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检查对老年脑梗死患者粥样硬化斑块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分析我院112例老年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设为脑梗死组,同期将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96例正常者临床资料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测,比较两组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不同斑块类型构成的差异,并分析其颈动脉血流指标及hs-CRP情况。结果脑梗死组患者斑块检出率为83.0%高于对照组28.1%,软斑检出率为59.5%高于对照组22.6%,硬斑检出率为3.4%低于对照组19.4%,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脑梗死组收缩期峰值流速低于对照组,而阻力指数、动脉内-中膜厚度、搏动指数高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脑梗死组hs-CRP水平高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查对老年脑梗死患者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较高,早期诊断软斑等不稳定斑块有利于脑梗死预防和治疗,值得临床选择。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彩超在评价老年糖尿病患者中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情况的价值。方法 彩超检查61例老年糖尿病患者的颈动脉直径,测量内径及内一中膜厚度(IMT),测量有关血流参数,观察有无斑块,判断斑块性质,并将检查结果与61例老年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糖尿病组61例中的54例(88.52%)有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粥样硬化,其中不稳定斑块29例(47.54%),对照组61例中颈动脉粥样硬化11例(18.33%),其中,不稳定斑块3例(4.91%),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 糖尿病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远高于正常人群,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老年糖尿病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情况及选择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D-二聚体浓度变化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3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及粥样硬化斑块性质;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D-二聚体的浓度,并加以分析评价。结果:不稳定斑块组D-二聚体浓度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及无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稳定斑块组D-二聚体浓度明显高于无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D-二聚体的浓度变化具有相关性,为及时采取防治措施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应用高频超声观察冠心病(cAD)患者,经阿托伐他汀治疗后对颈动脉内-中膜(IMT)的改善作用。方法:经冠脉造影(cAG)确诊为CAD并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59例,利用高频超声血管技术检测阿托伐他汀对CAD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最厚处和最薄处IMT。结果:阿托伐他汀组治疗2年后,冠心病患者颈动脉IMT最厚处和最薄处与治疗前相比均无显著性改变(P〉0.05);常规治疗组治疗2年后,颈动脉IMT最厚处与治疗前相比无显著性改变(P〉0.05),IMT最薄处显著增厚(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具有稳定斑块、延缓粥样硬化斑块进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超声对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相关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相关因素。方法:使用颈部血管超声检查方法,分别检测颈部血管8个位点的血管内径、内膜-中膜厚度(IMT),并对IMT、IMTarea、MIMT、斑块积分、超声声像分型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IMT、IMTarea、MIMT、血管内径、斑块积分、颈动脉管腔狭窄程度与斑块稳定性密切相关。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查可作为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6.
黄建新  王岩  刘爱琴  封淑文  杜巧 《武警医学》2008,19(11):978-981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探头观察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形成的诊断价值.方法 使用高频超声对68例高血压患者,观察其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有无斑块形成的情况,并检查48例健康体检为对照组.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测有无粥样硬化将研究对象分为研究阳性组,研究阴性组,对照阳性组,对照阴性组.结果 研究阳性组共42例,占研究组61.8%,研究阴性组26例,占研究组38.2%,对照组阳性组13例,占对照组27.1%,对照阴性组37例,占对照组72.9%.研究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本组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径明显增宽,血流速度明显减低,导致最大剪切力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内中膜厚度增加与颈动脉粥样硬块密切相关,高血压患者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对动脉硬化的发生及进展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自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青海福利慈善医院收治的50例脑梗死患者纳入梗死组,另选同期健康体检者50名纳入对照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两组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颈动脉狭窄、左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各段动脉的峰值流速(PSV)、舒末流速(EDV)及阻力指数(RI)的变化情况。