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常规加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不稳定型心绞痛11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丹红注射液,每次30m1,加入5%葡萄糖250ml静脉滴注,每天1次,疗程2周。观察两组心绞痛症状、心电图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及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观察组心绞痛症状改善51例,占91.1%;对照组46例,占82.1%、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心电图改善41例,占73.2%;对照组35例,占62.5%。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治疗后全血低切黏度、全血中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高切黏度指标,较对照组下降显著(P〈0.05)。两组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常规加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满意,且安全。 相似文献
2.
丹红注射液加脑心通胶囊治疗1期糖尿病足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加脑心通胶囊治疗1期糖尿病足的疗效。方法:将1期糖尿病足2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例,两组在常规治疗糖尿病基础上,观察组采用丹红注射液加脑心通胶囊治疗,对照组采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治疗70天后,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和全血黏度及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和下肢血管血流动力学改变。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临床治愈与有效分别为9例,占75.0%;2例,占16.7%和4例,占33.3%;4例,占33.3%;总有效分别为11例,占91.7%和8例,占66.7%;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两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水平及下肢血管血流动力学差异显著(P〈0.05)。结论:采用丹红注射液加脑心通胶囊治疗糖尿病足临床疗效优于复方丹参注射液。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不稳定型心绞痛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治疗。均治疗3周,观察两组临床症状和心绞痛发作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症状改善59例,占98.3%;对照组44例,占73.3%。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心绞痛发作次数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改善心绞痛和冠状动脉供血效果好。 相似文献
4.
丹红注射液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冠心病心绞痛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每组30例。两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采用丹红注射液治疗,对照组采用丹参注射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症状、心电图改善及血流变、血脂变化等情况。两组均治疗14天。结果:观察组临床症状改善率为93.3%,对照组为73.3%,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两组心电图改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脂、血流变、血细胞比容等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两组均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丹红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优于丹参注射液,且安全。 相似文献
5.
脑心通胶囊临床主要用于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1-2]。为观察其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2008年8月-2010年8月,我们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脑心通胶囊不稳定型心绞痛35例,疗效满意。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包括硝酸脂类、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拜阿司匹林、降血脂等治疗,并根据病情需要进行其他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30ml,稀释后静脉注射,每天1次,疗程均为2周。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心绞痛及心电图改善情况,并记录其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心绞痛改善有效率为93.3%,对照组心绞痛改善有效率为66.6%。观察组心电图改善有效率为86.6%,对照组心电图改善有效率为63.3%,两组均未见不良反应。结论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加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不稳定型心绞痛1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0例。两组均给予硝酸酯类药物、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药、钙离子拮抗药等常规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氯吡格雷治疗,每次75mg,每天1次;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20ml,加入到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滴注,每天1次。两组均治疗14天。观察治疗后两组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电图变化等。结果:观察组心绞痛改善81例(90.0%),对照组67例(74.4%),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心电图改善77例(85.6%),对照组66例(68.9%),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氯吡格雷加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采用丹红注射液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3月收治的80例UAP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0例。对照组单用瑞舒伐他汀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联用丹红注射液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炎症因子水平。结果实验组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肿瘤坏死因子(TNF-a)、白细胞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UAP患者采用丹红注射液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能够提高临床疗效,降低炎症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9.
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病人微循环的影响,及疗效、安全性、预防心血管事件发生的价值。方法将130例UA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治疗,2周后比较检测两组治疗前后心绞痛疗效;常规心电图(12导联)ΣST(12导联ST压低数值总和)、血脂、血液流变学等指标的变化,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并观察药物反应。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能显著改善心绞痛病人的症状(总有效率分别为93.2%与65.8%,P<0.05),改善心绞痛的缺血心电图(总有效率分别为55.3%与38.2%,P<0.05);降低纤维蛋白原浓度,降低血脂的作用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血液流变学检查示治疗组全血黏度、还原黏度均显著下降(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s-CRP比较显示,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对UA患者的微循环指标改善明显,疗效肯定且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加拜阿司匹林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微循环的影响。方法:将UA 1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75例和对照组6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和拜阿司匹林,2周为一疗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电图、血脂、血液流变学、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凝血象活性、药物过敏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在改善心绞痛症状及心电图、降低纤维蛋白原浓度及血脂等方面的作用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加拜阿司匹林可改善UA的微循环。 相似文献
11.
