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数字化体层融合技术(DTS)在茎突过长(ESP)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Sonialvision Sati-re II摄影系统对30例茎突综合征患者及20例正常志愿者进行正位体层摄影,经工作站后重建处理后,测量茎突长度。结果 DTS技术可清晰显示茎突形态,ESP患者患侧茎突平均长度为(37.9±3.7) mm ,正常茎突平均长度为(22.3±2.2)mm ,二者间有显著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 DTS技术可清晰显示并测量茎突长度,由于价格低、辐射剂量明显小于CT ,可作为茎突综合征诊断的首选影像检查技术。  相似文献   

2.
_目的:通过与普通泌尿系平片(KUB)的对照,探讨数字化体层融合技术(DTS)在泌尿系结石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73例临床疑诊泌尿系结石患者,均行 KUB 摄片和 DTS 成像,检查结果经手术证实。对 KUB 与 DTS 成像诊断泌尿系结石的敏感度、特异度进行比较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61例疑诊患者被证实为泌尿系结石,余12例正常。KUB确诊32例,DTS 成像确诊55例。KUB、DTS 成像诊断敏感度分别为52.5.0%(32/61)、90.2%(55/61),特异度分别为66.7%(8/12)、83.3%(10/12)。统计学分析显示,KUB、DTS 成像术前诊断泌尿系结石与手术金标准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符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195,P 值=0.001)。结论:DTS 成像技术可显著提高泌尿系结石的定性诊断符合率,可作为诊断该病的常规影像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3.
16层螺旋CT在茎突测量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在茎突测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20例受检者进行16层螺旋CT扫描,在工作站上用VR,MIP及MPR法测量茎突长度、内倾角,并直接测量前倾角及通过测量茎突与颧弓夹角间接测量前倾角。结果VR图像上可以准确测量茎突前倾角(22.56±2.32°),并间接测得前倾角23.11±2.56°,内倾角为21.89±4.82°。VR,MIP2D工具及3D工具均可测量茎突长度,2D工具与3D工具测量结果有显著差异。MPR图像测得茎突长度为22.98±2.83cm。VR及MIP3D工具与MPR测得茎突长度无显著性差异。结论16层螺旋CT扫描可以准确测量茎突长度及倾斜角度,测量茎突长度以VR3D工具最为实用,而间接法测量茎突前倾角更为简便。  相似文献   

4.
X线数字断层融合技术在茎突综合征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X线数字断层融合技术在茎突测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用数字X线机和多层螺旋CT分别进行断层摄影和CT扫描检查30例茎突综合征患者。在各自的后处理工作站上重建调整检查图像,测量两种检查方法下同一个体茎突正侧位长度和角度。结果两种方法检查茎突长度和方位角均显示清晰。数据显示,用数字X线断层与CT检查茎突正位上测得的长度、内倾角和侧位上测得的前倾角,两者无显著差异(P〉0.1);侧位断层图像上测量茎突的长度明显小于CT的测量值,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X线数字断层融合技术测量茎突长度应以正位为准。用X线数字断层融合技术测量茎突基本上可达到CT测量的标准,而且该技术操作简单,辐射量小,相对经济,应成为茎突综合征患者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X线数字化断层融合(DTS)成像在冈上肌出口位的肩峰下撞击综合征(SIS)中的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20年1月于巴彦淖尔市医院因肩关节不适就诊,且经临床查体、MRI检查确诊的93例SIS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资料,其中男性56例、女性37例,年龄30~77(55.4±8.2)岁。所有患者均在MRI检查后 7 d 内,为明确是否有行肩峰成形术或肩袖重建术的必要而行X线数字化摄影(DR)和DTS成像检查。3种影像学检查方法测量的肩峰形态差异的比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肩-肱距离(AHI)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最小显著差异法(LSD)-t检验。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3种影像学检查方法测量的AHI的曲线下面积(AUC)、灵敏度和特异度,AUC的比较采用Z检验。 结果 MRI、DR、DTS 3 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对 SIS患者肩峰形态检查结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84,P>0.05)。MRI、DR、DTS 3种影像学检查方法测量SIS患者AHI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37±1.21) mm对(8.91±1.50) mm对(8.66±1.25) mm,F=3.84,P<0.05],两两比较结果显示,MRI与DR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9,P<0.05),而MRI与DTS、DR与DTS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60、1.24,均P>0.05)。MRI、DTS、DR诊断AHI的灵敏度分别为 96.35%、96.36%、86.79%,特异度分别为72.44%、58.28%、54.73%,AUC分别为0.906、0.808、0.677,95%CI分别为0.839~0.951、0.727~0.874、0.586~0.760,三者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01,P<0.05)。 结论 冈上肌出口位DTS是确诊SIS相对经济、实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作为肩部不适患者的一种普查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螺旋CT及3D成像在茎突过长综合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9列临床触诊可疑茎突过长者均行Siemens16层螺旋CT横断位螺旋扫描,用MPR、SSD、VRT进行成像。结果:全部病例中有8例显示茎突过长,其中有7例为单侧过长,1例为双侧过长,1例为正常。讨论:螺旋CT及3D成像技术对茎突过长的全貌显示好,可清楚观察茎突过长的立体解剖及其与临近的关系。并可直接精确地测量茎突长度和角度有利干临床手术方案的制定及手术入路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多层螺旋CT茎突测量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茎突测量方法。方法:对50例患者进行16层螺旋CT扫描,在工作站上用SSD、VR、MIP、MPR及CPR法测量茎突长度,在SSD、VR、MIP上分别使用3D工具及2D工具测量。测量茎突前倾角及内倾角分别使用SSD、VR、MIP测量。结果:使用MPR、CPR法及SSD、VR、MIP 2D及3D工具均可以测量茎突长度。VR、MIP、SSD 2D及3D工具测量结果无显著性差异,与MPR比较亦无明显差异。CPR测量值较MPR测量值大,差异显著。SSD、VR、M/P图像上可以准确测量茎突前倾角、内倾角,2D及3D工具测量结果有较大差异。结论:多层螺旋CT扫描可以准确测量茎突长度及倾斜角度,测量茎突长度MPR、SSD、VR、MIP均较准确;测量茎突倾斜角度以VR 2D工具更准确简便。VR操作简便快捷,且图像直观符合临床习惯,应成为常规应用。  相似文献   

