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分析眉弓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颅咽管瘤的临床效果及优势。 方法 选择2016年3月~2018年3月于本院接受眉弓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的颅咽管瘤患者20例为观察组,2015年1月~2016年2月于本院接受经冠状额下入路手术治疗的颅咽管瘤患者15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手术指标、肿瘤切除完整、症状改善以及并发症等情况。 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野暴露程度满意度95.00%,高于对照组的66.67%(P<0.05),输血例数、治疗费用少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颅咽管瘤全切除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出院随访3个月,观察组的头痛、内分泌症状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而嗅觉障碍、视力减退、多尿症状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0.00%,低于对照组的66.67%(P<0.05)。 结论 经眉弓入路锁孔显微技术治疗颅咽管瘤,可获得良好的手术视野,脑组织损伤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较短,治疗费用、输血例数较少,头痛、内分泌症状明显改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眶上锁孔入路提供临床解剖学基础。方法:在21例福尔马林固定尸头上测量各有关解剖结构距离及夹角,在9例新鲜尸头上进行模拟手术,进一步验证其观察及操作范围。结果:提供了角突及眶上孔至盲孔、视神经管颅口、前床突尖、后床突尖距离,两点与上述结构连线与中线的成角,视交叉前缘至鞍结节距离,视神经颅内段长度,颅口处视神经内侧缘之间距离,第一间隙面积,颈内动脉床突上段长度等数据及入路的观察、操作范围。结论:眶上锁孔入路有广泛的视野及充足的操作空间,熟悉入路到各结构的距离对术中定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一种疗效较好的颅咽管瘤切除术据中华医学会信息,白求恩医科大学一院神经外科吴耀晨副教授等,创用翼点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颅咽管瘤取得满意疗效。颅咽管瘤为先天性疾病,约占颅内肿瘤总数的7%左右,患者多为10~20岁的儿童及青年,其症状主要表现为发育停滞、生长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经翼点入路切除颅咽管瘤的方法。方法:从1997年1月至1999年9月对20例颅咽管瘤进行了显微外科手术。病人年龄13~54岁,平均年龄35岁,其中男性12例,女性8例,以视力障碍起病18例,尿崩症5例,隐性糖尿病3例,生长发育迟缓4例,头痛10例。术前均行CT和MRI扫描,肿瘤最大直径5cm,实质性9例,囊性变5例,混合性6例,肿瘤钙化14例。全部病人均在全麻后行翼点入路,术中根据肿瘤位置,可以从视交叉前间隙,颈内动脉和视神经间隙及颈内动脉外侧间隙切除肿瘤。结果:肿瘤全切除14例,次全切除5例,部分切除1例。1例术后10天突发蛛网膜下腔出血死亡。全部病例术后放疗效果尚待观察。结论:翼点入路是颅咽管瘤手术切除的首选入路,绝大多数病人可达到肿瘤的全切除。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改良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鞍区肿瘤的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近4年来我院神经外科采用改良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的326例鞍区肿瘤病例,其中,垂体腺瘤158例,颅咽管瘤89例,鞍区脑膜瘤79例。术前准备主要是进行糖激素的替代疗法和癫痫的预防。手术采用改良翼点入路,显微镜下解剖脑底诸池,经鞍区的5个手术间隙切除肿瘤。术后处理主要包括严密观察病人的意识、尿量和血清电解质,及时防治尿崩症、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预防癫痫和糖皮质激素的替代疗法。结果采用改良翼点入路开颅,面神经额支的保留率达到92%,眶上神经的保留率达到96%,颞肌萎缩发生率为0%;全部肿瘤的全/次全切除率达到95%,垂体柄的保留率达到62%;术后并发症主要为尿崩症和电介质紊乱,发生率虽然高达61%,但是经过术后的严密观察和处理,97%的病人在术后1个月内得到恢复。结论改良翼点入路对面神经额支、眶上神经和颞肌的损伤机会减少。采用改良翼点入路,应用显微解剖技术,结合积极有效的防治并发症的措施,可以提高鞍区肿瘤的全切除率,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总结经翼点入路颅咽管瘤显微手术术中下丘脑的保护和术后并发症的防治并探讨其正确的处理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42例颅咽管瘤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术中保护下丘脑的注意事项和治疗后出现的并发症及其处理方法。结果 全组患者术后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其中尿崩症31倒,电解质紊乱29例,高热12例。临床痊愈出院15例,好转出院25倒,死亡2例。结论 选择翼点入路,术中仔细辨认和正确处理肿瘤与垂体柄和下丘脑的关系,可有效保护下丘脑-垂体系统;手术前后补充糖皮质激素,积极处理尿崩症和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与手术本身具有同样的重要性;术前即有明显下丘脑功能损害者,手术风险较大,预后差。  相似文献   

