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小肠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2003年4月-2010年5月手术并经病理证实的小肠间质瘤3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肿瘤发生于十二指肠1例,空肠14例,回肠15例.B超检查提示腹腔肿块18例,其中小肠来源15例.CT增强扫描均发现肿瘤或转移灶,其中定位于小肠24例(80%).全部病例均采用手术治疗,21例获随访6~84个月,9例术后口服伊马替尼400mg/d,2例腹腔内复发转移,其中1例再次切除腹腔内复发病灶后继续服用伊马替尼,但疾病仍进展,25个月死亡,1例病例控制仍在随访中.结论 小肠间质瘤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B超及CT对诊断有帮助,手术和分子靶向治疗是有效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术前超声内镜检查对胃间质瘤侵袭危险性的初步判断及治疗方式选择价值。方法对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诊治的135例经超声内镜和/或病理学诊断的胃间质瘤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前内镜超声图像相关特点初步判断间质瘤侵袭危险程度,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Fletcher侵袭危险性对比分析,并对其中38例已行手术治疗的患者的治疗方法选择进行分析。结果135例患者除少数巨大间质瘤顶端出现溃疡合并呕血或黑便外,绝大多数胃间质瘤临床表现缺乏特征性。其中97例患者未行任何治疗选择内镜下动态随访观察;38例患者超声内镜侵袭危险性评分标准发现低度侵袭危险性9例,中度侵袭危险性18例,高度侵袭危险性11例。38例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其中单纯内镜治疗15例,双镜联合治疗17例,开腹手术治疗6例,并同时行病理组织检查,结果发现术前超声内镜与术后病理检查判断胃间质瘤符合率约为79.0%。结论术前应用超声内镜初步判断胃间质瘤的危险性有助于提高术前诊断水平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胃镜或胃镜联合腹腔镜为临床治疗胃间质瘤的优先选择。  相似文献   

3.
回顾性分析7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 GIST)超声表现,术后证实超声测量瘤体大小与手术病理测量结果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GIST的声像图进行大小、形态、边界、内部有无坏死液化、血流情况、周围脏器有无浸润和转移等6个方面进行描述,根据Fletcher原则将GIST分为低危组和中高危组,除血流信号丰富程度与肿瘤侵袭危险性分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瘤体大小、形状规则情况、边界和瘤体内液化坏死等超声表现与肿瘤侵袭危险性之间均存在相关性( P<0.01)。饮水后GIST的定位准确率为84.85%,高于饮水前的定位准确率68.33%(P<0.01)。  相似文献   

4.
胃肠道间质瘤的超声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晓燕  陆云飞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22):2980-298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超声表现特征。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和免疫组化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9例,对其超声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肿瘤位于胃4例,十二指肠1例,小肠2例,结肠1例。瘤体最大12cm,最小3.5cm。(2)超声检查发现胃肠道实性肿块4例,囊实性肿块5例。(3)病理检查其中良性5例,恶性及恶性潜能4例。结论:对胃肠道间质瘤早期发现,超声检查能提高其检出率。  相似文献   

5.
超声在胃间质瘤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间质瘤是胃内最常见的非上皮性肿瘤,笔者搜集自1999年1月~2007年5月超声技术发现胃间质瘤32例,并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本组患者中,男性20例,女性12例,年龄32~76岁,平均年龄42.0±11.1岁,其中8例因腹部包块前来就诊,5例主诉腹胀,7例表现为上消化道出血,12例为超声常规体检发现。应用超声仪器ACUSONSEQUOIA-512和GE LOGIQ5和GE LOGIQ7等,探头频率2~12MHz,空腹8~12h后,先后在患者空腹和充盈胃腔(饮水约500~600ml)时进行超声检查,通过嘱患者深呼吸和变换体位,观察肿块与肝胆脾胰运动是否同步,判断包块是否与胃…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超声声像图表现及临床应用价值,以提高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认识和影像学诊断水平.方法 总结我院超声诊断13例胃肠间质瘤的临床和超声声像学资料,分析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边缘、回声、彩色多普勒声像学特点.结果 13例患者均经病理学证实,其超声声像学特点主要有瘤体体积较大、分叶状、与周围脏器分...  相似文献   

