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碳酸利多卡因在硬膜外麻醉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碳酸利多卡因和盐酸利多卡因在硬膜外阻滞中的临床效果.方法:74例腹部或下肢择期手术的患者,ASAⅡ~Ⅲ级.随机分为观察组(碳酸利多卡因组,37例)和对照组(盐酸利多卡因组,37例).比较两种局麻药的起效时间、阻滞完全时间、麻醉持续时间、阻滞节段、局麻药首剂总量及首剂量维持时间.结果:碳酸利多卡因起效时间、阻滞完全时间均短,与对照组比较,P<0.05;局麻药首剂总量、首剂量维持时间、麻醉持续时间、阻滞节段与对照组比较,P>0.05.结论:碳酸利多卡因应用于硬膜外麻醉,具有阻滞作用强、诱导时间短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布比卡因复合碳酸利多卡因和布比卡因复合盐酸利多卡因用于臂丛神经阻滞(肌间沟法)的麻醉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随机选取160例肱骨骨折在臂神经阻滞下进行手术的患者,其中,80例以布比卡因复合碳酸利多卡因进行麻醉,另80例以布比卡因复合盐酸利多卡因进行麻醉,分析两组麻醉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碳酸利多卡因组麻醉起效时间及完善时间显著短于盐酸利多卡因组(P<0.05),但两组麻醉持续时间,麻醉效果I级率,麻醉前后血压及心率变化,副反应发生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布比卡因复合碳酸利多卡因用于臂丛神经阻滞起效快,阻滞完全,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碳酸利多卡因和盐酸利多卡因硬膜外阻滞的临床作用。方法:80例ASAⅠ-Ⅱ级行剖宫产术的孕妇随机分为C组和H组,于L3-4间隙行硬膜外阻滞,分别注入1.73%碳酸利多卡因和2%盐酸利多卡因,观察麻醉作用、生理影响和不良反应。结果:C组麻醉起效时间和痛觉完全消失时间明显短于H组(P<0.05);两组麻醉持续时间和作用效果无显著差异;两组血压和心率及胎儿Apgar评分无显著差异。结论:碳酸利多卡因硬膜外阻滞起效快,麻醉效果好,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可用于剖宫产术。  相似文献   

4.
碳酸利多卡因在硬膜外阻滞用于剖宫产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琴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11):150-151
目的观察碳酸利多卡因和盐酸利多卡因在硬膜外阻滞用于剖宫产术的麻醉效能、母婴安全和相关的不良反应。方法采用随机双盲法,将50例剖宫产手术的产妇均分为两组。1.73%碳酸利多卡因组(L1组),1.73%盐酸利多卡因组(L2组),记录硬膜外阻滞后产妇的感觉神经阻滞和运动神经阻滞的起效时间、持续时间、新生儿娩出时间及Apgar评分、麻醉质量评估、产妇术中HR和MAP及SPO2的变化。结果碳酸利多卡因比盐酸利多卡因起效快,痛觉完全消失时间和运动神经阻滞时间明显短于盐酸利多卡因,肌松效果好,胎儿娩出时间快。结论1.73%碳酸利多卡因用于妇科剖宫产术优于盐酸利多卡因,为胎儿娩出争取了时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碳酸利多卡因与盐酸利多卡因硬膜外阻滞麻醉用于剖宫产手术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剖宫术产妇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实验组利用1.73%碳酸利多卡因麻醉,对照组利用2%盐酸利多卡因麻醉,比较两组麻醉起效时间、麻醉完善时间、阻滞平面范围、胎儿娩出的时间,观察麻醉对患者血压、心率、失血量的影响,观察新生儿Apgar评分情况。结果实验组起效时间快,麻醉完善时间短,阻滞范围宽,胎儿娩出的时间短,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对患者心率、血压、术中失血量以及新生儿Apgar评分影响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73%碳酸利多卡因用于剖宫产可以有效地缩短麻醉起效时间,麻醉效果较好,不良反应较少,较为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6.
采用1.73%碳酸利多卡因和2%盐酸利多卡因用于ASA1级硬膜外阻滞剖宫产各20例,结果说明,碳酸利多卡因麻醉起效时间明显缩短,麻醉平稳,术后无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观察碳酸利多卡因在实施高位硬膜外阻滞时的可行性和效能,及其对患者呼吸循环的影响和不良反应。择期乳腺癌根治术患者56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对照组),用1%盐酸利多卡因,pH4.58。B组(实验组),用l%碳酸利多卡因,pH6.92。于T2~3或T3~4正中入路行硬膜外穿刺,向头端置管3 cm。观察麻醉起效时间、维持时间,记录麻醉前后左右心率、血氧饱和度、血压及潮气量、呼吸频率的变化。两组起效时间及阻滞完善时间,B组明显较A组短(P<0.05)。麻醉维持时间及阻滞范围则相差无几。两组与麻醉前相比,血压、心率及潮气量均明显下降(P<0.05),而两组间比较无差异。碳酸利多卡因起效增快,痛觉完全消失时间显著缩短,麻醉效能可靠,可以适用于高位硬膜外阻滞。  相似文献   

