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神经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198 3年Sjaastad首先提出了颈源性头痛 (cer vicogenicheadache ,CEH )一词。 1990年国际头痛委员会 (HIS)根据Sjaastad提出CEH诊断标准 ,HIS分类委员会又颁布了CEH的分类标准 ,该诊断已经临床得到正式承认[1] 。从 1998年 2月 2 0 0 0年6月 ,对我院疼痛门诊 87例CEH患者 ,分别用神经阻滞或经皮中频电刺激进行对照研究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按照Sjaastad诊断标准确定了我院门诊 87例CEH患者 ,男 4 0例 ,女 4 7例。年龄 2 766 4 5 .3±11.8,X±S 岁。病史 4天… 相似文献
2.
老年人颈源性头痛的神经阻滞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源性头痛(cervicogenic headache,CEH)是指由颈椎和/或颈部软组织的器质性或功能性病损所引起的以慢性单侧或双侧反复头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颈椎旁神经阻滞可做为其诊断和治疗的方法之一。笔者近期将此方法用于患颈源性头痛的病人,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不同神经阻滞方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6,自引:5,他引:6
目的:比较外周神经、颈2横突和二者联合阻滞三种方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的效果和副作用。方法:按照国际诊断颈源性头痛(CEH)的标准,选择74例头痛患者,随机分3组,分别行外周神经(枕大、枕小或耳大神经)阻滞(25例)、颈2横突注射(24例)和二者的联合治疗(25例),各组使用剂量相等的二丙酸倍他米松与倍他米松磷酸钠(得宝松)1ml与甲钴胺(弥可保注射液)0.5mg溶于0.4%利多卡因,每个穿刺点注射3ml,隔周注射1次,共治疗2次。结果:在治疗后第2周、1个月和3个月的随访中,各组疼痛程度数字评分(NRS)、每周发作次数和每次发作持续时间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并有随时间推移效果降低的趋势,但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与治疗前外周、颈2和联合组NRS7.38±2.09、6.98±2.18和7.66±1.91相比,治疗后2周时3组的相应NRS为2.38±2.99、3.63±3.62、2.82±2.84;1个月时为3.70±3.32、4.42±3.28、3.32±3.10;3个月时为4.08±2.75、4.85±3.25、4.08±2.75。治疗前后3组颈部活动度(ROM)明显改善,组间区分不明显,但颈项僵硬主观缓解感后两组好于前者(P<0.05)。治疗后即刻在颈2阻滞和联合组出现3例头晕,观察期内3例出现激素副作用。结论:外周神经阻滞、颈2横突注射和二者的联合治疗对于缓解CEH的疼痛程度和颈项僵硬均有显著的疗效,但外周神经阻滞操作更为简单、安全,在三种方法中应为首选。 相似文献
4.
星状神经节阻滞配合天舒胶囊治疗偏头痛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星状神经节阻滞(SGB)配合天舒胶囊与单独SGB治疗偏头痛的疗效。方法90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n=44,采用SGB配合天舒胶囊治疗)和对照组(n=46,单纯SGB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以及治疗后1d、3d、1周、1个月和3个月时的疼痛数字评分(NRS)。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各时间点的NRS均较治疗前降低,但试验组治疗后3d、1个月和3个月的NRS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结论SGB配合口服天舒胶囊治疗偏头痛起效快、疗效确切、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5.
椎神经阻滞治疗120例颈性眩晕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性眩晕是由于各种颈部疾患引起的,以眩晕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综合症,尤其多见于颈椎退行性变患者。近几年来我们采用椎神经阻滞疗法治疗120例,获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刘凯 《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7,13(4):515-516
偏头痛是一常见病,多发病。我院自2001年6月。2004年6月采用尼莫地平与天舒胶囊联合治疗偏头痛患者101例,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不同药物行神经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比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比较得宝松、曲安奈德和来比林行神经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方法60例颈源性头痛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分别应用得宝松、曲安奈德和来比林配成利多卡因浓度为0.4%的消炎镇痛液,根据体征行枕大、枕小、耳大神经或C2横突阻滞,每个穿刺点注射3ml。治疗前后对3组患者进行疼痛程度数字评分(NRS)和颈部活动度(ROM)评价。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的NRS和ROM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得宝松组和曲安奈德组相比较,疗效无显著性差异,但两组均明显优于来比林组(P<0.01)。结论得宝松或曲安奈德行神经阻滞可明显缓解颈源性头痛的疼痛程度。 相似文献
8.
9.
