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观察不孕症妇女子宫内膜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的改变,探讨其改变与不孕症的关系。方法:不孕症妇女20例,年龄25~35(31±5)岁,诊断性刮宫获取子宫内膜。应用放射配体结合法检测ER、AR的特异结合容量。另选10名女性因其他原因行刮宫的子宫内膜作为对照组,年龄25~33(29±4)岁。结果:不孕症组及对照组ER特异结合量分别为  相似文献   

2.
子宫内膜异位症雌、孕激素受体的表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原位内膜和异位内膜的腺体及间质细胞的ER、PR的表达。方法:对17例原位内膜和异位内膜进行病理组织发育日期评定,对31例异位内膜和17例原位内膜采用免疫组化S-P法测定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异位内膜发育落后于原位内膜,ER、PR水平异位内膜低于原位内膜,不腺体还是间质细胞,差异有显性(P<0.01、P<0.05)。结论,异位内膜与原位内地内源性性激素反应的不同步现象与异位内膜雌、孕激素受体含量低下有关,异位内膜的ER、PR水平低下的可能与异位内膜和原位内膜不同的局部环境,使其在异位内膜中合成存在缺陷有关。  相似文献   

3.
应用亲和酶标检测法(E_2-HRP法及P_g-HRP法)测定了35例子宫内膜中雌激素受体(ER)及孕激素受体(PR)。这些病例包括子宫平滑肌瘤15例,子宫肥大症14例,功能失调性出血6例。文中报告了ER及PR在子宫内膜中分布的一般特点及其在不同疾病中的表现,并对其影响因素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雌、孕激素受体在子宫内膜息肉中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子宫内膜息肉患者的息肉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的表达,进一步阐明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生机制。方法子宫内膜息肉组患者40例,设为内膜息肉组;同期选择24例输卵管因素不孕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取材前半年未曾口服任何激素类药物。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两组患者子宫内膜组织中ER、PR的表达,同时在月经第3~5天进行血抑制素B(INH-B)、促卵泡素(FSH)、雌激素(E)和孕激素(P)的检测。结果ER、PR在内膜息肉组和对照组中均有表达。PR在内膜息肉组中腺上皮细胞(3.050±0.714)和间质细胞(2.850±0.700)的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中腺上皮细胞(3.542±0.588)和间质细胞(3.417±0.654)的表达(U腺上皮细胞=-2.695,P<0.05;U间质细胞=-3.082,P<0.05)。血FSH、E、P水平在子宫内膜息肉组分别为(7.84±2.64)nmol/L、(181.78±105.48)nmol/L、(4.09±3.65)pmol/L,对照组分别为(7.25±1.73)nmol/L、(183.13±78.27)nmol/L、(2.84±0.91)pmol/L,差异均无统...  相似文献   

