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鼻窦粘液囊肿比较少见,以前多用外进路手术处理。近5年(1991~1996年)对48例来自额窦,筛窦、蝶窦囊肿的处理中,20例单纯行鼻内窥镜手术,28例用外进路与鼻内窥镜联合进路处理,其结果如下。全部病例术前除常规检查外,全部都进行CT扫描及MRI检查。患者分为两组,第一组20例单纯作鼻内窥镜手术,男女各10例,年龄为4~89岁,平均42.6岁。发病部位,额筛区12例,次为额窦及筛窦,蝶窦受累者仅2例,眼球向前或向外移位者约占70%,复机者占10%,眼球活动受限者25%,视力下降者20%。未见累及…  相似文献   

2.
造袋术是否能治愈鼻窦粘液囊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20年Horwath已倡用鼻内造袋术(marsupial-ization)治疗窦粘液囊肿(NSMC),但迄今对其疗效仍有争论。美国仍用传统的完整切除术治疗,欧洲学者认为用内窥镜经鼻行NSMC造袋术远期疗效好,简单。该作者1988~1995年间为16例NSMC患者行内窥镜经鼻造袋术治疗,患者中男9例女7例,23~69岁。囊肿部位:额窦9例,筛窦2例,蝶窦2例,上颌窦2例,蝶筛窦1例;9例有突眼及复视,4例额窦后板侵蚀。术前行冠状和横断面CT以了解病变范围。在全麻或局麻下在0°、30°的直径4m…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鼻内窥镜在治疗额筛骨瘤中的作用受到重视。回顾分析 1990~ 1999年治疗的额筛骨瘤 34例 (额窦骨瘤 2 3例 ,筛窦骨瘤 11例 ) ,年龄 2 1~ 70岁。额窦骨瘤中的 12例发生于额窦后下壁 ,瘤体外侧没超过纸样板的延长线 ;11例发生于额窦前壁或瘤体外侧超过纸样板的延长线。筛窦骨瘤中的 9例位于前筛 ,2例位于后筛 ,直径 8~ 35 mm(平均 17mm)。 34例额筛骨瘤中 ,16例邻近额隐窝、6例伴有慢性鼻窦炎、7例伴有头痛、3例前额部隆起、1例并发脑膜炎、1例引起复视 ,所有病历均行手术治疗。术前冠状位 CT扫描 (层厚2 mm)确定骨瘤的位置、大小、…  相似文献   

4.
筛窦及其邻近结构CT影像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内窥镜鼻窦手术提供影像学资料,观察了筛窦及其邻近结构的关系。对9名健康人筛窦进行了横断层面连续CT扫描,对20名健康人进行了横断加冠状层面扫描,每人平均扫描22次,发现个体间筛窦及其与邻近组织的解剖结构存在着很大的变异。横断扫描可清晰地显示出后组筛窦或蝶窦与视神经管的解剖关系和颈内动脉与蝶窦的解剖关系。冠状扫描可详细地观察到窦口鼻道复合体和筛窦与眼眶、前颅底的解剖关系。鼻窦CT扫描对鼻窦炎病因学分析、鼻内窥镜手术设计和术中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病变往往涉及多个鼻窦,包括额窦、上颌窦、前组筛窦、后组筛窦及蝶窦。近10余年来,鼻内镜外科技术成为治疗慢性鼻窦炎和鼻息肉的重要手段。鼻内镜下纠正鼻腔、鼻窦的解剖异常,恢复和重建鼻腔、鼻窦良好通气和引流是治疗鼻窦炎、鼻息肉的主要目的。我们发现开放后组筛窦、蝶窦与否在鼻内镜手术中治疗鼻窦炎、鼻息肉有着相同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6.
三种术式鼻内筛窦手术后内窥镜和CT评价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客观评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内窥镜筛窦手术与常规鼻内筛窦手术和显微鼻内筛窦手术的疗效与并发症,对Ⅱ期慢性鼻窦炎,鼻息肉130例患者分为三组,行三种术式手术,术后运用内窥镜和CT随访,以患者主观症状减轻率,临床治愈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为指标进行评价。结果:(1)内窥镜手术组主观症状减轻率(94.0%),临床治愈率(86.0%)和CT扫描正常率(82.0%)均明显高于常规手术组,显微手术组,P值均〈0.0  相似文献   

