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笔者自1984年至1991年以健脾益肾凉血为主治疗40例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疗效尚满意。40例中男26例,女14例。年龄9个月~12岁,病程4个月至3a。40例均经骨髓穿刺确诊,并符合1986年全国小儿血液病专题座谈会制定的标准血小板50×10~9~70×10~9/L 9例,25×10~9~49×10~9/L 19例,<25×10~9/L 12例,出血时间均超过5min。治疗组40例服中药前均用强的松治疗,但疗效欠佳,在用中药后强的松撤减,基本方剂为炙黄芪15g,龙眼肉、元参、山药、太子参、生地各10g,黄柏6g,阳胶(化)6g,旱莲草、女贞子各12g,  相似文献   

2.
近年我们共收治乙型肝炎并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8例,其中男12例,女6例,年龄5~9岁。诊断依据:1.与肝炎同时或肝炎后2个月以内出现出血倾向。2.肝脏在右肋缘下1cm以上。3.血小板<100×10~9/L。4.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阳性。5.血小板减少前2个月以内无其他病毒感染史。发热9例,鼻衄10例,尿血7例,皮肤紫癜18例,肝大18例,血小板(10~70)×10~9/L,出血时  相似文献   

3.
我科于1988~1991年应用丙种球蛋白辅助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取得一定疗效。现报告如下。39例ITP患儿入院时血小板计数均在50×10~9/L以下,具有典型ITP骨髓象,其中急性型37例,复发型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8例(男12例,女6例,平均年龄4.7岁),其中中度6例(血小板≤50×10~9/L~25×10~9/L),重度7例(血小板<25×10~9/L~10  相似文献   

4.
为进一步探讨小儿急性白血病发病情况及治疗效果,现将我科1981年~1990年收治的135例报告如下。男80例,女55例。年龄28天~14岁。发热78.9%,贫血91.7%,出血60%,肝和(或)脾肿大85.2%,淋巴结肿大71.9%。轻度贫血8.9%,中度25.2%,重度58.5%,极重度7.4%;白细胞≤25×10~9/L(65.2%),>25×10~9/L34.8%;血小板<100×10~9/L71.9%,≥100×10~9/L28.1%;ALL62.3%,ANAA37.7%,其中M_1 5例,M_2 9例,M_3 15  相似文献   

5.
例1,男,7月,间断不规则发热,面黄2月。入院时全身呈衰竭貌。血红蛋白36g/L,红细胞1.0×10~(12)/L,白细胞0.6×10~9/L,血小板60×10~9/L,经骨髓检查确诊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入院  相似文献   

6.
两年来我科采用血浆、激索、左旋咪唑联合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32例,取得较好疗效。32例中男16例,女16例。~3岁18例,~6岁6例,~9岁2例,~12岁6例。病史3月~8a。入院时皮肤有出血点、出血斑30例,鼻衄6例。血小板计数20×10~9/L~50×10~9/L。均给予地塞米松3~10mg静滴,7d后改为强地松lmg/(kg·d),输新鲜血浆,左旋咪唑2.5mg/(kg·d·次)  相似文献   

7.
例1,孪生兄,双卵双胎,1岁,因生后3个月经常发现头部、躯干、四肢淤斑、血肿入院,查体:神略萎,面色苍白,前额、躯干、下肢新鲜或陈旧淤斑、血肿多处,心肺无异常。腹平软,肝肋下1cm,脾未及。实验室检查:白细胞6.0×10~9/L,血红蛋白98g/L,血小板160×10~9/L。出血时间1min30s,凝血时间(试管法)18min,凝血酶  相似文献   

