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3 毫秒
1.
目的::探讨灌胃法构建台湾棘带吸虫感染 SD 大鼠动物模型,观察台湾棘带吸虫寄生部位及对宿主肠道造成的病理变化。方法:按不同密度活囊蚴分别灌胃 SD大鼠,于大鼠粪便查到虫卵后,解剖所有大鼠,查找不同部位寄生成虫数,并进行统计学比较分析;解剖大鼠十二指肠组织制作切片,作病理检查。实验设置未感染对照组。结果:囊蚴灌胃 SD大鼠感染6 d 后粪检可查出虫卵,各密度囊蚴感染 SD大鼠的成虫成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大鼠十二指肠、空肠内成虫检获条数分别为110,3条,差别明显;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 SD大鼠出现精神萎靡、腹泻症状、解剖可见炎性反应等。结论:用灌胃法能够成功构建台湾棘带吸虫感染 SD大鼠动物模型;台湾棘带吸虫成虫主要寄生在 SD大鼠的十二指肠部;台湾棘带吸虫短时间在大鼠消化道可引起急性期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2.
观察了华支睾吸虫与东方次睾吸虫的囊蚴分离、脱囊及感染动物。用含盐酸量不同的胃蛋白酶人工消化液分离鱼体内的吸虫囊蚴,发现含盐酸量高的人工消化液分离囊蚴的效果较好,表明胃蛋白酶在酸性条件下更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同时脱囊试验提示,盐酸含量不同对囊蚴本身的的存活力并无直接影响。采用新鲜猪胆汁代替胆汁粉配制人工脱囊肠液,对分离后第9、29天的囊蚴进行脱囊试验,两种囊蚴经35℃30分钟、60分钟其脱囊率均为100%。  相似文献   

3.
本文应用盘状电泳和等电聚焦分析了4种肝脏吸虫成虫的可溶性蛋白质。肝片吸虫、华枝睾吸虫、东方次睾吸虫、台湾次睾吸虫的盘状电泳结果区带数分别为20、18、18和15条,主带数分别为5、4、8和5条;等电聚焦结果区带数分别为28、22、24和24条,主带数分别为10、3、7和7条。蛋白电泳结果显示,东方次睾吸虫和台湾次睾吸虫为两个独立虫种。用数量分类学的相似率表示四种吸虫蛋白电泳谱的相似程度,结果显示东方次睾吸虫和台湾次睾吸虫最为相似,亲缘关系最近。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中华枝睾吸虫囊蚴和东方次睾吸虫囊蚴的形态鉴别进行了比较研究,同时用聚丙烯酰胺园盘电泳(PAGE)法对两种囊蚴的乳酸脱氢酶(LDH)、苹果酸脱氢酶(MDH)和酯酶(Est)同工酶进行了比较研究,两种囊蚴的LDH第三带的Rf值有所不同,MDH有明显不同,Est明显不同,蛋白质染色相同,糖类染色相同,脂类染色区带的Rf值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5.
用正交试验法,模拟吸虫囊蚴在宿主体内的脱囊过程,选用胃蛋白酶、胰蛋白酶和牛磺胆酸钠对东方次睾吸虫囊蚴和台湾次睾吸虫囊蚴进行体外脱囊试验,结果表明:在37℃条件下,囊蚴经胃蛋白酶(pH 为2)作用后.再经胰白酶(pH 为7.4)作用.其透明外壁被水解.说明其外壁的化学成分恰是这两种酶作用的底物。因囊蚴的外壁是囊内幼虫的主要保护层,故 pH 值、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是两种次睾吸虫囊蚴脱囊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江门市新会区华支睾吸虫病的流行现状,确定华支睾吸虫病的高危人群,提供当地华支睾吸虫病感染因素的线索.方法 采用免疫酶联吸附法检测血清中华支睾吸虫特异性抗体;采用改良加藤氏法检测粪便虫卵;采用消化法检测淡水鱼中华支睾吸虫囊蚴;进行问卷调查华支睾吸虫感染相关的生活和行为方式;同时采用病例对照方法分析影响华支睾吸虫感染的相关流行因素.结果 共调查1 720人,华支睾吸虫平均感染率为18.14%,男性感染率高于女性(P<0.001).各年龄组均有感染,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共调查常见淡水鱼6种共273尾,6种淡水鱼体内均查到华支睾吸虫囊蚴.病例对照研究显示,吃半熟鱼习惯及外出饮食等行为是最重要的危险因子.结论 新会区华支睾吸虫病流行范围广,感染率高,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应积极开展综合性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7.
本文用华支睾吸虫成虫可溶性抗原免疫的BALB/c小鼠与SP_2/o骨髓瘤细胞融合,经筛选和克隆化后获得4株抗华支睾吸虫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该4株荜克隆抗体与华支睾吸虫成虫抗原作ELISA,结果均为阳性。经交叉试验(ELISA法)证明与日本血吸虫成虫抗原,虫卵抗原和卫氏并殖吸虫成虫抗原均呈阴性反应。4株单克隆抗体免疫球蛋白亚类鉴定除3F_7株为IgG_1外,其余3株均属IgM。初步试用3F_7株单克隆抗体作ELISA双抗体法检测人体华支睾吸虫循环抗原。  相似文献   

