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消化道类癌的影像表现特点。方法:总结13例影像学检查资料完整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消化道类癌病例,检查方法包括消化道造影、CT和MRI检查。结果:13例肿瘤位于胃2例、十二指肠4例、阑尾1例、直肠6例。肿瘤直径小于2cm者8例,大于2cm者5例,最大者直径8cm。影像表现特点包括腔内占位病变、管腔变窄、管壁僵硬等。结论:消化道类癌在影像上的表现因缺少特异性而使得定性诊断困难,影像检查的目的是发现病灶、做出定位诊断、发现有无转移等异常,最后诊断仍需结合其它临床检查资料和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胃血管球瘤(GGT)的影像表现特征.方法 搜集本院7例经手术病理确诊的GGT患者,7例术前均行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5例行超声内镜检查,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资料,进一步分析总结.结果 7例中5例病灶位于胃窦,2例位于胃体,7例均表现为单发类圆形软组织肿块,直径<3 cm.病灶平扫均密度均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央型肺类癌临床及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例中央型肺类癌CT表现。结果7例均为青年女性;肿瘤位于支气管腔内2例,同时侵犯支气管腔内外5例。肿瘤边缘光滑,密度均匀,增强扫描呈明显强化。结论中央型肺类癌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术前可提示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胃肠道平滑肌肉瘤的临床及影像学诊断特征。方法:对4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平滑肌肉瘤的起源,大小、形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X线检查:22例胃平滑肌肉瘤;23例小肠平滑肌肉瘤;1例结肠平滑肌肉瘤。胃平滑肌肉瘤14/22例病变位于腔内,2/22例病变位于腔外,6/22例病变位于腔内外;小肠平滑肌肉瘤19/23例病变位于腔外,2例位于腔内,2例位于腔内外,其大小多在6~10cm;16例边缘有分叶征象,有溃疡者22例;1例结肠平滑肌肉瘤位于腔内外,B超表现为腹腔内实性肿块;CT平扫多呈不规则分叶状,内部密度多不均匀,增强扫描呈肿瘤实质部明显强化,坏死区无强化。结论:胃肠道平滑肌肉瘤好发于胃及空肠,胃平滑肌肉瘤以腔内型居多;小肠平滑肌肉瘤以腔外型居多,综合应用消化道气钡双重造影检查、CT、B超检查及血管造影检查能提高胃肠平滑肌肉瘤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胃神经鞘瘤的MSCT表现特征并分析其误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6月~2012年3月16例经手术病理和免疫组化确诊但CT检查误诊的胃神经鞘瘤临床资料。结果胃体8例,胃窦部3例,胃底5例,CT主要表现为胃壁起源的边界清楚的圆形或类圆形的密度均匀肿块,增强扫描呈持续渐进性强化,无明显钙化及液化坏死,病灶直径平均为(5.5±1.9)cm,其中CT检查误诊为恶性胃间质瘤3例,胃平滑肌瘤6例,胃癌3例,胃外肿瘤2例,良性胃间质瘤2例,均经手术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确诊为胃神经鞘瘤。结论胃神经鞘瘤的MSCT表现有一定特征,当CT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均质肿块,与肌肉组织相比呈略低密度,且无出血坏死和囊变时,应考虑胃神经鞘瘤的可能。  相似文献   

6.
