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肝硬化合并肝源性糖尿病6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劲梅  张松礼 《四川医学》2006,27(10):1034-1035
目的探讨肝硬化合并肝源性糖尿病临床特点。方法对肝源性糖尿病66例患者的发病年龄分布情况、临床表现特点、糖尿病病情与肝功能分级的关系、胰岛素抵抗与肝功能分级的关系、治疗方法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多发生于中老年男性,随着肝功能恶化,血糖也出现明显异常,肝功能C级血糖重度增高达50%,血清胰岛素水平显著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下降,子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良好43例,控制一般13例,另10例肝功能重度损害因并发症死亡。结论肝源性糖尿病主要继发于肝硬化,临床上往往无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病情程度与肝硬化分级呈正相关,患者存在着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与Child分级呈正相关,主要子胰岛素治疗,大部分患者血糖随肝功能改善而改善。  相似文献   

2.
拉米夫定治疗老年肝硬化合并肝源性糖尿病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拉米夫定在治疗老年肝硬化合并肝源性糖尿病患者过程中对其临床病情影响.方法 对36例老年肝硬化合并肝源性糖尿病患者临床病情特点、糖尿病病情与肝功能分级的关系、拉米夫定治疗对临床病情的影响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6例老年肝硬化合并肝源性糖尿病患者中具典型糖尿病临床症状者较为少见(2.8%);发生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者较多见(61.1%);伴随着肝功能的恶化,血糖可出现明显异常,肝功能C级血糖重型增高可达42.9%,经拉米夫定等综合治疗肝功能有明显好转,其血糖水平亦可有所控制.结论 老年肝硬化合并肝源性糖尿病其糖尿病的临床症状常不典型,血糖水平与肝硬化病情轻重呈正相关,拉米夫定治疗有利于肝功能的好转,亦有利于血糖的控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肝源性糖尿病的临床特点,探讨治疗方法,分析与慢性肝病的临床关系。方法:以到某院进行肝源性糖尿病治疗的患者52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和整理临床资料,包括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并对慢性肝病患者相关资料进行对比。结果:肝源性糖尿病患者在临床症状和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具有高度的相关性,根据肝功能症状分级的不同,其表现的糖尿病病情程度也不同,在治疗手段上结合慢性肝炎和糖尿病治疗手段进行治疗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结论:肝源性糖尿病的病情轻重和肝病病情程度成正相关,在治疗方案上应该采用联合治疗的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核苷类药物治疗慢性乙肝(CHB)伴肝源性糖尿病的临床疗效与预后分析,分析慢性乙型肝炎伴肝源性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与临床的关系。方法观察组:选取慢性乙肝伴肝源性糖尿病30例;对照组:2型糖尿病30例。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肝功能指标,空腹血糖水平、HBV-DNA、HOMA-IR等。结果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HOMA-IR无统计学差异。核苷类抗病毒治疗后,观察组HOMA-IR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但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慢性乙肝患者伴肝源性糖尿,经核苷类抗病毒治疗后血糖、胰岛素抵抗好转。  相似文献   

5.
王滨容  陈静 《西部医学》2010,22(2):269-270
目的探讨慢性肝病并发糖尿病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47例肝源性糖尿病患者全部进行血常规、血糖、肝功能、肾功能、肝炎病毒学标志的检测和超声检查,部分患者行胰岛素释放试验。对检查与诊治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肝硬化并发肝源性糖尿病39例,慢性肝炎并发肝源性糖尿病3例,慢性重型肝炎并发肝源性糖尿病3例,肝癌并发肝源性糖尿病2例。43例好转(91.5%),死亡4例(8.5%)。结论肝源性糖尿病多发生于肝硬化,在积极保肝治疗的同时,予以饮食控制,避免应用高渗糖、激素、噻嗪类利尿剂,并予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控制血糖,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肝源性糖尿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将42例肝病患者根据临床症状、肝功能、病毒学标志物检测、B超检查、空腹血糖及尿糖测定诊断为肝源性糖尿病,在保肝、降酶、退黄等综合治疗的同时给予糖尿病饮食、皮下注射胰岛素。结果治疗的42例肝病合并糖尿病病人中,病情明显好转36例,病情得不到控制3例,病情恶化并消化道出血死亡3例。病情明显好转者出院时血糖、尿糖测定均在正常范围内。结论肝源性糖尿病以隐性糖尿病多见,凡属肝病患者应定期复查空腹血糖,必要时做葡萄糖耐量试验及胰岛素释放试验。肝源性糖尿病需兼顾肝病及糖尿病两个方面,治疗重点在于积极治疗原发病,去除使血糖升高的因素,保护和改善肝功能,对于血糖明显升高及肝功能损坏较严重者,应尽早使用胰岛素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肝源性糖尿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肝源性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肝源性糖尿病的血糖升高程度与肝功能损害程度呈正相关,予胰岛素治疗,症状改善、肝功能好转出院42例;6例因肝硬化并发症而死亡,空腹血糖均〉11.1mmol/L;自动出院8例。结论肝源性糖尿病主要继发于肝硬化,临床上往往无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主要予胰岛素治疗,大部分患者血糖随肝功能减轻而好转。  相似文献   