结果梗死组和对照组的斑块检出率分别为68%和3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类型主要为软斑和混合斑,对照组主要以硬斑多见。梗死组颈动脉狭窄共33例,其中,轻度狭窄20例、中度狭窄10例、重度狭窄3例;对照组颈动脉狭窄共10例,其中,轻度狭窄9例,中度狭窄1例。梗死组左侧、右侧的IMT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组的血流参数PSV、EDV、RI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可以直接显示其血管内膜厚度、粥样斑块的类型、管腔狭窄程度等,为脑梗死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彩超检测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与急性前循环脑梗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急性前循环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具有典型前循环脑梗死临床表现并经CT或MRI证实为脑梗死的患者136例颈动脉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与对照组50例同年龄组非脑梗死患者相比较。结果136例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中107例(78.7%)检出颈动脉硬化斑块,而对照组检出颈动脉硬化斑块者仅12例(24%)。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前循环脑梗死密切相关,超声能够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对预防前循环脑梗死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动态检测颈动脉内中膜(intima-mediathictmess,IMT)及斑块变化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99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干预治疗前后颈动脉IMT及斑块变化,并与对照组比较分析。结果:缺血性脑血管病组IMT明显高于对照组;随年龄增长,IMT有增厚趋势;斑块(尤其多发斑块)发生率、软斑和混合斑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叉处(bifurcation,BIF)斑块发生率明显增高;IMT〉1.0mm合并低密度脂蛋白(the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增高者经临床干预治疗后IMT明显降低,部分斑块消退。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可早期发现并动态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rtery athemsclemsis,CAS)的发生发展过程,并能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早期干预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超声检测到的颈动脉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超声检查的120例脑梗死患者和同期住院的120例非脑梗死患者,对2组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检出率、斑块特性及分布情况、颈动脉狭窄率等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脑梗死组内-中膜局限性增厚检出率显著高于非梗死组(90.8%vs.61.7%,P0.001);脑梗死组颈动脉硬化斑块检出率高于非脑梗死组(68.3%vs.56.7%,P0.05);脑梗死组颈动脉管腔狭窄率≥50%的患者高于非脑梗死组(89.2%vs.35.0%,P0.001)。脑梗死组斑块以软斑为主,非脑梗死组以硬斑为主;脑梗死组软斑检出率高于非脑梗死组(58.5%vs.36.8%,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超声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对预测脑梗死的发生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颈动脉结构、功能的改变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选择脑梗死患者56例及正常人50例,测量颈动脉内-中膜(IMT)厚度、颈总动脉舒张期和收缩期的内径,并计算反映颈动脉功能的颈动脉扩张性和僵硬度指数。结果:脑梗死患者比健康老年人斑块数目及低回声斑块检出率增加,平均IMT增厚(P<0.05),收缩期内径和舒张期内径增大(P<0.05)。脑梗死患者动脉扩张性明显降低于对照组(P<0.001),僵硬度指数明显增加(P<0.001)。结论:IMT厚度、颈动脉斑块可反映颈动脉结构与功能的改变,颈动脉僵硬度增加和扩张性降低可能是脑卒中早期的预报因子。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脑梗塞患者认知功能障碍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的相关性,探讨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为该类疾病的干预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05年9月至2008年9月我院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158例,其中62例伴认知功能障碍者作为实验组,选取同期年龄、性别与之相匹配的不伴认知功能障碍者96例为对照组。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检测患者的认知功能。结果实验组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明显大于对照组,且随着IMT分级增加,MMSE得分降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越厚,则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风险越高(相关系数r=0.47,P〈0.01),且IMT≥0.80mm组患认知功能障碍的风险是IMT≤0.60mm组的1.68倍(OR=1.68)。结论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可以作为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的认知功能的敏感指标。针对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应严密监测IMT,以防止或减轻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认知功能的损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慢性。