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用型脊髓打击器的研制与脊髓损伤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制一种通用型脊髓打击器;并评估其制作脊髓分级挫伤动物模型的稳定性.方法:依据重物坠落致伤原理;设计一种通用型脊髓打击器;将50只SD大鼠;分为3个实验组和1个对照组;实验组应用该打击器以质量为20g的打击棒在不同高度实施打击:12.5mm组(A组;n=12);25mm组(B组;n=12);50mm组(C组;n=14);对照组仅行椎板切除;不打击(n=12);分别于术前、术后第2天、1周至6周进行大鼠BBB运动评分.方差分析比较各组各时间点的BBB评分;术后1周和6周取材行组织学观察;用Photoshop CS软件直方图命令处理连续切片中最大受损面积的图像;计算大鼠脊髓最大受损面积比;对BBB评分与大鼠脊髓最大受损面积比进行相关分析.取4只国产家猪;应用该打击器以50g×150mm打击能量打击后制备胸髓半侧挫伤模型;于术前、术后第2天和第7天行改良Tarlov分级法评价猪后肢功能;并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通用型脊髓打击器能够准确定点、定高打击制作动物脊髓损伤模型.大鼠分级脊髓挫伤模型在各个时间点上BBB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在术后1周后肢功能有不同程度恢复;而C组至术后6周均无明显恢复;对照组无功能障碍.大鼠和猪脊髓组织学表现均为以打击震中为中心的离心纵向损伤.大鼠脊髓最大受损面积比在各损伤组组内齐同、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最大受损面积比与BBB评分呈密切负相关关系(r=0.89807;P<0.001).猪脊髓半侧挫伤后Tarlov分级法评价显示为中重度损伤.结论:研制的通用型脊髓打击器可成功建立不同损伤程度、稳定性高的大鼠急性脊髓挫伤模型;并可用于建立猪脊髓挫伤模型.  相似文献   

2.
急性脊髓损伤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建立一种不同程度的脊髓损伤动物模型。方法:自行设计一种脊髓损伤动物模型,以一恒定的外力和打击时间,以观察35只大鼠在不同的打击深度下的运动功能和病理变化。结果:假手术组大鼠,苏醒后能站立行走,脊髓结构正常;打击深度为0.5mm时,动物苏醒后能站立行走,脊髓结构正常,打击度为0.8mm 时,动物出现不瘫,数天后能站立行走,脊髓结构破坏较轻;打击深度为1.0 mm时,动物出现全瘫,4周后不能站立行走,脊髓结构破坏,打击深度为1.5 mm时,动物出现全瘫,4周后不能站立行走,脊髓结构破坏严重。结论:以打击深度为参数建立不同程度的脊髓损伤动物模型,重复性好较  相似文献   