7.
目的 :为临床应用眶上锁孔入路治疗眼动脉段颈内动脉瘤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 2 1例福尔马林固定尸体头部标本上观察测量前床突周围的神经血管位置关系 ,分析其对手术可能造成的影响及克服方法 ;在 9例新鲜尸体头部标本上模拟眶上锁孔入路治疗眼动脉段颈内动脉瘤手术 ,验证其可行性及优势。结果 :视交叉前缘至鞍结节距离为 (7.0± 1.8)mm ,视神经颅内段长度 (11.4± 2 .7)mm ,颅口处视神经内侧缘之间距离为 (12 .8± 0 .7)mm ,颈内动脉床突上段长度 (14 .5± 1.3 )mm。两侧前床突根间距 (2 1.2± 0 .8)mm ,两侧前床突尖间距为 (2 6.1± 1.7)mm ,视神经管颅口水平前床突长 (10 .1± 0 .2 )mm ,宽 (11.6± 1.4)mm ,厚 (4 .9± 0 .7)mm。手术时通过磨除前床突、鞍结节 ,切开镰状襞等能松解视神经、颈内动脉 ,形成较宽敞的操作空间 ,良好的控制近端动脉。视野细节显露清楚。结论 :眶上锁孔入路是治疗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的良好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8.
经眉弓切口锁孔手术切除鞍区病变的解剖及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报道经眉弓切口锁孔入路切除鞍区肿瘤的应用解剖及临床手术经验。方法:取成入干性颅骨标本30侧,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体头部标本5例,测量与经眉弓锁孔入路相关的数值,模拟手术过程,临床32例鞍区肿瘤经该入路行手术切除。结果:颅骨相关部位测量结果表明,眶上孔及额窦位置的变异与手术相关,在尸体标本上显微镜和内窥镜下模拟手术入路,可暴露鞍区四个间隙及相关结构。临床32例鞍区肿瘤经此入路手术,效果满意,肿瘤全切17例(53.12%),无重大并发症。结论:经眉弓切口锁孔入路切除鞍区病变是完全可行的,可取得与经额下入路和翼点入路相似的暴露效果,且能克服其他入路存在的某些缺陷。  相似文献   

9.
经眶上缘外侧锁孔入路鞍区的内镜解剖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鞍区手术提供入路及相关内镜解剖学资料.方法:本组采用15具10%甲醛溶液固定的成人尸头和1例新鲜尸头标本,经眶上缘外侧锁孔入路用显微镜和内镜(0°镜、30°镜),对鞍区各间隙进行解剖观察并录像.结果:经眶上缘外侧锁孔入路开颅可达到经典翼点入路对骨窗的基本要求,通过使用内镜不同角度的操作,可清晰的显露间隙Ⅰ、Ⅱ、Ⅲ、Ⅳ及Willis'环,尤其对重要穿通血管的显露更明确.结论:经眶上缘外侧锁孔入路创伤小,暴露好;而内镜在鞍区的应用可弥补手术显微镜的不足,对显微外科手术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0.
经颅开眶球后入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给眶内手术入路提供详细的形态学依据和显微解剖参数,分析经颅手术入路的优势及其易损伤结构。方法:用32例(64侧)成人头颅湿性标本,通过模拟额颞眶颧手术入路,在放大5—25倍手术显微镜下,运用显微解剖方法,通过颅前窝眶板开眶,观测开眶后球后结构在不同手术视野下的位置、毗邻、走行、变异、分支、分布等关系。结果:上内侧入路是经上斜肌与上睑提肌之间的问隙入路,暴露从球后到视神经管之让的视神经。上中央入路是经上直肌与上睑提肌之间的间隙入路,根据不同情况向内侧或外侧牵开额神经,暴露视神经眶内段的中部。上外侧入路是通过上直肌与外直肌之让的肌间膜入路,对眶尖深部上外侧区的暴露效果与经眼眶外侧壁的外上方入路基本相同,但前者能兼顾眶上裂与海绵窦,而后者则不能。经外下方入路可暴露肌锥间隙的下外侧区。结论:对于眶内肿瘤应根据病变在眶内的具体位置选择相应的最佳手术入路,有助于克服盲目的破坏性手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经颅至眶部手术入路的显微解剖学及解剖参数,为临床手术入路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应用10例成人头颅湿标本,在放大5-20倍显微镜下,对眶内手术入路进行显微解剖分析及测量。结果内侧入路是经上斜肌与提上睑肌之间的间隙,经此入路可切除眶尖区内侧病变。中央入路是经提上睑肌与上直肌之间的间隙,根据额神经牵向内侧还是牵向外侧分为两种术式;经此入路可行眶内段视神经中段病变的切除。外侧入路是经上直肌与外直肌之间的间隙,根据眼上静脉牵向内侧还是外侧也分为两种术式,经此入路可切除眶尖区上、下、外侧部及眶上裂区病变。结论3种手术入路为经颅至眶部手术避免损伤神经血管提供了显微解剖依据。  相似文献   