脐尿管癌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脐尿管癌的螺旋CT表现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脐尿管癌的螺旋CT表现,包括肿块的部位、形态、大小及增强表现。结果:7例病理均为腺癌或黏液腺癌。CT均表现为脐尿管与膀胱交界区大小不等的软组织肿块,5例肿块同时向腔内外生长,1例腔内生长为主,1例肿块主要位于腔外。肿块形态不规则,6例伴有周围膀胱壁受侵增厚。1例肿块内见多个斑点状钙化。增强扫描5例呈不均匀强化,2例强化均匀,7例静脉期均明显强化。结论:脐尿管肿瘤有其独特的发生部位,影像表现典型,术前CT检查能够做出准确定位与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肝血管周上皮细胞瘤(PEComa)的多种影像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肝血管周上皮细胞瘤的多种影像表现。结果11例患者均为肝脏单发病灶,10例病灶位于肝右叶,1例位于肝左叶,病灶为圆形或类圆形,最大者直径约13.5cm,最小者直径约1.8cm,平均5.7cm。CT平扫示肝内圆形或类圆形稍低密度影,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周边明显强化,门脉期病灶呈向心性不均匀强化,较大病灶内可见分隔,延迟期病灶强化明显减退呈等或稍低密度影。MRI平扫示病灶T1WI呈中等信号或稍低信号,较大病灶信号不均匀,病灶T2WI呈稍高信号,DWI病灶呈高信号,增强特征与CT类似。PET/CT检查所见,直径大于3.0cm病灶均可见放射性摄取异常浓聚或不均匀浓聚,SUV值最大为12.2,最小为3.6,平均值为5.7;直径小于3.0cm病灶表现为放射性摄取轻度浓聚,SUV值最高为4.7,平均为2.9;仅1例直径约1.8cm的病灶表现为无明显放射性浓聚,与正常肝组织放射性摄取相同;延迟1h PET/CT显像示,所有病灶的SUV值均不同程度降低。结论肝血管周上皮细胞瘤PET/CT显像检查具有特征性,与常规影像检查相结合,可以明显提高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胰腺类癌的临床特征和CT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3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胰腺类癌患者,术前均接受了CT检查,其中1例接受了上消化道钡餐检查。结果3例患者均为胰腺单发的囊实性肿块,1例位于胰头、2例位于胰尾,肿块包膜完整,边界清晰。CT平扫实性成分的CT值为22~34 HU,平均27 HU。增强后实性部分在动脉期呈显著环形强化,CT值40~88 HU,平均55 HU,高于胰腺实质。门静脉期肿块实性成分强化程度明显降低,CT值50~72 HU,平均62 HU,略高于胰腺实质。其中1例患者接受上消化道钡餐检查,可见十二指肠圈明显受压移位,但肠黏膜未见破坏。结论胰腺类癌的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病理检查,能为临床诊断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常见胃部病变128层CT误诊、漏诊原因,提高术前准确诊断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128层CT漏诊、误诊的30例胃部疾病患者的CT资料,并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胃癌8例中,腺癌4例,胃食管结合部腺癌漏诊1例,误诊为间质瘤1例,侵犯胰腺和结肠各漏诊1例;印戒细胞癌3例,2例诊断为胃溃疡并幽门梗阻,1例漏诊;鳞癌1例误诊为间质瘤。胃间质瘤7例,诊断为良性肿瘤4例,恶性肿瘤2例,畸胎瘤1例。淋巴瘤3例,其中1例因病变范围较为局限漏诊。另外,神经纤维瘤2例,重复畸形2例,胃憩室2例,血管球瘤1例,平滑肌瘤1例,异位胰腺1例,布氏腺异位1例,类癌1例,黑斑息肉1例,均误诊为间质瘤。误诊、漏诊原因主要为胃腔充盈不佳、呼吸运动伪影等。结论:掌握常见胃部肿瘤的128层CT表现,有助于减少误诊、漏诊,提高术前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儿童胃重复畸形的临床表现、影像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影像学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儿童胃重复畸形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采用CT及MRI观察病变的数量、位置、形态、密度或信号特点、与胃壁的关系、病变周围情况及强化特点等;上胃肠道造影动态观察胃肠道形态、走行、肠管蠕动、管腔充盈情况和对比剂通过情况,以及是否存在梗阻及充盈缺损等异常征象。结果 2例无症状者于平扫CT和MRI上表现为与邻近胃壁紧密连接的单发类圆形囊性肿物,囊壁较薄,边界清晰;3例有症状者平扫CT显示病变囊壁增厚,边界不清,所有病变囊壁均未见钙化。5例CT增强检查均显示囊壁强化而囊内无强化;上胃肠道造影显示,腔内型病变表现为胃窦部巨大充盈缺损并胃出口梗阻,腔外型病变对胃壁形成了外压性切迹。结论儿童胃重复畸形是临床少见的胃肠道先天性畸形,临床表现多变且特异性较差,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术前全面的影像学检查有助于临床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1.
