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早期机械通气在重型颅脑损伤救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来多数学者认为,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尚未出现呼吸衰竭前即给予机械通气,可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预后^[1]。我科自2000年起采用早期机械通气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取得较好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早期机械通气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5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按重型颅脑损伤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早期使用机械通气.观察两组治疗后2h呼吸检测指标(PaO2、PaCO2、SaO2)、神经功能评分(SSS)及1周内的死亡情况.结果 治疗后2h观察组呼吸检测指标(PaO2、PaCO2、SaO2)改善优于对照组(P<0.001);伤后第7d观察组SSS评分改善明显好于对照组(P<0.01);1周内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早期机械通气能改善重型颅脑伤患者的预后转归.  相似文献   

3.
呼吸衰竭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我院 1 996年 1月~ 1 999年 1 1月 ,共收治重型颅脑损伤 1 76例 ,发生呼吸衰竭 6 4例 ,其中应用机械通气治疗 1 9例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住院呼吸衰竭患者共 6 4例 ,均经头颅CT或手术证实为重型颅脑损伤。呼吸衰竭诊断标准 :动脉血氧分压 (PaO2 ) <8 0 0kPa和 /或二氧化碳分压 (PaCO2 ) >6 6 7kPa。分组 :应用人工呼吸机作通气治疗者 1 9例为治疗组 ,未使用机械通气者 45例为对照组。治疗组 1 9例中 ,男 1 7例 ,女 2例 ,年龄 5~ 6 7岁 ,平均 40 7岁…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早期机械通气对重症颅脑损伤致呼吸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2006年对37例重型颅脑损伤致呼吸衰竭患者(其中发生ARDS 14例)进行早期机械通气治疗的结果。[结果]37例患者均早期行呼吸机辅助通气,26例呼吸功能恢复正常,11例死亡。抢救成功率70.3%。机械通气治疗后较治疗前PO2、PCO2、GCS评分、LIS评分及ALI等指数均有显著改变(P<0.05),ICP通气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意义(P>0.05)。临床生命体征亦有明显好转。[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后呼吸功能衰竭发生率高;早期机械通气能较早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缺氧症状,能暂时降低颅内压,增加全身氧供,缓解重症颅脑损伤的继发性脑损害,为及时手术治疗争取了时间,并能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早期肠内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机械通气患者终点事件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6年6月广西医科大学第十附属医院ICU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机械通气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肠内组和肠外组各30例。肠内组在机械通气48 h内根据病情通过鼻胃管进行肠内营养支持;肠外组在机械通气7 d内采取肠外营养支持,7 d后再通过鼻胃管进行肠内营养支持。观察比较2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7 d营养费用、1周撤机成功率、28天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及营养指标。结果治疗7 d后2组患者的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水平变化无统计学差异(t=0.662、0.528,P>0.05);肠内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7 d营养费用明显低于肠外组(t=2.153,15.520,P<0.05);肠内组胃反流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肠外组(x~2=12.857,P<0.05),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及其他胃肠道并发症的发生率则明显低于肠外组(x~2=4.091、4.472,P<0.05);2组患者的1周撤机成功率、28天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667、0.295,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能够缩短机械通时间,降低营养费用,减少VAP及胃肠道并发症的发生率。在患者胃肠道允许的情况下,应尽早对ICU重颅脑损伤机械通气患者进行肠内营养支持。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早期机械通气对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研究。方法选择50例ICU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抽样法分为机械通气治疗组(A组)和吸氧治疗组(B组)两组,分别给以机械通气(每天FiO2100%2 h)和吸氧(低流量)治疗,每天监测患者生命体征、颅内压(ICP)、C一反应蛋白(CRP)、PO2、PCO2、氧合指数(PaO2/FiO2),比较两组患者脑水肿消退程度、脑水肿消退时间、平均ICU住院时间、死亡率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比较.机械通气治疗组较吸氧治疗组生命体征更趋于稳定。各项监测指标提示机械通气治疗组PO2及氧合指数更佳,脑水肿消退快、程度轻,脑水肿持续时间短,c反应蛋白明显下降,说明颅脑损伤逐步恢复。表3示2周内死亡率比较.机械通气治疗组较吸氧治疗组明显下降。机械通气治疗组与吸氧治疗组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机械通气能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改善脑循环,改善脑供氧,防止氧自由基的产生减轻炎症损伤.防止并发症。降低病死率及ICU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7.
