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施氏砭术综合疗法”治疗颈源性眩晕的辨证护理效果。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1年10月从化市中医医院76例颈源性眩晕患者实施施氏砭术综合疗法并予以辨证护理。结果76例颈源性眩晕患者治愈36例占47%,显效28例占37%,有效9例占12%,无效3例占4%,总有效率96%。结论施氏砭术综合疗法应用于颈源性眩晕具有良好的作用,辨证施护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将在我院健康体检的2个社区1357名60岁以上老年人进行分组,A组为患有颈源性眩晕症病史组,B组为没有颈源性眩晕症病史组,统计2组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并进行比较。结果颈源性眩晕症组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几率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老年人颈源性眩晕症可能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一个危险因素,可作为预测缺血性脑卒中一个重要临床参考指标,应及早预防及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中医特色护理对颈源性眩晕病人焦虑、抑郁的影响。[方法]对2015年1月8日—2015年11月30日在我院推拿科、骨伤科、针灸科就诊的颈源性眩晕病人进行调查,将62例颈源性眩晕伴发焦虑、抑郁病人随机分为两组,除常规治疗外,对照组给予一般护理,治疗组加中医特色护理。[结果]颈源性眩晕伴发焦虑、抑郁发病率为39.43%,50岁发病率为22.92%,50岁~69岁发病率为43.27%,≥70岁发病率为56.52%,其中焦虑发病率为32.00%,抑郁发病率为7.43%,男性发病率为24.62%,女性发病率为48.18%。两组治疗后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均降低。[结论]中医特色护理可改善颈源性眩晕病人焦虑、抑郁症状。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自拟活血通窍汤治疗颈源性眩晕的疗效。方法采用自拟中药活血通窍汤治疗颈源性眩晕50例;另设盐酸倍他司丁对照观察50例。结果治疗总有效率94.0%,对照组64.0%,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自拟活血通窍汤对颈源性眩晕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5.
方凯  冯大雄  赵家凭 《华西医学》2014,(8):1450-1453
目的探讨伴颈源性眩晕的颈椎病发病机制和颈前路手术疗效。方法对2008年3月-2012年11月收治的293例颈椎病患者中83例伴有颈源性眩晕者进行手术治疗,其中神经根型颈椎病23例,脊髓型颈椎病60例。病变涉及单节段29例,2个节段50例,3个节段4例。对全部病变节段均行前路减压固定融合术。观察比较术前、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眩晕缓解情况,采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30分法评定眩晕及主观满意情况,日本骨科学会评估治疗分数法评定神经脊髓功能改善情况。结果随访12~30个月,平均21个月。两种评分在术后3 d、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与术后3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源性眩晕手术效果往往伴随脊髓和神经根症状改善而缓解,颈椎病伴颈源性眩晕采取手术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颈性眩晕是指因颈源性因素引起的以眩晕为主的综合征。其特点是眩晕主要发生于头颈部活动时。早在1926年Barre和Lieou首先报道了颈部病变刺激颈交感神经引起眩晕、视力模糊、耳鸣、恶心、呕吐等症状并命名为Barre—Lieou综合征。  相似文献   

7.
总结了150例颈源性眩晕患者行针刀治疗中进行健康宣教的方法。主要内容包括针刀整体松解术治疗中进行术前、术中及术后健康宣教等。认为系统的健康宣教可以提高颈源性眩晕患者针刀治疗的效果,预防术后复发。  相似文献   

8.
颈性眩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颈性眩晕顾名思义就是因颈源性因素引起的眩晕综合征。其特点是头颈部前后屈伸及左右转动时突发眩晕,一般持续时间较短,可因颈椎小关节紊乱的纠正而得到缓解。颈源性眩晕的症状在临床十分多见,已引起学们的普遍重视。对于这种疾病的命名,曾有过颈后交感神经丛综合征、颈椎综合征、椎动脉压迫综合征、椎动脉供血不足、颈前庭综合征、颈性偏头痛、颈性眩晕等.反映出我们对于此病的认识不断深入,但仍有许多问题需要探讨。  相似文献   

9.
眩晕从胸论治与胸源性眩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颈源性眩晕是临床常见病,可以由椎动脉、交感神经和本体感觉等多种因素所致。但部分颈性眩晕患者经推拿、牵引及药物治疗,疗效不明显。作者从颈性眩晕部分  相似文献   

10.
章波  吴飚 《中国临床医生》2012,40(10):72-74
颈源性眩晕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引起的眩晕[1].由于劳损引起颈椎的骨关节、椎间盘及椎周软组织慢性退行性改变,在一定的诱因下,发生脊柱小关节错位、椎间盘突出、韧带钙化或骨质增生、脊柱周围软组织肿胀、炎性变等,直接或间接刺激或压迫交感神经和椎动脉,而产生眩晕、头痛、恶心、胸闷、失眠等临床症状.中医临床治疗颈源性眩晕多以血瘀辨证治疗,同时也认识到其痰浊内阻的一面[2].笔者应用调理脾胃法治疗颈源性眩晕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针刺颈夹脊配合透穴刺法为主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及其作用机理.方法 将66例颈源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3例.治疗组采用针刺颈夹脊配合透穴刺法为主、对照组采用单纯针刺颈夹脊法,进行对照观察.同时在治疗前后应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进行评分.结果经统计学处理,针剌颈夹脊配合透穴刺法治疗后进行症状评分,病情明显改善,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或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针刺颈夹脊配合透穴刺法为主治疗颈源性眩晕,能够改善眩晕症状,是目前治疗此疾病的有效方法 之一.  相似文献   