7.
超声内镜对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价值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超声内镜(EUS)较常规内镜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s)临床诊断的优越性.方法 对照手术病理及免疫组化结果,比较常规内镜和EUS对我院收治的40例GISTs患者术前诊断情况.结果 常规内镜下GISTs主要表现为隆起型病变,表面可见溃疡、出血及糜烂,术前诊断准确率为22.5%(9/40).EUS下GISTs主要表现为低回声光团,内部回声多不均匀,可以清晰观察到肿瘤的起源层,术前诊断准确率为85.0%(34/40),显著高于常规内镜术前诊断准确率(P<0.01).EUS检查发现GISTs的直径≤4 cm者良性率显著高于>4 cm者(P<0.05);回声均匀者良性率显著高于不均匀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常规内镜不如EUS对GISTs的术前诊断准确率高;EUS可以通过测量肿瘤直径及辨别回声特点,在一定程度上预测肿瘤的良恶性.  相似文献   

8.
回顾性分析12例小肠间质瘤急性出血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手术病理等资料。多见于中老年人,临床表现为便血和不同程度的贫血,小肠CT或MRI、血管造影检查有助于明确病灶,12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诊断经病理学及免疫组化证实,CD117、CD34阳性率分别为12/12、8/12。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CT在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近期收治的3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GIST的CT表现临床资料.结果 30例GIST中,良性6例,恶性24例;发生于胃14例;小肠8例;十二指肠3例;小肠系膜5例.CT表现为病灶密度不均匀,增强后明显不均匀强化.结论 CT检查对胃肠道间质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胃肠道间质瘤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方法以本院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收治的25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前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与术后结果相比,计算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定位准确率,同时观察其影像学特征。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定位准确率为92%,影像学特征为肿瘤直径大小不一(2.5~15.0 cm),肿瘤体积较大者12例,较小者13例,较大肿瘤呈分叶状,较小肿瘤呈椭圆形或类圆形,5例伴不规则的液性无回声区或类圆形,实性部分回声均匀(一般为中、低回声),边界模糊,形态无规则。胃肠腔未充盈时,只显示实性肿块胃肠壁,充盈时可见肿瘤向外生长,在肿瘤内可见新生血管的血流信号,肿瘤体积较大者的肿瘤会包绕正常血管,与周围脏器的边界清晰度不高。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清晰显示胃肠道间质瘤的大小、形态、所处部位等信息,可初步判断良恶性,有利于治疗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张艳平 《中国现代医生》2013,51(26):76-77,F0003
目的 探讨MSCT对小肠间质瘤的特征性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8例患者的MSCT表现特点.结果 在本组18例病例中,男11例,女7例,年龄35~73岁,平均45岁;发生在十二指肠8例,空肠6例,回肠4例,其中良性及低度侵袭性10例,中度及高度侵袭性8例.结论 MSCT对小肠间质瘤术前定位、定性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4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CT影像学资料和临床资料。结果:肿瘤位于胃部9例,十二指肠1例,空肠2例,回肠1例,胃肠道外1例。14例中恶性7例,交界性4例,良性3例。CT表现为腔内外肿块,最大径范围1~23cm,<5cm者5例,≥5cm者9例,呈类圆形、不规则形,密度均匀及不均匀,增强后实性部分中度强化至明显强化。瘤内点状钙化灶3例。结论:GIST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点,对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佟敏  刘斌 《辽宁医学杂志》2009,23(5):225-227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对60例胃肠道间叶来源的肿瘤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其临床病理特点,并应用CD117、CD34、SMA、S-100共4种抗体对肿瘤进行免疫组化标记。结果60例中59例(98%)CD117阳性,48例(80%)CD34阳性,6例(10%)SMA阳性,4例(6%)S-100阳性。其中良性组CD117 15例(15/15)均阳性,交界性组CD117 10例(10/11)阳性。恶性组34例(34/34)CD117阳性。对照组平滑肌瘤及神经鞘瘤CD117均阴性。结论CD117、CD34阳性表达是诊断胃肠道间质瘤最可靠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4.
胡志强  黄凌燕 《宁夏医学杂志》2009,31(12):1141-1142
目的探讨外科淋巴结清扫中对意外发现微小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3例外科淋巴结清扫标本中发现的微小GIST进行光镜及免疫组化观察。结果镜下瘤细胞为梭形细胞,异型性小,成束状或编织状排列,核分裂像偶见;免疫组化显示瘤细胞CD117(+++),CD34(+++),S-100(-),Des(-),SMA(-)。结论在外科淋巴结清扫标本中,对发现的微小梭形细胞肿瘤要高度警惕GIST的可能,并通过光镜观察及免疫组化检测可进行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5.
孟善进 《吉林医学》2013,34(10):1832-1833
目的:分析小肠道间质瘤的螺旋CT(MSCT)表现,评价其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病理证实的小肠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结果:11例肿瘤中发生于空肠6例,回肠4例,十二指肠1例,均未表现明显肠梗阻征像,直径5 cm以下者3例,直径>5 cm者8例,CT表现为类圆形或分叶状肿块,密度欠均匀,多数有坏死、囊变,增强扫描实质部分明显强化,静脉期强化较动脉期持续强化,大部分可见血管样强化。结论:小肠间质瘤的MSCT有一定的特异性,MSCT对准确定位、术前诊断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胃肠道间质瘤1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对18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资料及诊断、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术前均未获明确诊断,均有腹痛、黑便症状,其中消化道大出血6例,腹部包块6例,幽门梗阻3例,合并穿孔1例。发病部位:胃部16例中1例失去手术机会,余15例均手术治疗;空肠2例为术中探查发现。术后随访15例,随访率为83.3%,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3.3%、66.7%、46.7%。结论:胃肠道间质瘤术前诊断较困难,术中应常规仔细探查空肠近端,谨防漏诊,完全彻底切除,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7.
胃肠道恶性间质瘤的临床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恶性间质瘤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1998-2005年我院35例确诊为胃肠道恶性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病好发于胃(91.4%),男女比例1.9∶1,年龄13~82岁。本组患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腹部超声、CT、消化道造影、消化内镜检查为术前常见检查途径,其中超声内镜确诊率最高(75%),腹部超声检查对该病诊断意义不大。35例患者均行手术,甲磺酸伊马替尼被用作术后辅助治疗药物,手术标本免疫组化示CD34(90%)、CD117(80%)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其它抗原(P<0.05)。术后复发率为44%,术后5年生存率为32%。结论:该病预后较差,临床工作中应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术后定期复查。  相似文献   