8.
采用1.73%碳酸利多卡因和2%盐酸利多卡因用于ASA1级硬膜外阻滞部中产各20例,结果说明,碳酸利多卡因麻醉起效时间明显缩短,麻醉平稳,术后无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碳酸利多卡因应用于临床麻醉中的阻滞作用。方法将30例疝修补手术病人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20例,A组局麻药选择盐酸利多卡因,B组选碳酸利多卡因。围术期监测两组病人的麻醉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等项目。结果B组麻醉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均优于A组。结论临床麻醉(硬膜外麻醉)使用碳酸利多卡因,麻醉效果满意。但要注意其局麻药毒副作用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布比卡因复合碳酸利多卡因用于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布比卡因复合碳酸利多卡因和布比卡因复合盐酸利多卡因用于臂丛神经阻滞(肌间沟法)的麻醉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随机选取160例肱骨骨折在臂丛神经阻滞下进行手术的患者其中80例以布比卡因复合碳酸利多卡因进行麻醉另80例以布比卡因复合盐酸利多卡因进行麻醉分析两组麻醉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碳酸利多卡因组麻醉起效时间及完善时间显著短于盐酸利多卡因组(P<0.05)但两组麻醉持续时间、麻醉效果I级率、麻醉前后血压及心率变化、副反应发生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布比卡因复合碳酸利多卡因用于臂丛神经阻滞起效快阻滞完全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布比卡因复合碳酸利多卡因和布比卡因复合盐酸利多卡因用于臂丛神经阻滞 (肌间沟法 )的麻醉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 随机选取 16 0例肱骨骨折在臂丛神经阻滞下进行手术的患者 ,其中 80例以布比卡因复合碳酸利多卡因进行麻醉 ,另 80例以布比卡因复合盐酸利多卡因进行麻醉 ,分析两组麻醉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 碳酸利多卡因组麻醉起效时间及完善时间显著短于盐酸利多卡因组 (P <0 .0 5 ) ,但两组麻醉持续时间、麻醉效果I级率、麻醉前后血压及心率变化、副反应发生率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布比卡因复合碳酸利多卡因用于臂丛神经阻滞起效快 ,阻滞完全 ,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比较碳酸利多卡因与盐酸利多卡因经硬膜外腔神经阻滞行剖宫产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0例准备行剖宫产手术的产妇.Ⅰ组100例应用1.73%碳酸利多卡因硬膜外阻滞麻醉下完成剖宫产手术.Ⅱ组100例应用2%盐酸利多卡因硬膜外阻滞麻醉下完成剖宫产手术.术中观察计录麻醉起效时间、痛觉消失时间、麻醉持续时间.结果 两组间麻醉平面起效时间、痛觉消失时间Ⅰ组显著短于Ⅱ组,麻醉持续时间Ⅰ组显著长于Ⅱ组(P<0.01).结论 1.73%碳酸利多卡因用于剖宫产术的麻醉,起效迅速、痛觉消失快、麻醉持续时间长、肌松效果好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胡宏东 《广州医药》2001,32(5):45-46
目的:比较1.73%碳酸利多卡因与2%盐酸利多卡因硬膜外阻滞对剖宫产术的麻醉效果。方法:采用两组浓度碳酸利多卡因硬膜外腔注射,分别观察两组剖宫产术的麻醉效果。结果:A、B两组局麻药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麻醉维持时间有显著差异,而在神经阻滞阶段、初生婴儿Apgar评分和围术期血压下降方面无显著差异。结论:1.73%碳本酸利多卡因起效快,麻醉渗透作用强、维持时间长,循环抑制不明显,对母婴无明显副作用,麻醉综合效果优于2%盐酸利用卡因。  相似文献   

14.
盐酸氯普鲁卡因与碳酸利多卡因硬膜外麻醉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邬瑞刚  钟庆 《重庆医学》2008,37(13):1485-1486
目的评估盐酸氯普鲁卡因与碳酸利多卡因用于硬膜外麻醉的效应及安全性。方法80例急诊手术患者,随机分为盐酸氯普鲁卡因组(3%盐酸氯普卡因,n=40)和碳酸利多卡因组(碳酸利多卡因,n=40)。均硬膜外试验量4mL 5min后,一次性注入12mL(含肾上腺素1∶20万)。观察麻醉起效时间、痛觉消失时间、运动阻滞时间、痛觉恢复时间、运动恢复时间以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麻醉起效、痛觉消失、运动阻滞、痛觉恢复时间基本相同,运动恢复时间盐酸氯普鲁卡因组优于碳酸利多卡因组(P<0.05);盐酸氯普鲁卡因的寒战、耳鸣显著少于碳酸利多卡因(P<0.01);盐酸氯普鲁卡因安全范围大。结论3%盐酸氯普鲁卡因与碳酸利多卡因用于硬膜外麻醉在麻醉起效、疼痛消失、运动阻滞、疼痛恢复无显著差别,运动恢复时间比碳酸利多卡因早,盐酸氯普鲁卡因安全范围大,不良反应小,较碳酸利多卡因安全。  相似文献   

