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青光眼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复合式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临床效果。方法:青光眼39例42眼术中采用局部浸润麻醉,抗代谢药物(MMC)、可调节缝线、术毕前房注入消毒空气后,观察术后眼压、滤过泡及前房形成情况,随访3~24mo。结果:局部浸润麻醉效果好,42眼于3~14d拆除可调节缝线,注入消毒空气术后前房形成快,仅2眼形成浅前房,经处理前房迅速恢复。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提高了青光眼手术成功率,有效减少了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青光眼手术成功率多数不超过90%。滤过性手术2年内失败率达到15%~25%。而滤过手术失败的主要的原因之一是手术切口的纤维化。在滤过手术中应用抗增生抗纤维化的药物可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我院2007年2月至2009年6月,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为评价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疗效,以小梁切除联合术中应用5-Fu作对照,治疗一组难治性青光眼并进行临床观察及疗效评价。报告如下:病例选择:本组均为难治性青光眼,包括新生血管性青光眼2例,青少年性青光眼5例,葡萄膜炎性青光眼7例,无晶状体眼性青光眼3例,外伤性青光眼5例,重复滤过性手术8例,45岁以下的原发性青光眼10例,共40例。其中男26例,女14例。平均年龄432±211岁。根据病人年龄、性别、青光眼类型、术前视力、眼压情况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其中治疗组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组20例,对照组为常规小梁切除联合术中应用5-Fu…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和单纯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84眼)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2组: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组35例(41眼),单纯小梁切除术35例(43眼)。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组术中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和可调节缝线,其他手术操作步骤与单纯小梁切除术组基本相同。比较分析2组术后前房形成、眼压、滤过泡等情况。结果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组2眼(4.88%)在拆除可调节缝线后出现浅前房,单纯小梁切除术组有12眼(27.91%)发生浅前房,2组浅前房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出院时眼压均控制在21mmHg(1kPa=7.5mmHg)以下;术后6个月时,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组眼压<21mmHg共38眼(92.68%),单纯小梁切除术组共29眼(67.44%),2组眼压控制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出院时均形成功能性滤过泡;术后6个月时,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组37眼(90.24%)形成功能性滤过泡,单纯小梁切除术组30眼(69·77%),2组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可有效减少术后浅前房的发生,在控制远期眼压和功能性滤过泡形成方面疗效显著,提高了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难治性青光眼的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08/2008-06我院收治的难治性青光眼共59例59眼,应用常规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MMC)24例(对照组),应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常规小梁切除术联合MMC和巩膜可调节缝线)35例(观察组)。分析比较两组术后前房形成、眼压、滤过泡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均经统计学处理。结果:59眼手术顺利,未引发爆发性脉络膜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术后追踪12mo。术后第1d浅前房发生率观察组为6%,明显低于对照组29%(P<0.05)。术后随访12mo时,观察组30眼眼压控制在6~21mmHg(86%),对照组15眼眼压控制在6~21mmHg(62%),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功能性滤过泡占86%,较对照组功能性滤过泡62%为多(P<0.05)。结论:难治性青光眼的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可有效降低眼压,且并发症少,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陈宏民 《国际眼科杂志》2011,11(8):1413-1414
目的:观察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施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122例132眼,观察术后眼压、滤过泡、视力及并发症,随访1a。结果:术后早期出现出现浅前房7眼,浅前房发生率5.3%。术后1a眼压平均16.7mmHg,118眼形成功能性滤过泡,占89.4%,手术成功率98.5%。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手术成功率及安全性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7.
刘武装  寇婷 《国际眼科杂志》2011,11(9):1640-1641
目的:观察改良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及其并发症。方法:对确诊为原发性青光眼的26例35眼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改良复合式小梁切除术(17眼)与对照组单纯小梁切除术(18眼)进行观察分析,随访6~12(平均9.8)mo。结果:手术前后眼压情况:术前观察组54.37±6.30mmHg,对照组45.71±6.59mmHg;术后7d,观察组13.18±1.63mmHg,对照组13.33±2.11mmHg;术后6~12mo,观察组14.24±1.63mmHg,对照组19.33±2.14mmHg。观察组术后第1d前房形成15眼(88%),Ⅰ度浅前房1眼,Ⅱ度浅前房1眼,术后浅前房占12%(2/17)。对照组术后第1d前房形成8眼(44%),Ⅰ度浅前房6眼,Ⅱ度浅前房2眼,Ⅲ度浅前房2眼,浅前房共占56%(10/18)。6~12mo观察组中88%(15/17)为功能性滤过泡。对照组中56%(10/18)为功能性滤过泡。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明显地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减少术中、术后并发症,是一种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由于能迅速恢复和维持正常前房深度,能按需要改善滤过量并能有效抑制瘢痕形成,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青光眼的治疗中。我们选择原发性青光眼患者,分别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和传统小梁切除术,现将临床观察结果和随访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科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患者101例(130跟),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资料2006年3月至2009年3月我科收治青光眼患者101例(130眼),其中男性32例,女性69例;年龄32—81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晚期青光眼的治疗效果.