7.
作者回顾连续100例鼻科门诊病人的CT资料,包括鼻及鼻窦轴面及冠状面扫描,层面间距4mm。窦腔混浊程度评分:正常0分;粘膜轻度增厚1分;粘膜重度增厚2分;整个窦腔混浊或出现液面3分。计算额窦、上颌窦、前组筛窦、后组筛窦、蝶窦,左右共10个窦的总分,每个病例得0~30分。结果:①88%病例显示窦腔混浊,83%上颌窦受累;70%筛窦受累(63%前组;57%后组);60%额窦受累;49%蝶窦受累。过敏性鼻炎病例:窦腔正常或1至2窦腔粘膜增厚,各病例总分0~4;慢性鼻-鼻窦炎病例:多个窦腔粘膜增厚,有些表现为窦腔整个混浊,各病例总分5~22;鼻息肉病:所有窦腔均混浊、鼻腔上部透明度降低或窦壁缺钙,各病例总分23~30。②中鼻道  相似文献   

8.
三种术式鼻内筛窦手术后内窥镜和CT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客观评价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内窥镜筛窦手术与常规鼻内筛窦手术和显微鼻内筛窦手术的疗效与并发症,对Ⅱ期慢性鼻窦炎、鼻息肉130例患者分为三组,行三种术式手术,术后运用内窥镜和CT随访,以患者主观症状减轻率、临床治愈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为指标进行评价。结果:①内窥镜手术组主观症状减轻率(94.0%)、临床治愈率(86.0%)和CT扫描正常率(82.0%)均明显高于常规手术组、显微手术组,P值均<0.01;②并发症发生率:内窥镜手术组(12.0%)稍高于常规手术组和显微手术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内窥镜筛窦手术疗效明显优于常规鼻内筛窦手术和显微筛窦手术,但其并发症发生率稍高于后两者,熟知筛窦解剖和熟练手术操作技术是提高内窥镜手术疗效及降低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探讨额窦、鼻额管及毗邻部位的解剖关系。方法:选国人成人干颅骨25例50侧,将颅骨矢状正中锯开,用直尺、游标卡尺、量角器等测量工具测量。结果:在50侧标本中额窦未发育占14%,额窦矢状径(x±SD)为12.96±7.33mm,额骨的内侧板和眶上壁骨质厚度分别为1.15±0.77和1.06±0.59mm,鼻额管长为8.45±4.32mm,鼻额管开口直径为5.29±1.9mm,开口位置50%于额隐窝,30%于筛漏斗附近或筛漏斗内,4%于筛顶,2%在同侧上颌窦顶。额窦口距筛前动脉管为3.4±2.83mm。结论:额窦于2岁后渐发育,也可终身不发育。国人额窦矢状径较西方人明显减少约4mm,为东方人比西方人较少合并额窦炎并发症的原因之一。额骨内侧板和眶上壁的骨质菲薄也为毗邻部位合并症发生的原因。鼻额管的狭长、开口的位置可导致额窦炎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升高。筛前动脉于额窦口的后壁,此处可为术中标志。  相似文献   

10.
鼻鼻窦解剖变异与慢性鼻窦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量化研究鼻鼻窦解剖变异与慢性鼻窦炎的发病的关系。方法用自行开发的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定量分析91例慢性鼻窦炎患者的冠状位鼻窦CT,观测指标包括:骨性解剖结构变异(包括中鼻甲气化、反常曲线中鼻甲、Haler气房、鼻中隔偏曲、上颌窦发育不良、鼻丘气房、钩突气化)、筛漏斗、钩突角度、筛泡等,测量相应结构的冠状位截面积、角度、长度。应用统计软件SPSS进行统计。结果全中甲或中甲下部气化的发生率随前筛、上颌窦内软组织影增厚而升高;有额窦炎组病人的鼻丘气房最大纵向垂径明显大于无额窦炎组(分别为11.7±5.5mm和8.5±3.7mm,P<0.01);Haler气房在上颌窦炎组和非上颌窦炎组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但前组发生炎症的Haler气房明显多于后组(分别为77.8%和33.3%,P<0.05),且前组Haler气房的冠状位截面积明显大于后组(分别为91.6±17.8mm2和41.6±12.6mm2,P<0.05);钩突角度随上颌窦内软组织增厚而减小;筛泡冠状位截面积随前筛窦内软组织增厚而增大(P<0.01)。结论某些鼻、鼻窦解剖变异与慢性鼻窦炎的发病相关。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了有鼻窦炎及相关症状和无鼻窦炎症状的人群中的头颅冠状CT扫描结果,统计它们在放射影象学上鼻腔及鼻窦异常的发生率,以阐明头颅冠状CT扫描在鼻窦疾病中的诊断价值。研究对象是100例有单纯鼻窦炎症状并排除了鼻腔其他疾病的病人和82例患眼眶病而无鼻窦炎病史的病人,全部病例均为18~72岁的成年人。方法是连续冠状CT扫描,放射影象学指包括蝶窦、前组筛窦、后组筛窦、额窦和上颌窦的粘膜增厚和窦腔浑浊,还涉及了上颌骨囊肿、变异弯曲的中鼻甲、泡状鼻甲和鼻中隔偏曲等。作者重要发现是:①头颅冠状CT扫描发现  相似文献   