肾脏病(CKD)患者血清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水平与微炎症及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根据K/DOQI指南选取70例CKD3-5期患者为CKD组,并依据彩超结果将其分为IMT增厚组(1组)与IMT正常组(2组),15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记录所有入选者的年龄、性别、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脂、肾功能等指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MIF水平,高频超声测定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结果与对照组比较,CKD患者血清MIF、hs—CRP明显升高,颈动脉IMT明显增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CKD患者各期比较,MIF、hs—CRP、IM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组患者血清MIF、hs—CRP水平较2组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因素相关性分析显示CKD患者血清MIF水平与hs—CRP、颈动脉IMT呈正相关(P〈0.01),与GFR呈负相关(P〈0.01)。结论CKD患者血清MIF水平明显升高,且MIF与hs—CRP、颈动脉IMT正相关,MIF可能在CKD患者微炎症及AS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ey)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AS)的关系。方法选择2010年2月--2012年2月住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100例(观察组)及健康体检者100例(对照组),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利用血流灰阶显像(BFI)技术及彩色多普勒显像(CDFI)技术,观察颈动脉内一中膜厚度(IMT)、斑块的有无。同时抽外周静脉血查Hcy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血浆Hey水平较对照组高,AS程度重,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运用BFI技术检测斑块阳性率较CDFI技术高,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Hcy水平与AS呈正相关,检测血浆Hey水平有助于As的早期诊断和干预。BFI技术是评估As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超声检测评价成人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AS)与颈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176例成人SAS患者与40名健康对照组的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管腔狭窄等指标。结果①SAS组患者IMT较对照组显著增厚[(1.30&#177;0.27)mm>(1.05&#177;0.21)mm,P<0.05];②SAS组检测出粥样硬化斑块形成62例(35.2%)、管腔狭窄47例(26.7%);对照组分别为5例及4例(12.5%、1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IMT与夜间最低血氧(LSaO2)呈正相关(r=0.46,P<0.05),与AHI无明显相关。结论颈动脉超声能较好评价SAS血管病变。夜间缺氧会增加SAS患者颈动脉病变发生率及程度。  相似文献   

16.
何翠玲 《医学影像学杂志》2011,21(12):1826-1828
目的:探讨Ⅱ型糖尿病患者五年来不同血浆脂蛋白(α)水平〔Lp(α)〕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相关性。方法:收集96例Ⅱ型糖尿病患者的资料,按五年前的Lp(α)水平分为两组,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比较不同Lp(α)水平的患者IMT的差别。结果:①统计分析表明,虽然两组患者IMT无显著差异(P>0.05),但五年后,IMT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较高Lp(α)水平的糖尿病患者的IMT比较低Lp(α)水平患者的IMT增长速度快;②糖尿病颈动脉超声检查能显示颈动脉血管内膜增厚、粗糙、管壁的回声不均匀、管腔内单发或多发斑块的形成及管腔不同程度的狭窄与闭塞。结论:糖尿病患者的Lp(α)水平是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其与IMT相关性强,Lp(α)的检测与颈动脉超声检查对早期诊断、预防及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联合颈动脉斑块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方法将140例观察对象分为对照组30例、稳定型心绞痛组(SA组)4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7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组)50例和急性心肌梗死组(AMI组)20例],所有患者均行体表颈动脉超声检查(包括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情况)、冠脉造影和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比较3组患者颈动脉斑块情况、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及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冠心病组患者颈动脉斑块发生率较高;ACS组hs—CRP水平明显高于SAP组和对照组。结论hs—CRP水平有助于冠状动脉内不稳定斑块的预测;颈动脉斑块有助于冠脉斑块的预测.颈动脉斑块联合hs—CRP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有一定的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并评价瘦蛋白受体(LEPR)基因多态性与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本院心内科自2011年4月—2013年6月期间共收治同期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的患者306例,将其作为观察组,同时将我院门诊参加体检的124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类多态基因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危险因素之间的关联。结果对照组双侧颈总动脉(CCA)、颈动脉分叉处(BIF)及平均颈动脉(CBI)的IMT值均明显低于观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ln223Arg与ICA值和CBI值之间具有密切的相关性,其中G基因型的携带者(GG)的IMT值较低,而A基因型的携带者(AA+AG)的IMT值较高。Lys109Arg与IMT值具有密切的相关性,GG基因型受检者显示出更低的BIF与CBI。结论 LEPR基因多态性(Gln223Arg和Lys109Arg)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以及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