18.
李斯润  陈永标  林华 《重庆医学》2008,37(17):1974-1975
目的 分析胃间质瘤的临床诊治特点.方法 对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和福建省长乐市第二医院收治的27例胃间质瘤患者均经手术治疗.结果 首发症状中黑便15例(其中3例伴呕血);上腹疼痛、不适伴恶心、泛酸8例;腹胀、纳差4例.14例行胃镜检查时发现胃肿物(性质待查);5例胃镜活检为胃平滑肌瘤;3例胃镜活检为胃神经纤维瘤;2例胃镜活检为胃息肉;3例经胃镜活检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证实为胃间质瘤.全部患者均经手术治疗,切除标本经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证实,其中19例行胃大部切除术(其中4例行近端胃大部切除加幽门成形术,15例行远端胃大部切除术),1例多发肿瘤行全胃切除术,7例行病灶楔形切除术.术后均存活,随访6个月至3年.结论 胃间质瘤诊断依赖于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手术切除为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腹腔镜诊治小肠间质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腹腔镜诊治小肠间质肿瘤的临床资料,包括肿瘤大小、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切口长度、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天数、手术并发症及随访情况。结果17例小肠间质肿瘤均在腹腔镜下得到明确诊断,并实施腹腔镜辅助下小肠切除术,切除肿瘤直径(3.6±1.3)cm,手术时间(62.1±25.7)min,术中失血量(17.1±15.2)mL,切口长度(3.4±1.1)cm,术后排气时间(2.2±1.2)d,术后住院天数(7.8±2.0)d。1例(5.9%)术后出现消化道出血,经非手术治疗后痊愈。随访2~34个月未发现肿瘤复发。结论腹腔镜手术不仅能够明确小肠间质肿瘤的诊断,而且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是诊治小肠间质肿瘤的理想方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小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生物学特性及不同手术方式下的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率,以协助其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医院2009年1月到2015年12月经病理科确诊为GIST且肿瘤直径<2 cm的78例原发性局限性GIST患者(共79处病灶)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并分析小GIST手术治疗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复发情况。结果:小GIST患者中男:女=1:1.69,初诊的中位年龄为49岁,中老年多见。病灶最多见于胃,其次是食管、小肠,结直肠最少。60.3%(47/78)患者出现腹痛腹胀,7.7%(6/78)有黑便或便血症状。98.7%(78/79)小GIST核分裂象≤5/50 HPF。免疫组织化学示CD117阳性率98.7%,CD34阳性率86.1%, DOG-1阳性率82.3%,actin-平阳性率31.6%,S-100阳性率24.1%。手术切除后共3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其中1例为内镜治疗患者,2例为传统手术治疗患者;随访过程中共2例复发,均为传统手术切除患者。传统手术治疗与内镜治疗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GIST恶性潜能低,复发转移率低,生物学行为偏良性。传统手术治疗与内镜治疗均安全有效,但内镜治疗相对有费用较低、住院时间较短及创伤较小等优点,因此在内镜操作技术较为成熟的地方,内镜治疗不失为小GIST根治性切除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