12.
颈性眩晕顾名思义就是由颈源性因素引起的眩晕综合征,系因颈椎退行性改变或外伤使脊椎内外平衡失调,引起颈动脉颅外段即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以眩晕为主  相似文献   

13.
颈源性眩晕的性质以真性眩晕为主;眩晕以发作性或发作性与持续性重叠为主;眩晕的发作或加重绝大部分与颈部活动有关;多伴有自主神经的症状;脑血流图或TCD检查多有椎基动脉缺血性改变。颈性眩晕属祖国医学“眩晕”范畴,以肝肾亏虚,脾失健运为本,风、火、痰、瘀为标。前人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的理论,也说明了眩晕的病机。法宜滋补肝肾,化痰开窍,活血通络;治疗当补肾生髓,化痰逐瘀并进。中医药治疗颈源性眩晕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与其他疗法联合使用,显示出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4.
<正>颈源性眩晕是临床比较多见的一种眩晕病,主要因颈部病变引起椎动脉供血不足导致的。其特点是头颈部活动时(屈、伸、转动等)突发眩晕,一般持续时间短,常伴有头颈痛、上臂麻木、恶心、呕吐,严重者可发生猝倒,无意识障碍。近年来笔者运用四神聪穴为主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012年2月以来,笔者共收治颈源性眩晕患者64例,将其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常规组各32例。治疗组男18例,女14例;平均年龄47岁;病程3 d2年。常规组男16例,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知行信模式对颈源性眩晕病人负性情绪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康复医学科2017年1月—2017年6月收治的68例颈源性眩晕病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采取知信行模式干预。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定两组病人生活质量及心理状态。[结果]两组病人干预3个月后生活质量评分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病人干预3个月后SAS和SDS得分均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知信行模式干预能够减轻颈源性眩晕病人负性情绪,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颈源性眩晕[1]是常见病、多发病,主要表现以眩晕和平衡功能障碍为主,伴有头痛、颈背不适、恶心、呕吐等临床症状。包括椎动脉性、交感性和本体感觉性三种类型[2],其中椎动脉性和交感性研究较多,而本体感觉性眩晕研究很少,本研究目的为探寻经颅磁刺激是通过何种方式纠正颈部本体感受器的错误本体感觉信息。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2009年7月—2012年6月,来自河北联合大学附属医院  相似文献   

17.
颈源性眩晕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颈源性眩晕的性质以真性眩晕为主;眩晕以发作性或发作性与持续性重叠为主;眩晕的发作或加重绝大部分与颈部活动有关;多伴有自主神经的症状;脑血流图或TCD检查多有椎基动脉缺血性改变。颈性眩晕属祖国医学“眩晕”范畴,以肝肾亏虚,脾失健运为本,风、火、痰、瘀为标。前人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的理论,也说明了眩晕的病机。法宜滋补肝肾,化痰开窍,活血通络;治疗当补肾生髓,化痰逐瘀并进。中医药治疗颈源性眩晕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与其他疗法联合使用,显示出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以祛风胜湿法拟方治疗颈源性眩晕症的疗效。方法:将颈源性眩晕病人7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8例,对照组34例,对照组采用脑力隆早晚口服加丁咯地尔静滴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具有祛风胜湿作用的汤药,7d为1个疗程并观察疗效,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的眩晕积分优于对照组,治疗组的有效率大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祛风胜湿法治疗颈性眩晕症有明显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3):5338-5339
选取2008年1月~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80例慢性颈源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4例和对照组36例。治疗组予口服血府逐瘀片、甲钴胺片、氟桂利嗪胶囊。对照组口服氟桂利嗪胶囊。4w为一疗程。观察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2%,对照组总有效率75%,有效率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口服血府逐瘀片,甲钴胺片、氟桂利嗪胶囊治疗颈源性眩晕疗效显著,是临床治疗的有效方法 。  相似文献   

20.
杜磊  李秀玲 《中国康复》2011,26(3):218-219
目的:观察颈椎定点伸引术结合肌肉起止点疗法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颈源性眩晕患者100例随机分为A、B组各50例,均采用肌肉起止点疗法,隔日1次。A组加用颈椎定点伸引术关节整复手法治疗,5-7 d 1次。结果:治疗3-4周后,2组头晕症状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A组明显低于B组(P〈0.05);临床疗效比较,A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颈椎定点伸引术结合肌肉起止点疗法治疗颈源性眩晕对改善症状,提高疗效有显著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