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前列腺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测定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ABC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39例前列腺癌和10例前列腺增生症组织中微血管密度进行检测,结果发现前列腺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明显高于BPH;高分化前列腺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明显低于低分化和未分化前列腺癌;发生转移的前列腺癌中微血管密度明显于未转移的前列腺癌。 相似文献
2.
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前列腺癌(PCa)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和肿瘤微血管密度(MVD) ,探讨PCa组织中血管形成的机制 ,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 采用 1990~ 1994年病理证实的前列腺癌组织标本 38例。年龄 45~ 85岁 ,平均 6 8岁。病理类型 :高分化腺癌 10例 ,低分化腺癌 12例 ,未分化癌 16例。 1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组织标本取自非肿瘤患者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两步法 ,兔抗人VEGF多克隆抗体购自SantaCruz公司 ,鼠抗人VWF单克隆抗体购自Dako公司 ;二抗为Dako公司 (TheD… 相似文献
3.
胰腺癌微血管密度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胰腺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 (MVD)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表达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及形态半定量方法对 31例胰腺癌和 7例正常胰腺组织进行MVD记数和VEGF表达检测。结果 胰腺癌组织中MVD记数、VEGF表达率分别为 11.0 5± 4.6 2、83% ,明显高于癌旁组织 5 .40± 1.71、2 0 %和正常胰腺组 6 .19± 1.5 6、14% (P <0 .0 1) ;淋巴结转移组MVD记数 ,VEGF表达分别为 13.0 0± 4.45、2 .0 0± 0 .95 ,明显高于无转移组 9.46±4.15、1.0 5± 0 .17和正常胰腺组 6 .19± 1.5 6、0 .14± 0 .38(P <0 .0 1)。MVD与VEGF表达呈正相关 (r =0 .418,P >0 .0 5 )。结论 MVD、VEGF表达高低可作为判断胰腺癌淋巴结转移、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肝癌的微血管密度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研究肝癌组织连续切片中微血管密度(MVD)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 肝癌组织标本50例,采用抗人Ⅷ因子相关抗原、抗人VEGF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组织中微血管及VEGF阳性表达细胞。结果 50例肝癌组织中,VEGF表达阳性者28例,阳性率为56%。肝癌及癌旁正常肝组织MVD测定结果显示,VEGF阳性表达组明显谪于阴性表达组,其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肝 相似文献
5.
在西方许多国家前列腺癌是老年男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在我国已呈逐年增多的趋势,为此前列腺癌诊治已日益受到重视.作为一种实体肿瘤,前列腺癌的生长和转移依赖于肿瘤间质中血管的生成和血液供应. 相似文献
6.
新生血管的生成在肿瘤的生长、转移过程中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目前所知的最强的促血管生长因子之一。本研究旨在观察微血管密度(MV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胆管癌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腰椎间盘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目的 :观察并探讨腰椎间盘中内源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的表达分布规律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 1 6例胎儿期、8例生长期、1 2例成熟退变期和 42例突出椎间盘中VEGF的表达。结果 :胎儿椎间盘脊索细胞和纤维环外层血管内皮细胞出现阳性免疫染色 ,阳性率为 87 5 % ;生长期和成人期椎间盘未见阳性表达 ;退变突出组总阳性率为 83 3 %。VEGF表达主要出现于破裂型和游离型椎间盘突出 (P <0 0 1 ) ,其细胞来源主要是突出椎间盘组织中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髓核内的类软骨细胞及单核巨噬细胞。年龄与VEGF表达阳性率关系不大 (P >0 0 5)。病程超过 1年者VEGF阳性率明显低于 1年以内者 (P <0 0 5)。结论 :胎儿期和破裂型 (包括游离型 )突出椎间盘组织可产生内源性VEGF ,突出椎间盘中VEGF的阳性表达与病程、突出类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甲状腺癌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及其与微血管发生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采用抗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及CD3 4单克隆抗体检测甲状腺癌组织中VEGF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VD) ,并探讨VEGF与甲状腺癌微血管发生的关系以及临床意义。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 :收集自 1986~ 1999年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外科收治的经病理学检查确诊的甲状腺癌 48例(包括乳头状癌 2 7例 ,滤泡状癌 9例 ,髓样癌 12例 )及甲状腺腺瘤 5例 ,甲状腺癌中男 10例 ,女 38例 ,年龄 12~ 73岁。临床主要表现为颈部包块 ,少数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声音嘶哑和 /或吞咽困难。2 .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肿瘤组织中… 相似文献
