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将体外菲立磁标记的骨髓基质细胞经单细胞悬液微移植后,观察其在恒河猴纹状体的存活、迁移、分化和整合状况,为细胞移植治疗疾病奠定基础。方法:实验于2004-04/2005-05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全军神经医学研究所和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完成。纳入健康恒河猴3只,分离恒河猴骨髓基质细胞,利用神经干细胞培养基、白血病抑止因子和碱性成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进行细胞扩增并诱导成骨髓基质源神经干细胞,再经体外菲立磁和活细胞荧光染料PK67标记后,采用微移植的方法,通过脑立体定位仪上用微玻璃针将干细胞分别植入脑纹状体内。细胞移植后1,4,8周应用核磁共振成像对脑内移植的细胞进行活体示踪,最后利用光镜和电镜观察标记细胞在脑内的形态学情况。结果:①体外菲立磁标记结果:骨髓基质细胞经微移植后可在脑内纹状体区域存活,移植的干细胞可向周围的脑实质内迁移和整合,迁移细胞沿特定的纹状体结构分布,少量细胞可分化成神经元。②核磁共振成像检查结果:发现脑内移植的标记细胞在磁共振上呈明显的低信号改变,未标记细胞侧脑组织无明显的低信号改变,与组织学切片结果基本相一致。结论:骨髓基质源神经干细胞移植后,可在脑内存活、迁移、分化和整合,利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可以对脑内移植后的标记细胞进行初步的活体追踪。  相似文献   

2.
背景:在多种移植细胞中,成体自身骨髓单个核细胞以其取材简便、无排异反应、无伦理学争议等优势成为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的细胞来源。干细胞移植后,如何从受体辨别供体细胞,并观察其在受体中的生存状况,一直是让人困扰的问题。目的:应用超顺磁性氧化铁颗粒标记小型家猪骨髓单个核细胞,观察磁共振成像示踪磁探针标记细胞的可行性。设计:对照观察实验。单位: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材料:实验于2006-04/2006-08在东南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完成。健康中国小型雄性家猪,三四月龄,体质量20~30kg,由东南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SYXK(苏)2002-0012)。方法:分离培养小型家猪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采用超顺磁氧化铁颗粒对骨髓单个核细胞分离当日细胞悬液中进行标记,普鲁士蓝染色显示细胞内铁,台盼蓝拒染法评估细胞活力。将11只用于心肌梗死模型制备的猪分为实验组9只和对照组2只。选择经皮行左或右颈动脉或股动脉穿刺途径,以1.5~2.0mm球囊封堵左前降支下1/3,304~405kPa,持续封堵60min后,术前反复予缺血预适应三四次。由猪体表心电图证实心肌梗死模型成功后,经皮冠脉内骨髓单个核细胞输注:梗死模型建立24h后,经皮股动脉穿刺行冠脉造影,应用OTW导管冠脉内输注骨髓单个核细胞细胞悬液,然后将盛放细胞的注射器及OTW导管以肝素生理盐水冲洗注入残余细胞,注射时间10min,对照组2只猪经同样方法注入未标记细胞。术后磁共振活体示踪骨髓单个核细胞并与心肌组织切片普鲁士蓝染色对照。结果:实验组7只和对照组1只小型家猪进入结果分析,两组各1只死于心肌梗死模型制备,实验组1只死于磁共振检查前麻醉意外。①骨髓单个核细胞的超顺磁氧化铁颗粒标记率近100%,在含Fe2O3-多聚左旋赖氨酸的培养基中骨髓单个核细胞可继续增殖,细胞形态无明显变化。②8只心肌梗死模型中,5只标记细胞移植后T2*WI序列心肌梗死周边见模糊的低信号区,4周后低回声信号均消失,离体T2*WI序列示梗死区周边一个呈点状分布的低信号区。③组织学检查发现5只(细胞数106以上)普鲁士蓝细胞阳性,分布部位与磁共振信号减低区一致。结论:超顺磁氧化铁颗粒标记骨髓单个核细胞安全、有效;T2*WI对磁标记骨髓单个核细胞的示踪最敏感;磁共振可对经冠脉途径植入的磁标记的干细胞进行活体示踪,磁共振信号改变与干细胞数目及分裂增殖状态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采用高场MR在体监测超顺磁性氧化铁颗粒(SPIO)标记大鼠骨髓基质细胞(BMSCs)在脑损伤模型大鼠脑内的分布与迁移.方法 首先进行BMSCs体外培养,然后采用SPIO标记BMSC;采用Feeney法制作创伤性脑损伤模型(TBI).脑损伤24 h后于损伤区周围立体定向移植BMSCs,并于移植后1、3天及1、3周行MR检查.结果 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标记BMSCs的细胞内含有棕黄色铁颗粒,普鲁士蓝染色呈阳性;电镜下胞浆内可见散在分布的铁颗粒.细胞移植后MRI可见移植部位在MR各序列上均呈点状低信号,尤以磁敏感加权成像(SWI)上显示明确.结论 高场MRI能够在活体内连续示踪观察SPIO标记的BMSCs的分布与迁移,且SWI序列最为敏感.  相似文献   