8.
钟锐 《中国医药导报》2012,9(16):60-62,65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病肝源性糖尿病的临床特征及其可能机制,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26例慢性乙型肝病肝源性糖尿病(肝源性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179例(慢性乙型肝病伴发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26例肝源性糖尿病中107例血清HBV-DNA〉103copies/mL,92例是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126例肝源性糖尿病患者与179例慢性乙型肝病伴发2型糖尿病患者相比人体质量指数(BMI)、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白蛋白和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均呈低水平,无慢性乙型肝病伴发2型糖尿病多饮、多食、多尿症状和酮尿酸中毒、心、脑、肾等血管疾病,空腹血糖(6.82±2.42)mmol/L,显著低于慢性乙型肝病伴发型糖尿病[(9.50±2.34)mmol/L](P〈0.01);空腹和餐后2 h血清胰岛素和C肽水平均明显高于慢性乙型肝病伴发2型糖尿病患者(P〈0.05)。在抗病毒治疗、改善肝功能、抗纤维化基础治疗的基础上,经控制饮食,应用胰岛素联合胰岛素增敏剂可有效控制血糖。结论肝源性糖尿病临床表现主要是肝功能损害的症状,而慢性乙型肝病伴发2型糖尿病的临床表现不典型,以餐后高血糖为特征;HBV感染引起肝脏、胰岛损伤及其引发的胰岛素抵抗可能是肝源性糖尿病重要的发病机制,抗病毒治疗和积极应用胰岛素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分析肝源性糖尿病的临床特点,并探讨其可能的发病机制及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统计分析76例肝源性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特点、治疗方法及转归。结果肝源性糖尿病可发生于慢性肝病的任何阶段(多发于肝硬化失代偿期),27.63%空腹血糖小于7.0mmol/L,仅餐后血糖升高,无糖尿病的典型症状,无一例并发糖尿病慢性小血管和神经并发症,29例(38.16%)仅经饮食控制随肝功能好转而好转,47例(61.84%)经胰岛素治疗血糖得以控制。结论慢性肝病者应常规检查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保肝及胰岛素治疗是有效的治疗方法,血糖达一般控制标准即可(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2h血糖〈10.0mmol/L)。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肝硬化并发肝源性糖尿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41例肝硬化并发肝源性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肝硬化并发肝源性糖尿病以肝硬化的症状为主,很少出现糖尿病症状,血糖以餐后血糖升高为著。治疗上经控制饮食、保肝治疗后血糖好转,必要时胰岛素治疗。结论肝硬化并发肝源性糖尿病,临床表现不典型,以餐后高血糖为特征,肝源性糖尿病的治疗需要采取综合治疗措施,但应及早使用胰岛素,大部分患者的血糖随肝功能的改善而改善。  相似文献   

11.
肝性糖尿病临床特点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肝硬化并发肝性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研究42例肝硬化患者,详细记录病史并随访,实验室检查评价肝功能、血糖和糖尿病并发症。比较肝功能损害程度与血糖的关系。结果 肝硬化患者中有32%有糖尿病表现,12%有糖耐量异常,56%糖耐量正常,大部分无临床症状。肝性糖尿病患者中1例(9%)有糖尿病家族史,1例并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肝功能C级患者的血糖比B级明显升高,其中白蛋白水平差异更显著(P〈0.05)。在诊断肝硬化5年内,23%肝性糖尿病患者因肝硬化并发症而死亡。结论 肝性糖尿病临床表现不典型,其降糖治疗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而定,发生心血管和视网膜病变的危险性较低,预后受肝病并发症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肝硬化患者中并发糖尿病的临床特征,探讨肝源性糖尿病发生的相关因素,归纳其临床特点,并作出临床评价。方法对我院35例肝硬化并发糖尿病患者与与同期住院36例肝硬化无糖尿病患者从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治疗效果等方面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肝硬化患者普遍存在糖耐量异常,糖尿病发病率约为49%,并发糖尿病以消化症状为主要表现,很少出现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肝功能越差,糖尿病发生率越高;糖尿病亦会加重肝功能损害,并发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自发性腹膜炎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肝硬化并发糖尿病临床表现复杂,应积极治疗原发肝病及适当控制血糖,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延长患者寿命。  相似文献   