8.
本组病例年龄在1~14岁,凡白细胞计数<5.0×10~9/L;中性粒细胞≤1.5×10~9/L时为诊断标准。290例中,男157例,女133例。年龄1~5岁127例,5~10岁98例,10~14岁65例。290例患儿均有明确病因,其中上感165例,风疹56例,水痘、流行性腮腺炎各16例,白血病化疗后6例,再障、缺铁性贫血各4例,支气管炎4例,脾亢3例,肠炎、败血症、乙型肝炎、胃肠炎各2例,泌尿系感染、伤寒、肺结核、过敏性紫癜、风心病、支气管哮喘各1例。外周血肉细胞计数<5.0×10~9/L219例,占75.5%;<4.0×10~9/L36例,占12.4%;<3.0×10~9/L33例,占11.4%;<2.0×10~9/L2例,占0.7%。分类计数中绝大多数患儿中性粒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和减少。  相似文献   

9.
例1,,男,生后4h出现全身皮肤出血点,其母患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5d,经常有鼻衄、齿龈出血及皮肤淤斑,血小板波动在50×10~9/L~80×10~9/L。产前1d测血小板计数为50×10~9/L。体检:全身皮肤可见针尖大小较密集出血点,有淤斑,肝脾肋下未扪及。红细胞7.4×10~(12)/L,血红蛋白220g/L,白细胞32×10~9/L,中性粒细胞0.88,淋巴细胞0.12,血小板计数30×10~9/L。出血时间3min,凝血时间6min。给予输新鲜血小板、地塞米松等药物治疗,次日因颅内出血死亡。  相似文献   

10.
例1~2,二男一女,4月~15月,均以腹泻、面苍白为主诉入院。查体:发热2例,面苍白3例,浅表淋巴结肿大2例,皮肤斑丘疹及出血点1例,肝均大在2~9cm,脾肋下3~18cm,Hb50~100g/L,自胞细11~131×10~9/L,中性37~54%,淋巴10~30%,幼稚细胞14~39%,血小板32~80×10~9/L,网织红2例在0.2~3%。骨髓象均为粒系增生明显活跃,原始、早幼粒占7.5~8%2例。中,晚幼粒增生为主1例。化疗2例,予VP方案及6-MP治疗好转出院,余1例自动出院。  相似文献   

11.
我科自1987年7月~1990年6月对住院病例用长春新碱和地塞米松双冲击治疗急性重症和慢性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13例,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急性型11例,慢性型2例,男8例,女5例;年龄6个月~14岁,病程2周~2月,13例均有皮肤、粘膜淤斑淤点,部分伴有牙龈、鼻腔和消化道出血,颅内出血1例,肝肿大3例,脾肿大2例。血小板<25×10~9/L 7例,~50×10~9/L 4例,~80×10~9/2例,骨髓巨核细胞多数增多,血常规检查呈不同程度贫血。予长春新碱每次0.025mg/kg(不超过2mg),每周静注1次,  相似文献   

12.
婴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较年长儿与成人有许多不同之处,我科收治46例报告如下。 本文男30例,女16例。年龄43d~11月。入院时病程1/2d~64d。合并营养性贫血15例,佝偻病8例,维生素K缺乏3例。皮肤淤点淤斑46例,肝大33例,粘膜出血、脾大各20例,臀部血肿12例,大便带血5例,舌炎4例,鼻出血、黑便、咳嗽带血丝各2例。Hb(65~108)g/L,90g/L以下23例占50%。WBC(4.2~13.0)×10~9/  相似文献   

13.
重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简称S-ITP)是指血小板低于50×10~9/L,有明显出血症状和/或出血倾向者。我科自1988年试用大剂量地塞米松冲击治疗30例,按1986年杭州全国小儿血液病会议标准分类。急性型27型,慢性型3例。30例均有皮肤、粘膜淤点,淤斑,血小板20×10~9/L~50×10~9/L,  相似文献   

14.
患儿,女,2d,因生后2h发现皮肤出血点入院。其母自10岁始患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经治疗好转。查体:一般情况好,全身可见针尖大小的出血点,针眼周围有淤斑,脐部渗血,余无异常。血红蛋白140g/L,白细胞12.8×10~9/L,中性0.72,淋巴0.28,血小板38×10~9/L,出血时间5h,凝血时间5s;束臂试验阳性,血块退缩试验24h未退缩,凝血酶原时间14s(对照14s),凝血酶原消耗试验22s(对照30s)。入院后经输新鲜血、氢化考的松治疗,血小板升至130×10~9/L出院。诊断为新生儿免疫性  相似文献   

