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0 毫秒
1.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细胞免疫异常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以造血细胞的异常克隆性增生、全血细胞减少并伴有病态造血为特征的一类疾病,其发病机制涉及染色体异常或基因突变、免疫异常、环境等多种因素,目前普遍认为是一种多因素异常所致的多步骤病理过程。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显示:细胞免疫的异常在MDS发病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尤其是有关T细胞异常活化,免疫应答,各阶段细胞因子异常表达,以及对MDS免疫治疗的临床研究也为揭示其免疫异常提供了大量佐证。  相似文献   

2.
过敏性紫癜(HSP)是由免疫复合物介导的系统性小血管炎,易侵犯儿童,临床上常表现为皮肤紫癜、黏膜出血,也可伴有皮疹、关节痛、腹痛及肾损害。近年来研究表明,HSP存在免疫功能紊乱,体现在细胞免疫功能低下,体液免疫功能处于反应状态。本文对34例HSP患儿血清sIL-2R、IL-6、IL-8、TNF-a水平进行检测,旨在探讨细胞因子在HSP发病中所起的作用,以进一步探讨HSP免疫异常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3.
正过敏性紫癜(Henoch-Schonlein purpura,HSP)为儿童常见的小血管炎性疾病,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有研究~([1,2])认为食物、药物、感染等均可诱发过敏性紫癜,其主要发病机制与自身免疫功能异常及免疫-炎症反应平衡紊乱有关。维生素D是  相似文献   

4.
血液学的许多方面均与免疫息息相关。而免疫损伤可以累及髓内的造血前体细胞,从而引发血液系统恶性疾病。近来,随着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发现了T淋巴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及树突状细胞等多种免疫异常性改变,从而为诊断及治疗等领域提供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随着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髓内凋亡的异常改变逐步得到证实,并就基因、免疫、细胞因子等多种可能的调控机制进行探讨,从而为发展新的治疗方案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6.
过敏性紫癜患儿血清sIL-2R、IL-6、IL-8及TNF-α水平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过敏性紫癜(HSP)是由免疫复合物介导的系统性小血管炎,易侵犯儿童,临床上常表现为皮肤紫癜、黏膜出血,也可伴有皮疹、关节痛、腹痛及肾损害。近年来研究表明,HSP存在免疫功能紊乱,体现在细胞免疫功能低下,体液免疫功能处于反应状态犤1犦。本文对34例HSP患儿血清sIL-2R、IL-6、IL-8、TNF-α水平进行检测,旨在探讨细胞因子在HSP发病中所起的作用,以进一步探讨HSP免疫异常的发病机制。1资料与方法1.1标本来源HSP患儿34例,系我院2003年3月至2004年6月门诊与住院病人,均符合HSP诊断标准。其中男24例,女10例,年龄3~15岁,检测前均未…  相似文献   

7.
血液学的许多方面均与免疫息息相关,而免疫损伤可以累及髓内的造血前体细胞,从而引发血液系统恶性疾病。近来,随着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发现了T淋巴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及树突状细胞等多种免疫异常性改变,从而为诊断及治疗等领域提供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组起源于造血干/祖细胞的获得性克隆性疾病,造血细胞异常导致髓内无效造血,患者骨髓增生活跃而外周血细胞减少。其发病是一个累及多基因的多阶段的病理过程,干细胞基因异常、微环境改变和免疫机制缺陷在MDS的发病中均起着重要作用。本文综述近年来与MDS发生相关的一些研究进展,包括caspase、细胞周期调控基因、WT1、线粒体DAN、肿瘤坏死因子、Fas/Fasl、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改变有免疫学异常等。  相似文献   

9.
过敏性紫癜(HSP)是一种常见的免疫复合物引起的系统性小血管炎,容易累及肾脏引起过敏性紫癜。肾炎(HSPN)。其发病机制至今尚不明确。大量研究表明,免疫反应、遗传素质等多方面的异常均参与了该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其中包括IgA免疫复合物(IC)沉积、IC激活补体系统、淋巴细胞功能紊乱、大量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失调,以及多样化的基因多态性等。因此必须从多方面综合分析,才能深入理解该病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0.
随着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髓内凋亡的异常改变逐步得到证实,并就基因、免疫、细胞因子等多种可能的调控机制进行探讨,从而为发展新的治疗方案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1.
与异常免疫相关的全血细胞减少症   总被引:53,自引:15,他引:53  
目的 报告一组与异常免疫相关的全血细胞减少症。方法 分析29例骨髓单个核细胞Coombs试验阳性的血细胞减少症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特征。结果 该组患者大部分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绝大部分患者骨髓增生良好,少部分增生减低,但红系比例不低或增高;常规溶血试验阴性;无造血原料缺乏证据;无异常克隆造血证据;骨髓单个核细胞Coombs试验阳性;对肾上腺皮质激素为主的试验性治疗反应良好。结论 该组疾病与异常免疫(特别是自身抗体)介导的造血细胞破坏或功能异常有关,暂称为免疫相关性全血细胞减少症(immunorelated pancytopenia,IRP),将其从再生障碍性贫血(AA)、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中区分出来,患者可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并且可减少误诊的AA、MDS。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引起第二产程异常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 对 1997~ 1999年在我院分娩的 2 0 0例产妇 (正常组 10 0例、异常组 10 0例 )的分娩记录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产程异常组的新生儿出生平均体重、胎方位异常、产力异常、剖宫产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高于正常组 (P <0 .0 5~ <0 .0 0 0 1)。结论 在骨盆正常情况下 ,新生儿过大、胎方位异常及产力异常是造成第二产程异常的主要原因。对产程异常的处理 ,关键在于针对造成产程异常的潜在因素进行对症的防治  相似文献   