4.
菲立磁-多聚赖氨酸复合物体外标记兔骨髓基质细胞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背景:为明确细胞移植后症状改善是否由移植所致,既往多采用侵袭性方法,但是这种方法不适用于动态追踪及人体研究。如果能够在合适示踪剂的帮助下,采用无创伤性影像学技术在活体识别、跟踪移植后细胞的存活状态,将显著提高细胞移植疗法的学术价值。 目的:初步探讨菲立磁-多聚赖氨酸复合物体外磁性标记兔骨髓基质细胞的可行性。 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观察,于2008-03108在珠江医院神经外科实验室完成。材料:2月龄新西兰大白兔8只,由广州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菲立磁为Advanced Magnetic公司产品,多聚赖氨酸为sigma公司产品。方法:无菌条件下穿刺抽取兔股骨骨髓,梯度密度离心法分离获取骨髓基质细胞,收集第2代细胞,加入含白血病抑制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及胎牛血清的神经干细胞培养基诱导5d。将50mg/L菲立磁和1.5mg/L多聚赖氨酸混合,振荡30min后,将复合物加入到细胞培养基中进行标记,孵育细胞24h。主要观察指标:骨髓基质细胞向神经干细胞诱导分化情况,细胞内铁的鉴定,菲立磁多聚赖氨酸复合物标记对细胞增殖或分化的影响。 结果:骨髓基质细胞诱导后可见少量细胞的胞体变圆变大,突起缩短,随时间延长,圆形细胞逐渐增多,部分聚集成簇、成球,FITC荧光染色示巢蛋白呈阳性表达。普鲁士蓝染色结果显示99%以上骨髓基质细胞的胞质内出现细4、的蓝色铁颗粒。在含菲立磁-多聚赖氨酸复合物的培养基中,骨髓基质细胞可继续增殖和分化,但增殖分裂后细胞质内铁颗粒数量较增殖前有所减少,经鉴定部分为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阳性细胞。 结论:菲立磁-多聚赖氨酸复合物可在体外高效标记骨髓基质细胞,且标记后细胞的活性、增殖和分化能力不受影响。  相似文献   

5.
背景:为明确细胞移植后症状改善是否由移植所致,既往多采用侵袭性方法,但是这种方法不适用于动态追踪及人体研究.如果能够在合适示踪剂的帮助下,采用无创伤性影像学技术在活体识别、跟踪移植后细胞的存活状态,将显著提高细胞移植疗法的学术价值.目的:初步探讨菲立磁-多聚赖氨酸复合物体外磁性标记兔骨髓基质细胞的可行性.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观察,于2008-03/08在珠江医院神经外科实验室完成.材料:2月龄新西兰大白兔8只,由广州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菲立磁为Advanced Magnetic公司产品,多聚赖氨酸为sigma公司产品.方法:无菌条件下穿刺抽取兔股骨骨髓,梯度密度离心法分离获取骨髓基质细胞,收集第2代细胞,加入含白血病抑制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及胎牛血清的神经干细胞培养摹诱导5 d.将50 mg/L菲立磁和1.5 mg/L多聚赖氨酸混合,振荡30 min后,将复合物加入到细胞培养基中进行标记,孵育细胞24 h.主要观察指标:骨髓基质细胞向神经干细胞诱导分化情况,细胞内铁的鉴定,菲立磁-多聚赖氨酸复合物标记对细胞增殖或分化的影响.结果:骨髓基质细胞诱导后可见少量细胞的胞体变圆变大,突起缩短,随时间延长,圆形细胞逐渐增多,部分聚集成簇、成球,FITC荧光染色示巢蛋白呈阳性表达.普鲁士蓝染色结果显示99%以上骨髓基质细胞的胞质内出现细小的蓝色铁颗粒.在含菲立磁-多聚赖氨酸复合物的培养基中,骨髓摹质细胞可继续增殖和分化,但增殖分裂后细胞质内铁颗粒数量较增殖前有所减少,经鉴定部分为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阳性细胞.结论:菲立磁-多聚赖氨酸复合物可在体外高效标记骨髓基质细胞,且标记后细胞的活性、增殖和分化能力不受影响.  相似文献   

