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临床资料例1 女性,65岁,糖尿病病史6~7年,因口服降糖药控制不佳而改用猪胰岛素治疗。20 d 后,注射部位出现红肿,且逐渐增大,改优泌林70/30皮下注射,红肿及硬结较使用猪胰岛素明显减小。其间患者曾停用胰岛素,改口服降糖药治疗1个月,重新使用优泌林70/30,红肿及硬结进一步缩小,但未消失,血糖恢复至理想水平。例2 女性,36岁,因血糖增高行诺和灵30R 胰岛素治疗,约1个月后,每次注射部位出现约1 cm×1 cm红肿及硬结。更换优泌林70/30后,红肿及硬结无明显改变,3~4个  相似文献   

2.
罗洪涛 《人民军医》2010,(7):537-538
糖尿病治疗的近期目标是控制血糖。血糖的控制,除需要生活方式干预外,药物治疗至关重要。而胰岛素治疗是控制血糖的重要手段,众所周知,1型糖尿病(TIDM)患者需终身依赖胰岛素维持生命,而2型糖尿病(T2DM)以往治疗以口服降糖药为主,近年来,胰岛素在治疗T2DM方面有较大进展。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胰岛素强化治疗前后糖尿病抑郁患者的情绪变化及与血清皮质醇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择340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其中187例给予胰岛素强化治疗3个月,153例给予口服降糖药治疗,对入选患者治疗前后进行抑郁测定以及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清皮质醇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处理。治疗期间空腹血糖控制在4.4~6.1 mmol/L,餐后2h血糖控制在4.4~8.0 mmol/L之间。结果胰岛素治疗前合并抑郁情绪及无抑郁情绪的糖尿病患者皮质醇水平分别为:(276.1±23.4)、(141.1±19.9)μg/L(P<0.01);胰岛素治疗后合并抑郁患者抑郁指数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分别为(0.51±0.13)、(0.68±0.21)(P<0.01),皮质醇水平明显降低为(162.4±17.3)μg/L(P<0.01)。治疗前抑郁指数与皮质醇呈显著正相关(r=0.674,P<0.01);胰岛素组治疗后抑郁指数下降与皮质醇下降呈正相关(r=0.525,P<0.05)。而口服降糖药组治疗前后抑郁指数及皮质醇水平无明显变化。结论胰岛素治疗后T2DM患者抑郁情绪的改善与皮质醇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驻昆部队老干部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血糖、血压、血脂达标情况及降糖药物使用情况。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采用调查问卷收集患者年龄、病程、血压控制和降糖药物的使用情况,留取血标本,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PBG)、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指标。分析患者的降糖药使用情况,评估血糖、血压和血脂的控制效果。结果共调查驻昆部队离退休老干部T2DM患者258例,HbAlc达标率为54.7%,血压达标率为27.1%,TG达标率为39.5%,TC达标率为50.4%,LDL-C达标率为45.7%;使用>2种口服降糖药者占58.9%,使用胰岛素者占36.8%,其中联合使用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者占27.5%;降糖药物种类的选择依次是阿卡波糖、格列美脲、瑞格列奈、格列奇特、二甲双胍。在糖尿病病程相同的情况下,使用胰岛素并联合>2种口服降糖药患者的HbAlc达标率明显升高;相同的治疗方案,随着病程的增加,HbAlc的达标率逐渐下降。结论驻昆部队离退休老干部T2DM患者血糖、血压和血脂控制情况较国内平均水平好;在治疗方案的选择上,以联合口服降糖药为主,使用胰岛素及联合>2种口服降糖药可提高HbAlc达标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甘精胰岛素联合那格列奈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40例年龄大于70岁、病程大于5年、口服降糖药物血糖控制差的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A组:甘精胰岛素联合那格列奈组20例,甘精胰岛素每晚皮下注射1次,联合那格列奈餐前5分钟口服;B组:预混胰岛素组20例,预混胰岛素70/30早晚餐前30分钟皮下注射。治疗3个月观察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变化及低血糖发生率。结果治疗3个月后两组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均明显下降(P〈0.01),A组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控制优于B组(P〈0.01),A组1例轻微低血糖,B组调整过程中出现8例低血糖。两组比较P〈0.01,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甘精胰岛素联合那格列奈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有较好疗效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258例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及三餐前半小时皮下注射诺和锐30治疗,观察患者血糖控制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必要时联合口服降糖药。方法停用原治疗方案,改为三餐前皮下注射诺和锐30。结果未联合口服降糖药占53.2%,联合1种口服降糖药占19.7%,联合2种口服降糖药占18.0%,联合3种口服降糖药占9.1%。结论采用诺和锐30每日3次皮下注射治疗,安全、迅速、有效控制血糖。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甘精胰岛素(Glargine)联合格列关脲(Amaryl)治疗口服药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用口服降糖药控制差的2型糖尿病患者46例,随机分为A组采用甘精胰岛素联合格列美脲治疗,B组采用中效低精蛋白胰岛素联合格列美脲,持续观察治疗12周,比较两组空腹血糖(FBC)、餐后2h血糖(2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lc)、空腹胰岛素(FINS)、空腹血糖达标时间、低血糖出现次数,监测肝肾功能、血常规及体重增加情况。结果:甘精胰岛素组FBG达标时间、HbAlc水平及出现低血糖次数、体重增加值均低于中效低精蛋白胰岛素组(P〈0.05)。结论:口服降糖药疗效差的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甘精胰岛素(Glargine)联合格列美脲(Amaryl)治疗,有更显著的降糖效果,临床应用安全,病人依从性更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东北地区军队离退休干部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与治疗情况。方法采用问卷的形式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患者一般信息、糖尿病病程、HbA1c、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血压、血脂、肝功、肾功、血尿酸及治疗药物。结果受调查者中94.5%接受药物治疗。其中,37.9%单纯口服降糖药,24.1%单独应用胰岛素,29%接受口服降糖药联合胰岛素治疗,HbA1c的达标率分别为72.5%、54%、60.1%。口服降糖药中,1种降糖药(62.6%)和两种口服药联用(34.6%)方案比较常见;单药、2联用药、3联用药的达标率分别为78.1%,68.3%,100%。最常用的口服降糖药是阿卡波糖(35.3%),其次为二甲双胍(27.4%)、磺脲类降糖药(10.6%),格列奈类药物(9.6%)。联合2种口服降糖药最常用的方案是双胍类+阿卡波糖(34.0%)、格列奈类+阿卡波糖(22.6%)、双胍类+格列奈类(18.9%)。治疗者中91.8%至少有1种伴随疾病,74.4%有2种或2种以上伴随疾病。无论采取何种治疗方法,高血压病(71.6%)、血脂紊乱(27.9%)是最常见的2种伴随疾病,心血管疾病是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66.0%)。结论东北地区患2型糖尿病军队离退休干部血糖控制达标率明显高于国内调查水平,达到甚至高于国外糖尿病患者的调查结果。  相似文献   