15.
维生素K依赖因子(简称VKDOF)缺乏系由于缺乏VitK使凝血因子Ⅱ、Ⅶ、Ⅸ、Ⅹ合成下降所致,本文统计34例,其中母乳喂养者26例,腹泻18例,应用广谱抗生素8例。临床主要表现为不同部位自发出血和进行性贫血,其中颅内出血占本组的1/4。实验室检查显示正色素性贫血,血红蛋白(60~92)g/L,血小板均>100×10~9/L,出血时间正  相似文献   

16.
例1,女,6岁,因重度贫血2月余,鼻衄5d入院。入院时Hb38g/L,RBC1.56×10~(12)/LWBC5.6×10~9/L,BPC160×10~9/L,血型为O型,骨髓除红系明显受抑制外,其余系统均无明显  相似文献   

17.
我科门诊对253例风疹患儿进行系统观察。其中4例于一周时四肢皮肤出现针尖样出血点而收住院。入院后血小板计数均在(20~50)×10~9/L,第2周(60~70)×10~9/L,4周时上升至>100×10~9/L,8周后达>150×10~9/L。2例查骨髓象呈增生旺盛,产板巨核细胞减少,未成熟颗粒型巨核细胞增多(全片62个);并查风疹抗体IgM、IgG均(+)。治疗  相似文献   

18.
我们于1992年10月~1997年10月采用脾动脉部分栓塞方法治疗小儿难治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12例,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男4例,女8例,男女之比为1:2;年龄8岁~14岁,平均年龄(11±2.06)岁。发病时间6个月~3年,平均(26.4±3.6)月。所有病例均首选肾上腺皮质激素≥1mg~2mg/(kg·d)治疗3个月无效或减量后复发。6例加用长春新硷2mg/(m~2·w)。5例于血小板<20×10~9/L时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80mg/(kg·d)×(2~3)次。暂时BPC上升,停药后1月下降至治疗前水平。BPC14~35×10~9/L,全部患  相似文献   

19.
患儿,女,2岁,首次注射乙肝疫苗后,次日颈部出现出血点,第3d遍及全身,查血小板23×10~9/L,收住儿科。查体:T37.6℃,R30次/min,P120次/min,全身皮肤粘膜出血点及淤斑,躯干部为著,心肺无异常,肝右肋下2cm,神经系统无殊,注射处无异常。入院查血小板18×10~9/L,骨髓报告为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给予强的松20mg/d口服2周,症状消失,第3周用地塞米松7.5mg加葡萄糖静点,14d为1疗程,2疗程后,血小板(140~180)×10~9/L,改口服巩固治疗,血小板  相似文献   

20.
儿童急性良性肌炎1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儿童急性良性肌炎为一较独特的综合征,现将1992年2月至1998年3月收住我科的18例分析如下。 临床资料 男11例,女7例;年龄最小2岁,最大12岁,平均6.5岁,其中2~3岁3例,~7岁8例,>7岁7例。病前17例有上呼吸道感染史(94.4%),伴发热12例,头痛5例,皮疹2例;18例均有行走困难、两小腿疼痛及腓肠肌压痛,3例伴双侧大腿肌疼痛;肌力正常10例,肌力稍减弱8例,肌张力均正常,腱反射均正常,均无感觉障碍,病理征均阴性。周围血白细胞计数3.4~4×10~9/L 3例,~10×10~9/L 13例,>10×10~9/L 2倒;8例测ASO,均<500U;8例测血沉均正常;5例查脑脊液均正常;心电图检查11例,8例正常,3例窦性心动过速;5例查脑电图均正常;血清酶谱检查18例,1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