±0.17)nA(n=7)、(1.34±0.59)nA(n=8)、(1.99±0.97)nA(n=7);刺激脉冲为-40 mV时的内向整流K~+电流为:(79±58)pA(n=7)、(260±150)pA(n=8)、(420±120)pA(n=7),伴随着分化时间的逐渐延长,两种K~+电流及膜电位逐渐增高。结论(1)骨髓基质细胞表达弱的外向延迟整流K~+电流及内向整流K~+电流可能是其特征性的电生理指标。(2)骨髓基质细胞经过星形胶质细胞的诱导能够向功能性神经元方向分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骨髓基质细胞向内皮细胞分化的可能性。方法从成人肋骨中分离培养骨髓基质细胞,用bFGF和EGF作为诱导剂,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诱导后的细胞表达血管相关性Ⅷ情况,并观察体外微血管网状结构的形成情况。结果经bFGF和EGF诱导后的细胞在形态上表现为内皮细胞特征,血管相关性Ⅷ呈阳性表达,并且在体外可形成微血管样结构。结论骨髓基质细胞在bFGF和EGF诱导下,可以分化为内皮细胞。  相似文献   

12.
骨髓间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向神经细胞分化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9,他引:4  
目的 研究骨髓间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方法及其向神经元细胞分化的条件及可行性。方法 取大鼠骨髓,采用贴壁培养筛选法,分离培养骨髓问质干细胞,经β-巯基乙醇诱导,骨髓问质干细胞可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对分化细胞进行鉴定。结果 分离的骨髓间质干细胞可体外增殖,经β-巯基乙醇诱导,骨髓间质干细胞可向神经元细胞分化,细胞突起增多,具有神经元的形态学特征;分化后的细胞表达神经元标志物-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神经微丝(NF)。结论 骨髓组织中存在着骨髓间质干细胞,易分离和培养,体外可增殖,可横向分化为神经元,从而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移植治疗提供了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骨髓间质干细胞经静脉移植后在脑缺血大鼠体内的存活、分布及迁移情况,为细胞静脉移植奠定基础。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rat bone mescnchymal stem cels,rMSCs),经体外培养并扩增,线拴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脑局灶缺血模型,rMSCs Hoechst33342标记后,通过静脉移植,经过1周、3周、5周后处死大鼠,取脑、心、肺、肾、肝、脾组织切片,在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在体内的存活、分布及迁移情况。结果大鼠脑缺血后,经静脉移植骨髓间质干细胞在脑内能较长时间存活,静脉移植的细胞集中于脑缺血灶周围,而脑缺血对侧及心、肺、肾、肝、脾等组织少有细胞发现。结论rMSCs通过静脉途径进行移植后,能够向损伤部位迁移,与宿主脑组织整合在一起。骨髓间质干细胞经静脉移植用于治疗脑缺血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骨髓基质细胞的体外培养、扩增及诱导其向神经元样细胞定向分化的方法。方法采用改进的全骨髓培养法,培养来源于正常成人献髓者的骨髓基质细胞。传至第5代,用全反式维甲酸(RA)等细胞因子诱导分化,于诱导后第7d和第14d行神经元细胞特异性抗原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微管相关蛋白-2(MAP-2)、神经丝蛋白(β-tublin)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鉴定,计数诱导前后的细胞。结果成人骨髓基质细胞经RA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诱导后可见神经元样细胞出现,经NSE、MAP-2及β-tublin免疫组化和荧光鉴定阳性,NSE表达率达到48.5%±0.2%。结论骨髓基质细胞在体外扩增迅速,纯化需时短,并可在全反式维甲酸等细胞因子诱导下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体外诱导成人骨髓基质细胞 (BMSCs)转化为神经干细胞 (NSCs)进而分化为神经元和胶质细胞。方法 以含有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 FGF)或表皮生长因子 (EGF)加 b FGF或 b FGF、EGF加全反式维甲酸 (ATRA)的培养液培养 BMSCs,进行显微镜观察 ,纤维连接蛋白 (fibronectin)、I型胶原 (collagen )和神经上皮干细胞蛋白 (nestin)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 (NSE)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GFAP)免疫荧光染色。结果 经诱导物诱导 72 h后 ,fibronectin和 collagen I免疫阳性细胞减少。nestin免疫阳性细胞增多。 7d后 ,其又减少。同时 NSE和 GFAP免疫阳性细胞增多。细胞分化后 ,NSE阳性细胞最多占细胞总数的 2 4 .76 %±2 .72 % ,同时 GFAP阳性细胞占细胞总数的 36 .5 8%± 3.2 6 %。结论  EGF、b FGF、ATRA及适宜的培养液可使BMSCs定向 ,转化为 NSCs,进而分化为神经元和胶质细胞。  相似文献   

