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探讨胃癌微卫星不稳定性 (microsatelliteinstability ,MSI)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法 (PCR) ,分别选用定位于第 3及第 17号染色体上的微卫星标记位点 ,对 5 0例原发性胃癌及自身正常组织标本进行检测。结果 :5 0例胃癌中MSI发生率为 4 4% (2 2 / 5 0 ) ,微卫星DNA改变与癌的浸润深度无关 ,P =0 6 5 6 5 ;但有淋巴结转移者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 ,P =0 0 0 4 9。结论 :微卫星DNA的改变不同程度地反映胃癌的细胞生物学恶性行为 ,对胃癌临床分期及预后可能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
胃癌微卫星不稳定性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胃癌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法(PCR),分别选用定位于第3及第17号染色体上的微卫星标记位点,对50例原发性胃癌及自身正常组织标本进行检测。结果:50例胃癌中MSI发生率为44%(22/50),微卫星DNA改变与癌的浸润深度无关,P=0.6565;但有淋巴结转移者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049。结论:微卫星DNA的改变不同程度地反映胃癌的细胞生物学恶性行为,对胃癌临床分期及预后可能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Sun XW  Zhan YQ  Li W  Xu L  Li JT  Chen XJ  Zhang RH  Xu DZ 《癌症》2006,25(12):1493-1496
背景与目的:多数胃癌新辅助化疗的临床试验结果是肯定的,而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instability,MSI)已被认为是细胞癌变的新机理。本文拟探讨新辅助化疗对胃癌MSI的影响。方法:选取D2S123、D3S1298两个微卫星位点,从48例已行氟尿嘧啶/醛氢叶酸(5-FU/CF)术前化疗胃癌患者的石蜡标本中提取DNA,经PCR扩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银盐染色,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比较化疗前后胃癌组织MSI的表现;采用!2检验分析新辅助化疗对胃癌MSI的影响。结果:术前标本两个位点共检出MSI阳性15例,检出率31.3%。术后标本检出MSI阳性6例,检出率为12.5%。共有9例样本由化疗前的MSI阳性变为MSI阴性,无MSI阴性转为MSI阳性的病例。经!2检验,化疗前后的MSI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31.3%vs.12.5%,P=0.026)。结论:5-FU/CF新辅助化疗方案对胃癌MSI有影响。新辅助化疗后,部分MSI阳性的病例可以表现为阴性,但对MSI阴性病例无影响。  相似文献   

4.
微卫星不稳定性与肿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微卫星是一类新的、多态信息容量高的分子标志,微卫星不稳定性是由于复制错误而产生的微卫星DNA改变,这种改变使微卫星不能正常地发挥调控作用。微卫星不稳定性广泛参与了肿瘤的发生及发展,是肿瘤常见的遗传改变之一,微卫星不稳定性也为阐述肿瘤的发生机制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5.