8.
螺旋CT三维重建SSD和多平面重建MPR对成人茎突测量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螺旋CT三维表面遮盖法重建SSD和多平面重建MPR技术在对成人茎突测量中各种参数、方法的选择和应用价值。方法 对 3 6例临床疑为茎突综合征的患者进行螺旋CT扫描 ,并进行三维SSD和MPR等图像后处理 ,然后对图像进行测量 ,测得茎突的长度和偏斜角 ,并与X线平片和常规冠状位CT图像进行比较。结果 本组 3 6例中 ,MPR图像测得茎突长度超过 3 0mm者 3 3例 ( 91.6% ) ;SSD图像测得茎突向内偏斜角 >2 5°者 2 9例 ( 85 .5 % ) ,向前偏斜角 >2 5°者 2 6例( 72 .2 % )。结论 螺旋CT三维SSD图像测量成人茎突偏斜角非常方便 ,但SSD图像不能测量茎突长度 ,而MPR重建图像测量茎突长度却很容易 ,两者互补 ,更显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128层螺旋CT在茎突综合征术前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0例(100侧)正常成人(对照组)和48例(96侧)经手术证实的茎突综合征患者(SPS组)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并对两组患者的茎突长度和倾角分布的差异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对照组中,茎突过长(长度〉30mm)8侧(8%),前倾角过大(角度〉25°)2侧(2%),内倾角过大(角度〉25°)4侧(4%);而SPS组中,茎突过长56侧(58.3%),前倾角过大14侧(14.6%),内倾角过大18侧(18.8%),茎突过长伴倾角异常10侧(10.4%)。经统计学分析,SPS组的茎突过长及倾角过大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茎突综合征在影像学上主要表现为茎突过长和(或)倾角过大,128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能为临床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在茎突综合征术前诊断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对茎突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方法:利用美国卡瓦公司的CBCT对55例患者行颞骨茎突部扫描,用三维重建和MPR技术测量茎突长度。结果:55例共110侧的茎突均清晰显示,大于2.5cm的茎突43例58侧,其中25例行手术切除,术后对比实际长度与测量长度最大误差0.2cm。结论:CBCT用于茎突检查简单方便,能够清晰显示茎突的形态及长度,是临床诊断茎突综合征准确、理想的检查方法,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吴越  梁长虹  杨本强  关长群   《放射学实践》2010,25(4):393-39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超声心动图以及心血管造影三种影像学方法在先天性心脏病复杂畸形诊断中的优选应用。方法:对50例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复杂畸形的患者术前均行多层螺旋CT、超声心动图以及心血管造影检查,检查后行心脏外科手术治疗,以手术后所得到的诊断结果为对照,并计算其诊断的准确率。将三种检查方法所得到的诊断准确率分别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手术证实畸形共149处,其中心内畸形66处,心外畸形83处。多层螺旋CT(MSCT)、超声心动图(UCG)和心血管造影(CAG)对心内畸形诊断的准确率分别为97.0%、100%和98.5%,三者诊断准确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χ^2.098,P〉0.05);MSCT、UCG和CAG对心外畸形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2.8%、78.3%和97.6%,MSCT和CAG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UCG(χ^21.58,P〈0.01和χ^2.08,P〈0.05),MSCT与CAG之间诊断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χ^2.37,P〉0.05)。MSCT与UCG联合可提高诊断准确率至98.7%。结论:MSCT在心外血管结构的显示上较UCG有优势,而UCG对心内结构的评价更准确;MSCT与UCG的联合应用可提高小儿先天性心脏病诊断准确率;但对显示体-肺侧支,肺血管特别是外围血管的发育,测量心脏及大动脉内压力等,目前仍需依靠有创性的心血管造影。  相似文献   

