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积累野生和栽培芍药中芍药苷含量在不同产地和部位间的变异数据 ,为制定切实可行的质量控制标准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HPLC法 ,ZorbaxRx C1 8柱 (4.6mm× 2 50mm) ,粒径 5μm ,流动相乙腈 水 (1 7∶83) ,流速 1 0ml·min-1 ,检测波长 2 30nm ,灵敏度 0 1AUFS。结果 :芍药根茎中芍药苷含量近于或略高于根 ,枯根中含量也不低 ,说明单一指标尚不足以控制其质量 ;野生品赤芍中芍药苷含量普遍高于栽培品 ,大致以 3 %为分界线 ,故提出赤芍中芍药苷含量不低于 3 5 %的建议 ;在所采用的HPLC条件下 ,野生品图谱只有芍药苷一个主峰 ,而所有栽培品在芍药苷峰之前还有一个主峰 ,可作为赤芍和白芍的定性鉴别指标。结论 :样品直接取自原产地 ,其代表性、典型性和覆盖面都是前所未见的 ,故建议国家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采用本建议。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川西高原上野生川赤芍Paeonia veitchii入药部位(根)和非入药部位(地上部分)中没食子酸、氧化芍药苷、儿茶素、芍药内酯苷、芍药苷、苯甲酸和丹皮酚7种化学成分的含量,并综合评价其品质。方法 以上述7种成分为对照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Agilent HC-C18色谱柱(250 mm×4.6 mm,5 μm),柱温30℃,体积流量1 mL/min,进样量10 μL,检测波长230 nm,乙腈-0.1%磷酸水梯度洗脱;采用2012版《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软件构建指纹图谱;采用聚类热图分析、相似度分析、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tion analysis,PLS-DA)等方法对各产地川赤芍进行评价。结果 野生川赤芍地上部分和根中均含有7种化学成分,仅有3批次地上部分样品中芍药苷含量不符合《中国药典》2020年版的要求。建立了野生川赤芍根和地上部分的HPLC指纹图谱,二者均标定了19个相同的共有峰,并指认出其中的7个(没食子酸、氧化芍药苷、儿茶素、芍药内酯苷、芍药苷、苯甲酸、丹皮酚)。不同产地川赤芍的化学成分种类和含量存在一定差异且存在明显的区域一致性特征,但芍药苷的差异相对较小。康定市老榆林、雅江县相格宗、阿坝县查理加油站和若尔盖县巴西乡的川赤芍药材质量相对较好。结论 建立的HPLC方法可用于分析川赤芍中的主要化合物,川西高原野生川赤芍药材质量符合《中国药典》要求,川赤芍根和地上部分中化学成分的种类和含量相近,地上部分具有开发利用的潜力。  相似文献   

3.
赤芍与白芍的化学成分含量比较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通过对不同产地赤芍和白芍主要化学成分的含量测定及比较,进一步完善芍药野生品与栽培品药材的质量控制标准。方法采用高效毛细管电泳法(HPCE)的胶束电动色谱(MEKC)分离模式,测定了16个产地20个赤、白芍样品中的4个有代表性的活性成分:芍药苷、苯甲酸、D-儿茶素和没食子酸,并比较各成分之间的比例关系。结果①野生芍药根(赤芍)中芍药苷含量大于6%,D-儿茶素含量高于0.05%。未加工的栽培芍药根中芍药苷含量小于6%,未检测到D-儿茶素。在同样条件下,加工后的栽培芍药根(白芍)中芍药苷含量下降了37%~56%,仍未检测到D-儿茶素,苯甲酸的变化最大,下降达83%~92%。②内蒙古多伦赤芍与大、小兴安岭所产赤芍在化学成分的种类和含量上存在差异。③不同产地、特别是道地与非道地的白芍药材之间,化学成分的比例有所不同。结论运用HPCE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对野生与栽培芍药根的活性成分差异进行定量分析。从而为区别同为芍药来源的赤芍和白芍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4.