9.
张雅茹 《人民军医》2010,(10):785-785
1 病例报告 患者女,75岁。15年前确诊为2型糖尿病,经控制饮食,适度锻炼,口服降糖药如二甲双胍、格列本脲、阿卡波糖等,血糖水平控制理想。1年前因老伴去世情绪波动较大,之后血糖一直控制不佳,并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住院治疗,后停用口服降糖药物,改用胰岛素(诺和灵)控制血糖。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胰岛素治疗联合口服降糖药对阿尔茨海默病( Alzheimer′s disease,AD)合并糖尿病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影响。方法选取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2011年3月~2013年3月期间收治的135名AD合并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根据用药情况分为两组,口服降糖药组(A组)65例和胰岛素治疗联合口服降糖药组(B组)70例。随访12个月,采用Folstein等的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和临床综合印象量表(CGI)评价认知功能。结果治疗12个月后,A组患者MMSE评分较治疗前下降明显(P=0.000),B组无明显变化(P=0.281)。治疗6个月和12个月后,两组的CGI改变量表(CGI-C)评分都较治疗前明显恶化,A组与B组相比,患者CGI-C评分恶化比例较高(24.6%vs 11.4%, P=0.045;30.8%vs 14.3%, P=0.021)。结论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能够有效减缓AD患者的认知功能下降。  相似文献   

11.
2型糖尿病患者随着病程的进展,胰岛B细胞功能进行性损害。多年来2型糖尿病多数是在口服降糖药失效后才用胰岛素,近年来高葡萄糖所致葡萄糖毒性作用对今后胰岛细胞功能影响是糖尿病学研究的一个热点,现有人主张尽早应用胰岛素对残余胰岛功能恢复有益。为此,本研究观察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胰岛素强化治疗前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C肽的变化,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董威 《航空航天医药》2012,23(8):965-966
目的:观察胰岛素强化疗法治疗对伴有明显高血糖的初诊糖尿病患者的降糖效果是否达到蜜月期.方法:对48例空腹血糖>11.1 mmol/L的初诊T2DM患者进行胰岛素治疗,比较其治疗前后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停药后的血糖情况.结果:治疗2~3个月后患者空腹及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均达到良好控制,且逐渐停用胰岛素后不需服用任何药物.结论:对有明显高血糖的初诊T2DM患者短期用胰岛素治疗,可快速控制血糖,且停药后可诱发较长时间(1~5年)的蜜月期.  相似文献   