早期机械通气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期机械通气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将9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成 A 组:伤后早期使用机械通气(48例);B组:伤后予以吸氧而未使用机械通气(48例).进行两组间呼吸监测指标(PaO2、PaCO2、SaO2)、机械通气前后呼吸监测指标以及预后的对比分析.结果:A组机械通气后PaO2、PaCO2、SaO2等指标较B组有明显改善.A组在使用机械通气前后各呼吸监测指标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6个月后按GOS预后判断,A组生存质量优于B组(P<0.05).结论:早期机械通气能改善重型颅脑伤患者的预后转归.  相似文献   

8.
重型颅脑损伤应用机械通气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宏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15):1838-1840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应用呼吸机的临床护理,提高重型颅脑损伤的救治成功率。方法:对我科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应用机械通气后的护理经验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均应用呼吸机治疗,应用机械通气治疗的平均时间为11d,全组呼吸机使用前PO2(55.9±5.5)mmHg,PCO2(48.6±6.9)mmHg,呼吸机脱机时PO2(94.7±2.5)mmHg,PCO2(31±3.5)mmHg,全组成活53例,死亡21例。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应用呼吸机治疗时,应根据病情严格掌握脱机指征,对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救治成功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早期机械通气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期机械通气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03年5月—2008年4月在我院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48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48例患者中入院时即刻使用机械通气(A组)26例,治疗过程中出现呼吸功能衰竭后才使用机械通气(B组)22例,对两组间机械通气前后呼吸监测指标(PaO2、R、PaCO2、SaO2)变化及预后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B组有l8例(占81.82%)出现呼吸功能衰竭并使用呼吸机,两组机械通气前后PaO2、R、PaCO2、SaO2等呼吸监测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后按GOS预后判断,两组间死亡率无明显差异,但A组预后优于B组(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后早期应用机械通气能较早地改善患者术后的缺氧症状,有助于纠正损伤后低氧血症和意识恢复,减少并发症,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应用早期机械通气配合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方法2009年1月-2011年1月,将我科收治的5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早期机械通气配合亚低温治疗)和对照组(早期机械通气治疗)各25例,比较两组患者血气变化情况及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的PaO2、SaO2明显高于对照组,PaCO2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预后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机械通气配合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具有较好的预后效果,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血气指标,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1.
早期预防低氧血症在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志林  张爱萍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23):3084-3085,3092
目的:探讨早期预防低氧血症在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作用。方法:根据预防低氧血症应用机械通气时间的早晚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即伤后或术后即应用机械通气预防呼吸衰竭低氧血症发生;对照组26例,经鼻导管持续给氧,出现呼吸衰竭时给予机械通气纠正低氧血症。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机械通气时间明显缩短(P〈0.05)。与机械通气前、后相比,两组患者经机械通气治疗后血气分析结果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观察组血气分析指标(Paoz、PaCO2)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两组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患者无明显差异,但消化道出血患者观察组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死亡数虽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两组存活者于6个月后按GOS判断预后,观察组生存质量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预防低氧血症对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早期行肠内营养支持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照组采用早期肠外营养支持,比较两组患者血清免疫指标、蛋白水平和并发症等.结果:经过两周治疗,观察组患者血清免疫指标、蛋白水平和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肠内营养支持安全、易行,符合生理特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以显著改善机体免疫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机械通气辅助及血压调控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脑氧代谢的影响。方法56例重症颅脑外伤患者(3〈GCS≤8),随机分为两组(n=28):对照组(Ⅰ组)和治疗组(Ⅱ组)。行气静复合全身麻醉,术毕回ICU,Ⅰ组按颅脑损伤常规治疗,Ⅱ组加用机械通气及血压调控治疗。观察患者各时点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并抽取桡动脉和颈内静脉球处血液行血气分析,根据Fick公式计算脑氧摄取率(ERO2),并在伤后3个月根据格拉斯哥预后积分(GiasgowOutcome Scale,GOS)判定病人预后。结果Ⅱ组患者的脑氧摄取率在术后6、12、24、48、72 h比Ⅰ组显著降低(P〈0.01);Ⅱ组患者伤后3个月死亡率比Ⅰ组明显降低(P〈0.05),生存质量明显改善(P〈0.05)。结论机械通气辅助及血压调控可使脑氧摄取率明显降低,3个月的预后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4.