关于芍药质量标准的制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的根既作中药赤芍,又作白芍用,但主治病症有很大区别.本研究在探索这种区别科学性的基础上和确定芍药苷含量的可行标准。方法:直接从主要产区取样,用RAPD技术分析DNA多态性特征,用显微计数淀粉粒和草酸钙结晶的数量,用HPLC法测定芍药苷含量。结果:DNA和红外光谱指纹图谱可以区别野生和栽培,观赏栽培和药用栽培的芍药。赤芍中芍药苷含量不得低于3.5%;白芍中芍药苷的含量改为幅度限制,应在0.8%~3.5%之间,以区别于赤芍,证明中医临床将同一物种芍药区分为赤、白使用是科学的。结论:野生变家种并非是解决赤芍资源走向枯竭的正确途径;为完整准确地表达赤、白芍的来源,建议白芍定义为药用栽培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CV.Baishao经去皮、水煮等方法加工干燥的根,药材的拉丁名建议为Radix Paeoniae Lactiflorae Alba,因为同属其它种即使栽培也不作白芍用;赤芍定义为野生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var.1actiflora的干燥根,采用新的药材拉丁名Radix Paeoniae Lactiflorae Fera,因为赤芍并非赤色,其本质是野生来源;观赏芍药不能作白芍和赤芍,拉丁名亦应标明观赏Paeonia lactiflora Pall.CV.Ornata。  相似文献   

5.
关于芍药质量标准的制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的根既作中药赤芍,又作白芍用,但主治病症有很大区别,本研究在探索这种区别科学性的基础上和确定芍药苷含量的可行标准。方法:直接从主要产区取样,用RAPD技术分析DNA多态性特征,用显微计数淀粉粒和草酸钙结晶的数量,用HPLC法测定芍药苷含量。结果:DNA和红外光谱指纹图谱可以区别野生和栽培,观赏栽培和药用栽培的芍药。赤芍中芍药苷含量不得低于3.5%;白芍中芍药苷的含量改为幅度限制,应在0.8%~3.5%之间,以区别于赤芍,证明中医临床将同一物种芍药区分为赤、白使用是科学的。结论:野生变家种并非是解决赤芍资源走向枯竭的正确途径;为完整准确地表达赤、白芍的来源,建议白芍定义为药用栽培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CV.Baishao经去皮、水煮等方法加工干燥的根,药材的拉丁名建议为Radix Paeoniae Lactiflorae Alba,因为同属其它种即使栽培也不作白芍用;赤芍定义为野生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var.lactiflora的干燥根,采用新的药材拉丁名Radix Paeoniae Lactiflorae Fera,因为赤芍并非赤色,其本质是野生来源;观赏芍药不能作白芍和赤芍,拉丁名亦应标明观赏Paeo-nia lactiflora Pall.CV.Ornata。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白芍、赤芍及其有效成分芍药苷、芍药内酯苷对血虚小鼠的补血作用. 方法: 采用综合放血法复制小鼠血虚模型,灌胃给予白芍水提物、赤芍水提物,检测小鼠外周血象,根据实验结果和白芍、赤芍水提物中芍药苷、芍药内酯苷的含量,进一步采用同一实验方法进行芍药苷、芍药内酯苷补血作用比较研究. 结果: 造模第7天,2 g·kg-1白芍和2 g·kg-1赤芍对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升高作用明显(P<0.01);造模第14天,2 g·kg-1白芍对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升高明显(P<0.01),2 g·kg-1赤芍作用不明显,同剂量组相比,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含量差异不显著;造模第7天,120 mg·kg-1芍药苷、120 mg·kg-1芍药内酯苷对小鼠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升高作用明显(P<0.01),60 mg·kg-1芍药内酯苷、30 mg·kg-1芍药内酯苷对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有提升作用(P<0.05);造模第14天,120 mg·kg-1芍药苷、芍药内酯苷对红细胞、血红蛋白有较好的提升作用,与同剂量组的芍药苷相比,120,30 mg·kg-1芍药内酯苷的红细胞数升高明显,差异显著(P<0.05);30 mg·kg-1芍药内酯苷组的血红蛋白含量明显升高,差异显著(P<0.05). 结论: 白芍的补血作用略优于赤芍;芍药内酯苷具有补血作用且补血作用优于芍药苷;白芍有较强的补血作用可能与白芍中含有的芍药内酯苷有关.  相似文献   

7.
