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训练内容1.1战备军地联合救治中心主要训练内容包括:(1)演练收拢、疏散、留守、机动预案程序;(2)野战医疗所编组、展开、撤收转移预案程序;(3)卫勤保障、抢险救灾、突发事件卫生救援预案程序;(4)演习编组的要求,演习组织实施,演习的组织指挥与人员演练,演习结束后的讲评等。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战救技术标准化培训课程在海警中应用的效果.方法 收集接受20学时标准化培训的56名参训人员的成绩,以及采用4学时培训方式的321名参训人员,和采用14 d培训方式的56名参训人员的成绩,整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参训人员在接受20学时培训后,理论成绩和操作成绩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  相似文献   

3.
高技术常规武器伤基础医学和战救技术器材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姜小国 《人民军医》2004,47(8):490-492
20世纪80年代,高新技术在军事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大幅提升了常规武器的战术性能,我国学者称之为高技术常规武器,国外学者将其与新概念武器合称为高新技术武器。与传统的常规武器相比,其致伤因素和致伤特点均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因而使战创伤伤情更加复杂,伤势更加严重,对医学防护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根据信息化战争卫勤保障的要求[1],未来的战伤救治应突出一个"快"字。在复杂战场环境下,要做到"医疗与士兵同在",其核心是战救信息快速反应能力的"数据链系统"。  相似文献   

5.
赵明 《创伤外科杂志》2022,24(4):241-243
《Emergency War Surgery》总结了2007—2017年美军在历次战争中战创伤的各种类型和治疗经验,为在作战环境下进行医疗救护提供重要参考.本文对其颅脑损伤部分进行归纳分析,从救治理念、伤情判断、救治要点三方面归纳美军的实践经验,以及颅脑穿透伤的伤情判断、检诊要点和预后判定,详细介绍颅脑战创伤救治中的关...  相似文献   

6.
军队院校的目标是培养造就更多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野战救护能力是军队卫生人才的核心能力,直接关系到未来军队卫勤保障实力。为了提高学员的战伤救治能力,某军医大学组建了基于兴趣的学生团体"红十字战救突击队"。该文介绍了该战救突击队的组建方案与训练内容及其取得的初步成效;认为该支队伍较好地贯彻了"为战助战"的理念,提高了学员的学习训练热情,为学员提供了新的战救理念;作者还分析了现有队伍管理运行模式的优势与不足,并结合实战化演练要求探讨了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低体温战创伤智能模拟人在卫勤训练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在某部寒季卫勤训练中,将56名无低体温伤救治训练经验的参训人员(医师24名,护师32名)随机分为A组(医师12名)、B组(医师12名)、C组(护师16名)、D组(护师16名)共4组。A组、C组利用低体温战创伤智能模拟人进行低体温战创伤救治训练;B组、D组利用标准化模拟伤员进行训练。训练结束后对各组参训人员进行低体温战创伤救治能力考核。结果 B组伤情评估分级评分、冻伤的创面处理评分、体表复温的操作评分、综合救治措施评分、总分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冻伤的创面处理评分、体表复温的操作评分、综合救治措施评分、总分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体温战创伤智能模拟人可提高低体温战创伤救治训练效果。  相似文献   

8.
海岛医疗救援主要面临两种情况,一种是和平时期各种突发事件的医疗救援,另一种是未来防御作战伤员的医疗救援。边防海岛环境特殊,战时伤员救治任务重,对救治技术要求高。海岛和平时期突发事件医疗救援也必须主要依靠海岛自身医疗技术力量,支援力量难以及时完成救援任务。对此,我们研究并实践了在海岛乡(镇)卫生院组建医疗救援队,海岛县  相似文献   

9.
医学是一门实践科学,医师的实践能力尤为重要。实践技能的强弱可以反映出医师在行医过程中的医学辨证和知识应用能力。是临床医师综合素质的客观反映。本文通过我院参加2005年军区和分部卫生专业“岗位练兵比武竞赛活动”的实践,就采取“以考代训”方式对临床医师进行实践技能培训考核的做法和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11.
战(现)场急救是伤员受伤以后在受伤地即刻采取的简易非手术救护措施。它是伤员受伤后的第一措施。战(现)场急救是否及时、急救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伤员生命安危、残障和一系列后续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魔鬼周”极限训练对武警特战队员身体状况的影响,以便更有效地预防和减少运动损伤,提高体能训练效果。方法 选取90例来自武警某部参加2017年第三季度“魔鬼周” 极限训练的特战队员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于“魔鬼周”的第1天及第7天进行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四项指标的检测,包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尿素(UREA)、肌酐(CREA)、尿酸(UA)、血糖(Glu)、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高密度胆固醇(HDL-C)、低密度胆固醇(LDL-C)。应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 训练后血清ALT、AST、UREA、CREA、UA、Glu、TG较训练前明显升高(P<0.05),UREA、TC、LDL-C低于训练前(P<0.05),T-Bil、D-Bil、IBIL、HDL-C训练前后无明显变化。结论 “魔鬼周”极限训练对武警特战队员的生理功能可产生一定的影响,进而可能影响其训练水平。