神经阻滞联合小针刀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神经阻滞联合小针刀治疗颈源性头痛的效果。方法:将诊断明确的颈源性头痛患者60例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30例。A组为治疗组,先行患侧枕大神经、枕小神经、后入路法颈2椎旁神经阻滞,再于患侧枕部和上颈部最多见最敏感的3个压痛点行小针刀治疗,每周1次,共治疗3次。B组为对照组,只行患侧枕大神经、枕小神经、后入路法颈2椎旁神经阻滞治疗。观察每次治疗后、1个月疼痛指标和3个月、6个月后总体疗效。结果:两组治疗颈源性头痛均有明显疗效,但是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远期疗效,A组明显优于B组。结论:神经阻滞联合小针刀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满意,远期疗效优于单纯神经阻滞治疗。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皮质醇类药物行神经阻滞对颅脑手术后急性重度颈源性头痛的疗效。方法:颅脑手术后急性重度头痛患者31例,按照国际诊断颈源性头痛(CEH)的标准确定为CEH进入本研究。应用曲安萘德10 mg配成利多卡因浓度为0.4%的消炎镇痛液行枕大、枕小、耳大神经或颈2横突阻滞,每个穿刺点注射3 ml。记录治疗前及治疗后1天、3天、5天和30天的疼痛程度数字评分(NRS)、颈项僵硬和颈部活动度的自我评价。结果:与治疗前疼痛程度数字评分8.4±1.0比较,神经阻滞治疗后1天、第3天、第5天和第30天时分别为1.9±0.9,2.3±1.1,1.0±0.9,0.7±0.8。与治疗前颈部僵硬和颈部活动度自我评价2.8±0.8比较,治疗后1天、第3天、第5天和第30天时分别为1.7±0.6,1.3±0.6,1.3±0.4,1.0±0.2。神经阻滞治疗后头痛明显减轻,颈部僵硬和活动度明显改善。结论:皮质醇类药物行神经阻滞对于颅脑手术后急性重度颈源性头痛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7,(9)
目的:探讨度洛西汀联合神经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cervicogenic headache,CEH)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2月来我院疼痛科诊治的CEH病人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外周神经阻滞治疗,治疗组采用外周神经阻滞联合口服度洛西汀。治疗前后两组均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睡眠质量(quality of sleep,QS)评分进行疼痛程度评分,评估临床治疗效果,同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后VAS评分和Q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组VAS和Q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度洛西汀联合外周神经阻滞可以有效改善CEH,联合治疗疗效优于单一治疗,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枕神经阻滞在颈源性头痛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8例颈源性头痛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超声组,每组24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盲探操作行患侧枕神经阻滞,超声组采用超声引导下行患侧枕神经阻滞:两组均每周治疗1次,持续2周。比较两组患者穿刺成功率、穿刺次数、穿刺时间、治疗1周和1个月后的视觉模拟(VAS)评分及总有效率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超声组入路的实际穿刺深度和穿刺时间缩短,感觉阻滞增高,穿刺成功率增高,患者满意率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1周和1个月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治疗后1个月VAS评分较治疗后1周亦下降,但超声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下枕神经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的方法明显优于传统盲探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甘油果糖复合神经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甘油果糖复合神经阻滞和单纯神经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CEH)的疗效和副作用。方法50例症状较重而无手术适应证的CEH患者随机分为神经阻滞组25例,应用得宝松、弥可保、利多卡因混合液于患侧C2椎旁、耳大、枕大、枕小神经阻滞;联合治疗组25例,在神经阻滞的同时每天应用甘油果糖注射液500ml静脉滴注,连续5d。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1d、1周、2周、3周、4周的疼痛评分(NRS)与颈椎活动度评分(ROM),以及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和血糖水平。结果神经阻滞组治疗后2周内NRS和ROM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联合治疗组治疗后4周的NRS和ROM评分亦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且各时间点的NRS和ROM评分均明显低于神经阻滞组(P<0.01)。结论甘油果糖复合神经阻滞治疗CEH安全、有效,是严重CEH患者较好的保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探究颈椎旁神经阻滞联合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cervicogenic headache, CEH)的临床疗效及机制。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9月武汉市第一医院收治的60例颈源性头痛病人。随机数字分组法将其分为A、B两组,每组30例。A组采用传统针刺治疗,B组采用颈椎旁神经阻滞联合针刺治疗。比较治疗前及治疗3周后两组病人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生活质量评分(life quality score)情况;比较两组病人的临床总治疗有效率、总不良反应情况;分别采用ELISA法和RT-PCR法检测治疗前、治疗1周及治疗3周后B组病人血浆中β-内啡肽、ACTH及皮质醇的含量,以及细胞因子TNF-α,IL-1,IL-6,IL-8的水平。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3周后,两组病人VAS评分均显著下降(P<0.01),且两组病人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上升(P<0.01);比较A、B两组病人治疗有效率,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3.33%vs. 86.67%, X~2=4.356, P=0.037);而两组不良反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67%vs. 13.33%, X~2=0.131, P=0.718);与治疗前相比,治疗1周及治疗3周后B组病人血浆中细胞因子TNF-α,IL-1,IL-6,IL-8表达水平,ACTH及皮质醇含量均显著降低(P <0.01),而β-内啡肽含量显著升高(P<0.01)。结论:颈椎旁神经阻滞联合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显著,优于单一针刺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其作用机制可能与炎症细胞因子下调、β-内啡肽上调及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ypothalamus-pituitary-adrenal, HPA)轴功能的调控有关。 相似文献
18.
19.
田娟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3,13(6):73-74
<正>颈源性眩晕是临床比较多见的一种眩晕病,主要因颈部病变引起椎动脉供血不足导致的。其特点是头颈部活动时(屈、伸、转动等)突发眩晕,一般持续时间短,常伴有头颈痛、上臂麻木、恶心、呕吐,严重者可发生猝倒,无意识障碍。近年来笔者运用四神聪穴为主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012年2月以来,笔者共收治颈源性眩晕患者64例,将其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常规组各32例。治疗组男18例,女14例;平均年龄47岁;病程3 d2年。常规组男16例,女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神经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方法:颈源性头痛患者30例,均行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有顶枕部疼痛伴颈部僵硬不适加颈椎旁神经阻滞,颞部疼痛或闷胀不适加耳颞神经阻滞.结果:治疗4次后,30例患者头痛完全缓解15例、好转9例、有效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VAS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1.2±1.6与8.0±1.0,P<0.05).结论:星状神经节阻滞并配合局部针对性处理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