6.
背景: 常规干细胞示踪的检测方法,需取实验动物组织进行检查,缺乏示踪的动态检测和无创性.目的: 通过体外菲立磁标记骨髓间质干细胞并进行磁共振成像扫描,明确不同浓度菲立磁对人骨髓问质干细胞细胞活性的影响和检测菲立磁标记的最佳浓度,并筛选出适合人骨髓间质干细胞磁共振成像扫描的成像序列.方法: 使用不同质量浓度菲立磁(100,50,25,12.5 mg/L)与生长状态良好第3代人骨髓间质干细胞孵育24~48 h,另设未进行标记的第3代细胞为空白对照组.两组细胞进行四甲基偶氮唑蓝法检测增殖生长情况并描绘生长曲线.细胞普鲁士蓝染色鉴定人骨髓间质干细胞的标记情况.进行磁共振成像检测,确定最佳磁共振成像序列.结果与结论: 质量浓度≤25 mg/L的菲立磁标记对人骨髓间质干细胞的增殖能力不会产生影响,并且以25 mg/L的标记效果最佳.而≥50 mg/L的菲立磁标记则明显抑制人骨髓间质干细胞的增殖.磁共振成像扫描显示菲立磁标记24,48 h或子代的人骨髓间质干细胞标本T1WI、T2WI以及T2*WI 3个序列上均可见信号降低,以T2*WI变化最为明显.证实菲立磁可用于体外标记人骨髓间质干细胞连续性研究.菲立磁标记对人骨髓间质干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存在浓度相关性,25 mg/L为最佳标记浓度.磁共振成像T2*WI序列更适合追踪菲立磁标记的人骨髓间质干细胞.  相似文献   

7.
背景: 有关利用菲立磁体外细胞标记研究选择的动物主要是啮齿类动物,而研究灵长类动物食蟹猴的报道目前仍是空白.目的:观察利用菲立磁和转染试剂体外磁性标记食蟹猴骨髓基质细胞方法的可行性.方法:无菌条件下取食蟹猴骨髓,梯度密度离心法分离获取骨髓基质细胞,使用菲立磁-多聚赖氨酸复合物标记骨髓基质细胞,普鲁士蓝染色、电镜和锥虫蓝排除实验等方法鉴定菲立磁-多聚赖氨酸复合物标记食蟹猴骨髓基质细胞的效率和细胞的活力,倒置相差显微镜和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骨髓基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能力.结果与结论:菲立磁可以高效率地标记骨髓基质细胞,标记效率在99%左右.光镜和电镜下骨髓基质细胞胞质内分别可见细小的蓝色铁颗粒和许多包裹铁颗粒的囊泡.菲立磁-多聚赖氨酸复合物标记对骨髓基质细胞的活力、增殖和分化等能力没有明显影响.提示菲立磁可以用来体外标记食蟹猴骨髓基质细胞.  相似文献   

8.
背景:超顺磁性氧化铁作为磁共振对比剂已进行了大量临床实验,但其随标记细胞传代分化后的分布及代谢却报道甚少.目的:实验首次观察和描述了体外超顺磁性氧化铁标记的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及其传代细胞的情况,并以磁共振信号检测铁粒子随细胞传代的演变情况.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观察,于2006-06/2007-01在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医学影像研究所和风湿免疫研究所完成.材料:清洁级雌性大白鼠2只,由川北医学院动物中心提供.超顺磁性氧化铁由德国先灵公司惠赠.方法:抽取大鼠双侧股骨和胫骨的骨髓,采用贴壁法分离纯化骨髓基质干细胞,用铁浓度为42 mg/L的氧化铁-多聚赖氨酸复合物600 μL进行体外标记.主要观察指标: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各代细胞标记阳性率,磁共振扫描测定磁共振信号强度变化百分率.结果:普鲁士蓝染色后,镜下第1代细胞超顺磁性氧化铁标记阳性率为100%,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第1~5代细胞标记阳性率逐级降低.与未接受超顺磁性氧化铁标记的PBS对照比较,除第1,2代细胞信号强度变化率无明显变化外,随着细胞的传代磁共振信号强度变化百分率逐渐降低,细胞标记率与T2~*WI信号强度呈负性相关(r=-0.986 6,P<0.005).结论:标记入骨髓基质干细胞内的铁能随细胞的传代而传向子代,并可以在一定时期内用磁共振进行追踪检测,实验结果亦首次提出了磁标记的细胞铁粒子可随细胞传代而递减的规律.  相似文献   