12.
筛窦及其邻近结构CT影像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内窥镜鼻窦手术提供影像学资料,观察了筛窥及其邻近结构的关系,对9名健康人筛窦进行了横断民支面连续CT扫描,对20名观察人进行了横断加冠状层面扫描,每人平均扫描22次,发现个体间筛窦及其与邻近组织的解剖结构存在着很大的变异,横断扫描可清晰地显示出后级筛窦或蝶窦与视神经管的解剖关系和颈内动脉与蝶窦的解剖关系。冠状扫描可详细地观察到窦口鼻道复合体的筛窦与眼眶,前颅底的解剖关系,鼻窦CT扫描对鼻窦炎病因  相似文献   

13.
鼻内镜下额筛窦骨瘤切除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额筛窦骨瘤鼻内镜径路切除术的效果。方法:18例额筛窦骨瘤患者中,位于额窦者8例,筛窦者6例,起源于筛窦突入额窦者4例,骨瘤大小为1cm×1cm×1cm~1.5cm×3.0cm×4.0cm,单纯采用鼻内镜径路切除17例,鼻内镜联合鼻外径路切除1例。结果:全部患者均完整切除肿瘤,无脑脊液鼻漏和眶筋膜损伤等并发症。术后随访6个月~3年,术前症状消失,未见复发。结论:对于额筛窦骨瘤,通过鼻内镜必要时结合眉弓切口外径路手术能够完整切除,并能够保护颅底、额窦后壁以及眶纸板等重要结构免受损伤。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嗜酸性粒细胞慢性鼻-鼻窦炎(ECRS)患者与非嗜酸性粒细胞慢性鼻-鼻窦炎(NECRS)患者鼻窦CT特征。 方法 纳入2015年10月~2021年6月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1 010例慢性鼻-鼻窦炎(CR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组织嗜酸性粒细胞与炎性细胞数量比值(Eos%)≥10%将患者分为ECRS组(n=458)和NECRS组(n=552)。对两组患者Lund Mackay评分、鼻窦累及率和鼻窦病变类型进行差异分析,并探讨不同年龄段ECRS和NECRS组的Lund Mackay评分和鼻窦病变类型是否存在差异及筛窦与上颌窦评分比值(E/M)在预测ECRS中的价值。 结果 ECRS组前组筛窦、后组筛窦、额窦、蝶窦、窦口鼻道复合体(OMC)和总分评分均高于NECRS(P<0.01),而上颌窦评分低于NECRS组(P<0.01);ECRS组前组筛窦、后组筛窦、蝶窦和额窦的累及率也高于NECRS组;ECRS组(P=0.786)和NECRS组(P=0.634)在不同年龄段的评分无明显差异;全组鼻窦炎、筛窦为主和非筛窦为主三种CRS类型在ECRS和NECRS组占比依次为:39.08%、37.24%、23.58%和26.45%、8.88%、64.67%;成年患者随着年龄增长,全组鼻窦炎在ECRS中占比逐渐增高(P=0.04)。以E/M>2为截断值时,其预测所有患者ECRS的AUC为0.67,而预测非全组鼻窦炎的AUC为0.75。 结论 (1) ECRS的筛窦、额窦和蝶窦病变程度较NECRS重,而上颌窦病变较NECRS轻,筛窦、蝶窦和额窦也较NECRS易受累;(2) ECRS以筛窦病变为主和全组鼻窦炎为主,而NECRS则主要表现为非筛窦为主的病变和全组鼻窦炎;(3) 随着年龄增加,成年ECRS患者患全组鼻窦炎比例更高;(4) E/M>2对全组鼻窦炎ECRS预测价值有限。  相似文献   