3.
脊髓火器伤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建立便于监测的脊髓火器伤动物模型.方法 12只猪随机分为火器伤组(G组)和打击伤组(A组),全麻后俯卧位固定于致伤架上.G组在L1和L2椎体处标记射击点,以79式微型冲锋枪及51式7.62 mm手枪弹射击,由专业狙击枪手在8 m处卧击点射.用改良Allen's打击模型为对照组.两组动物行病理检查.结果 G组脊髓广泛硬膜下出血、神经元损伤明显,符合火器伤后病理改变.结论 此模型的建立为研究脊髓火器伤后全身病理改变、局部病理生理改变、早期诊断及临床救治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制一种新型脊柱撑开器并以此建立大鼠脊髓牵张性损伤模型,为脊髓牵张性损伤机制及治疗研究提供可靠的动物模型。方法在既往研究基础上制备一种新型脊柱撑开器。取成年SD大鼠60只,体重250~300 g,随机分为A、B、C、D、E 5组,每组12只。暴露T12~L3脊柱后方结构,咬除T13~L2棘突椎板,显露脊髓。A组仅安放脊柱撑开器,不撑开。B、C、D、E组大鼠,将脊柱撑开器固定于T12~L3椎体横突上,同时行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EP)监测,其中B、C组脊髓牵张SEP P1下降50%后分别持续5、10 min,D、E组脊髓牵张SEP P1下降70%后分别持续5、10 min,制备T13~L2脊髓牵张性损伤模型。术后1、7 d各组取6只大鼠采用改良Gale联合评分(ICBS)标准进行行为学评分,然后处死大鼠取脊髓行大体观察及HE、尼氏染色,并计数神经元。结果术后1、7 d,A组ICBS评分均为0分,其余各组与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E组ICBS评分显著高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 B、C、D、E组脊髓表面见不同程度水肿、充血,正常结构形态破坏;7 d时脊髓表面无光泽,与周围组织有不同程度粘连,在牵拉中心段可见硬膜凹陷,均以E组最明显。术后1、7 d B、C、D、E组部分神经元坏死、溶解,尼氏体溶解或消失;7 d时神经元数量随损伤程度加重而逐渐减少,与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B、C、D、E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型脊柱撑开器成功制备了不同损伤程度的大鼠脊髓牵张性损伤模型,脊髓牵张SEP P1下降70%持续10 min更符合脊髓牵张性损伤实验研究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控制挫伤深度建立大鼠颈脊髓半侧挫伤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大鼠颈脊髓半侧挫伤模型,评价不同程度脊髓损伤大鼠的行为学和组织学改变。方法 :选取32只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体重为280~320g。按挫伤深度分为1.2mm组(n=12)和2mm组(n=12),并设立假手术组(n=8)对照。麻醉状态下后路手术暴露大鼠C5左侧脊髓,特制椎夹固定颈椎并连于大鼠立体定位架后置于脊髓打击器平台上,然后应用直径为1.5mm的圆柱形打击头在500mm/s的速度下分别以1.2mm和2mm打击深度背侧垂直挫伤大鼠C5脊髓左半侧,监测最大打击力和挫伤能量。每只大鼠损伤后进行前肢运动功能评分,圆柱攀爬试验和梳理试验。伤后8周取材,在脊髓横断面组织学切片上测量损伤中心处脊髓损伤面积,以及灰、白质残存面积。结果:中度损伤组最大打击力和挫伤能量分别为0.99±0.14N和(1.08±0.01)×10-5J,重度损伤组为1.53±0.22N和(8.56±0.02)×10-5J,两组间打击力和损伤能量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对照组大鼠均未见明显神经功能障碍,前肢运动功能评分为16.29±0.49。损伤组大鼠均出现单侧神经功能障碍,损伤同侧前肢运动功能评分中度损伤组为1.40±0.52,重度损伤组为0.83±0.25,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伤后8周前肢运动功能评分中度损伤组为12.40±1.15,重度损伤组为8.41±0.83,对照组为17.00±0.00,梳理试验评分中度损伤组为3.80±0.60,重度损伤组为2.51±0.54,对照组为5.00±0.00,损伤同侧前肢使用比例中度损伤组为(32.31±5.70)%,重度损伤组为(4.92±1.21)%,对照组为(49.42±1.20)%,各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镜下观察损伤组大鼠脊髓组织都出现了明显的半侧空洞和结构破坏,而对侧脊髓结构基本完整。在损伤中心处,中度损伤组脊髓背侧束、背外侧束和脊髓后角有破坏,重度损伤组脊髓仅残留部分的腹外侧束,对照组脊髓组织结构完整。灰质和白质残存面积在中度损伤组分别为1.45±0.11mm~2和4.13±0.29mm~2,重度损伤组分别为1.10±0.05mm~2和3.84±0.19mm~2,组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本研究成功建立了不同程度的大鼠颈脊髓半侧挫伤模型,不同挫伤深度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单侧前肢运动功能障碍和脊髓组织破坏,为颈脊髓半侧损伤模型提供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6.
本实验旨在探讨一种简便易行的开放性重度心肌挫伤(SMC)模型制作方法,为研究心肌挫伤后心脏的病理生理变化提供实验模型. 一、材料与方法 1.建立动物挫伤模型:16条健康杂种犬,随机分为组Ⅰ(n=4,不撞击,对照组)、组Ⅱ(n=4,m=1.Okg)、组Ⅲ(n=4,m=1.25 kg)、组Ⅳ(n=4,m=1.5kg),采用同高度,同底面直径,但不同质量砝码,对犬裸露心脏进行撞击,参照蔡庆勇等[1]冠状静脉窦插管采集心脏静脉回流血液.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一种稳定的上消化道穿孔后由化学性腹膜炎到感染性腹膜炎的动物模型,探讨其在急性肺损伤中的作用。方法48只大鼠分2组,假手术组(A组),实验组(B组)横断十二指肠球部1/2,并将胃窦部下拉悬吊于中腹部。术后6、12h分批处死,统计各组的造模成功率;随机取A组各时间点8只,B组各时间点造模成功大鼠8只,进行血WBC,血、腹水内毒素测定,呼吸频率计数,动脉血气分析,肺湿/干比,肺组织病理损害评分和电镜观察。结果A组造模成功率为0,B组造模成功率为91.7%(22/24)。B组各时间点血内毒素、腹水内毒素、血WBC、呼吸频率、肺湿/干比、肺组织损害评分、PaCO2均显著高于A组(P〈0.01),PaO2低于A组(P〈0.01);B组6h血内毒素、腹水内毒素及血WBC、呼吸频率、肺组织损害评分、湿/干比均显著低于12h(P〈0.01)。结论该动物模型接近临床,可以模拟上消化道穿孔后由化学性腹膜炎到感染性腹膜炎的过程,并可导致急性肺损伤。  相似文献   