16.
丹参诱导鼠骨髓间充质细胞向神经元分化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目的:研究丹参对鼠骨髓间充质细胞的分化作用。方法:丹参注射液诱导鼠骨髓间充质细胞向神经元方向分化,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对分化的和未分化的细胞进行鉴定。结果:丹参可诱导鼠骨髓间充质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分化的细胞早期表达巢蛋白和Musashi1蛋白,后期则表达神经元的标志物神经元特异性醇化酶和神经微丝M,在最适合的诱导条件下约50%-60%的细胞表达这两种神经元的标志物。结论:骨髓组织中存在能分化为神经元的干细胞,丹参能够诱导这种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这种细胞可能成为中枢神经系统自体细胞移植的另一个干细胞的来源。  相似文献   

17.
Transplantation of 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 for peripheral nerve repair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Cell transplantation using 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 (BMSCs) to alleviate neurological deficits has recently become the focus of research in regenerative medicine. Evidence suggests that secretion of various growth-promoting substances likel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functional recovery against neurological diseases. In an attempt to identify a possible mechanism underlying the regenerative potential of BMSCs,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production and possible contribution of neurotrophic factors by transected sciatic nerve defect in a rat model with a 15 mm gap. Cultured BMSCs became morphologically homogeneous with fibroblast-like shape after ex vivo expansion. We provided several pieces of evidence for the beneficial effects of implanted fibroblast-like BMSCs on sciatic nerve regeneration. When compared to silicone tube control animals, this treatment led to (i) improved walking behavior as measured by footprint analysis, (ii) reduced loss of gastrocnemius muscle weight and EMG magnitude, and (iii) greater number of regenerating axons within the tube. Cultured fibroblast-like BMSCs constitutively expressed trophic factors and supporting substances, including nerve growth factor (NGF),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 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GDNF), ciliary neurotrophic factor (CNTF), collagen, fibronectin, and laminin. The progression of the regenerative process after BMSC implantation was accompanied by elevated expression of neurotrophic factors at both early and later phases. These results taken together, in addition to documented Schwann cell-like differentiation, provide evidence indicating the strong association of neurotrophic factor production and the regenerative potential of implanted BMSCs.  相似文献   

18.
趋化因子Fractalkine体外趋化骨髓基质细胞迁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趋化因子Fractalkine对骨髓基质细胞(BMSCs)的体外迁移作用。方法采用全骨髓法培养成年Wistar大鼠BMSCs,取第五代BMSCs行免疫荧光鉴定;后通过细胞免疫荧光及RT-PCR的方法检测BMSCs表达趋化因子受体CX3CR1的情况,利用Boyden小室法探讨趋化因子Fractalkine对BMSCs的体外趋化作用及其特异性。结果第五代BMSCs都表达间充质干细胞标记物Vimentin、Laminin及Fibronectin;CX3CR1细胞免疫荧光及RT-PCR结果证实BMSCs表达趋化因子受体CX3CR1,趋化因子Fractalkine(5、50、500ng/mL)体外可趋化BMSCs迁移,抗Fractalkine多克隆抗体可对抗其趋化迁移作用。结论Fractalkine/CX3CR1通路参与BMSCs体外迁移,为进一步研究BMSCs的迁移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损伤脑组织诱导骨髓基质细胞向神经元方向分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损伤脑组织对骨髓基质细胞分化的诱导作用。方法 分离培养SD大鼠骨髓基质细胞 ,以损伤脑组织匀浆诱导骨髓基质细胞分化 ,相差显微镜及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诱导结果。结果 诱导后 ,骨髓基质细胞出现分化 ,细胞形态改变 ,胞体呈锥形 ,突起交织成网 ,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表达NSE和tubulin β,分化率达到 30 2 %± 4 0 9%。 结论 损伤脑组织匀浆可诱导骨髓基质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 ,骨髓基质细胞有可能用于神经系统损伤修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绿色荧光蛋白(GFP)转基因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移植至致痫鼠后的存活、迁移及其对癫痫鼠脑电的影响。方法 分离、培养GFP转基因小鼠BMSCs,移植至青霉素致痫鼠的右侧海马内,比较移植后1w、2w、4wBMSCs在脑内的存活和迁移情况及大鼠脑电改变。结果 BMSCs可以在致痫鼠脑内存活和迁移,随移植时间延长,细胞存活数逐渐减少(P〈0.01);BMSCs移植可减少癫痫大鼠脑电的痫性放电,降低癫痫波波幅。结论 BMSCs移植于青霉素诱发的癫痫鼠脑内后能够存活、迁移,并能够改善癫痫鼠的脑电生理功能,提示干细胞移植可能成为一种有效的癫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