9.
目的 筛选并确定特定条件下行帕金森病(PD)大鼠模型纹状体定向移植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磁共振(MR)活体观察的最佳移植细胞数量及最佳观察时间. 方法 40只PD大鼠分为5组,移植Resovist标记BMSCs数量分别为1×10~5(第1组)、1.5×10~5(第2组)、2×10~5(第3组)、2.5×10~5(第4组)和对照组(第5组,注射生理盐水),每组8只.运用FFE-T2WI序列在移植前、移植后1、4、8周对其行MR检查和阿朴吗啡旋转试验,测量并比较各组大鼠在各观察时间点脑内低信号区的体积大小,评估不同数量移植细胞的迁移情况,并观察其对PD大鼠的行为学治疗效果.移植细胞后12周,MR检查后处死大鼠行免疫组化检查. 结果 第1和第2组随时间延长MRI低信号区体积变小;第3和第4组第4周的低信号区体积大于第1周,但仅第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第3组每分钟旋转次数降低幅度最大,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 结论 与行为学试验相对应,2.0×10~5剂量组可作为活体MR观察的最佳剂量;立体定向移植BMSCs后1~4周可作为MR活体观察最佳时间.  相似文献   

10.
背景:要将神经干细胞替代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应用于临床,必须解决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植入人脑内神经干细胞的存活、迁移、识别和动态监测.目的:拟建立菲立磁体外标记胎鼠神经干细胞的方法及检测于段,观察标记细胞移植后在活体上磁共振信号的改变.设计、时间及地点:MRI动态评估,体内实验,于2005-01/08在武警医学院附属医院完成.材料:孕13~18 d SD胚胎大鼠10只用于分离、培养大鼠胚胎源性神经干细胞,健康成年清洁级SD大鼠32只,用于制作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方法:分离培养大鼠胚胎源性神经干细胞,使用菲立磁一多聚赖氨酸复合物标记神经干细胞.制作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将菲立磁-多聚赖氨酸复合物标记的神经干细胞分别移植入模型大鼠左侧脑内,右侧移植未标记的神经干细胞.主要观察指标:对标记细胞进行普鲁士蓝染色、电镜观察.细胞活体移植后1,5,14 d体内磁共振示踪.结果:菲立磁可以高效率地标记神经干细胞,普鲁上蓝染色显示菲立磁-多聚赖氨酸复合物标记神经干细胞胞质内出现细小的蓝色铁颗粒,电镜结果显示非立磁-多聚赖氮酸复合物标记的神经干细胞胞质内含有许多包裹铁颗粒的囊泡.磁共振成像检查发现脑内移植的标记细胞在磁共振上呈明显的低信号改变,移植第5天低信号物质沿胼胝体腹侧迁移.在移植第14天,对称平行的两个针道已经基本看不见,病灶侧侧脑室部位低信号物质向对侧迁移,左侧侧脑室部位低信号物质基本看不见.结论:菲立磁经多聚左旋赖氨酸转染后可体外标记神经干细胞,标记后体内移植的神经干细胞可以在磁共振上产生明显的低信号改变.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维生素C对骨髓基质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向神经元方向分化的作用及对其递质分泌的影响。方法采用percoll液分离大鼠骨髓基质细胞,体外扩增。当第二或第三代细胞生长达到60%~70%融合时,加入不同浓度的维生素C,分别于不同时间观察其形态学改变,取诱导后的细胞作免疫细胞化学鉴定,取诱导后的诱导液作HPLC测定其中的单胺类递质的含量。结果用不同浓度的维生素C可使骨髓基质细胞表现出典型的神经元样细胞的形态。免疫组织细胞化学鉴定显示,诱导后的细胞表现为NSE阳性,GFAP阳性。HPLC测定结果显示,用维生素C诱导后,诱导液中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含量明显增多。结论维生素C可诱导骨髓基质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方向分化,并且可增加其中单胺类递质的释放。  相似文献   