8.
大鼠抵抗华支睾吸虫重复感染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支睾吸虫也称肝吸虫,成虫寄生在人和哺乳动物,引起人体华支睾吸虫病(肝吸虫病).本病广泛流行于东南亚,我国近年估计有1 000多万人感染肝吸虫[1],已经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一般认为人体感染后无保护性免疫,流行区人群常常发生再感染和重复感染[2].近来发现初次感染治愈的大鼠产生很强的抵抗再感染力 [3,4].但有文献报道初次感染后未治疗大鼠对重复感染无明显抵抗[4,5].为了弄清大鼠是否能抵抗华支睾吸虫重复感染,我们将100个华支睾吸虫囊蚴分2~5次感染大鼠,结果发现大鼠能抵抗华支睾吸虫重复感染.此外,我们还观察了不同初感染时间对重复感染的影响,发现初感染后1周抵抗力开始出现,第4周时达到高峰,重复感染虫体发育比迟缓,现将实验研究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本文描述了华文睾吸虫在豚鼠体内的发育情况。华支睾吸虫囊蚴感染豚鼠后1h,在其小肠内脱囊为童虫,3h后进入胆总管和肝胆管中发育;第5d童虫口吸盘开始增大,并出现生殖器官雏形;第8d其睾丸、卵巢、子宫等生殖器官隐约可见;第10d睾丸分支,卵巢边缘有浅沟;第15d卵黄腺排列整齐;第20d虫体发育完全成熟;第22d在豚鼠粪中查到华支睾吸虫虫卵。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景洪市南鳢感染吸虫囊蚴情况,为制定当地鱼源性吸虫病的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景洪市主要的两种海拔和气候代表类型勐养镇和普文镇为调查点,分别从当地农贸市场采集活体南鳢带回实验室检查,采用人工消化法和水洗沉淀法收集南鳢不同部位感染的囊蚴,将检获的囊蚴置于生物显微镜下进一步鉴别虫种,分类并统计囊蚴的种类和数量。结果 共调查南鳢270条,检出吸虫囊蚴感染165条,总感染率为61.11%。勐养和普文两个调查点的南鳢吸虫囊蚴感染率分别为96.15%和2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南鳢的鳃、鳍和其他肌肉中检出钩棘单睾吸虫、台湾棘带吸虫和扇棘单睾吸虫等囊蚴,检出率分别为19.39%(32/165)、50.91%(84/165)和29.70%(49/165), 其中从勐养镇采集的南鳢鱼鳃中检出率高达92.31%,鱼鳍中检出率为34.62%,其他部位肌肉中检出率为15.38%。结论 景洪市南鳢体内吸虫囊蚴的感染率较高,当地应加大对鱼源性吸虫病防治的宣传教育,提高人群防病意识,降低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11.
深圳市淡水鱼华支睾吸虫感染调查及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目的了解深圳市淡水鱼华支睾吸虫(肝吸虫)囊蚴感染情况,阻断和控制肝吸虫病在深圳市的传播和流行。方法用鱼体消化法筛查肝吸虫囊蚴;以肝吸虫过氧化物酶(SOD)基因保守序列作为摸板,RT- PCR鉴别肝吸虫囊蚴。结果对深圳市淡水鱼肝吸虫感染情况进行调查,共抽检16种鱼257份样品,其中检出肝吸虫囊蚴45份,检出率为17.50%。检出率最高的鱼种依次为鲩鱼40.74%、鲮鱼26%、鲤鱼22.5%、大头鱼 22.85%、生鱼16.6%、非洲鲫鱼14.5%;RT-PCR检测结果与镜检结果完全一致。结论检测结果显示深圳市淡水鱼中肝吸虫的感染情况严重,尤其是鲩鱼的感染率较高,为了控制和阻断肝吸虫的传播必须改变吃淡水鱼生的生活习惯。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目前肇庆地区常见食用淡水鱼感染华支睾吸虫囊蚴的情况。方法从肇庆所辖的四会市和端州区两地采集鲩鱼和鳙鱼样本,用胃蛋白酶消化法检查鱼肉中的华支睾吸虫囊蚴。结果共检查鲩鱼328尾,其华支睾吸虫的平均感染率约为48.78%,阳性鱼平均感染度约为4.66。共检查鳙鱼331尾,其华支睾吸虫的平均感染率约为37.46%,阳性鱼平均感染度约为2.94。结论肇庆地区的淡水鱼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华支睾吸虫感染,其中鲩鱼的感染情况较鳙鱼严重。  相似文献   