赤芍野生品与栽培品4种化学成分含量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对中药赤芍的不同产地野生品及栽培品中芍药苷、没食子酸、儿茶素及苯甲酸含量进行比较研究。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Agilent Zorbax C18(4.6 mm×250 mm,5μm),以乙腈-0.02%磷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30 nm(儿茶素、苯甲酸),272 nm(没食子酸、芍药苷),柱温30℃,进样量10μL。结果:赤芍野生品中没食子酸、儿茶素、芍药苷、苯甲酸的含量范围依次为0.008 35%~0.143%,0.024 2%~0.675%,2.23%~8.03%,0.033 2%~0.152%。赤芍栽培品以上4种化学成分的含量范围分别为0.006 26%~0.052 3%,0.114%~0.516%,1.57%~4.18%,0.032 5%~0.115%。黑龙江大庆和吉林梨树县产赤芍栽培品的芍药苷、儿茶素含量与野生品的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建议以芍药苷及儿茶素共同做为评判赤芍道地药材质量的指标性成分;黑龙江省和吉林省为适宜进行赤芍栽培的地域。  相似文献   

8.
RP-HPLC同时测定赤芍3种化学成分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建立了用RP-HPLC对赤芍中芍药苷、芍药内酯苷以及苯甲酸同时定量的方法,并对不同产地赤芍进行考察。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HypersilC18(200 mm×4.6 mm),流动相:乙腈-水(12∶88),磷酸调pH=3.0,流速为0.8 mL·min-1,检测波长为230nm,柱温为室温。用内标法同时测定了赤芍中芍药苷、芍药内酯苷及苯甲酸的含量。结果芍药苷、芍药内酯苷及苯甲酸浓度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芍药苷为98.6%,RSD为3.0%;芍药内酯苷为98.6%,RSD 为3.1%;苯甲酸为96.3%,RSD为3.2%。结论 本方法测定了17个不同产地、不同批号赤芍样品中3种化学成分的含量,该方法分离度好,快速,简便,重现性好。  相似文献   

9.
HPLC测定肠易通栓中芍药苷的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肠易通栓由赤芍、枳实、延胡索、柴胡、苦参、益母草和甘草等组成,主药赤芍具有清热凉血,散瘀止痛之功效。赤芍主要含芍药苷、芍药内酯苷、羟基芍药苷等成分[1,3],故以芍药苷对照品为对照,进行含量测定。目前芍药苷的含量测定多采用HPLC测定[1,2],本品为中药栓剂,能够控制其质量的方法很少,本方法根据处方组成选用HPLC对方中的赤芍进行含量测定,以控制本品的质量。1仪器与试药岛津LC-6A高效液相色谱仪;SPD-6A检测器;Waters-510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从性状特征、显微特征、初生与次生代谢产物含量测定3个方面,对野生与栽培赤芍进行对比研究。方法 收集17批野生赤芍和9批栽培赤芍,使用游标卡尺及天平测量其性状数据,番红固绿染色法制作石蜡切片并观察显微特征,按照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通则2201浸出物测定法和通则2202鞣质含量测定法,分别测定醇溶性浸出物和总鞣制含量,苯酚-硫酸法测定多糖含量,蒽酮比色法测定淀粉含量,范氏洗涤纤维分析法测定纤维类成分含量,超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法(UPLC-ELSD)测定果糖、葡萄糖和蔗糖含量,UPLC测定次生代谢物(没食子酸、没食子酸甲酯、儿茶素、氧化芍药苷、芍药内酯苷、芍药苷、鞣花酸、1,2,3,6-四没食子酰葡萄糖、没食子酰芍药苷、1,2,3,4,6-五没食子酰葡萄糖、柚皮素、苯甲酰芍药苷、苯甲酰芍药内酯苷)含量;结合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对野生和栽培赤芍的各项含量测定数据进行分析,以变量重要性投影(VIP)值>1、P<0.05为标准,确定不同要素对两者差异的贡献。结果 性状方面,野生赤芍呈现传统总结的“糟皮粉碴”特征,其外皮疏松易脱落,表面有纵沟及皱纹,而栽培赤芍外皮不易脱落,表面较为光滑;野生赤芍断面木质部放射状纹理更明显,呈菊花心,空泡且裂隙较多,栽培赤芍断面木质部放射状状纹理不明显,致密,个别存在裂隙。显微方面,野生赤芍较栽培赤芍木质部放射状导管排列数更多,韧皮部和木质部的草酸钙簇晶数量在野生赤芍中较多,而淀粉粒数量在栽培赤芍中明显增多。初生化学成分含量方面,栽培赤芍的多糖、淀粉含量明显高于野生赤芍(P<0.05),纤维素、木质素、果糖、葡萄糖含量在野生赤芍中明显高于栽培赤芍(P<0.05)。