胃癌线粒体基因组控制区变异和不稳定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检测胃癌线粒体基因组的控制区(control region)的不稳定性、多态性及其他变异,探讨其与胃癌的关系。方法:对22例胃癌患者的癌组织及其癌旁正常组织共44个样本的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的控制区通过PCR扩增;然后通过直接测序检测控制区的不稳定性、多态性以及其他变异。结果:mtDNA控制区不稳定性在胃癌组织和癌旁正常黏膜组织间无明显差异,分别为59.1%(13/22)和40.9%(9/22),P=0.37;并且与胃癌分化程度也不相关,P=0.42。7例样本显示np 16 182 PolyC不稳定性,其中5例伴有np 16 189 T-C的转换。另外研究还发现了一些新的控制区变异。结论:线粒体DNA控制区变异和不稳定性对胃癌发生的作用有限。np16 569 T-C的转换很可能是np 16 182 PolyC不稳定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微小卫星体不稳定性频繁表达于胃癌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放射性PCR为基础的技术对106例系列胃癌DNA微小卫星体不稳定(MIN)进行评估,发现MIN在一个或一个以上座位者占41%(44/106例)胃癌。分析MIN与胃癌临床病理特点的关系发现,MIN在膨胀性生长方式胃癌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在浸润型生长方式胃癌中的表达(P<0.005),但MIN的表达在不同的组织学类型,PTNM分期,年龄和性别没有明显区别(P>0.05)。这些发现揭示MIN可能在相当一部分胃癌,尤其是在传统上认为愈后较好的膨胀性生长方式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青年胃癌269例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分析青年胃癌(≤45岁)的发病特点、病理类型和,临床特征,为青年胃癌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胃癌数据库对22年间2 158例胃癌资料数据进行筛选和研究,并对青年胃癌的发病特征、病理学情况和临床特征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青年胃癌以高度恶性弥漫型为主,好发部位为胃窦部和胃体胃角部.男女性比例接近,女性发病年龄低于男性,受遗传因素影响明显,男性更易累及.青年胃癌缺乏特异症状和体征,首次就诊至确诊时间平均为8.7个月,误漏诊率高达65.4%.经胃镜和X线钡餐诊断为胃癌的占66.5%,诊断时进展期占96.7%,仅31.9%可行根治性手术治疗,随访的193例患者2年生存率仅17.1%.结论:青年胃癌以高度恶性弥漫型为主,与遗传关系密切.青年胃癌误漏诊率高,确诊时多为进展期,预后差,临床上应提高警惕,特别是对于具有家族背景的高危人群、出现警惕症状者和病程较长的青年患者,应行X线钡餐和胃镜检查以排除胃癌.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胃癌组织中RASAL1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状态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资料的关系,初步探讨RASAL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取40例胃癌患者手术标本,使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技术分别检测胃癌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中RASAL1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状态,并分析其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胃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RASAL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率分别为70%(28/40)和30%(12/40),胃癌组织中RASAL1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发生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1。胃癌组织中RASAL1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率与性别(P=0.622)、年龄(P=0.168)无明显相关;但与分化程度(P=0.006)、肿瘤大小(P=0.043)、侵袭深度(P=0.015)和淋巴结转移相关(P=0.010);在肿瘤体积大、分化程度差、侵袭深度较深和有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组织中,RASAL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率明显增高。结论:胃癌组织中RASAL1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发生率高,且与分化程度及进展阶段相关,提示RASAL1基因启动子的异常甲基化可能参与了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9.