12.
鞍区肿瘤所致解剖结构改变的术中初步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鞍区肿瘤所致解剖结构改变,探讨相关的手术策略。方法:在连续进行的30例经颅鞍区肿瘤显微手术中观察解剖结构改变,包括13例垂体腺瘤、8例颅咽管瘤、6例鞍结节脑膜瘤、1例星形细胞瘤、1例Rathke囊肿和1例胆质瘤,均进行术中照片并记录,并作相互比较,观察细微解剖在手术中的意义与价值。结果:垂体腺瘤多数经间隙1扩展,常经间隙1、2操作,多需要偏前方的翼点入路或额下入路手术。鞍区的颅咽管瘤多经视交叉后扩展,与垂体柄关系密切,一般需经偏侧方的翼点入路手术,充分利用鞍区的多个间隙仔细分离。而鞍结节脑膜瘤起源偏前.向外侧和后方推压视神经和视交叉,间隙1为主要操作间隙.垂体柄也不容易损伤:胆质瘤呈推挤性生长,而胶质瘤则浸润和破坏周围结构,结构辨认难度大。Rathke囊肿起源于垂体腺内,情况因大小而异。结论:不同类型的鞍区肿瘤由于起源部位及扩展方向不同,对邻近结构的推压移位即不同,手术间隙也发生了不同的变化,使各间隙的利用价值不同,应根据肿瘤显露和切除需要规划出个体化的手术入路与操作间隙。无论采用哪种手术入路,都要按照显露好的原则.细心识别和保护鞍区的所有小动脉,努力保持垂体柄的完整性是所有鞍区手术的共同原则。  相似文献   

13.
颅咽管瘤术后水电解质平衡紊乱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显微神经外科开展,颅咽管瘤全切或次全切已能达到满意的手术效果,但手术会刺激或损伤垂体柄及丘脑下部,术后易并发尿崩症和脑性盐耗综合症,进而引起水、电解质平衡紊乱。本文对2002年7月至2008年3月我院收治的术后发生电解质平衡紊乱的48例颅咽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颅咽管瘤术后早期水、电解质的变化特点以及相应的治疗和护理措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掌握经蝶骨嵴锁孔入路显露鞍周结构的显微外科解剖,探讨该入路治疗颅内病变的可行性.方法:14例(28侧)10%甲醛溶液固定尸体头颅标本模拟蝶骨嵴锁孔入路,借助手术显微镜通过鞍区手术间隙对鞍区重要结构进行显微解剖.结果:对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及其分支、基底动脉顶部、垂体柄等鞍周重要结构进行良好的显露和观测,并获得重要参数.结论:蝶骨嵴锁孔入路适用于显露大部分前循环动脉瘤及前颅底后方、鞍旁、蝶骨嵴、颞极、中颅窝底前部病变.  相似文献   