15.
蝶窦的手术进路包括:①经筛窦(鼻外筛窦、鼻内筛窦、上颌窦筛窦);②经上颌窦;③经鼻腔;④经鼻中隔;⑤经腭进路。作者主要介绍了经筛窦进路,经鼻腔进路和经鼻中隔进路以及每种进路中的重要解剖结构。熟悉这些解剖结构有助于安全地通过每个区域而进入蝶窦。采用固定后的3具矢状面标本,4具冠状面标本估计蝶窦前壁的每个解剖区域;用5具新鲜标本在内窥镜下经鼻腔检查蝶筛隐窝和蝶窦口;10位病人经内窥镜检查蝶窦前面;回顾性分析了25例蝶窦CT扫描(包括矢状面和冠状面)判断蝶窦前壁正常结构和解剖变异;前瞻性观察了5例蝶窦CT扫描和3维CT扫描。  相似文献   

16.
蝶窦炎性病变和肿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分析27例蝶窦炎性病变和肿瘤的临床资料,其中炎症12例,良性肿瘤10例,恶性肿瘤5例,比较了蝶窦炎性病变与肿瘤的CT扫描与MRI检查的表现,发现炎性病变骨质侵蚀较肿瘤者少,T2信号强度较明显。讨论了各种蝶窦手术时路的适应证,提出经鼻外筛窦进路是治疗蝶窦病变的优选术式。  相似文献   

17.
分析27例蝶窦炎性病变和肿瘤的临床资料,其中炎症12例,良性肿瘤10例,恶性肿瘤5例。比较了蝶窦炎性病变与肿瘤的CT扫描与MRI检查的表现,发现炎性病变骨质侵蚀较肿瘤者少,T_2信号强度增强较明显,讨论了各种蝶窦手术进路的适应症,提出经鼻外筛窦进路是治疗蝶窦病变的优选术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认识鼻及鼻窦疾病的CT诊断价值。方法 本文对96例慢性鼻炎、鼻窦炎,鼻及鼻窦肿瘤进行CT检查,并结合病理检查结果对其进行分析。结果 发现CT能清晰地显示鼻窦解剖结构,包括窦口-鼻道复合体及前后筛房,筛房与眼眶之间关系及后筛与蝶窦颅底间的关系。对鼻窦内组织情况也能清晰显示,用CT对慢性增生性鼻窦炎进行分期,有利于手术前制定手术方案和评估预后。对慢性鼻窦炎、上颌窦囊肿、筛窦炎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  相似文献   

19.
为提高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的疗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对我院行鼻窦内窥镜手术并完成术后随访的48例(92侧)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进行总结。其中男27例,女21例。年龄17~69岁。按97海口标准进行临床分型和分期,鼻窦炎或合并鼻息肉病例中1型8例(15侧),I型24例(46侧),Ⅱ型16例(31侧)。术前除进行鼻内镜检查外,CT检查常规采用冠状位骨窗扫描,必要时配合水平位扫描。基本术式是钩突切除十前组筛窦开放十额窦口、上颌窦自然开口扩大,在此基础上根据病变范围,或后组筛窦开放或蝶窦开放。以保留中…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窦口鼻道复合体(ostiomeatalcomplex,OMC)解剖变异与慢性鼻窦炎的关系,分析其在内窥镜鼻窦手术中的重要性。方法以297例(594侧)冠状位鼻窦CT片为材料研究中鼻甲、钩突、筛泡和鼻丘的解剖变异及Haler气房的影像特点,结合病史分析解剖变异与慢性鼻窦炎的关系,用SPSS5.0作统计分析。结果OMC解剖变异包括中鼻甲反向弯曲(13.97%)、气化(34.85%),钩突肥大(19.36%)、偏移(45.27%),筛泡过度气化(30.30%),鼻丘过度气化(0.70%),Haler气房(1.00%)。OMC解剖变异总出现率为81.14%;钩突、中鼻甲和筛泡的变异与慢性鼻窦炎的发病呈正相关(P<0.01)。结论OMC解剖变异常见,且与慢性鼻窦炎密切相关,处理OMC解剖变异是内窥镜鼻窦手术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