微卫星不稳定与大肠肿瘤的研究近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邱福铭  黄建  郑树 《实用肿瘤杂志》2002,17(2):W001-W002
遗传不稳定是肿瘤的基本特性之一 ,主要包括两种不同的形式 :一种为染色体不稳定(chromosomal instability,CIN) ,存在于大多数肿瘤中 ,主要表现为异倍体的产生 ;另一种为微卫星不稳定 (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或 MI或 MIN)。在人类基因组序列中散布着约 1 0万个微卫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胃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微卫 星不稳定性及复制差,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 用,及BAT 26在评价组织复制差错情况中的作 用。方法:对包括BAT 26在内的5个微卫星位 点,采用PCR扩增、硝酸银染色法检测微卫星不 稳定性(microsatelliteinstability,MSI)情况。结 果:正常组、癌前病变组和胃癌组中MSI的发生 率分别为0、26.1%(12/46)和51.2%(21/41) 胃癌组明显高于正常组及癌前病变组,P<0.05 肠型胃癌复制差错阳性(replicationerror,RER+ 的发生率(40%)高于弥漫型胃癌(7.7%),P< 0.05。癌前病变组伴发胃癌的标本(癌旁组织 中MSI及RER+的发生率(81.8%,25%)均高于 不伴癌性标本(0.04%,0.04%),P<0.05。所有 的MSI H(RER+)组织均具有BAT 26的变异 MSI L及微卫星稳定(microsatellitesability,MSS 则无发生变化。结论:微卫星不稳定性在胃癌的 发生发展中具有一定作用;检测BAT 26变异可 确定组织中复制差错情况;检测组织中RER情况 可能成为预测肿瘤发生及生物学预后的重要内 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检测散发性结直肠癌(SCRC)中的微卫星不稳定状态,并探讨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荧光标记多重PCR法扩增微卫星位点BAT-25和BAT-26,将PCR扩增产物在荧光毛细管中进行电泳,以GenScan3.1软件扫描分析两个微卫星位点状况。结果112例SCRC患者中,BAT-25和BAT-26两个位点均阳性者14例,MSI-H发生率为12.5(14/112);BAT-25单位点阳性者4例,BAT-26单位点阳性者6例;两个位点均阴性者88例,MSS发生率为78.6。SCRC中MSI-H和MSS两组的比较显示:MSI-H者发病部位以近端结肠癌多见(P=0.034),组织学类型以黏液腺癌、印戒细胞癌相对多见(P=0.023),分化程度以低分化癌多见(P=0.039),而MSI-H与MSS两者在性别、年龄、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SCRC中微卫星不稳定是一个常见的分子事件,微卫星不稳定的SCRC好发于右半结肠,具有低分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multicle spiral CT,MSCT)增强扫描表现与胃癌组织学分化的相关性。方法采用MSCT对4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胃癌患者术前行低张力水充盈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并将肿瘤之CT征象(CT三维图像上肿瘤最大径及厚度、强化方式及程度、瘤周低密度带厚度)与术后病理进行对照,对所得数据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MSCT三维成像上病灶厚度、强化方式、强化程度及瘤周低密度带厚度与胃癌分化程度密切相关(P〈0.05);(2)MSCT三维成像上肿瘤最大径与分化程度相关性不显著(P〉0.05)。结论MSCT增强扫描部分表现与胃癌分化程度密切相关,对于术前诊断胃癌的分化程度、分析术式及评价预后具良好价值。  相似文献   

13.
青年胃癌269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青年胃癌(≤45岁)的发病特点、病理类型和临床特征,为青年胃癌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胃癌数据库对22年间2158例胃癌资料数据进行筛选和研究,并对青年胃癌的发病特征、病理学情况和临床特征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青年胃癌以高度恶性弥漫型为主,好发部位为胃窦部和胃体胃角部。男女性比例接近,女性发病年龄低于男性,受遗传因素影响明显,男性更易累及。青年胃癌缺乏特异症状和体征,首次就诊至确诊时间平均为8.7个月,误漏诊率高达65.4%。经胃镜和X线钡餐诊断为胃癌的占66.5%,诊断时进展期占96.7%,仅31.9%可行根治性手术治疗,随访的193例患者2年生存率仅17.1%。结论:青年胃癌以高度恶性弥漫型为主,与遗传关系密切。青年胃癌误漏诊率高,确诊时多为进展期,预后差,临床上应提高警惕,特别是对于具有家族背景的高危人群、出现警惕症状者和病程较长的青年患者,应行X线钡餐和胃镜检查以排除胃癌。  相似文献   

14.