12.
杨键  洪毅  董浩  张宪娣  姜树东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6,12(12):1054-1055,F0003
目的探讨神经节苷脂体外诱导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的可能性。方法分离培养人BMSC,采用含神经节苷脂的无血清培养基诱导BMSC的分化,免疫细胞化学方法鉴定诱导分化后细胞表面神经细胞标志物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神经丝蛋白(NF)的表达。结果神经节苷脂诱导培养6h后,细胞表现为典型神经细胞样形态,神经元特异性标志物NSE和NF呈阳性表达。结论神经节苷脂可在体外诱导人BMSC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  相似文献   

13.
氢醌对体外培养骨髓基质细胞核转录因子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氢醌(hydroquinone,HQ)对细胞激活剂佛波酯(PMA)导致的骨髓基质细胞(BMSC)核转录因子表达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与苯的血液学毒性的关系。用体外培养法获得骨髓基质细胞,观察其形态学变化;分别用NF—κB P65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TransAM P65试剂盒测定了用不同浓度的氢醌加激活剂PMA刺激后的骨髓基质细胞NF—κB蛋白表达和活性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各组细胞加入HQ后,与对照组相比,P65蛋白由细胞核转回至胞核周围的细胞浆,染色呈弱阳性;不同浓度的HQ作用不同时间后NF—κB活性测定结果与对照组间具有明显差异;各组之间相比,100μmol/L的HQ作用72小时对NF—κB的抑制作用最明显;而0.1μmol/L的HQ几乎无抑制作用。结论:HQ可抑制体外培养骨髓基质细胞核转录因子的激活,并且随HQ浓度和作用时间而增强,推测可能与苯的造血微环境毒性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小鼠再生肝浸出液体外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肝细胞样分化。方法利用2/3肝部分切除术后36h小鼠再生肝组织浸出液定向诱导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应用免疫荧光法鉴定细胞性质。结果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小鼠再生肝浸出液诱导7d后,呈肝细胞样圆形,1~2周后免疫荧光染色可见细胞表达肝细胞标记物CK8、CK18和清蛋白。结论小鼠再生肝浸出液可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肝细胞方向分化。  相似文献   