13.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组以血小板减少为特征的自身免疫紊乱性疾病群.既往认为,ITP发病机制为经典体液免疫机制,即通过自身抗体作用于未成熟血小板,使其在单核巨噬系统被吞噬所致,并可影响巨核细胞和血小板的发育成熟.目前,细胞免疫在IT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血小板、巨核细胞的细胞凋亡异常对ITP发病有影响,而一些细胞亚群比例异常和细胞因子水平异常被证实存在于ITP患者中,有关ITP患者基因的相关研究也取得了一定进展.除此之外,神经轴突导向分子(Sema)5A与维生素D3的异常,也参与ITP的发病.笔者拟主要从体液免疫、细胞免疫、细胞凋亡、基因表达、氧化应激等方面,对ITP发病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超声在双胎妊娠中胎儿发育异常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02年1月~2005年6月在我院检查的双胎妊娠孕妇的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在331例双胎妊娠中,胎儿异常的48例,并对其声像图特点及诊断要点进行分析.结论二维超声在异常双胎妊娠中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A20是一种表达于多个免疫器官的诱导性胞质蛋白,在天然免疫及过继性免疫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研究结果显示,A20异常表达和功能缺失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笔者拟就A20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anemia,AA)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骨髓造血干细胞严重受损,造成骨髓造血功能降低或衰竭,以全血细胞减少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综合征。AA发病机理复杂,尚未完全明了,故对其病理机制的深入研究有利于提高其诊疗水平。目前AA发病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异常免疫,而异常免疫的研究热点为CD8+T细胞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本文就近年来CD8+T细胞及其分泌的相关细胞因子在AA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基于医院电子病历的严重临床异常病例/事件监测系统。方法选择试点医疗机构,采集其电子病历中满足监测病例定义条件的信息,实现监测数据每日自动采集和传输,形成监测数据库。对数据进行分析,实现早期发现和预警。结果实现严重临床异常病例数据从医院端到国家数据库的传输。结论建立严重临床异常病例/事件监测系统可行且运行顺利,为提高新发、不明原因疾病发现能力提供了公共卫生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肿瘤化疗患者PICC非正常拔管的原因,并提出防范措施.方法 对我院2007年12月至2009年9月583例肿瘤PICC置管患者中非正常拔管的原因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 583例患者中发生非正常拔管63例,占置管总例数的10.8%;分析原因依次为:导管感染、导管异位、导管脱出、破损与断裂、导管堵塞、血栓形成及放弃治疗.结论 PICC置管后的并发症是导致非正常拔管的主要原因,及时预防和处理各种并发症.是降低非正常拔管发生率的重要护理对策.  相似文献   

19.
异常早期妊娠的超声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超声在诊断异常早期妊娠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10例早孕期出现阴道流血,下腹隐痛或急性下腹疼痛伴晕厥、休克的患的超声检查进行结果回顾性分析,并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结果B超诊断宫腔内无异常早孕229例,异常早期妊娠1781例(早期妊娠死胎380例,先兆流产817例,难免流产115例,不全流产225例,葡萄胎13例,异位妊娠231例),均具有较典型的声像图特征。结论超声在诊断与鉴别诊断异常早期妊娠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对受孕时间短,孕卵发育小,声像图表现不典型,结合血β-HCG化验进行B超动态观察便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20.
The aim of the study described here was to identify an efficient criterion for the prenatal diagnosis of abnormal invasive placenta. We evaluated 129 women with anterior placenta previa who underwent trans-abdominal ultrasound evaluation in the third trimester. Spectral Doppler ultrasonography was performed to assess the subplacental blood flow of the anterior lower uterine segment by measuring the highest peak systolic velocity and resistive index. These patients were prospectively followed until delivery and evaluated for abnormal placental invasion. The peak systolic velocity and resistive index of patients with and without abnormal placental invasion were then compared. Postpartum examination revealed that 55 of the patients had an abnormal invasive placenta, whereas the remaining 74 did not. Patients with abnormal placental invasion had a higher peak systolic velocity of the subplacental blood flow in the lower segment of the anterior aspect of the uterus (area under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0.91; 95% confidence interval: 0.87–0.96) than did those without abnormal placental invasion. Our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s suggest that a peak systolic velocity of 41?cm/s can be considered a cutoff point to diagnose abnormal invasive placenta, with both good sensitivity (87%) and good specificity (78%), and the higher the peak systolic velocity, the greater is the chance of abnormal placental invasion. Resistive index had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area under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0.56; 95% confidence interval: 0.46–0.66) in the diagnosis of abnormal invasive placenta. In conclusion, measurement of the highest peak systolic velocity of subplacental blood flow in the anterior lower uterine segment can serve as an additional marker of anterior abnormal invasive placent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