9.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甲状腺癌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特异性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通过促进内皮细胞的增生,增加血管通透性,以诱导肿瘤血管及淋巴管生成,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研究表明,VEGF及其受体的表达与甲状腺癌的发生,淋巴结转移,预后密切相关,抑制VEGF及其受体的表达在甲状腺未分化癌及髓样癌的治疗中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肝外胆管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微血管密度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外胆管癌作为一种恶性程度较高的肿瘤,由于其解剖和生理特点,早期诊断和治疗均较困难,而且预后不良[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微血管密度(MVD)的过表达是多种肿瘤发生和发展的重要促进因素。我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研究肝外胆管癌VEGF和MVD的表达和意义。一、对象与方法1.研究对象:1986年6月~2000年12月住院并行手术切除、病理证实为胆管癌的病例40例及手术切除、病理证实为非肿瘤的病例10例。病例组40例,为胆管癌组,男26例,女14例,年龄33~72岁,平均53.6岁。此组根据国际抗癌协会的TNM分期标准分为期4例,期7例,期12例,期17例…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沙鼠肝泡球蚴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VD)-CD34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将60只健康的长爪沙鼠随机平均分为2组,即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沙鼠采用开腹肝穿刺法,每只鼠接种原头节悬混液0.1 m L,对照组以相同的方法接种等量的PBS。分别于接种后第20、40、60、80、100 d时每组各处死6只沙鼠,实验组分别取泡球蚴组织和泡球蚴周围肝组织,对照组取正常肝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各时间点沙鼠肝泡球蚴组织中MVD-CD34及VEGF的表达情况。结果感染泡球蚴沙鼠肝脏中均见大小不等的团块状囊泡组织,部分播散至腹腔。在感染的各时间点,泡球蚴组织中均可见到MVD-CD34和VEGF的表达,定位于肝泡球蚴组织外囊囊壁内皮细胞的细胞浆。在感染后第20 d、40 d、60 d、80 d和100 d时,泡球蚴组织中MVD分别为(9.83±3.87)/HP、(25.33±6.71)/HP、(34.50±5.50)/HP、(37.67±5.71)/HP和(44.67±4.93)/HP,与泡球蚴周围肝组织〔0/HP、(1.17±0.98)/HP、(3.50±1.38)/HP、(5.83±2.71)/HP、(8.83±2.48)/HP〕和正常肝组织(均为0)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点泡球蚴组织中VEGF免疫组织化学评分分别为(2.95±0.46)分、(3.90±0.68)分、(4.27±1.05)分、(5.33±0.95)分和(4.50±0.81)分,与泡球蚴周围肝组织〔(1.07±0.63)分、(1.38±0.75)分、(1.55±0.83)分、(1.67±0.47)分、(2.10±0.55)分〕和正常肝组织〔(1.02±0.83)分、(1.12±0.63)分、(1.26±0.26)分、(1.20±0.74)分、(1.21±0.28)分〕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生成可能是泡球蚴浸润性生长的机制之一,VEGF可能促进沙鼠肝泡球蚴组织血管新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74例乳腺癌、24例癌旁组织及18例正常乳腺组织中VEGF蛋白的表达情况,并计数微血管密度(MVD).结果:74例乳腺癌组织中VEGF阳性表达率为86.5%,明显高于癌旁组织(16.7%)及正常乳腺组织(11 1%)(P<0.01),VEGF表达与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相关,与MVD正相关(P<0.05),与患者年龄、雌激素及孕激素受体情况无关(P>0.05).结论:VEGF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可以作为判定乳腺癌恶性程度和预后的分子标记物. 相似文献
13.
肝细胞癌中内皮抑素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HCC)中内皮抑素和VEGF的表达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2000年1月至2005年4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集的46例HCC切除标本中内皮抑素和VEGF的表达,分析它们与HCC发生、发展的关系.采用随机资料t检验、配对t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LSD-t检验或Tamhane's-t检验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内皮抑素主要见于HCC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的细胞质.肿瘤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肝组织的平均光密度(MOD)分别为0.11±0.02、0.14-4±0.01、0.09±0.01,积分光密度(IOD)分别为(1.8±1.2)×10~4、(3.8±2.2)×10~4、(0.9±0.4)×10~4.肿瘤组织表达较癌旁组织弱,两者的MOD和IO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32,7.927,P<0.05).VEGF主要见于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的细胞质,肿瘤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肝组织的MOD分别为0.13±0.02、0.12±0.02、0.11±0.02,IOD分别为(5.4±3.1)×10~4、(3.9±2.5)×10~4、(3.0±3.0)×10~4,肿瘤组织表达较癌旁组织强,两者的MOD和IO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71,8.723,P<0.05).内皮抑素与术后复发时间呈正相关(r=0.669,P<0.05).VEGF不影响术后复发时间(t=0.892,P>0.05).结论 内皮抑素在肿瘤组织中表达增强,肿瘤组织表达较癌旁组织弱,与HCC预后有关,可作为HCC的预后判断指标.VEGF在肿瘤组织中表达增强,但无法作为HCC独立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14.