A proportion of gastric adenocarcinomas exhibit replication errors manifested as 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 The clinicopathological and prognostic significance of this abnormality remains uncertain. This study aimed to determine the importance of 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 by analysing a large series of gastric carcinomas from an English population. Using a novel fluorescent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technique, we amplified 11 microsatellite sequences from paired normal and carcinoma DNA from 101 patients who underwent a potentially curative resection for gastric carcinoma. Overall, 21% of cases demonstrated 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 in at least one locus. At least four loci were examined in each case. A replication error positive phenotype (minimum of 29% of loci affected) was detected in 9% of cases.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presence of 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 or replication error positive phenotype and the patient's age, sex, tumour site, stage, node status, histological subtype or grade. Carcinomas confined to the mucosa or submucosa (T1) showed a significantly higher frequency of instability and replication error positive phenotypes than T3 lesions (P=0.03 and P=0.05, respectively). A larger proportion of patients who were 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 or replication error positive were alive at 5 years compared with those who were negative but this did not reac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15 and P=0.16, respectively). We identified a subset of gastric carcinomas from a relatively low-risk population which showed evidence of 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 There were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5-year survival advantages in cases demonstrating 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 or replication error positive phenotypes. The detection of 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 is of limited prognostic value in gastric carcinoma.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hereditary nonposis colorectal cancer,HNPCC)与普通遗传性大肠癌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的检测,为临床筛检HNPCC家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符合中国人HNPCC诊断标准家系(A组)和普通遗传性大肠癌诊断标准家系(B组)的先证者各20例,另选散发性大肠癌(C组)20例为对照组,用PCR-SSCP的方法对上述肿瘤标本进行MSI检测。结果:A、B、C3组高度微卫星不稳定性(MSI-H)的发生率分别为55.0%(17/20)、40.0%(8/20)和10.0%(2/20),3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SI-H在A、B、C3组平均发病年龄分别为43.6、52.2和61.8岁,逐渐升高;右半结肠癌发生率分别为55.0%(11/20)、25.0%(5/20)和0,逐渐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选5个位点中BAT26和BAT25的表达率最高,均为94.1%(16/17)。在MSI-H中,A组低分化腺癌占70.6%(12/17),明显高于B、C两组的4/8和1/2,P<0.05。结论:MSI与HNPCC的临床病理特征高度相关,该方法经济、易行,可作为HNPCC的筛检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测胃癌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的突变和不稳定性,探讨mtDNA损伤与胃癌发生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PCR扩增22例胃癌组织和对应的远端正常胃黏膜组织mtDNA控制区(D-loop)以及编码基因,利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enaturing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dHPLC)和DNA测序检测分析mtDNA的变异情况(包括种系性突变、体细胞突变和不稳定性)。结果:22例胃癌组织其线粒体不稳定性(mitochondrial genome instability,mtGI)的发生(13/22,59.1%)与mtDNA体细胞突变(10/22,45.5%)呈正相关,r=0.894 4,χ2(Pearson未校正法)=14.400 0,P=0.000 1。肠型胃癌患者12S rRNA位点损伤度(每例2.32个/1 000 bp)是弥漫型胃癌(每例0.86个/1 000 bp)的2.7倍,t=2.638 6,P=0.015 8。结论:mtDNA损伤可能参与肠型胃癌的发生,mtDNA损伤致癌可能需要2次打击激活。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对肺癌微卫星不稳定性(MSI)的分析与错配修复基因蛋白表达的检测,探讨肺癌发病的分子机制。方法 从50例肺癌患者的正常肺组织、癌组织中提取DNA;SSCP法检测标本中MSI发生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错配修复基因hMLH1及hMSH2在肺癌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50例肺癌中微卫星高度不稳定(MSI-H)14例,低度不稳定(MSI-I)21 例,稳定(MSS)15例,正常组织中未出现MSI,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免疫组化结果显示hMLH1在MSI肺癌组织中常为缺失表达,表达率为74 %(37/50);hMSH2在MSI肺癌组织中也呈缺失表达,表达率为32 %(16/50);而在MSS肺癌组织中均显示hMLH1、 hMSH2基因蛋白表达阳性。结论 肺癌的发生可能存在MSI途径,而hMLH1、hMSH2的表达失活则可能导致MSI的发生,因此,MSI可作为肺癌诊断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 -7(MMP 7)基因在胃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 ,探讨MMP 7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检测胃癌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中MMP 7基因的表达。结果 :3 0例胃癌组织中有 2 3例表达MMP 7基因 ,阳性率为 76 7% ,相应的 3 0例癌旁组织均未检测到MMP 7基因表达。统计学分析表明 ,MMP 7基因在胃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3 7 2 97,P <0 0 0 1。结论 :胃癌组织中MMP 7基因具有高表达率 ,且表达具有高度肿瘤特异性 ,提示MMP 7在胃癌的生长和侵袭转移过程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