8.
脊髓牵拉性损伤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目的:建立大鼠脊髓牵拉性损伤的模型,探讨实验性脊髓牵拉性损伤的病理生理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双侧椎板切除显露大鼠脊髓的全宽、用模拟神经拉钩特制的牵开器由侧方牵拉脊髓,实现水平方向的脊髓牵拉性损伤,并用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和行为学功能试验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选用不同的牵拉比率(20%、30%和40%)可以稳定地复制出不同程度的牵拉性脊髓损伤,其神经电生理的改变与行为学功能的改变有相关性。结论:此模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制一种新型冲击波发生装置,并建立实验条件下的脊髓冲击伤动物模型.方法 应用改良型霍普金森杆产生冲击波,依次调整气源压力为0.4MPa、0.6MPa、0.8MPa,分别致伤兔脊髓,48h后观察兔后肢运动、感觉功能变化以及脊髓病理学变化,评价脊髓损伤程度.结果 随着冲击波压力的增大,兔后肢运动、感觉功能损害明显.伤后48h发现受损节段脊髓水肿、变性坏死,脊髓灰质的病理损害严重.结论 本装置建立的动物脊髓冲击伤模型安全、稳定、有效,能较好的模拟轻、中、重不同程度脊髓冲击伤,适用于实验条件下的冲击伤研究.  相似文献   

10.
脊髓急性牵拉损伤动物模型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对犬脊髓(神经根)急性牵拉损伤的病理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12只健康成年杂种犬,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不同程度牵拉损伤组。前后路联合手术离断脊柱后施加纵向牵拉损伤,对牵拉应变率、体感诱发电位(SEP)、神经源性脊髓运动诱发电位(NMEP)、硬膜下压力(SP)、硬膜血流量(EBF)等进行持续观察。伤后取脊髓及神经根标本进行HE、髓鞘神经中丝(NF)及胶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电镜超微结构观察。结果牵拉损伤涉及牵拉节段和其上下脊髓及神经根的损伤。牵拉后出现硬膜下压力的显著增高和硬膜血流的显著降低。SEP异常的出现较NMEP更早。结论牵拉后脊髓内压力的增加导致脊髓血流减少。以及直接的机械性牵拉损伤可能是脊髓牵拉损伤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1.
不同程度永久性脊髓缺血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腹主动脉结扎建立的脊髓缺血动物模型,存在着缺血性和淤血性并发症.我们选择性结扎兔不同水平的腰动脉,建立不同程度的脊髓缺血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建立一种损伤能量精确、重复性好、损伤分级明确、并发症和死亡率低的脊髓半侧损伤模型。方法:选取56只雄性SD大鼠随机进行编号,使用随机数字表将小鼠分为分为轻、中、重3个损伤组(每组 n=14)和对照组( n=14)。利用液压打击系统制作轻、中、重各级脊髓损伤模型。各组于建模后3、7、14...  相似文献   

13.
新型犬脊柱侧弯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以较小损伤脊柱结构的方法建立进展性、结构性犬胸腰段脊柱侧弯动物模型。方法健康杂种犬,采用右侧第8~13肋离断,左侧第8~13肋胸科钢丝固定,并与L2棘突相连加压的方法,建立脊柱侧弯模型。术后当日及1、3个月分别行脊柱X线检查,对已诱导成功犬随机选取2只行CT及病理学检查,记录并观察侧弯情况。结果20只犬中17只诱导侧弯成功,成功率85%。Cobb角从术后当日平均34.48°,术后3个月进展为平均58.76°,平均进展24.28,°差异有显著性(P<0.01)。CT示椎体旋转,组织学检查示顶椎椎体楔形变。结论该造模方法成功建立大型动物脊柱侧弯模型,且最大程度避免损伤脊柱及其附属结构,成功率高,重复性好,为进一步实验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4.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16):1490-1494
[目的]制备一种简便、实用的急性大鼠脊髓损伤建模装置。[方法]用木板、新泡沫板、吸管、手术缝线及金属插销杆等制作新型大鼠脊髓打击器。取36只成年雌性SD大鼠,体质量为220~250 g,随机等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轻度打击组(SCI1组)和重度打击组(SCI2组),利用自制大鼠脊髓打击器建立大鼠脊髓损伤模型,SCI1组采用10 g×25 mm打击规格进行垂直打击损伤,SCI2组采用10 g×50 mm打击规格进行垂直打击损伤。各组大鼠于术前1 d,术后1、3、7、14、21和28 d进行BBB运动学评分,观察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情况,术后28 d对各组大鼠受损脊髓组织进行HE染色、神经元核抗原(Neu N)免疫组化检测。[结果]Sham组各观察时间点的BBB评分均为21分,各SCI组术后1 d时BBB评分为0分,之后BBB评分结果随时间延长呈逐步恢复趋势,从3 d开始,SCI1组的BBB评分高于SCI2组(P<0.05)。各组大鼠后肢左右侧活动情况无明显差异,实验过程中无大鼠死亡。术后28 d HE染色、Neu N免疫组化结果显示SCI2组脊髓受损程度明显重于SCI1组(P<0.05)。[结论]该新型大鼠脊髓打击器制作简便、可行性高,建立的SCI模型具有稳定性高、可重复性强、损伤程度可调节等特点,适合相关科研人员使用。  相似文献   