5.
雌、孕激素胞浆受体测定方法介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细胞受体含量的测定及对其动力学的研究是一项专门技术。我们系统全面地摸索了活性炭葡聚糖法(DCC法)测定雌激素胞浆受体(ERc)和孕激素胞浆受体(PRc)的基本条件,进一步改进了雌、孕激素胞浆受体的测定方法,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T)是性激素依赖性疾病,异位内膜雌、孕激素受体表达水平的变化与EMT的发生有密切联系。本文就近年EMT与雌、孕激素受体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应用亲和霉标检测法(E2-HRP及Pg-HRP法)测定了35例子宫内膜中雌激素受体(ER)及孕激素受体(PR)。包括子宫平滑肌瘤15例,子宫肥大症14例。功能性出血6例。文中报告了ER及PR在子宫内膜中分布的一般特点及其在不同疾病中的表现,并对其影响因素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本文收集腹腔镜或手术证实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43例,随机分成三组,分别应用丹那唑3个月,三苯氧胺3个月和三苯氧胺6个月治疗,随访治疗效果,并测定了外周静脉血血清雌二醇、孕酮水平及于宫内膜雌、孕激素受体水平。结果表明:三组治疗痛经缓解率为90.0%~100.0%,异位结节缩小率达41.7%~50.0%,受孕率为13.3%~28.6%。治疗后,丹那唑组血清孕酮下降(P<0.10),三苯氧胺3个月组血清雌二醇升高(P<0.10),6个月组血清雌二醇下降(P<0.05),对子宫内膜雌激素受体改变以丹那唑及三苯氧胺6个月组明显(P<0.005),孕激素受体三组均发生改变(P<0.01~0.005)。结果提示:丹那唑和三苯氧胺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有一定治疗效果,其作用机理除与抑制卵巢激素分泌有关外,可能对异位灶有直接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在妊娠早期小鼠子宫内膜的表达。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图像分析技术对妊娠1 d、4 d、5 d、6 d的小鼠子宫内膜ER和PR的表达进行定位及半定量分析。结果:ER、PR蛋白主要表达于小鼠子宫内膜腔上皮细胞的核膜、核仁及细胞质中,ER于妊娠1 d表达最强,妊娠4 d最弱,妊娠5 d、6 d表达又逐渐增强;PR于妊娠1 d表达较弱,妊娠4 d表达最弱,妊娠5 d表达增强,妊娠6 d表达明显增强。结论:ER、PR蛋白在妊娠早期小鼠子宫内膜腔上皮持续表达。  相似文献   

10.
子宫内膜异位症(EM)中异位内膜的生长和侵袭依赖于性激素,而性激素与其受体结合后才能起作用.该文综述了雌、孕激素受体的结构、功能、基因、亚型及其在在位、异位内膜中的表达,并探讨其在EM的发生、发展以及治疗和预后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李琼珊  杜英 《现代实用医学》2010,22(11):1288-1289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子宫内膜中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表达水平的临床价值。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正常子宫内膜(增殖期15例、分泌期16例)、单纯增生子宫内膜(15例)、复杂增生子宫内膜(16例)和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20例)中ER、PR的表达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不同类型子宫内膜的腺上皮细胞核和间质细胞核中的ER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0.05);不同类型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核中的PR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单纯型增生、复杂型增生、不典型增生组织细胞核中PR的表达水平逐渐减弱;不同类型子宫内膜间质细胞核中PR的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结论临床上通过检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组织内的PR水平有助于推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的预后,并且指导临床运用孕激素治疗该病。  相似文献   

12.
子宫内膜异位症(EM)中异位内膜的生长和侵袭依赖于性激素,而性激素与其受体结合后才能起作用.该文综述了雌、孕激素受体的结构、功能、基因、亚型及其在在位、异位内膜中的表达,并探讨其在EM的发生、发展以及治疗和预后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子宫内膜息肉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的表达,探讨其在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生机制。方法:前瞻性研究子宫内膜息肉患者40例,全部患者均接受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切除子宫内膜息肉及周围正常内膜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息肉组织和周围正常内膜组织中ER、PR的表达水平。结果:ER在息肉组的表达高于内膜组,PR在息肉组的表达低于内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内膜息肉中ER、PR的异常表达可能参与了子宫内膜息肉形成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正常女性口腔粘膜及子宫内膜雌孕激素受体相关性,应用ABC法对10例健康女性黄体期口腔粘膜与子宫内膜的雌孕激素受体作对照研究,结果显示;10例口腔粘膜与子宫内膜均表现为正常的组织象,其中,口腔粘膜7例雌激素受体阳性,8例孕激素受体阳性,子宫内膜的雌孕激素受本均为阳性,经Fisher精确概率法检验,两者在雌孕激素受体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口腔粘膜也是性激素的靶组织之一。  相似文献   

