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报告1例误诊为血管瘤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患者男,40岁。左耳廓及左耳后多发结节伴瘙痒8个月。皮肤科检查:左耳廓及耳后散在多个黄豆至蚕豆大暗红色结节,表面光滑,质硬,孤立不融合,可推动,无压痛,部分皮损表面结痂。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真皮内血管增生,内皮细胞肿胀,向管腔突出,血管周围及胶原纤维间淋巴组织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诊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  相似文献   

2.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angiolymphoid hyperplasia with eosinophilia, ALHE)是一种良性血管性损害,本病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清,曾被称为非典型性化脓性肉芽肿、假性化脓性肉芽肿、炎症性动脉血管瘤、上皮样血管瘤等[1].现报告我们诊治的1例ALHE.  相似文献   

3.
报告2例血管淋巴样增生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患者分别为28岁男性和26岁女性,病程分别为5年和1年,临床表现为主要分布在头面部的紫红色丘疹、结节。组织病理检查均有真皮层血管的增生,增生的血管内皮细胞呈特征性的上皮样,可内衬血管腔,突入血管腔内生长,血管内皮细胞胞浆丰富酸染,1例还可见特征性的空泡。血管周围大量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及组织细胞浸润。根据临床及皮肤组织病理,诊断为血管淋巴样增生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相似文献   

4.
报告1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30岁男性患者头顶多发暗红色圆形丘疹、结节3年,无瘙痒、疼痛等自觉症状;实验室检查示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外,余常规检查均无明显异常;头皮结节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血管显著增生,伴有以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为主的混合浸润。结合临床及组织病理学,诊断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42岁。右侧乳头出现红色结节伴瘙痒3个月,无明显症状。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大致正常,真皮内见大量增生的毛细血管,管腔不规则,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增生、肿胀,并向腔内突起,血管周围大量嗜酸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诊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  相似文献   

6.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患者男,48岁,下颏部出现丘疹结节伴瘙痒,搔抓后出血2年。皮肤组织病理检查:表皮大致正常,真皮内大量增生的毛细血管,管腔不规则,管周大量嗜酸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增生、肿胀,并向腔内突起。诊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  相似文献   

7.
报告1例发生在外阴部位的上皮样血管瘤。患者女,55岁。外阴皮下结节反复破溃及渗出,伴瘙痒2年。皮肤科检查:左侧大阴唇触及一蚕豆大皮下结节,质硬,结节表面皮肤红肿,可见破溃及渗出。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真皮层血管增生扩张,管腔不规则,内皮细胞肿胀,部分呈柱状突入管腔;真皮可见大量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诊断:上皮样血管瘤。治疗:予肌内注射复方倍他米松治疗,随访2年未复发。  相似文献   

8.
血管淋巴样增生伴嗜酸粒细胞增多(angiolymphoid hyperplasia with eosinophilia,ALHE)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皮肤肿瘤样血管增生,主要见于东方人,特别是日本人和中国人[1].本病在临床上并不少见,但误诊时有发生.  相似文献   

9.
嗜酸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angiolym-phoid hyperplasia with eosinophilia,ALHE)是一种临床较少见的良性血管增生性损害,也叫上皮样或组织细胞样血管瘤。现报道1例并结合国内外文献,探讨该病临床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临床资料患者女,38岁。头皮肿物3年,颈右侧淋巴结肿大  相似文献   

10.
嗜酸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3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嗜酸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angio-lymphoidhyperplasiawitheosinophilia,AL HE)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血管增生性疾病。本病较少见,在临床上常被误诊为血管瘤、孢子丝菌病、嗜酸性肉芽肿病等,但病理上有其特异性,现...  相似文献   

11.
血管淋巴样增生伴嗜酸粒细胞增多症(mlgiolymphoid hperplasia with eosinophilia,ALHE)伴毛囊黏蛋白病,临床上较为少见,现将我们所见1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血管淋巴样增生伴嗜酸粒细胞增多(Angiolymphoid hyperplasia with eosinophilia,ALHE)是一种伴有炎症性改变的血管增生性皮肤病,临床上较为少见,现将我们遇见的1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发现一典型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病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消炎痛治疗血管淋巴样增生伴嗜酸粒细胞增多2例疗效观察李惠血管淋巴样增生伴嗜酸粒细胞增多(ALHE)好发于头颈部和躯干,临床上呈易出血的皮内结节(真皮型)或有轻度触痛的皮下肿物(皮下型)。本病病因不明,治疗困难,复发率高,本文报道用消炎痛治疗2例ALH...  相似文献   

15.
患者女,22岁。患者怀孕8周时右上肢出现多发性红色丘疹、结节。皮疹组织病理示:真皮内血管增生,内皮细胞肿胀,血管周围较多淋巴细胞、嗜酸粒细胞等浸润。诊断:血管淋巴样组织增生伴嗜酸粒细胞增多。  相似文献   

16.
嗜酸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嗜酸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是一种少见疾病,我科于2006年5~7月诊治2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皮肤上皮样血管瘤的临床表现与组织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2例上皮样血管瘤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22例上皮样血管瘤患者中,男10例,女12例;发病年龄16~62岁,平均45.91岁;病程1个月至20年,平均37个月。皮损位于头部14例(63.6%),耳部6例(27.3%),额部2例(9.1%),大腿部1例(4.5%),其中1例同时累及头皮及额部。组织病理学检查:22例均表现为血管增生,内衬上皮样内皮细胞,管周大量淋巴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所有皮损均累及真皮层,另外皮下组织受累8例(36.4%)。6例免疫组化显示,血管壁CD31、CD34、Ⅷ因子均为阳性。结论上皮样血管瘤是一种少见的以血管增生和炎症浸润为主要特征的皮肤疾病,需要临床结合组织病理检查进行诊断。  相似文献   

18.
患者男,45岁。头皮外生性肿物4年。体检未发现系统性病变。病理诊断为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手术切除后随访4个月未见复发。  相似文献   

19.
患者女,31岁。右侧肩胛部丘疹、结节1年。右肩胛部可见多个紫红色丘疹、结节,如米粒至黄豆大小,质软,部分皮损有蒂,表面光滑,呈群集性分布,互不融合,无压痛。病理检查示:真皮内可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及少量淋巴细胞浸润,血管不规则增生扩张。诊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治疗:肌注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1 mL,皮损予以液态氮冷冻治疗。  相似文献   

20.
<正>上皮样血管瘤(epithelioid hemangioma)是一种在临床上比较少见的疾病,由Wells和Whimster[1]在1969年首先报告,以增生的毛细血管伴大量的嗜酸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为特征。上皮样血管瘤的发病机制尚不明了,治疗方法很多,包括外科切除、激光及糖皮质激素、咪喹莫特等药物,但容易复发。本文对9例确诊为上皮样血管瘤患者的临床及组织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