肺原发性类癌的影像学的表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分析不同肺类癌的影像学表现,旨在提高本病诊断的准确率。方法:收集我院经病理证实的类癌10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X线胸片与CT扫描资料。结果:本组10例,9例表现为边界清楚单发类圆形肿块影,1例表现为双肺散在粟粒状高密度结节影。7例病灶密度均匀,有浅分叶者4例,有细短毛刺者1例,胸膜凹陷者1例。CT增强扫描6例,3例见轻度以上强化。本组病例均未见空洞、钙化及胸腔积液。结论:肺类癌的常见影像学征象为:肺内单发边界清楚的类圆形肿块,增强扫描可有强化;空洞等继发征象较罕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胃憩室的MSCT表现及其误诊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胃镜和钡餐检查联合证实的11例胃憩室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观察胃憩室的部位、密度、大小,对其MSCT诊断结果和误诊原因进行探讨.结果 胃憩室的发生部位:胃窦小弯侧1例,胃底10例,后者又包括左侧肾上腺区3例,胰腺尾部1例,靠近贲门2例,胃底大弯侧3例,胃底小弯侧1例.胃憩室的密度:囊性密度3例,液气囊1例,内容物密度6例,另1例做了多种对比剂检查,既有高密度混杂对比剂密度,又有液气囊密度.胃憩室的大小:6例在1~2 cm之间,长径大于2cm者3例,短径小于1cm者2例.11例胃憩室的MSCT诊断中,误诊左侧肾上腺肿瘤2例;误诊胰腺占位1例;漏诊和提示诊断各4例.结论 提高有关胃憩室相关知识的认识,有助于MSCT对其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3.
支气管类癌的CT表现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总结支气管类癌的CT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经病理证实的支气管类癌的临床和CT检查结果。结果 全组25例中典型类癌17例,不典型类癌8例。中心型17例,其中起源于叶支气管8例,段支气管7例,主支气管2例;周围型8例。中心型类癌较小,直径0.5-3.2cm(平均1.9cm),边缘光滑,1例见瘤内钙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胃类癌的动态增强CT表现与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类癌10例,其中典型类癌6例,非典型类癌4例。10例均行平扫及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分析其CT及病理特征,并对部分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0例胃类癌病灶主体全部位于胃底贲门(6例)或胃窦(4例),且以胃后壁或小弯侧者居多(8例)。CT平扫肿瘤多(9例)表现为突入胃腔且密度较均匀的软组织肿块;病灶长径在2.5~6.0 cm之间。3例发生胃周淋巴结转移;3例突破浆膜层出现胃外浸润。CT动态增强扫描肿瘤呈中、重度强化,三期平均CT值分别为64.30 HU、74.30 HU、73.63 HU。结论胃类癌CT表现具有一定特点。CT动态增强扫描对此疾病的定量评估具有重要价值,对鉴别诊断亦有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15.
