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杨婷  谢亚荣  王波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24):3213-3214
目的:研究分析乙肝病毒携带产妇的母乳中HBV-DNA含量及其传染性,更好地指导母乳喂养。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107例孕期检测有一项以上乙肝血清学标志物(HBVM)阳性,其他产检项目正常的产妇,及20例乙肝标志物阴性的健康产妇作对照,进行初乳HBV-DNA与血清中HBV-DNA的检测结果的比较。结果:107例乙肝病毒携带产妇血清和乳汁中HBV-DNA的检出率分别为70.1%(75/107)和56.1%(60/107);HBeAg阳性组产妇乳汁排毒率明显高于HBeAg阴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乳汁与血清中HBV-DNA含量具有较好的相关性,血清中HBV-DNA高拷贝的产妇,最好不要进行母乳喂养。产妇血清中HBeAg与乳汁及血清中HBV-DNA含量都具有明显关系,它的存在提示血清及乳汁中的HBV-DNA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2.
余晓林  程鹏远  刘红  陈万平  朱华锋 《医学争鸣》2005,26(18):1720-1721
目的:研究慢性肝炎患者HBV-DNA水平与病情变化的关系. 方法:采用荧光标记定量PCR的方法,测定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患者(HBeAg阳性45例,抗HBe阳性30例)其活动期和恢复期的血清HBV-DNA含量. 结果:HBeAg阳性组血清HBV-DNA含量(Logarrithm copy/mL)在活动期显著高于恢复期[(10.2±1.6) vs (5.3±2.1), P<0.05],抗-HBe阳性组血清HBV-DNA含量(Logarrithm copy/mL)在活动期显著高于恢复期[(7.6±1.3) vs (4.0±2.0), P<0.05]. 另外,活动期血清HBV-DNA含量(Logarrithm copy/mL)在HBeAg阳性组显著高于抗HBe阳性组[(10.2±1.6) vs (7.6±1.3), P<0.05]. 血清HBV-DNA水平与丙氨酸转氨酶(ALT)、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及总胆红素(T-BLLI)之间无相关性. 结论:HBV-DNA复制水平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活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前S1抗原与HBV-DNA和血清标志物之间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ELISA法对418例HBV感染者血清进行前S1抗原检测,其结果与HBV-DNA及"乙肝五项"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HBeAg阳性组,前S1抗原阳性率(89.4%)与HBV-DNA阳性率(96.2%)两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组1前S1抗原阳性率及浓度和HBV-DNA阳性率及病毒含量与2组、3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前S1抗原在HBV-DNA阳性组的检出率为81.1%,显著高于HBV-DNA阴性组的检出率53.9%(P<0.01)。前S1抗原灵敏度为81.1%,明显高于HBeAg的灵敏度53.1%(P<0.01)。结论前S1抗原检测比HBeAg更敏感地反映了HBV的复制程度,对乙肝五项血清标志物和HBV-DNA起重要的补充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外周血T淋巴细胞与HBV-DNA的相关性。方法:89例乙型病毒肝炎(简称乙肝)患者采用ELISA法检测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HBsAg、HBsAb、HBeAg、HBeAb和HBcAb,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T淋巴细胞亚群CD~+_3、CD~+_4和CD~+_8,并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测定HBV-DNA,比较不同血清标志物模式间HBV-DNA阳性表达情况,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BsAg(+)、HBeAg(+)、HBcAb(+)组的HBV-DNA阳性率最高,为88.4%;HBV-DNA高浓度组CD~+_3、CD~+_4细胞百分比及CD~+_3、CD~+_4/CD~+_3、CD~+_8比值与HBV-DNA阴性组相比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D~+_3、CD~+_8细胞百分比明显高于HBV-DNA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BV-DNA与T淋巴细胞及HBeAg检测相关性较好,联合检测乙肝血清标志物、外周血T淋巴细胞及HBV-DNA能提高乙肝的检出率,有助于全面监测乙肝病情及评价药物疗效。  相似文献   

5.
张玲  吴昊鹤  潘虹  罗殿中  缪建勇  陈霜 《广西医学》2012,34(10):1327-1328
目的 探讨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合并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患者HBcAg、HBV-DNA与甲胎蛋白(AFP)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50例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合并HCC患者癌旁肝组织中HBcAg的表达;分别采用荧光定量PCR法、电化学发光方法检测血清HBV-DNA含量和AFP含量.分析肝组织HBcAg表达模式及血清HBV-DNA含量与AFP含量的关系.结果 50例患者中,癌旁肝组织HBcAg阳性30例,阴性20例,两者血清AFP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HBV-DNA阳性组32例和阴性组18例的血清AFP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HBeAg阴性慢乙肝合并HCC患者HBcAg、HBV-DNA的水平与AFP水平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6.