13.
肝源性糖尿病5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源性糖尿病的临床特点、治疗及与慢性肝病临床类型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1月~2006年12月诊治的53例肝源性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肝源性糖尿病在急、慢性肝病中的发生率为31.36%(53/169),在肝硬化中的发生率高于慢性肝炎与慢性重型肝炎,差异有显著性(P〈0.05)。血糖中、重度升高的比率。肝硬化高于慢性肝炎、慢性重型肝炎,差异有显著性(P〈0.05)。通过饮食控制、护肝、抗病毒和(或)胰岛素治疗,除3例死于肝病严重并发症外,其余患者血糖水平均得到有效控制。结论:糖尿病轻重与肝损害程度呈正相关,治疗后随肝损害减轻而糖尿病症状逐步好转。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肝康Ⅱ号联合参芪降糖颗粒治疗肝源性糖尿病(hepatogenous diabetes,HD)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肝脏病原学检测(HBV-DNA、HCV-RNA、HDV-RNA、HEV-RNA、肝脏自身免疫抗体)、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甲胎蛋白检测,肝脏彩超(和/或肝脏CT)、空腹血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确诊HD 54例,其中肝功能Child-Pugh A级19例,Child-Pugh B级25例,Child-Pugh C级10例。在肝硬化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肝康Ⅱ号联合参芪降糖颗粒治疗,通过对比分析治疗前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与血糖变化的关系,以及治疗后血糖与肝功能的关系,分析其治疗机理。结果治疗前肝功能Child-Pugh A级19例,血糖平均为(8.1±1.4)mmol/L;Child-Pugh B级25例,血糖平均为(9.4±1.3)mmol/L;Child-Pugh C级10例,血糖平均为(13.1±2.9)mmol/L。治疗后血糖(6.9±0.5)mmol/L,4例C级患者血糖在7.5 mmol/L左右,1例患者需要使用胰岛素治疗,其余病例伴随着肝功能的改善,通过肝康Ⅱ号联合参芪降糖颗粒治疗血糖得到有效控制。结论肝康Ⅱ号联合参芪降糖颗粒治疗肝硬化并HD机理明确、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瘦素(Lep)与肝源性糖尿病(Hepatogenous diabetes,HD)的关系。方法选择肝源性糖尿病患者60例归为HD组,健康体检者65例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Lep,葡萄糖氧化镁-过氧化物酶法测定空腹血糖(FPG),化学发光分析法测定空腹血清胰岛素(FINS),并计算HOMA-IR(稳态模型的胰岛素抵抗指数)。结果 HD组血清Lep、HOMA-IR分别为(10.29±1.77)ng/mL、3.40±0.29,对照组分别为(4.44±0.81)ng/mL、1.77±0.18;HD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HD组患者血清Lep水平与HOMA-IR呈正相关(r=0.49,P0.01)。结论 Lep可能通过促进胰岛素抵抗参与了肝源性糖尿病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疏肝补脾降糖方治疗肝源性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肝源性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疏肝补脾降糖方。两组患者均以1个月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判定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92.10%和84.2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中医临床症状、肝功能及血糖改善状况均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各指标改善状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疏肝补脾降糖方治疗肝源性糖尿病临床疗效较好,可显著降低临床症状积分,提高肝功能,降低血糖。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肝硬化合并糖尿病患者急性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危险性.方法:对本院56例肝硬化继发糖尿病合并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与同期住院60例肝硬化无糖尿病的出血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通过临床、实验室和影像学、胃镜等检查明确诊断.结果:所有病例未能控制出血12例(12/116,10.34%),住院期间再出血15例(15/116,12.93%),10例患者死亡.肝硬化合并糖尿病组,未能控制的出血者10例(10/56,17.85%)明显高于未合并糖尿病者2例(2/60,3.33%)(x2=6.5879,P=0.0103).再出血者12例(12/56,21.43%)明显高于未合并糖尿病者3例(3/60,5%)(x2=6.9436,P=0.0084).结论:肝源性糖尿病是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患者反复出血及再出血的危险因素,及时诊断和控制糖代谢异常,可以有效地改善肝硬化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