方法 2014年7月~ 2016年7月,在我院治疗晚期青光眼的患者中随机抽取89例作为本研究的分析对象,并按其选择的术式将其分为两组(治疗组45例与参照组44例).对治疗组与参照组患者分别给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与传统小梁切除术进行治疗.手术结束后,将两组患者的浅前房发生率、眼压控制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组浅前房发生率(8.89%)明显低于参照组(29.55%),且x2=6.14,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术前与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的眼压均无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而术后6个月与术后12个月,治疗组患者的眼压均显著低于参照组(P<0.05).治疗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示为8.89%,参照组为25.00%,前者低于后者(x2=4.12,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晚期青光眼患者而言,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是最佳的治疗方法,该方法具有确切的治疗效果,并能够将患者的浅前房发生率与眼压进行有效地降低,同时还能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谢海娟 《国际眼科杂志》2016,16(7):1353-1355
目的:比较研究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在闭角型青光眼(angle closure glaucoma, ACG )及开角型青光眼( open angle glaucoma,OAG)中的治疗效果。
  方法:前瞻性研究。选择2014-07/2015-07的136例136眼青光眼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青光眼类型分为 ACG 组72例72眼与 OAG 组64例64眼,均给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眼压、浅前房、功能性滤泡以及并发症情况。
  结果:术后1、3mo,两组眼压均明显下降,ACG 组患者眼压明显低于 OAG 组(t =11.037、12.660, P<0.05);术后3mo时,ACG 组患者眼压控制率98.6%明显高于 OAG 组89.1%(χ2=5.580, P <0.05);ACG 组浅前房总发生率11.1%明显低于 OAG 组25.0%(χ2=4.497,P <0.05);ACG 组功能性滤泡形成率62.5%明显高于 OAG 组43.5%(χ2=4.035,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5.6% vs 7.8%,P=0.475>0.05)。
  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有助于降低 ACG、OAG 型青光眼患者眼压,安全性高,且 ACG 型青光眼的治疗效果优于OAG 型青光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近绝对期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8例28眼近绝对期青光眼患者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术后观察视力、眼压、前房、滤过泡及并发症,随访观察约3~12mo。结果:选取28例患者术后眼压得到控制,11例术后视力提高,14例无变化,3例视力下降。术后并发症主要为角膜水肿,浅前房及葡萄膜炎反应。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能显著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对近绝对期青光眼是一种安全及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及传统小梁切除术术后浅前房的发生率及在眼压的控制和功能性滤过泡的维持上是否存在差异。方法:回顾分析A组74例81眼行传统小梁切除术的患者和B组111例126眼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的患者,比较两者在术后1wk内浅前房的发生率,眼压的控制及两组中部分患者术后随访1a眼压的控制及功能性滤过泡的维持情况。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1wk浅前房的发生率A组19.8%,B组8.7%,两组统计学上差异显著(χ2=5.28,P<0.05)术后1wk眼压控制率A组88.9%,B组85.7%,两组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χ2=0.43),随访术后1a眼压的控制率A组73.0%,B组90.2%,两组统计学差异显著(χ2=6.83,P<0.01),功能性滤过泡的比率A组80.8%,B组92.7%,两组统计学上差异显著(χ2=4.30,P<0.05)。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较传统小梁切除术能更好的维持术后正常的前房,从而避免由此导致的并发症,且远期控制眼压及维持功能性滤过泡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和传统小梁切除术在治疗青光眼持续高眼压的疗效差别。方法:回顾比较我院2006/2009年的103例103眼术前眼压控制不良的青光眼患者,这些患者分别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59眼和传统小梁切除术44眼,比较这两种术式术后前房形成、眼压情况及滤过泡情况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患者103例103眼手术顺利完成,均未出现爆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玻璃体脱出等并发症。术后随访6~24mo,复合小梁切除组中不用任何药物眼压控制在10~21mmHg共49眼;传统小梁切除术组中不用任何药物眼压控制在10~21mmHg共31眼。应用SPSS 17.0软件进行分析,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2<0.05),即复合小梁切除术比传统小梁切除术疗效好。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多种类型青光眼的近、远期效果好,并发症少,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现代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效果。方法 随机选择44眼行现代复合式小梁切除术;随机对照42眼行单纯小梁切除术,分析比较两组术后眼压、滤过泡及前房深度。结果 本组病例术后第1天浅前房发生率观察组为4.5%,明显低于对照组21.4%(P<0.05);1年后随访61眼(观察组33眼,对照组28跟),观察组功能型滤过泡占84.8%较对照组的60.7%为多(P<0.05)。不用任何抗青光眼药物眼压<21mmHg(1mmHg=0.133kPa)者为手术成功标准,观察组1年后手术成功率为93.9%较对照组的71.4%为高(P<0.05)。结论 现代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可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联合睫状体冷凝治疗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疗效。方法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16例(16眼).一次性施行180°睫状体冷凝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观察术后眼压、新生血管消退情况及手术并发症。结果术后随访6—48个月,视力均无明显改善,平均眼压自(57.48±10.00)mmHg降至(12.46±4.36)mmHg,控制在21mmHg以下者13眼(占80.12%),手术眼压控制较好。结论一次性施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联合睫状体冷凝对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有较好的长期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