15.
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子宫腺肌症患者雌、孕激素受体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葡聚糖—活性炭分离法(DCC)在18例卵巢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异位内膜组织及13例子宫腺肌症患者的局部腺肌组织中测得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但其阳性结果平均值低于正常宫内膜。18例卵巢宫内膜异位症中,PR阴性6例(33.4%),这可能与部分患者孕激素治疗效果不满意有关;13例子宫腺肌症中PR阳性10例(76.9%),提示对40岁以下患者保留子宫,采用激素治疗的可能性。雌、孕激素受体水平与这两种疾病患者的治疗及预后的关系,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雌、孕激素受体与子宫内膜癌预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子宫内膜癌患者病理分化、临床分期和浸润程度及受体状态与生存率的关系。方法对子宫内膜癌手术患者石蜡标本应用免疫组化LSAB法测定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结果5年生存率随肿瘤分化程度低、肌层浸润深和临床分期晚而下降,ER和PR阳性率也呈下降趋势。受体阳性者5年生存率为86.5%。结论受体阳性可与组织分化、临床分期及肌层浸润一起作为观察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17.
子宫内膜癌雌孕激素受体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淑萍  姚敏 《蚌埠医学院学报》1998,23(2):82-83,F002
了解子宫内膜癌雌激素受体及孕激素受体表达特点。方法应用S-P法免疫组化技术,检测24例了宫内膜癌。结论子宫内膜癌ER、PR阳性表达程度对于临床估计预后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8.
子宫腺肌病异位内膜与在位内膜雌、孕激素受体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陈凤娴  王彬 《重庆医学》2000,29(4):319-320
子宫腺肌病是妇科最常见疾病之一。近年来 ,国内外文献报道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1、2 ] 。尽管有多种方法可以治疗子宫腺肌病 ,但其疗效都不十分令人满意。为了探讨其发病机理 ,本研究采用单克隆链菌素亲生物蛋白 -过氧化酶 (SP)免疫组化法 ,检测子宫腺肌病在位内膜与异位内膜的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 (PR) ,期望能对临床进行内分泌治疗及药物的选择提供帮助。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选择 1998年 1~ 12月在我院因子宫腺肌病行子宫切除术病例 5 6例。年龄 :2 2~ 5 4岁。术前临床表现为痛经 30例 ,占 5 3 5 7% ;月经改变 …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增生过长患者雌孕激素水平、孕激素受体(PR)及B亚型(PR-B)的表达,为临床内 分泌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SP免疫组化技术,检测51例增生过长患者子宫内膜(单纯增生20 例,复合增生16例,非典型增生15例)的PR、PR-B表达,并对其中36例行外周血雌二醇(E2)、孕酮(P)放射免疫分析测定,同时选取20例正常月经增生期妇女作对照组。结果:①子宫内膜增生过长患者外周血E2、P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正常增生期与不同类型增生过长患者的子宫内膜PR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单纯增生、复合增生到非典型增生内膜组织中PR-B表达逐渐下降,其中非典型增生组PR-B表达明显低于其他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内膜增生过长患者PR、PR-B阳性表达组外周血E2、P与非表达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单次检测外周血E2、P对子宫内膜增生过长患者无临床意义。②不同类型增生过长的子宫内膜,PR表达无差异;PR-B下调可能与子宫内膜增生过长的发生发展癌变有关。③在子宫内膜增生过长患者外周血E2、P与内膜腺体细胞PR、PR-B表达无明显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在子宫内膜良恶性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LSAB法对33例子宫内膜癌、39例子宫内膜单纯型增生、31例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及31例正常子宫内膜标本进行ER、PR的检测。结果:ER、PR在子宫内膜单纯型增生(46.15%、66.67%)、非典型增生(48.38%、64.52%)及子宫内膜癌(60.61%、60.61%)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子宫内膜(19.35%、25.82%).P〈0.05。且ER、PR阳性表达强度在单纯型增生、非典型增生、子宫内膜癌与正常内膜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R阳性表达率在子宫内膜癌组织分化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ER、PR阳性表达率在其年龄、临床分期及绝经情况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中可出现ER、PR异常表达,为临床内分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