13.
鱼体肝吸虫囊蚴对芥辣的耐受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建立肝吸虫感染的宿主动物模型,并评价青芥辣杀伤囊蚴的效果。方法解剖人工感染的鲤鱼,检查鲤鱼肝吸虫囊蚴感染情况,同时将调味品青芥辣配制成1g/ml、2g/ml和3g/ml浓度,采用自然浸杀法浸泡囊蚴。结果共剖杀10尾感染后鲤鱼,9尾查获肝吸虫囊蚴,感染率为90%。1g/ml,2g/ml和3g/ml的芥辣浓度组作用30see内均未见囊内蚴体发生变化;作用10min时2g/ml,3g/ml浓度组囊蚴发生变形;作用30min时三种浓度组囊蚴均发生变形,其中3g/ml浓度组处理的蚴体萎缩成不透光残体。结论调味品青芥辣对鱼体内的肝吸虫囊蚴有抑制和杀死作用,但在短时间内作用较弱。  相似文献   

14.
广东部分地区淡水鱼华支睾吸虫囊蚴感染情况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了解淡水鱼华支睾吸虫囊蚴感染情况。方法:取淡水鱼肉、鱼鳃及鱼鳞,采用人工胃液消化法,镜下检查华支睾吸虫囊蚴。结果:鲩鱼肉平均感染度每克含囊蚴0.8个,鱼鳞0.05个,鱼鳃0.28个,鳊鱼肉平均感染度每克含囊蚴0.33个,野鲮未查出囊蚴。结论:佛山市南庄、九江和龙江,广州市增城和从化淡水鱼含有华支睾吸虫囊蚴,提示这些地区存在华支睾吸虫人畜传染源。  相似文献   

15.
深圳市华支睾吸虫感染现状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目的 了解深圳市淡水鱼及人群华支睾吸虫的感染现状,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为制订深圳市肝吸虫病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抽检深圳市各区水产品15个品种257份样品,用消化法筛查淡水鱼华支睾吸虫囊蚴;收集3088份人群血清标本,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描速流行病学分析人群华支睾吸虫感染的血清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淡水鱼样品中检出含华支睾吸虫囊蚴45份,检出率为17.50%。在所抽检的15个品种中检出率较高的鱼种依次为鲩鱼40.74%、鲮鱼26.O%、鲤鱼22.5%、大头鱼22.85%、生鱼16.6%、非洲鲫鱼14.5%;深圳5个区淡水鱼的感染率由高到低是龙岗、宝安、南山、罗湖和福田,分别为26.0%、17.9%、15.0%、14.0%和14.0%;检测3088份血清标本,特异性抗体阳性标本105份,总阳性率3.40%;男性阳性率为3.26%,女性为3.93%;20-29岁、30,39岁、40-49岁与50-81岁各年龄段人群的阳性率分别1.16%、2.44%、4.75%和7.67%。结论 深圳市淡水鱼中华支睾吸虫的感染情况严重,尤其是鲩鱼的感染率较高;人群血清抗体阳性率有随年龄增高而上升的趋势,总阳性率与广东省平均感染水平相比较低。  相似文献   