13种次生代谢产物含量测定结果显示,野生赤芍中芍药苷、没食子酸甲酯、儿茶素、氧化芍药苷含量明显高于栽培赤芍(P<0.05),而芍药内酯苷、没食子酸、鞣花酸、柚皮素、苯甲酰芍药苷、苯甲酰芍药内酯苷含量则明显低于栽培赤芍(P<0.05)。共筛选出10个对区分野生与栽培赤芍贡献较大的变量,包括芍药内酯苷、纤维素、苯甲酰芍药内酯苷、氧化芍药苷、柚皮素、鞣花酸、淀粉、木质素、芍药苷、总鞣质。结论 野生和栽培赤芍在性状、显微特征、初生与次生代谢产物含量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建议增加芍药苷和芍药内酯苷的含量比值、氧化芍药苷及纤维素含量等能够作为表征不同生产方式赤芍的指标,以完善赤芍的质量标准。该研究可为赤芍质量标准的提升和引导赤芍高品质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用HPLC法测定乳癖康颗粒中芍药苷的含量。方法:样品经稀乙醇超声提取后,采用HPLC法测定乳癖康颗粒中芍药苷的含量,使用C18色谱柱,乙腈-0.1%磷酸(15∶8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30nm,流速1mL.min-1,柱温40℃。结果:芍药苷在(0.26~4.13)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0.9999,平均回收率99.8%。结论:样品处理方法合理,方法学考察符合定量要求,结果准确,可用于乳癖康颗粒中芍药苷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12.
HPLC测定双丹颗粒中丹酚酸B和芍药苷的含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建立双丹颗粒中丹酚酸B和芍药苷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Zorbax SB-C18色谱柱,流动相A0.05%的磷酸水溶液,B含0.05%磷酸的4%乙腈甲醇溶液,梯度洗脱,流速1 mL·min-1,柱温25 ℃,检测波长230 nm。结果:丹酚酸B在0.710~22.7 μg(r=0.999 9),芍药苷在0.103~3.30 μg (r=0.999 9)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测定了3个批次双丹颗粒中丹酚酸B和芍药苷的含量,其中丹酚酸B的含量范围为6.46~11.6 mg·g-1,芍药苷的含量范围为1.44~1.78 mg·g-1。结论:该方法准确度好、重复性好、稳定可靠,可以作为双丹颗粒质量控制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多成分评价优化柴芩清肝方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目的: 优化柴芩清肝方的提取工艺。 方法: 建立柴芩清肝方中黄芩苷、甘草苷和芍药苷3种成分同时测定的HPLC方法。采用L9(34)正交设计法,以黄芩苷、甘草苷、芍药苷3种成分含量综合评分法进行数据分析,对柴芩清肝方的提取次数、提取时间和加水量3因素进行优化。 结果: 3因素中只有提取次数有显著影响,最佳提取工艺为A3B1C3。 结论: 多成分评价法优选柴芩清肝方提取工艺能较好地保证制剂的质量。  相似文献   

14.
不同来源白芍中芍药苷含量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比较不同来源白芍中芍药苷含量,为其药材质量控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不同产地、规格白芍药材和饮片中芍药苷含量,从化学成分上评价其质量差异。结果:白芍药材中野生品中芍药苷含量明显高于栽培品,以安徽亳州芍药中芍药苷含量最高,栽培品为3.82%,野生品为4.91%,经炮制加工后,白芍饮片中芍药苷流失较严重,其平均含量约为2.5%,但符合2010年《中国药典》白芍含量测定项下大于1.2%要求。结论:生长环境和炮制加工方法是影响白芍中芍药苷含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乌鸡白凤丸(水蜜丸)中芍药苷含量测定的方法,为制剂质量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HPLC法,选用InertsilODS-2C18柱(150mm×4.6mm,5μm),乙腈-水(10∶90)为流动相,流速1.0mL·min-1,检测波长为230nm,柱温30℃。结果:芍药苷在0.0785~0.785μg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6.43%,RSD为1.42%(n=6)。结论:本方法快速,准确,重复性好,适合于乌鸡白凤丸(水蜜丸)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6.