朱珉之  杭双熊  申红玉 《海南医学》2014,(13):1958-1960
目的通过检测分析乙肝病毒携带产妇血清学标志物与血清、乳汁HBV-DNA阳性率的关系,以及产妇血清与乳汁中HBV-DNA含量之间的相关性,旨在指导母乳喂养。方法选取96例乙肝病毒携带产妇,将其分为大三阳组(54例)、小三阳组(25例)、HbsAg和HbeAg均阳性组(8例)及HbsAg和HbcAb均阳性组(9例)。另选取12例乙肝两对半全阴的产妇作为对照组。ELISA法检测乙肝病毒携带产妇乙肝免疫血清学标志物,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分别检测产妇血清与乳汁中HBV-DNA含量,并对所有检测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大三阳组产妇血清和乳汁HBV-DNA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三组(P〈0.05)。乳汁HBV-DNA在各组中检出的阳性率均小于血清HBV-DNA,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物HBeAg是否阳性将96例产妇分为HBeAg阳性组(62例)和HBeAg阴性组(34例),血清HBeAg阳性产妇的血清和乳汁中HBV-DNA阳性率均明显高于HBeAg阴性产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一部分血清HBeAg阴性产妇血清和乳汁中HBV-DNA亦为阳性。产妇血清与乳汁中HBV-DNA含量呈正相关(r=0.891,P〈0.05)。结论乙肝病毒携带产妇乳汁HBV-DNA检出的阳性率低于血清HBV-DNA,且乳汁HBV-DNA含量随血清HBV-DNA含量的升高而增大,因此定量双重检测产妇血清、乳汁中HBV-DNA来确定母婴乙肝病毒传播的风险性更为可靠,这将有利于阻断乙肝传播,确定哺乳方式,指导母乳喂养,从而降低乙肝新生儿感染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荧光定量PCR(FQ-PCR)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DNA的临床价值.方法用FQ-PCR检测860份血清标本中HBV-DNA含量,同时用ELISA法检测乙肝血清学指标,即两对半(HBsAg、HBsAb、HBeAg、HBeAb和HBcAb).结果HBsAg( )HBeAg( )HBcAb( )组(大三阳),HBV-DNA阳性率为97.00%,HBV-DNA平均含量为7.34±0.73;HBsAg( )HBeAb( )HBcAb( )组(小三阳),HBV-DNA阳性率37.93%,HBV-DNA平均含量为4.36±1.34;HBsAg( )HBcAb( )组,HBV-DNA阳性率为61.11%,HBV-DNA平均含量为4.82±1.47;HBsAg( )HBeAg( )组,HBV-DNA阳性率为100%,HBV-DNA平均含量为7.03±0.83;HBsAb( )HBeAb( )HBc( )模式HBV-DNA也有低水平复制.结论荧光定量PCR在乙肝的诊断、判断传染性强弱及抗病毒治疗效果方面具有较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治疗老年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老年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拉米夫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6、12、24个月的肝功能、血清病毒学指标及预后。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谷丙转氨酶(ALT)、血清白蛋白(ALB)、血清总胆红素(TBIL)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HBV-DNA转阴率、HBeAg转阴率及HBeAg血清转换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年,观察组Child-Pugh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拉米夫定应用于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老年患者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显著抑制HBV-DNA的复制,改善肝功能,缓解病情进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HBV)DNA拷贝数,分析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与血清免疫标志物的关系。方法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血清样本中HBV-DNA含量;同时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HBV血清标志物(HBVM),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在HBsAg(+)HBeAg(+)HBcAb(+)组(大三阳组)和HBsAg(+) HBeAg(+)组HBV-DNA阳性率分别为96.1%(298/310)和96.6%(28/29),病毒含量为:1.85×108copies/ml;HBsAg(+)HBeAb(+)HBcAb(+)组(小三阳组)和HBsAg(+)HBcAb(+)组患者血清HBV-DNA阳性率分别为44.2%(80/181)和82.9%(31/41),病毒含量为:4.8×106copies/ml。血清中HBeAg与HBVDNA含量密切相关。结论荧光定量PCR在乙肝的诊断、判断传染性强弱及评价抗病毒治疗效果方面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估乙型肝炎(乙肝)患者血清乙肝病毒DNA(HBV-DNA)载量与血清免疫和生化标志物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214例乙肝患者血清, 分别用荧光定量PCR法、化学发光法和速率法检测血清中的HBV-DNA、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e抗原(HBeAg)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分析各标志物之间的关系。结果: 214例中, HBV-DNA阳性率为57.48%;HBeAg阳性率为28.04%。