15.
大鼠脊髓慢性压迫性损伤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建立一种大鼠脊髓慢性压迫性损伤模型。方法 应用平头不锈钢螺钉从大鼠C4椎体前侧钻入压迫脊髓腹侧,术后保留螺钉30d,并用联合行为评分(CBS)、神经电生理、光镜、电镜检查进行综合评判。结果 模型动物脊髓慢性压迫随着螺钉轻、中、重程度的不同,其术后行为学、运动诱发电位(MEP)及组织学观察符合脊髓慢性压迫症病理改变的特点。结论 建立了大鼠脊髓慢性压迫性损伤模型,此模型制作简便,可重复性强,脊髓损伤能表现出不同的压迫深度,为进一步研究脊髓慢性压迫损伤病理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新型弥漫性轴索损伤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了大鼠DAI模型,且具良好的稳定性和重复性.  相似文献   

17.
建立一种标准化急性心肌梗死动物模型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目的探讨建立标准化猪急性心肌梗死模型方法。方法将27只中国实验用小型猪随机分成实验组及对照组,分别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上等流量点及中下1/3处。术中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术前、术后1周、5周磁共振检查心脏结构及射血分数,5周后计算全心梗死体积。结果结扎点血流量与梗死体积及左心室EF值变异呈正相关。5周后dp/dt、左心室收缩末期及舒张末期内压(LVSBP及LVDBP)均显著降低(P<0.01)。两组心肌梗死体积(484.22±225.88)mm3比(2986.34±1937.13)mm3,P<0.01)、EF及dp/dtmax的变异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扎LAD上等流量点可建立心肌梗死体积变异和心功能变异较小的急性心肌梗死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8.
脊髓损伤(SCI)是一种常见而致残率很高的疾病,构建理想的SCI模型对于研究SCI病理生理机制和转归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外报道中最常见的SCI动物模型有挫伤型模型、压迫型模型、锐性损伤型模型、缺血-再灌注损伤型模型等.该文就SCI动物模型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9.
脊髓损伤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脊髓损伤(SCI)是一种致残率很高的疾病,所致的截瘫给社会家庭造成严重负担。关于外伤后SCI和病理生理学变化的关系包括了组织病理学变化,细胞和组织化学变化,血流动力学上的变化以及关于电生理的研究等,这些基础的研究对于阐明SCI的自然病程和新的药物治疗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不同SCI模型,导致不同类型的解剖结构损伤与神经功能变化,SCI的病理生理机制也非常复杂,人们对此认识并不全面,为了寻求新的、有效的治疗,更透彻地阐明SCI所涉及的复杂机制,更有效地评估SCI后干预手段的效果,需要有可靠性高、重复性好的SCI模型。近年来SCI动物模型研究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很多成果已经用于SCI的研究中。现就目前常用的SCI动物模型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20):1888-1891
[目的]建立标准的Nestin-LacZ转基因小鼠脊髓损伤动物模型及评价体系。[方法]采用NestinLac Z转基因小鼠18只,随机分为三组,实验组2个,对照组1个。2个实验组均采用自行研制的啮齿类动物脊髓损伤模型打击器,质量为10 g的打击棒,A实验组用接触直径为2.0 mm的打击棒杆头压迫,压迫时间为3 min(A组,6例);B实验组按照实验设定的高度10.0 mm实施打击(B组,6例);对照组仅行椎板切除,不打击(C组,6例)。分别于术前,术后第1、2、3、4、5、6周进行转基因小鼠BBB运动评分,取出脊髓组织后,行脊髓组织HE染色。[结果]Nestin-LacZ转基因小鼠不同的脊髓损伤模型在各个时间点上BBB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在脊髓损伤造模术后2周,后肢功能开始恢复,而B组至术后6周均无后肢功能恢复,对照组无功能障碍。[结论]啮齿类动物脊髓损伤模型打击器采用持续慢性压迫脊髓可成功建立Nestin-Lac Z转基因小鼠稳定、理想的急性脊髓损伤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