宋慧琴 《中外医疗》2013,32(15):33-34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护理干预的效果,为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将该院收治的7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n=36),仅干预组给予早期护理干预;分析术后即刻、24h、48h和72h的颅内压变化情况,护理前后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GCS),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48h和72h的颅内压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4.35±1.19)vs(3.26±0.81),P<0.01];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4.44%vs77.78%,P<0.05),在消化道出血、关节僵硬、继发感染和低氧血症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实施早期护理干预的效果较好,可提高治疗有效率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标准大骨瓣与常规骨瓣减压术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疗效和并发症,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手术治疗的标准化提供临床证据.方法 回顾分析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所收治符合标准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共86例,其中,行标准大骨瓣减压术34例,常规骨瓣减压术41例,双额去骨瓣减压术9例,双侧去骨瓣减压术2例,主要比较标准大骨瓣减压术与常规骨瓣减压术临床疗效与并发症.结果 伤后6个月GOS评分,标准大骨瓣组:预后良好23.5%,中残23.5%,重残26.5%,植物生存5.9%,死亡20.6%,常规骨瓣组:预后良好12.2%,中残9.8%,重残31.7%,植物生存9.8%,死亡36.6%,双额大骨瓣组:预后良好33.3%,中残33.3%,重残22.2%,植物生存11.1%;标准大骨瓣组疗效优于常规骨瓣组(P<0.05),标准大骨瓣组切口疝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骨瓣组(P<0.05),其他并发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疗效优于常规骨瓣减压术,但标准大骨瓣减压总体上不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颅内压监测对降低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死亡率的作用。方法300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GCS评分〈9分)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监测组和对照组各150例,两组患者入院后2d内均给予降颅内压治疗,其中监测组加用颅内压监测,对比两组患者伤后14d的死亡率。结果监测组患者死亡率低于对照组(P〈0.05),颅内压监测降低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死亡率(OR=0.63,95%可信区间:0.41-0.94,P=0.020)。结论颅内压监测有助于及时发现颅内情况变化及指导治疗,可能改善重型颅脑外伤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早期气管切开联合过度通气在重型颅脑创伤治疗中的应用。方法:用GCS3-8分法对颅脑创伤的本院病人18例做前瞻性研究,伤后24 h内常规行气管切开;于2-6 d,当18例病人颅内压超过20 mmHg时,予机械通气法使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维持在30-34 mmHg间约30 min,监测颅内压,脑血流及脑氧分压。结果:每个病人都进行32次过度通气,过度通气中有30次使颅内压下降(30/32),平均下降(7.3±3.5)mmHg(P〈0.01);大部分试验(29/32)脑血流和脑氧分压明显下降,但仍能保持在其缺血阈值(50 AU,10 mmHg)之上,3次试验脑血流和脑氧分压下降低于其缺血阈值。结论:中度过度通气(氧化碳分压为230-34 mmHg)有利于降低颅内压,长时间应用有导致脑缺血的危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高压氧在重型脑外伤康复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011年5月~2013年10月到我院就诊的患者84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2例,研究组采用高压氧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临床治疗,分别观察各患者的治疗效果,测定生存质量评分,分析评价高压氧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在第1个疗程时的治疗效果没有明显差异,而在第3个疗程时的作用效果有差异,差异具有显著性( P <0.05)。结论:高压氧在重型脑外伤的康复治疗中作用效果明显,可考虑临床广泛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醉酒后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醉酒后重型颅脑损伤65例。结果:根据GOS标准判断.良好35例(53.8%)。中残11例(16.9%)。重残4例(6.1%).植物生存1例(1.5%)。死亡14例(21.5%).其中延误诊断8例(12.3%)。出现并发症23例(35.4%)。结论:避免延误诊断关键在于提高医务工作对醉酒与颅脑损伤之间相互关系的认识.消除对醉酒患的厌恶情绪.同时使用纳洛酮消除急性酒精中毒对神志判断的影响。加强呼吸道的管理、早期气管切开及使用制酸剂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向海斌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4):193-194
目的探讨早期高压氧(HBO)治疗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112例颅脑损伤患者在HBO治疗前后进行格拉氏哥评分(GCS)和HBO治疗后进行格拉氏哥结果评级(GOS),分早期HBO治疗组和常规HBO治疗组,均治疗3个疗程。结果早期HBO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常规HBO治疗组。两组GCS评分和GOS评级结果有显著性差异,早期HBO治疗组生存质量明显好于常规HBO治疗组,良好和轻残比例增加,重残和植物生存及死亡比例减少。结论早期HBO治疗颅脑损伤患者可及时提高血氧分压,提高血氧含量,快速纠正大脑缺氧状态。在可能的条件下应尽早行HBO治疗,最大可能地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