心绞痛是临床常见病及多发病,治疗方法较多,中药治疗也是其中一种,为探讨中药治疗心绞痛的临床疗效。2009年1月-2012年1月,我院对64例心绞痛患者中的32例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静脉滴注,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根据第一届全国内科学术会议关 相似文献
12.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老年人常见的缺血性心脏病 ,病情进展较快 ,易发展为心肌梗塞或心源性猝死。葛根素注射液(烟台中策药业公司生产 )具有扩张冠状动脉、降低血压、减少心肌耗氧指数、改善微循环等药理作用[1,2 ] 。本组用该药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 36例 ,观察其疗效和安全性。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择 1998- 11~ 2 0 0 0 - 0 2因不稳定型心绞痛在我科住院治疗的老年患者 36例。其中男 31例 ,女 5例 ;年龄 6 0~ 78岁 ,平均 6 5 .6岁。恶化劳力型心绞痛 (包括卧位性心绞痛 ) 12例 ,轻微活动即诱发的初发性心绞痛 8例 ,每次发作时… 相似文献
13.
丹红注射液对不稳定型心绞痛血管内皮功能及心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丹红注射液对不稳定型心绞痛血管内皮功能及心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 7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9例.对照组给予采用常规内科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及心功能改善情况进行观察.结果 (1)血管内皮功能: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NO、FMD显著升高,ET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2)心功能:治疗组总有效率(94.87%)显著高于对照组(76.9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丹红注射液通过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和心功能以达到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目的,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常规加丹红注射液治疗2型糖尿病肾病(DN)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早期DN 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降血糖、降血压、控制饮食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丹红注射液,每次20ml,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天1次,4周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和DN炎症指标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的变化。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为53例(88.3%),对照组为24例(40.0%);两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CRP及IL-6水平分别为(5.02±3.96)、(91.30±11.71)mg/L和(9.08±2.33)、(119.41±23.41)pg/ml;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常规加丹红注射液治疗DN疗效优于常规治疗。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观察常规加丹红注射液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慢性心力衰竭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硝酸异山梨酯20 mg,加入到5%葡萄糖250 ml中静脉滴注,每天1次;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用丹红注射液20 ml,加入到5%葡萄糖250 ml中静脉滴注,每天1次。两组均10天为1个疗程,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后心功能指标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32例,占80.0%,对照组为19例,占47.5%,两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两组治疗后心功能各项指标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改善(P〈0.05,P〈0.01);但观察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常规加丹红注射液可显著提高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18.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 ,CHD)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和(或)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冠心病因其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日益受到临床关注[1]。浙江总队医院于2012-03至2013-11采用丹红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治疗周围动脉闭塞症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周围动脉闭塞症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采用包括戒烟,防止寒冷、潮湿,患肢适当保暖、锻炼,并根据病情选用抗凝血及镇痛药等的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采用丹红注射液40ml加入5%的葡萄糖或生理盐水500ml静脉滴注治疗;对照组采用红花注射液40rnl加入5%的葡萄糖或生理盐水500ml静脉滴注治疗。两组均每天1次,15天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36例,有效率90.O%;对照组23例,有效率57.5o,4。两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O.01)。两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常规加丹红注射液治疗周围动脉闭塞症疗效较好,且较安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巴曲酶加丹红注射液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常规使用阿司匹林、脑保护药、自由基清除药等。在此基础上,观察组采用巴曲酶加丹红注射液治疗,巴曲酶于第1、第3、第5天分别采用10BU、5BU、5BU,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丹红注射液20ml,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天1次,治疗14天。对照组仅采用巴曲酶治疗。比较两组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和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变化等。结果:观察组神经功能评分(CSS)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28例,占93.3%;对照组总有效22例,占73.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两组治疗后FIB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结论:巴曲酶加丹红注射液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疗效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