低氧诱导因子1α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观察低氧诱导因子1α(H IF-1α)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前列腺癌(PCa)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32例PCa患者,根据G leason评分,将≥7分者设为高G leason评分组(n=12),<7分者为低G leason评分组(n=20)。良性前列腺增生(BPH)16例,BPH伴高级别前列腺上皮内瘤(PIN)15例,正常前列腺组织(NP)12例。采用免疫组化染色CD34观察各组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VD)及H IF-1α、VEGF的表达情况。结果:PCa、PIN中H IF-1α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2.5%、60.0%,较BPH(6.3%)及NP(0)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a、PIN中VEGF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8.1%、73.3%,较BPH(18.7%)及NP(8.3%)高,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PCa的MVD为66.9±18.0,明显高于BPH(28.3±6.9)及NP(15.3±2.9)(P<0.05)。高G leason评分组H IF-1α、VEGF阳性率及MVD值均高于低G leason评分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H IF-1α及VEGF过表达是PCa形成的早期事件,与PCa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在胃癌中表达的意义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为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C (VEGF C)与胃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笔者应用免疫组织化学 (SP)方法测定胃癌及胃良性病变中VEGF C的表达。结果示胃癌组VEGF C阳性率为 60 .0 % ,胃良性病变组为 15 .0 % (P =0 .0 0 0 ) ;胃癌组中有淋巴结转移者为 68.97% ,无淋巴结转移者为 3 6.4% (P =0 .0 0 8) ;低分化者为 72 .7% ,高 中分化者为 44 .4% (P =0 .0 10 ) ;伴有远处转移者为10 0 .0 % ,不伴有远处转移者为 5 3 .6% (P =0 .0 2 ) ;pTNMI II期为 43 .8% ,III IV期为 70 .8%(P =0 .0 15 )。提示VEGF C表达与胃癌转移情况、分化程度及分期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乳腺疾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观察乳腺良恶性疾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状况以及与肿瘤大小、临床分期、血行转移、腋淋巴结转移等预后因素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组化LSAB法分析了7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30例良性乳腺病和7例癌旁组织中VEGF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乳癌组和癌旁组VEGF表达水平显著高于良性病组。有血行转移或淋巴结转移组VEGF表达水平高于无转移组,而在其他预后因素中分布无差异。结论 VEGF表达水平对判定乳腺疾病良恶性及乳癌血行转移或淋巴转移的可能性有一定的预示价值。 相似文献
17.
脑膜瘤复发与微血管密度、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脑膜瘤复发与微血管密度(MV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与其复发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MaxVisionTM法,分别检测复发组脑膜瘤33例和非复发组脑膜瘤26例的MVD和VEGF的表达,分析肿瘤复发与两者的关系.结果 非复发组与复发组脑膜瘤的MVD平均值分别为34.2923±17.2422、71.410±39.475,复发组明显高于非复发组(P<0.05);其中复发组脑膜瘤I级与Ⅱ、Ⅲ级的MVD平均值分别为54.7304±25.3080、109.780±39.642,Ⅱ、Ⅲ级的MVD平均值明显高于I级者(P<0.05).VEGF蛋白表达在复发组脑膜瘤I级的阳性率39.13%(9/23)高于非复发组的阳性率11.54%(3/26)(P<0.05).38例VEGF蛋白表达阴性的脑膜瘤中MVD平均值为37.9263±15.2300,21例VEGF蛋白表达阳性的脑膜瘤中MVD平均值为86.0286±28.7464,VEGF蛋白的表达与MVD平均值呈正相关(r=0.7888,P<0.05). 结论 VEGF和MVD联合检测可作为反映脑膜瘤临床病理特征的指标之一,两者高水平的表达提示复发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18.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在胆囊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我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C(VEGF C)在胆囊癌和慢性结石性胆囊炎中的表达 ,探讨其在胆囊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一、材料与方法1.资料 :1996~ 2 0 0 0年手术切除且经病理证实的胆囊腺癌患者 ,获随访资料者 5 2例 ,随访时间 11~ 63个月。其中男 17例 ,女 3 5例 ,年龄 40~ 75岁。按Nevin临床分期早期癌 (NevinⅠ~Ⅱ期 ) 8例 ,中晚期癌 (NevinⅢ~Ⅴ期 ) 44例。淋巴结转移以手术记录和病理检查为准 ,转移组 3 8例 ,无转移组 14例 ;淋巴结转移分组采用日本胆道外科协会(JSBS)标准 ,分为 4站。同时取手术切除慢… 相似文献
19.
殷培 《国外医学:泌尿系统分册》2002,22(6):382-384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一种高度特异的德管生成因子,具有促进内皮细胞增殖。增加血管通透性以及血管维持功能,在正常生理功能和病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VEGF与相应受体结合产生作用,可能参与了急慢性肾脏疾病的发病机制。因此,抑制VEGF以及受体可能为各种肾脏疾病的治疗开辟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肾脏疾病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是一种高度特异的德管生成因子 ,具有促进内皮细胞增殖 增加血管通透性以及血管维持功能 ,在正常生理功能和病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VEGF与相应受体结合产生作用 ,可能参与了急慢性肾脏疾病的发病机制。因此 ,抑制VEGF以及受体可能为各种肾脏疾病治疗开辟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