Preoperative diagnosis of hepatic abscess due to foreign bodies penetrating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is uncommon with conventional imaging methods. This report describes and illustrates a case of hepatic abscess secondary to a fishbone penetrating the gastric antrum wall which was diagnosed preoperatively by CT and confirmed at surgery. The value of CT in the preoperative diagnosis of cases of this kind is emphasized.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2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CT及临床资料。结果:42例胃肠道间质瘤中,发生于胃26例,小肠12例,乙状结肠及直肠各1例,肠系膜2例。肿块横径1.2~22.0cm,呈类圆形或分叶状,多向消化道腔外生长。平扫密度均匀8例,均匀强化,平扫密度不均匀34例,呈不均匀强化,其中1例见点状钙化。CT检出肝脏转移1例,椎体及肾脏累及1例,前列腺受累1例,输尿管受累1例。本组病例术前诊断准确率为93.9%(39/42)。误诊为腹腔占位1例,后腹膜肿瘤1例,胃癌1例。结论:多层螺旋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能较清晰地显示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内部特征,以及与胃肠道的关系,并了解周围组织浸润情况,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数字胃肠造影和螺旋CT在胃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具有完整胃部检查病例48例,其中造影检查48例,CT检查40例,所得结果均经临床手术和胃镜病理证实,并对两种检查结果和影像学特点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胃肠造影诊断胃癌48例,诊断准确率为92%(44/48),CT诊断胃癌36例,诊断准确率为90%(36/40)。胃癌的造影特征:以不规则龛影为主29例,以充盈缺损为主20例,沿黏膜面浸润并结节样隆起9例,胃小区模糊、破坏17例,胃腔狭窄8例,蠕动异常22例,幽门不全梗阻4例。CT检查特征为:胃壁不规则增厚31例,胃腔内、外不规则肿块9例,黏膜表面凹凸不平7例,胃腔狭窄5例,胃周、胰头周围淋巴结及远处脏器转移20例。结论在胃癌诊断中,数字胃肠造影和螺旋CT各具优势,应相互补充,若两者联合应用可扩大胃癌诊断范围,为临床术前分期、选择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有价值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CT在子宫内膜癌诊断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评价CT对子宫内膜癌各期的诊断价值,讨论子宫CT扫描的技术问题。材料与方法 8例子宫内膜癌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且手术前1周内行CT扫描,其中4例加作增强扫描。它们的临床分期是Ⅰa期2例,Ⅰb期3例,Ⅲ期1例,Ⅳ期2例。CT测量子宫内膜增厚材料;生育期妇女子宫内膜厚度>10mm,绝经后>5mm;子宫体增大标准:前后径>50mm。结果 Ⅰa期2例CT全部诊断正确(2/2);Ⅰb期3例中,1例CT诊断正确(1/3),1例因子宫内膜厚度和子宫体前后先径均正常,和1例因诊断时没有考虑子宫内膜增厚的指标,CT均诊断为未见异常(2/3)。Ⅲ期1例CT诊断正确(1/1);Ⅳ期2例中,1例CT诊断正确(1/2),另1例因没有充分认识子宫内膜增厚的意义,CT误诊为附件结核、大量腹水。结论 CT可以对子宫内膜癌作出比较理想的评价,保持膀胱的过渡充盈,保证子宫处于直立位置,以及子宫增强CT扫描均有助于提高CT对子宫内膜诊断的确定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胃肠道类癌的临床表现,内镜、病理特点及治疗选择,以提高胃肠道类癌的诊疗水平.方法 解放军总医院2007年1月-2011年3月经内镜检出并经病理证实的类癌患者79例,对其临床表现、内镜下表现、病理诊断、治疗方法、有无转移及治疗效果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本组79例胃肠道类癌患者中,胃类癌占12.7%(10/79),十二指肠类癌占11.4%(9/79),乙状结肠类癌占1.3%(1/79),直肠类癌占74.6%(59/79),均无典型临床表现.内镜下表现为息肉样或黏膜下隆起性肿物.本组31例经活组织检查确诊,48例经术后病理确诊.41例行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嗜铬粒蛋白A(CgA)、突触素(Syn)、CD56阳性率较高,分别为34.1%、100.0%和80.5%.本组患者62例行内镜下治疗且治愈.本组患者类癌转移率较低,为7.6%(6/79).结论 类癌早期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胃肠镜检查及病理是发现、诊断类癌的重要手段.治疗方式的选择可依据肿瘤大小、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而定.符合内镜下治疗标准的病例,应首选内镜下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