15.
兰宣鹤 《四川医学》2011,32(11):1756-1758
目的比较碳酸利多卡因与盐酸利多卡因复合盐酸罗派卡因用于硬膜外麻醉的效果。方法选择拟行阑尾切除术的患者80例,随机均分为T组和Y组,各40例。分别予1.72%碳酸利多卡因7.5ml复合1%盐酸罗派卡因7.5ml行硬膜外麻醉(T组),2%盐酸利多卡因7.5ml复合1%盐酸罗派卡因7.5ml行硬膜外麻醉(Y组)。两组患者均选择T12~L1行硬膜外穿刺、置管,注入2%盐酸利多卡因3ml作为试验剂量,再注入10ml局麻药作为初始量。两组患者在术后进行视觉模拟(VAS)疼痛评分、舒适度(BCS)评分、术者满意度(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以评价药物治疗效果。监测并记录麻醉起效时间、麻醉不良反应,感觉神经阻滞情况(采用针刺皮肤法)、切皮前运动神经阻滞情况(采用Bromage评分法)和入室(T0)、术前(T1)、切皮(T2)、术毕(T3)的HR、MAP、SpO2及呼吸频率(f)。结果两组患者麻醉不良反应及MAP、HR、呼吸频率(f)、SpO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VAS疼痛评分T组低于Y组(P〈0.05),BCS评分T组高于Y组(P〈0.05)。T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达最高平面时间显著短于Y组(P〈0.05)。切皮前T组运动神经阻滞程度优于Y组(P〈0.05)。T组麻醉起效时间短于Y组(P〈0.05)。T组术者满意度优于Y组(P〈0.05)。结论碳酸利多卡因复合盐酸罗派卡因用于硬膜外麻醉的效果优于盐酸利多卡因。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碳酸利多卡因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拟行桡尺骨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Ⅰ、Ⅱ组,每组30例,Ⅰ组用15ml碳酸利多卡因+15Ⅱd生理盐水,Ⅱ组用15ml碳酸利多卡因+15ml生理盐水+肾上腺素50峭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的麻醉起效时间、阻滞完全时间、对桡尺神经麻醉效果的优良率以及麻醉过程中生命体征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感觉完全起效时间、运动阻滞完全起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上肢感觉恢复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碳酸利多卡因加肾上腺素用于前臂手术是安全和满意的。  相似文献   

17.
碳酸利多卡因注射液是用碳酸氢钠作为利多卡因的碱化剂制成,与盐酸利多卡因相比,具有起效迅速,神经阻滞完全的优点.经临床应用碳酸利多卡因硬膜外麻醉行剖宫产术190例,麻醉效果明显优于盐酸利多卡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碳酸利多卡因用于上腹部手术膜外阻滞麻醉安全性。方法 择胃、胆囊手术患者60例,随机硬膜外注入1.73%碳酸利多卡因(碳利组,n=30)或2%盐酸利多卡因(盐利组,n=30)。结果 碳利组麻醉起效时间和作用完全时间早于盐利组(P<0.01),碳利组作用持续时间略短于盐利用(P>0.05)。碳利组收缩压降低早于盐利用(P<0.05)。结论 碳酸利多卡因用于上腹部硬膜外阻滞麻醉是安全的,必须重视注药后早期血压降低。  相似文献   

19.
40例乳腺癌根治术患者,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随机分为2且,第1组硬膜外阻滞+臂丛神经阻滞,应用1.33%盐酸利多卡因+0.15%盐酸地卡因+1:20万肾上腺素,硬膜外阻滞首量12ml,臂丛神经阻滞20ml;第2组硬膜外阻滞,应用1.73%碳酸利多卡因+1:20万肾上腺素,首量15ml。两组硬膜外阻滞选为T4-5间隙穿刺。首量给完后测定麻醉药效,并监测患者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2),在麻醉前、后30、60、120min抽取动脉血作血气分析。结果显示:第2组麻醉的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要比第1组短(P<0.01)。感觉神经阻滞分段数要比第1组多(P<0.01);两组病人的HR和MAP,麻醉手术中改变不明显。麻醉后面罩给氧。两组病人的SpO2、PaO2增加,PaCO2有所下降,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但组内前后对照有显著差异(P<0.05)。结果提示碳酸利多卡因硬膜外麻醉下施行乳腺癌根治术具有良好的麻醉效果和更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邓立强 《吉林医学》2011,(8):1516-1517
目的:比较碳酸利多卡因与盐酸利多卡因硬膜外阻滞用于剖宫产手术中的麻醉效果及对母婴的影响。方法:剖宫产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1.73%碳酸利多卡因组(A组)及2%盐酸利多卡因组(B组)各40例。比较两组麻醉起效时间、痛觉消失时间、痛觉恢复时间、麻醉后3 min、5 min和15 min的平均动脉压(MAP)及心率改变,胎儿娩出时间及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A组在起效时间、痛觉完全消失时间较B组缩短(P<0.05)。麻醉后两组MAP均下降,但A组较B组出现得早。A组胎儿娩出的时间较B组短(P<0.05)。结论:1.73%碳酸利多卡因麻醉显效快,对新生儿毒性小,很适宜急诊剖宫产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