HPLC法测定五淋散中芍药苷的含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志刚  刘仲义 《中草药》2002,33(3):232-233
五淋散由黄连、赤芍、地黄、琥珀、地龙5味中药制成,用于湿热引起的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感染症.本品标准尚无含量控制指标.赤芍为处方之臣药,投料量较大,芍药苷为赤芍的主要活性成分,在生药中含量较高,且易溶于水,在水提浸膏制剂中含量较高,并且芍药苷具有血管扩张、抗炎等药理作用,与本品治疗作用一致,故测定其含量,能够控制本品的内在质量.芍药苷含量测定多采用HPLC法[1,2],但存在峰形偏差,方法重现性不够理想的问题.本实验采用的HPLC法测定五淋散中芍药苷的含量,通过色谱条件优化,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同时测定抗溶血颗粒中芍药苷与橙皮苷的含量。方法:色谱柱为TIANHE-C18(4.6mm×250mm,10μm),流动相:甲醇-1%磷酸(35∶65),检测波长270nm,流速为1.0mL·min-1,柱温为30℃。结果:芍药苷在0.1984~0.992μg范围内线性良好,r=0.9979;橙皮苷在0.2112~1.056μg范围内线性良好,r=0.9993;样品平均回收率为:橙皮苷99.08%,RSD=1.47%;芍药苷100.67%,RSD=1.60%。结论:高效液相法可靠、准确,专属性强,重复性好,可用于该制剂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8.
川芎赤芍配伍比例对芍药苷药代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探索中药配伍比例对中药复方药效成分药动学的影响。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紫外检测。3P87药代动力学软件拟合药动学模型,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法。结果:川芎∶赤芍1∶2 和2∶1 芎芍制剂给药组芍药苷的药代动力学模型均为一室开放模型,川芎∶赤芍1∶2 和2∶1 组的药代学参数分别为 Ka = 0.0082±0.0010和0.0088±0.0011 (min-1-1), t1/2Ka=86.10±12.38和79.11±18.69 (min), t1/2Ke=119.95±27.23和98.14±10.82 (min), tpeak=169.16±21.81 和 149.39±29.51 (min), Cma = 3845.89±716.70 和 1635.81±230.95 ( μg.L-1P>0.05)。结论:川芎赤芍配伍对芍药苷的药动学特征无显著影响,提示中药配伍并不是必然地导致其中某一种成分的药代动力学特征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芍药及不同炮制品中芍药苷含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比较赤芍(Radix Paeoniae Rubra)与白芍(Radix Paeoniae Alba)及不同加工炮制方法对赤芍、白芍饮片中芍药苷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HPLC法,色谱柱:SHIMADCIS ODSC18。流动相:乙腈-0.1%磷酸水溶液(15:85)。检测波长:230nm,流速:1.0ml/min。结果:芍药苷的含量:赤芍〉炒赤芍〉醋炙白芍〉酒炙白芍〉炒白芍〉白芍〉去皮白芍〉土炒白芍,白芍与赤芍芍药苷含量存在显著差异,白芍经酒炙、醋炙后含量显著高于生品,其中以醋炙品最高;炒黄品芍药苷略有升高,土炒品略有降低,去皮白芍低于不去皮白芍,但四者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赤芍与不去皮白芍中芍药苷含量存在显著差异,故以不去皮白芍作为赤芍代替品使用缺乏合理性。而白芍炮制方法中的醋炙和酒炙对芍药苷溶出有明显影响,清炒和土炒的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该实验以多伦野生芍药和栽培芍药为研究对象,对二者的生物学性状和芍药苷含量进行了研究,旨在探讨栽培芍药是否能代替野生芍药进行药用。结果表明,多伦赤芍野生植株的茎、叶、根颈、肉质根和细根生物量均小于芽头栽培植株,地下和地上生物量比值没有显著差异。野生植株细根解剖结构中的维管柱直径、维管柱所占比例以及维管柱和皮层比均显著大于芽头栽培植株,但皮层厚度和皮层所占比例都小于芽头栽培植株。肉质根中芍药苷含量在野生植株和芽头栽培植株间无显著差异。虽然芽头栽培多伦赤芍的植株生物学性状发生了显著变化,但芍药苷含量却没有降低,因此,利用芽头这种无性繁殖方式对濒危中药材"多伦赤芍"进行保育和规模化种植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