16.
深圳市肝吸虫中间宿主感染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深圳市淡水鱼肝吸虫囊蚴的感染情况及其感染途径,分析肝吸虫病的流行因素。方法比较深圳市本地产和输入性淡水鱼类肝吸虫囊蚴的感染情况,鱼体消化后用显微镜进行形态学检查,以肝吸虫过氧化物酶(SOD)保守基因作为遗传特异基因,用PCR法扩增肝吸虫过氧化物酶(SOD)鉴定显微镜观察的阳性标本。结果共抽检淡水鱼807份,显微镜形态学检查囊蚴感染鱼体165份,阳性率为20.50%,其中来自广东中山等的阳性率显著性的高于深圳产淡水鱼(101/407份,24.8%;64/400份,16%)(P〈0.05);显微镜观察囊蚴阳性标本用PCR法扩增肝吸虫SOD基因阳性率为19.70%(159/807),在所抽检的15个品种中检出率最高的鱼种依次为鲩鱼40.2%、鲮鱼26%、鲤鱼22.5%等;现场关于淡水鱼肝吸虫囊蚴感染途径的调查发现养鱼塘上修建厕所和猪栏,鱼塘内肝吸虫第一中间宿主均有分布和感染。结论检测结果显示深圳市淡水鱼中肝吸虫的污染情况严重,养鱼塘上修建厕所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当地居民食用淡水生鱼或食用未煮熟的淡水鱼粥造成了肝吸虫生活史的有利循环,也是鱼能够感染肝吸虫囊蚴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对华支睾吸虫感染兔模型的研究,了解有效治疗前后血清抗体的消长规律,为探讨特异性抗体检测用于疗效考核的价值提供参考.方法 自感染的鱼体分离华支睾吸虫囊蚴,经口感染7只家兔,14周后给予吡喹酮治疗,使用SPA-ELISA法检测感染及治疗前后血清IgG抗体,观察针对华支睾吸虫粗抗原的抗体消长规律.结果 7只实验兔均感染成功,抗体水平在感染后2~4周内显示不同程度的上升,至第4周均达较高水平,8~12周继续上升至峰值(0.143~0.307).经过有效驱虫治疗,特异性抗体水平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大部分兔(71.4%)在治疗5周后下降显著.到死亡或饲养结束,71.4%的实验兔A值降至0.1以下,为感染前的1.28~1.80倍.此外,解剖观察显示,完全驱虫治疗7或10个月后的3只兔肝仍可见病理性结节.结论 华支睾吸虫感染后IgG抗体水平的上升较早,部分兔感染后约2周就有明显上升,使用高敏感度的抗体检测方法有助于对部分感染者进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有效驱虫治疗后,大部分实验动物显示抗体水平先快速后缓慢下降的规律,血清抗体滴度的动态观察具有一定的疗效考核价值.此外,本研究显示单纯驱虫治疗并不能使华支睾吸虫感染动物的肝脏病理改变很快恢复,提醒我们在防治工作中须重视该寄生虫寄生所引起的长期肝脏损害,将预防感染放在第一位的同时,对感染者的治疗应联合使用肝脏康复药物.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告卫氏并殖吸虫成虫、后尾蚴的体被及卵壳在扫描电镜下观察的结果。其特点是:成虫的体表由褶皱不平的体被覆盖,凹凸的皮嵴上镶嵌着无数体棘,口吸盘边缘的体壁上有棘围绕。后尾蚴体前部有较长而密集的三角形体棘,体后部有较短而稀疏的三角形体棘,口、腹吸盘上具有丰富的乳突。虫卵由三面体组成,外形弧度均匀,表面光滑似有一层致密纤维所覆盖。  相似文献   

19.
肝吸虫流行范围广、感染率高,是目前我国和部分东南亚国家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可引起人类肝吸虫病的肝吸虫包括华支睾吸虫、麝猫后睾吸虫和猫后睾吸虫,流行于我国的华支睾吸虫感染人数最多,流行于湄公河流域的麝猫后睾吸虫次之,两者都与胆管癌的发生有关。尽管政府对肝吸虫防控工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是我国部分省肝吸虫感染率有随时间增高趋势,说明肝吸虫防控工作任重道远。本文针对华支睾吸虫病和麝猫后睾吸虫病的病原学检测和诊断、传播和流行、以及防控等现状进行综述,指出了未来肝吸虫病防控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