HBV-DNA载量与HBsAg和ALT水平均无相关关系(P>0.05), 但与HBeAg水平密切相关(P<0.01), HBV-DNA阳性组的HBeAg和ALT水平均明显高于HBV-DNA阴性组(P<0.01)。结论: HBV-DNA载量与HBeAg水平呈正相关关系, 与HBsAg和ALT水平无相关性, HBsAg水平作为HBV-DNA的替代方法仍需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基于真实世界临床数据,比较恩替卡韦(ETV)和阿德福韦酯(ADV)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收集2008年1月—2015年12月于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门诊就诊且初始治疗使用ETV或ADV治疗的慢乙肝患者427例,收集两组患者基线及治疗期间的HBV DNA、HBeAg、ALT的改善情况,计算两组患者HBV DNA阴转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ALT复常率,使用生存分析方法比较两组药物的治疗效果.结果 在HBeAg阳性及阴性组中,使用ETV治疗患者的HBV DNA阴转率均高于ADV组;HBeAg(+)患者中ETV组的HBeAg血清学转换率高于ADV组;HBeAg(+)患者中,ETV组的ALT复常率在第3个月和第18个月的ALT复常率与AD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时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eAg(-)患者中,各个时点两组患者的ALT复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HBeAg阳性和阴性的患者中,两种抗病毒药物组的HBV DNA应答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无论HBeAg阳性或阴性的慢乙肝患者,使用ETV进行抗病毒治疗的效果优于ADV,ETV是慢乙肝患者初始治疗的理想抗病毒药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定量检测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epatitis B virus DNA,HBV DNA)与CHB、肝脏损伤程度、HBeAg的关系。[方法]选取2010年5月至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107例CHB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FQ-PCR)、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速率法测定所有研究对象的HBV DNA、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结果] HBeAg阳性组患者的HBV DNA水平显著高于HBeAg阴性组患者,两者之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中度、重度CHB患者之间HBV DNA水平相比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CHB患者HBV DNA水平与ALT浓度之间无相关性(P>0.05)。[结论]虽然HBV DNA水平与CHB患者血清HBeAg的存在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单独检测HBV DNA难以有效地反映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以及肝细胞损伤程度,我们应对患者进行包括ALT、HBeAg等多方面的检查。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与苦参碱联用治疗儿童慢性乙肝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例乙型肝炎患儿,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A组)、拉米夫定组(B组)、苦参碱组(C组)、拉米夫定和苦参碱联用组(D组),分别给予相应药物治疗6个月,比较治疗后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HBeAg和HBVDNA阴转率的差异。结果在降低血清ALT水平、HBeAg和HBV DNA阴转率方面,拉米夫定和(或)苦参碱组均显著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而且拉米夫定和苦参碱联用组显著优于各单药组(P〈0.05)。结论拉米夫定、苦参碱均能改善慢性乙肝患儿的肝功能,提高HBeAg和HBV DNA阴转率,二者联用有协同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14.
刘春 《当代医学》2022,28(2):64-66
目的探讨替诺福韦酯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及对肝功能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3月本院收治的126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按照年龄、性别组间具有可比性原则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3例。对照组予以恩替卡韦治疗,观察组予以替诺福韦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及ALT复常率、HBV DNA转阴率、HBeAg转阴率。结果治疗后,两组AST、ALT、TBiI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ALB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ALT复常率、HBV DNA阴转率、HBeAg转阴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恩替卡韦治疗,替诺福韦酯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可有效改善肝功能,提高HBV DNA阴转率及HBeAg阴转率。  相似文献   

15.