15.
锁孔入路治疗基底动脉瘤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研究眶上、颞下锁孔入路到达基底动脉顶端的入路解剖 ,探讨其治疗基底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的可行性。方法 :在 2 1例福尔马林固定尸体头颅标本上测量入路相关数据 ,在 9例新鲜尸体头颅标本上模拟行内窥镜辅助经眶上锁孔入路、经颞下锁孔入路基底动脉分叉部动脉瘤夹闭的手术操作 ,观察显露范围及操作范围 ,入路中各解剖结构对手术区显露及操作的影响。结果 :眶上孔、角突及颧弓上缘颞颧缝处与同侧及对侧后床突尖的距离分别为 (61.5± 1.7)mm、(92 .1± 3 .6)mm、(3 3 .5± 3 .1)mm、(73 .6±1.1)mm、(95 .6± 1.7)mm、(5 2 .3± 2 .2 )mm ;眶上孔、角突及颧弓上缘颞颧缝处与同侧及对侧后床突尖分别连线与中线的夹角分别为 (3 6.6± 1.2 )°、(8.5± 2 .3 )°、(82 .6± 3 .0 )°、(4 5 .1± 3 .0 )°、(3 0 .5± 3 .4)°、(83 .5± 4.0 )°。眶上、颞下锁孔入路均能通过多种神经血管间隙达到靶区 ,显露良好 ,照明充分 ,操作空间充分。结论 :采用内窥镜辅助的锁孔入路能满意的治疗基底动脉分叉部动脉瘤。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扩大经鼻入路手术切除颅咽管瘤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9年12月本院16例神经内镜扩大经鼻入路手术切除颅咽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手术视野好,均在直视下显露及切除肿瘤。肿瘤全切除87.5%(14例),次全切除12.5%(2例)。12例术前视力损伤患者中,术后视力好转83.3%(10例)、无变化16.7%(2例)。术后出现新垂体功能低下56.3%(9例)、新尿崩37.5%(6例)。并发嗅觉减退25%(4例),脑脊液漏(12.5%)及肥胖(12.5%)各2例,颅内感染(6.3%)、脑积水(6.3%)及记忆力下降(6.3%)各1例。随诊2~59个月,无肿瘤复发。 结论 神经内镜扩大经鼻入路手术切除颅咽管瘤具有手术视野好,肿瘤全切除率、视力好转率高的优点;脑脊液漏及嗅觉下降的发生率较高,术中应重视颅底重建及对鼻腔黏膜的保护。  相似文献   

17.
原发性垂体脓肿罕见,术前诊断困难,误诊率极高.本文报告4例原发性垂体脓肿.3例术前误诊为“垂体腺瘤”,另1例被误诊为“颅咽管瘤”.2例经额入路开颅手术。1例经蝶入路手术,另1例经CT导向脑立体定向穿刺置管引流,4例均在术中发现脓液.经涂片找到脓球而确诊.病理检查未见肿瘤细胞.术后全治愈出院,作者结合文献复习,对原发性垂体脓肿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与预后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眶上"锁孔"入路的内窥镜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研究眶上“锁孔”入路的内窥镜局部解剖学并测量有关解剖数据 ,为临床外科手术提供形态学参考信息。方法 :测量 10 0例成人颅骨标本额骨颧突距同侧和对侧前后床突的距离和角度 ;用手术显微镜和硬质内窥镜交替使用通过 2 5具成人尸头 ,探讨眶上“锁孔”手术入路 ,并测量颧突与颅内血管的距离和角度。结果 :通过使用不同角度窥镜和在不同解剖间隙内操作可达到Willis环双侧及鞍区、岩斜区。结论 :锁孔技术是一种微侵袭神经外科技术。解剖数据结果对于选择手术器械的长度有参考价值 ;窥镜辅助手术可达Wills环及鞍区、岩斜区 ,配合特殊手术器械可完成上述区域病变的治疗。  相似文献   

19.
王淮  朱成 《解剖与临床》2008,13(3):204-205
目的:探讨经颞下-翼点入路切除侵犯上斜坡鞍区肿瘤的方法。方法:经颞下-翼点入路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鞍区肿瘤患者5例,肿瘤直径在5—7cm,向后上侵犯至上斜坡,左侧入路2例、右侧3例。结果:5例肿瘤均全切除,术后病理诊断为脑膜瘤2例,实质性颅咽管瘤1例,骨软骨肉瘤1例,实质性血管母细胞瘤1例。术后尿崩症1例,动眼神经麻痹1例,对症治疗后痊愈。无手术死亡。2例获随访,术后7a未见复发。结论:经颞下-翼点入路能充分显露并切除侵犯上斜坡的大型鞍区肿瘤,增加肿瘤的全切率和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眶外侧锁孔入路颅内段视神经、视交叉的供血特点及手术意义。方法15例(30侧)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体头颅标本模拟眶外侧锁孔开颅,手术显微镜下观察供应颅内段视神经、视交叉的穿支血管的起源、数量和分布特征,并测量相关数据。结果经眶外侧锁孔入路观察,视神经、视交叉上方的穿支血管平均5.2支,其中起源于前交通动脉的(0-2支)占视神经、视交叉上方穿支总数的16.7%,起源于大脑前动脉A1段的(1-4支)占83.3%;颈内动脉床突上段(C2段)每侧发出1-3支不等的穿支血管供应视交叉侧方,平均每侧1.7支,属于视交叉侧方的专线动脉;垂体上动脉可发出2-3级穿支血管供应视神经、视交叉的下前方。结论熟悉供应颅内段视神经、视交叉穿支血管的解剖学特点,注重眶外侧锁孔手术治疗鞍区疾病时加以保护,对于减少视觉传导通路的损伤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