12.
目的:获取成人颞骨亚毫米薄层断面数据,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薄层断层解剖学依据。方法:选择成年尸体头部3例(颞骨6侧),先使用多层螺旋CT进行颞骨的各向同性扫描,多向MPR技术重建CT图像;后运用冷冻数控铣削技术制成层厚为0.1 mm的颞骨连续横断面图像,最后对二者进行对照观察。结果:同一标本的多层螺旋CT MPR图像与断面图像均能清晰显示耳颞部微细解剖结构,且二者解剖结构具有良好的一一对应关系。结论:①冷冻数控铣削技术是进行颞骨薄层断层解剖学研究的满意方法。②多层螺旋CT的各向同性扫描技术使断层标本与影像解剖的图像完全匹配成为可能。③本研究提供了一组成人颞骨0.1 mm层厚的薄层断面解剖学资料,将成人颞骨的断层解剖学研究推向了0.1 mm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MSCT、MRI和SPECT对中华小型猪心肌微循环障碍的显示效果。方法:中华小型猪8只,全部雄性,体重(22.8±0.9)kg。实验猪接受MSCT扫描1次后1周内于前降支中远段注射105直径约100um微球,术后27天行SPECT,28天行造影、MSCT和MRI检查各1次,最后处死动物送病理检查。结果:4只实验猪死亡,其余4只完成所有检查。病理染色未均见梗死。术前与术后28天MSCT扫描测量每搏输出量、收缩末期容积、舒张末期容积和射血分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与术后28天的MSCT扫描测量左室前壁、左室侧壁及室间隔的平均CT值在动脉期、延迟1、3、5和10min自身对照均没有统计学差异。术后28天的左室前壁、左室侧壁及室间隔在MSCT动脉期均未见异常灌注减低区域,延迟扫描也未出现强化;MRI均未见异常灌注减低区域,延迟扫描也未见强化;SPECT扫描示上述区域均未见明显灌注减低区域。结论:MSCT、MRI和SPECT对于没有明显病理染色的梗死区域及心功能变化的微循环障碍显示是受限的。  相似文献   

14.
田志辉  王琦  时高峰  杜煜   《放射学实践》2012,27(4):417-420
目的:对比研究双能CT和多排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肾囊肿CT值的变化,观察肾囊肿假性强化现象。方法:43例肾囊肿患者(46个肾囊肿)纳入本次研究,均采用CT多期增强扫描,所有病灶均被诊断为单纯肾囊肿(BosniakⅠ型)。患者行常规平扫后,经肘静脉团注非离子型对比剂,分别采集25s皮质期、70s皮髓质期及120s均衡期图像。23位患者的26个囊肿采用GE MDCT腹部多期扫描,20位患者的20个囊肿采用Siemens双能CT腹部多期扫描。结果:46个肾囊肿中直径最小5mm,最大57mm。双能CT检出20例肾囊肿,6例出现假性强化,MDCT检出26例肾囊肿,13例出现假性强化,双能CT和MDCT的假性强化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7)。双能CT扫描增强前后囊肿的CT值最大相差(8.74±7.09)HU;MDCT扫描增强前后囊肿的CT值最大相差(11.64±7.37)HU。直径<1cm的囊肿在重建层厚5mm时假性强化的概率明显高于重建层厚1mm时假性强化的概率。结论:肾囊肿假性强化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部分容积效应和硬射线效应是其中的两个重要因素。另外,MDCT机型、病变大小、肾脏背景浓度及肾囊肿位置都是影响囊肿CT值测量的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容积重建技术在颅骨缺损患者中的使用技巧和计算机个性化设计钛网在临床的应用。方法30例颅骨缺损患者行螺旋CT扫描,数据传至工作站行三维重建,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和制造技术(CAM)进行个性化的颅骨缺损修复体的预制,并应用于临床。结果根据CT数据制作的三维模型能精确地显示颅骨缺损区域的结构,修复体嵌合满意,术后无并发症。结论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颅骨缺损修复术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