13.
1996~1998年,我们对型糖尿病23例在口服降糖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胰岛素治疗,取得良好疗效。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 男11例,女12例;年龄39~69岁,平均57岁。病程5.5~17.2年。23例体重正常或偏瘦,均为门诊或住院病人,符合WHO的诊断标准。无明显心肾并发症。通过饮食控制、体育锻炼及足量的口服降糖药治疗,空腹血糖持续>10mmol/L。1.2 方法 均在应用足量降糖药(每天磺脲类药物大于5片,双胍类大于6片)基础上,睡前注射1次中效胰岛素(诺和灵N),剂量4~16U。1.3 结果 加用胰岛素治疗2~16d(平均7d)后空腹血糖由治疗前12.43±1.86mmol/L…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新型口服降糖药西格列汀的疗效进行评价。方法以降糖药治疗下血糖仍未控制的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在保持原有治疗方案基础上,给予西格列汀口服治疗,分别于治疗2、6、10、14周末,观察患者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 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体质量指数、血压等指标。结果加用西格列汀治疗后,各时间点的FBG、2h PG、HbA1C水平均有显著下降,与治疗前基础值相比差别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前后患者体质量指数、血压无明显差异。结论西格列汀是治疗糖尿病过程中一种即经济,又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15.
正口服降糖药失效或存在口服药使用的禁忌症时,仍需要使用胰岛素控制高血糖,以消除糖尿病的高血糖症状和减少并发症发生的危险[1]。目前预混胰岛素已普遍用于需要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其主要优点是能够减少每天必须注射的次数。优泌乐25是一种新型的胰岛素类似物,能更好地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模式,临床应用有一定的优势。笔者分别采用优泌乐25和优泌林70/30治疗血糖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胰岛素泵连续皮下输注(CSII)和多次皮下注射治疗(MSII)对初发2型糖尿病人胰岛功能改善的效果.方法 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64人,分为MSII组(26例)和CSII组(38例),其中MSII组中女性14例,男性12例,CSII组中女性18例,男性20例,CSII和MSII两组的年龄、空腹C肽、空腹血糖、BMI、HbA1c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患者入院后行胰岛素强化治疗,帮助胰岛细胞功能恢复.治疗的目标血糖值为三餐前血糖在3.6~6mmol/L之间.达到目标血糖值后全天胰岛素的总剂量小于30U,则停用胰岛素,改为口服降糖药物;若全天胰岛素的剂量仍大于30U,则继续胰岛素强化治疗.观察1个月后,比较两组病人改为口服降糖药物的比例.结果 胰岛素强化治疗1月后两组中停用胰岛素,改为口服降糖药物的患者:CSII组为81.5%(31/38),其中10例已经完全停用磺脲类药物;MSII组为30.8%(8/26),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的CSII组餐后2h C肽较MSII组明显增高,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2型糖尿病发病与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细胞功能受损有关,在初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胰岛素强化治疗可迅速恢复细胞功能.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可使更多的初诊2型糖尿病人改为口服用药,且血糖仍控制良好.  相似文献   

17.
1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80岁,因发现血糖升高10余年,烦渴、多饮加重1个月,于2008年2月5日入院。患者10年前因冠心病住院时确诊糖尿病,先后予以二甲双胍、格列本脲、阿卡波糖口服降糖药物治疗,2005年改为胰岛素控制血糖,近期予精蛋白锌生物合成人胰岛素(预混50R),早餐前28U、晚餐前16U皮下注射,自测餐后血糖10~12mmol/L。近1个月自觉烦渴、多饮、多尿,食欲差,体重减轻约3kg。  相似文献   

18.
易秀英 《西南军医》2007,9(3):43-44
目的探讨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将40例病人分为3组;胰岛素强化治疗组(A组),胰岛素非强化治疗组(B组),口服降糖药组(C组),观察治疗效果。结果A组血糖水平基本达到理想目标,A组控制血糖水平明显优于其他两组,3组间治疗后空腹、餐后胰岛素及C肽水平无明显差异。3组病人治疗观察期间,均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论本组观察提示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是一项既安全又能迅速纠正糖代谢紊乱,尽快使血糖达到理想控制目标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9.
重组甘精胰岛素(insulin glargine,IG)是一种长效人胰岛素类似物,可以模拟人生理性基础胰岛素的分泌,瑞格列奈作为一种非磺脲类胰岛素促泌剂,在控制餐后血糖高峰上有独特优势,但二者联合治疗口服磺脲类药物效果不佳的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UDM),较"一针一药"模式是否更有优势,目前仍不清楚.因此,本研究采用动态血糖监测技术(CGMS)比较两种方案控制血糖波动上的优劣.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农村老年糖尿病患者实施健康管理的效果。方法:选择农村老年糖尿病12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67例和对照组59例。两组均给予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注射治疗,常规糖尿病饮食。对照组给予一般糖尿病知识宣教;观察组由主管医师和责任护士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住院和家庭健康管理措施,并监督患者和家属落实。两组均随访6个月,测定两组出院6个月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P2hPG)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水平;采用自我管理评定量表(DCP)和糖尿病知识问卷(DKT)测评两组自我管理等6项指标得分情况。结果:观察组FBG、P2hPG、HbA1c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自我管理等6项指标分值均显著或非常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健康管理利于农村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和自我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