15.
SCF和FL可促进造血干 祖细胞的增殖 ,是强有力的共刺激因子 ,而骨髓基质细胞所产生的c kit及Flk 2水平很低 ,因此基质细胞培养结合含有SCF或FL的细胞因子组合可提高造血干 祖细胞的扩增效率[1 ] 。SCF IL 3 IL 6 G CSF EPO和SCF IL 3 IL 6 FL EPO二种组合可高效扩增造血干 祖细胞[2 ] ,因此我们拟以上述二种细胞因子组合结合胎儿骨髓基质细胞培养以观察对脐带血CD3 4 细胞的体外扩增作用。材料与方法脐带血样品采自本院妇产科 ,胎儿骨髓采自 5 - 6月水囊引产的健康胎儿的四肢骨。胎儿骨髓基质细胞贴壁层的建立采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应用超顺磁氧化铁(SPIO)和BrdU标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治疗帕金森病(PD)大鼠模型,观察移植的MSCs在PD模型鼠脑内的迁移及分化,探讨MSCs移植治疗PD的可能性。方法:分离和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一组MSCs用脂质体转染法进行SPIO标记,另一组MSCs用BrdU标记;制作PD大鼠模型,将不同标记的MSCs分别移植到PD大鼠右侧纹状体区,利用阿朴吗啡观察PD鼠的行为学变化。应用透射电镜和免疫荧光双标法观察移植后的MSCs增殖、迁徙和分化。结果:电镜显示,SPIO标记的MSCs呈类神经元形态。免疫酶标显示移植后4周和12周BrdU-MSCs组和SPIO-MSCs组的注射侧黑质区TH免疫反应阳性细胞较对照组注射侧黑质区有增多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免疫荧光组化结果表明,MSCs移植后4周,在移植区可见少量BrdU和Nestin双标为阳性的神经前体细胞,12周时可见少量双标的神经细胞,未发现明显的BrdU和TH双标为阳性的细胞。移植组与对照组相比行为学(旋转次数)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MSCs移植治疗能改善PD模型大鼠的行为学。MSCs进入PD模型大鼠脑内可存活并处于增殖状态,有广泛迁移并在局部微环境的作用下能向神经前体细胞和神经细胞转化,但数目较少。故其改善PD大鼠神经功能的机理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讨胚胎骨髓基质细胞(FBMSC)联合细胞因子对脐血单个核细胞(MNC)中CD133+细胞的体外扩增作用,将新鲜脐血(CB)中分离出来的MNC接种于无血清培养体系中培养14天。实验分为4组:C组为空白对照组,不含基质细胞和细胞因子;S组为单用基质细胞组;F组为单用细胞因子组;SF组为联合使用基质细胞和细胞因子组。在第0,6,10及14天检测有核细胞总数、CD133+细胞数及集落形成单位(CFU)数。结果表明:各时间点SF组有核细胞总数的扩增倍数均高于其它组;除了第14天外,SF组在第6、10天时CD133+细胞数、CFU数的扩增倍数均高于其它组。结论:胚胎骨髓基质细胞对延缓造血细胞的分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基质细胞联合细胞因子可以有效的扩增脐血单个核细胞及其中的CD133+细胞,这是一种比较接近于临床移植要求的造血细胞体外扩增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讨胚胎骨髓基质细胞(FBMSC)联合细胞因子对脐血单个核细胞(MNC)中CD133+细胞的体外扩增作用,将新鲜脐血(CB)中分离出来的MNC接种于无血清培养体系中培养14天.实验分为4组:C组为空白对照组,不含基质细胞和细胞因子;S组为单用基质细胞组;F组为单用细胞因子组;SF组为联合使用基质细胞和细胞因子组.在第0,6,10及14天检测有核细胞总数、CD133+细胞数及集落形成单位(CFU)数.结果表明:各时间点SF组有核细胞总数的扩增倍数均高于其它组;除了第14天外,SF组在第6、10天时CD133+细胞数、CFU数的扩增倍数均高于其它组.结论:胚胎骨髓基质细胞对延缓造血细胞的分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基质细胞联合细胞因子可以有效的扩增脐血单个核细胞及其中的CD133+细胞,这是一种比较接近于临床移植要求的造血细胞体外扩增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再灌注大鼠的作用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清洁级SD雄性成年大鼠15只,体重250-280g,由山东大学提供,实验于2012年6月~2013年7月于动物实验中心完成。动物随机分为3组,每组5只:正常组,模型组和干细胞移植组。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培养大鼠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BMSCs),结扎冠状动脉建立大鼠急性缺血再灌注模型,收集培养三代DiI荧光标记的BMSCs(1×106)经尾静脉注射移植入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体内。6周后通过多道生理记录仪记录左心室射血分数,RT-PCR检测心脏炎症因子变化,免疫荧光技术观察干细胞转化情况。结果手术操作6周后,干细胞治疗组左心室射血分数(54%土5%)与模型组(45%±3%)之间进行成组设计资料的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4,P=0.047);RT-PCR检测结果显示干细胞移植组心脏炎症因子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a(TNF-a)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mRNA分别为(4.47±0.8,10.1±2.3,4.56±0.9)ng/ml,缺血模型组分别为(7.43±0.8,21.6±2.4,2.06±0.6)ng/m|,两组之间进行成组设计资料的t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0.57~1.82,Pdo.05);荧光显微镜观察显示干细胞具有转化为血管内皮的作用。结论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6周后可以通过抗炎症反应及促进分泌血管因子分泌作用起到保护缺血再灌注心肌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白血病干细胞 (stemcellleukemia ,SCL)基因在白血病骨髓基质细胞 (BMSC)及骨髓细胞中的表达情况 ,收集 18例急性髓系白血病 (AML)、17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CML)、7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和 33例正常骨髓标本的单个核细胞 (MNC)进行体外长期培养 ,分别收集悬浮细胞 (造血细胞 )和扩增后的贴壁细胞 (BMSC)。运用RT PCR ELISA检测SCL基因的表达 ,分析表达率 ,并以管家基因 β2 微球蛋白 (β2 M)为内参照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发现 ,SCL基因在AML(2 7.8% )和CML(11.8% )的BMSC中的表达率均低于正常对照组 (6 9 7% ,P <0 .0 5 )。SCL基因在CML骨髓造血细胞中的表达率 (6 4 .3% )高于其对应的BMSC(P <0 .0 5 )。半定量分析SCL基因在AML骨髓造血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其对应的BMSC(P <0 .0 5 )。结论 :SCL基因在AML和CML的BMSC中的相对低表达状态可能与血液病造血调控的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