  相似文献   

13.
刘辉  李成  耿瑞慧  马红亮 《武警医学》2018,29(7):656-655
  目的 探讨8周的纠正性训练对武警特战队员功能性动作质量的影响。 方法 随机抽取武警某连队84名特战队员,将其分为对照组(41名)和试验组(43名)。在训练干预前进行功能性动作筛查,对得分数据进行分析,对照组和试验组都按照军事大纲的训练要求进行训练,根据试验组得分情况设计8周的纠正性训练计划,在日常的军事体能训练中,将纠正性训练计划安排到训练后的再生与恢复部分。比较两组功能性动作筛查(functional movement screen,FMS)得分。 结果 经过8周的有效干预,对照组训练后的躯干稳定俯卧撑动作评分显著高于训练前(P<0.05)。试验组训练后的FMS总分、直线弓箭步、主动直腿上抬、躯干稳定俯卧撑等动作评分均高于训练前(P<0.05或P<0.01)。试验组FMS总分变化幅度(2.75±3.73)明显高于对照组(0.86±1.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训练前进行功能性动作筛查,并针对出现的情况进行纠正性训练,能够提高特战队员的灵活性、稳定性及身体的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14.
2014年11月28日上午,在重庆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召开了中国医师协会创伤外医师分会成立系列会议。  相似文献   

15.
《人民军医》2015,(3):292
(由张戎、陈竺主编,全军卫生员训练与改革办公室、兰州军区联勤部卫生部等单位联合编写的《战现)场急救技术训练教程》(书号:55065·7722)和《战(现)场急救技术组训教程》(书号:55065·8084),已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该系列教程是根据《战伤救治规则》和建制部队施训、组训形式而编写的实用性、规范性教材。(1)训练教程系统梳理了我军战(现)场急救和野外急救的75项技术,并根据训练指导法和"四会"教练员训练法的要求,按照作业准备与作业实施两个阶段、训练准备8个要素和训练5个步骤编写,每一动作均附有彩图和评分细则。(2)组训教程系统介绍了  相似文献   

16.
外科急性下腹痛为需要外科紧急处理的急腹症,特点是多数术前不能明确诊断,尤其是对于初步诊断“阑尾炎”而症状不典型者:亦很少有机会让外科医师做全面的辅助检查,尤其是大型检查。尽管多数情况下剖腹探查在所难免,但部分病例保守治疗未必不是选择;如探查.则存在切口如何选择、下腹切口不能探查全腹等问题。腹腔镜则兼有诊断和治疗的双重优势,  相似文献   

17.
野战常用救护技术训练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迎接新军事变革的挑战,适应新时期军事斗争需要,结合“亚热带地区战时护理技术规范”课题的研究,我们着眼战时,立足平时,拟定野战常用七项救护技术操作程序及标准,旨在通过开展广泛性的群众练兵热潮,提高战伤救护的基本功,完成“打得赢、不变质”的历史使命,实现保障有力的总目标,提高护理卫勤保障能力。  相似文献   

18.
吴捷 《武警医学》2006,17(6):466-466
急救护理是研究各类急性病,急性创伤、慢性疾病急性发作及危重患者抢救护理的一门学科,是护理工作中一项重要内容.为探讨急救护理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本文对医院护理人员急救技术训练情况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解放军健康》2009,(5):41-41
微创外科是21世纪医学发展的三大主流之一,运用腹腔镜手术治疗肝胆胰脾疾病最为常见。腹腔镜与电子胃镜类似,是一种带有微型摄像头的器械,腹腔镜手术就是利用腹腔镜及其相关器械进行的手术:使用冷光源提供照明,将腹腔镜镜头(直径为3~10毫米)插入腹腔内,运用数字摄像技术使腹腔镜镜头拍摄到的图像通过光导纤维传导至后级信号处理系统,  相似文献   

20.
许朱定  陈太平  刘文华 《人民军医》2008,51(12):758-759
1积极发展特色外科战时救治能力的形成在于平时医疗保障的积累,平时医疗保障工作也是战时救治技术的练兵场。近年来,医院依靠多年卫勤训练形成的战伤救治和部队常见病防治方面的技术优势,积极参加多发伤伤员的救治。外军在总结一线战伤救治经验教训时认为[1],高水平的一线自救互救及卫生员救治是降低伤死率的关键。美军对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陆军战斗减员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战斗减员中约20%阵亡,其中伤后10min以内死亡占2/3,10 min后死亡占1/3。因此,外军特别注重加强一线卫勤力量:(1)增加一线救治力量。海湾战争中,美军将连队卫生员与战斗人员的比例由1∶20提高到1∶10,每10名士兵中挑选1人为“战斗救生员”,后者要接受至少30 h培训。(2)加强自救互救。美、德和以军要求所有战斗人员掌握包扎、止血、通气、固定及简易心、肺复苏技术,德海军、以军要求战斗人员掌握战时输液技术,尽早进行容量复苏。我院平时外科技术与战伤救治结合的具体做法:一是通过积极强化训练,提高野战条件下快速展开、快速救治水平;二是立足先进野战外科设备,使野战外科手术前延,充分发挥外科救治优势,降低伤死率;三是形成一支能进行全科处理的精干队伍,能处理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