王彩生 《内蒙古医学杂志》2009,41(10):1169-1170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12周血清乙型肝炎病毒DNA(HBV DNA)水平变化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了84例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12周血清HBV DNA自发性变化的情况,并根据患者基线谷丙转氨酶(ALT)水平、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阴性及阳性分组,分析基线ALT水平、HBeAg阴性或阳性对HBV DNA下降水平的影响。结果:①HBeAg阳性组基线HBV DNA水平与12周时HBV DNA水平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BeAg阴性组基线HBV DNA与12周时HBV DNA水平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ALT〉5 ULN组基线HBV DNA水平与12周时HBV DNA下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LT≤2 ULN组基线HBV DNA水平与12周时HBV DNA下降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 ULN〈ALT≤5ULN组基线HBVDNA与12周时HBVDNA下降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慢性乙型肝炎12周血清HBVDNA水平存在一定水平的下降,且与肝脏炎症程度有相关性,而与HBeAg阴性或阳性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苦参素葡萄糖注射液联合恩替卡韦分散片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9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口服恩替卡韦分散片,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注射苦参素葡萄糖注射液。比较两组HBV-DNA转阴率、HBe Ag转阴率、ALT复常率,肝纤维化指标LN、HA及PCⅢ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HBV-DNA转阴率、HBe Ag转阴率、ALT复常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肝纤维化指标LN、HA及PCⅢ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苦参素葡萄糖注射液联合恩替卡韦分散片可有效抑制HBV-DNA复制,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乙型肝炎不同感染阶段HBV-DNA载量与病程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患者不同感染阶段HBV DNA的载量及与病程的关系。方法 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系统和适时荧光定量PCR(FQ PCR)方法同时检测 2 99例不同感染阶段的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HBeAg及HBV DNA的含量。 结果 不同病程阶段HBV DNA载量和HBeAg的含量是不同的 ,二者呈显著正相关 ,急性乙型肝炎的HBV DNA的载量与慢性乙型肝炎、肝炎肝硬化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或P <0 .0 1)。在乙型肝炎血清免疫标志物的不同模式中 ,HBeAg阳性 /ALT异常组中HBV DNA的载量最高 ,HBeAg消失的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HBV DNA的载量显著降低 ,但未发现HBeAg消失时HBV DNA载量的阈值 ;HBeAg阳性组、HBeAg阳性 /HBeAb阳性组、HBeAb阳性组的HBV DNA载量均有明显差异 ,且与HBeAg的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HBV DNA的载量和HBeAg的含量不仅是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的直观依据 ,也是激发机体免疫反应而引起肝脏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且对乙型肝炎的早期诊断、传染性的判断及抗病毒治疗方案的制定、药物的筛选及药物的疗效考核等均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不同临床分型与HBVDNA载量及肝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及速率法对482例慢性乙型肝炎(CHB)进行血清HBVDNA定量和ALT、AST检测,根据其临床分型分为e--CHB、e+-CHB,分别观察其与HBVDNA载量、ALT、AST水平关系。结果 e--CHB与e+-CHB相比,前者年龄远大于后者(P<0.01),血清HBVDNA载量低于后者(P<0.01),血清ALT、AST水平高于后者(P<0.01)。e--CHB组随血清HBVDNA载量升高,其ALT、AST水平进行性升高(P<0.05),e+-CHB组血清ALT、AST水平与HBVDNA载量无关。结论 CHB不同临床分型在病毒学、生化学存在明显不同,对于e+-CHB患者HBeAg阳性是判断HBV复制的良好指标,其体内HBVDNA载量与肝脏炎症程度无关。e--CHB患者体内HBVDNA载量与肝内炎症程度相关,应重视对e--CHB患者的随访和治疗。  相似文献   

19.
李敏  曹利  吴引伟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2,15(12):1378-1379
目的:了解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HBVDNA含量与血清中HBeAg/HBeAb之间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11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HBVDNA含量,同时采用微粒子发光反应法检测患者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HVB)标志物,两者进行对比分析并探讨其临床意义。结果:HBeAg+/HBeAb-组的HBVDNA含量为6.70±1.62拷贝/mL,显著高于HBeAg-/HBeAb+组3.42±2.19拷贝/mL,两组相比P<0.01。而谷丙转氨酶(ALT)正常组与异常组的HBVDNA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组别间ALT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HBeAg与HBVDNA间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定量检测HBVDNA更能正确地反映HBV的复制程度;慢性乙肝患者血清中ALT的水平与HBVDNA的含量以及HBeAg/HBeAb的阳性与否无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单纯应用拉米呋啶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乙肝方。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ALT复常、HBsAg阴转、HBeAg血清转换、HBV-DNA情况。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33%,治疗组为86.67%,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ALT复常、HBeAg血清转换、HBV-DNA转阴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疗效显著,可缩短疗程,降低停药后的复阳率,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