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分析B超引导下PICC置管技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12月在本院申请置管的1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PICC置管技术,观察组则采用经B超引导下PICC置管技术。比较分析两组患者使用不同方法置管的穿刺成功率及置管后静脉炎、导管感染发生率,评价经B超引导下的改良塞丁格技术进行PICC置管的效果和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一次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置管后发生导管脱出、出血和皮下淤血、静脉炎、血栓以及导管感染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B超引导下的改良塞丁格技术对患者进行PICC置管,可以有效地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同时还可以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安全可用性,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B超引导下塞丁格技术置入中长管在神经外科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2月~2023年2月于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04例神经外科静脉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2例,对照组行传统盲穿下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观察组行B超引导下塞丁格技术置入中长导管,比较两组置管成功率、置管情况(置管安全性及非计划拔管率)、患者置管疼痛程度(VAS)和置管部位舒适度(GCQ)、置管期间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穿刺点渗血、导管移位脱出、静脉炎和导管堵塞)及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一次置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置管安全性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非计划拔管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疼痛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舒适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置管期间,观察组穿刺点渗血、导管移位或脱出、静脉炎、导管堵塞的总并发症发生率(3.84%vs 15.37%)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皮下隧道法预防PICC导管相关并发症的效果.方法:对69例患者采用皮下隧道法PICC静脉置管(观察组),60例患者采用传统PICC静脉置管(对照组),置管期间加强感染监测和护理.观察一次穿刺成功率、期间穿刺部位渗血、导管移位、导管相关性感染及静脉炎发生情况,比较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和导管相关性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导管相关性感染及静脉炎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操作过程中及留置期间出血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导管移位比较,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皮下隧道法穿刺PICC导管置管方法操作容易,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在预防PICC穿刺部位出血及导管移位中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B超引导下颈内静脉血透长期管置管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72例接受颈内静脉血透长期管置管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择治疗时间为2016年3月~2016年9月,采用随机数字抽取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患者采实施常规定位后颈内静脉血透长期管置管盲穿,共36例,研究组实施B超引导下颈内静脉血透长期管置管,对两组患者的置管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研究组患者首次穿刺成功率为94.44%,总穿刺总功率为100.00%,显著高于对照组首次穿刺成功率55.56%,总成功率7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0.00%,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9.4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穿刺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颈内静脉血透长期管置管术的患者采用B超引导下置管成功率更高,且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具有明显的安全性,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恶性肿瘤患者超声引导下的PICC置管方法并进行效果分析,为临床应用超声技术引导PICC置管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方法观察组采用超声技术引导下的PICC置管方式,对照组采用常规肉眼判断置管方式,比较两种方式的一次成功率,出血情况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一次成功率、出血情况、静脉炎发生情况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一次成功率(94.9%)高于对照组一次成功率(85.0%),观察组在出血例数和出血时间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静脉炎发生率(7.3%)低于对照组静脉炎发生率(14.4%),而堵管和血栓形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恶性肿瘤患者中,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在成功率方面、出血情况和静脉炎发生率均优于常规方式,有助于提高静脉穿刺质量,缓解静脉炎并发症的产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彩超引导下行改良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对烧伤患者的运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6月至2018年12月42例烧伤患者,行彩超引导下的改良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术。观察2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及导管留置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患者满意度。[结果]研究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为95.23%、90.47%,高于对照组66.66%、47.61%(χ~2=7.71、χ~2=9.024,P<0.05);导管留置时间为(112.48±15.26)d,长于对照组(93.67±11.28)d(t=6.962,P<0.05)。2组导管堵塞、静脉炎、穿刺点出血、穿刺点感染、导管脱出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并发症总发生率研究组(9.52%)明显低于对照组(38.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25,P<0.05)。患者置管满意度研究组(100%)显著高于对照组(76.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75,P<0.05)。[结论]烧伤患者行彩超引导下的改良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术能够显著提高置管成功率,降低并发症率,安全可靠,患者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B超引导下使用静脉留置针行儿童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60例拟行PICC置管的肿瘤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进行置管,观察组在B超引导下应用静脉留置针代替改良塞丁格技术中的穿刺针进行置管操作.比较两种方法的一次穿刺成功率、置管成功率、静脉炎发生率、置管时间.结果 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及置管成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置管时间、术后静脉炎发生率短于或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应用静脉留置针代替改良塞丁格技术中的穿刺针进行B超引导下PICC置管,可以提高儿童PICC置管一次穿刺及置管成功率,降低置管后静脉炎发生率,缩短置管时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置管专项护理对肿瘤PICC置管患者静脉炎、血栓及微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随机双盲法将我院2010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100例肿瘤PICC置管患者分为2组各5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则行置管专项护理,比较2组干预后并发症发生率、护理质量评分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导管相关感染、静脉炎发生率分别为2.0%、4.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4.0%、1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护理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护理总满意率96.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置管专项护理能有效减少肿瘤PICC置管患者静脉炎、血栓及微血栓形成并发症,显著提高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索盲穿和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某院2011年1~8月符合PICC置管条件但血管条件差的200例住院患者,将其按入院时间的先后分成对照组(n=98)和观察组(n=102).两组均使用美国巴德三向瓣膜式PICC导管,对照组采用盲穿法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观察组采用SiteRite 5 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比较2种不同方法进行PICC置管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对照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81.63%、肢体肿胀2例、机械性静脉炎6例、局部感染7例、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2例;观察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94.12%、肢体肿胀1例,术后机械性静脉炎、局部感染率、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均为0;与对照组相比,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机械性静脉炎、局部感染的发生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较盲穿法改良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提高了患者一次性置管成功率,降低了PICC置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置管与传统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方法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0例PICC置管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应用改良塞丁格技术置管,对照组采用传统塞丁格方法PICC置管。比较2组置管成功率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置管总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2组导管异位、静脉炎、感染和血栓等并发症总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超声引导下应用改良塞丁格技术具有实用、安全、损伤小、定位准的优点,较传统PICC 置管适用性、成功率大大提高,减少了穿刺时的相关并发症,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7):166-169
目的 探讨隧道式PICC置管方法与传统PICC置管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3月我中心收治的76例PICC静脉置管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8例。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隧道式PICC静脉置管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超声引导下塞丁格PICC静脉置管方法,研究结局包括并发症发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渗血程度与量管后机械性静脉炎发生情况优于对照组,一次置管成功率和导管脱出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比于常规超声引导下塞丁格PICC技术,隧道式PICC置管术可有效降低置管后渗血、机械性静脉炎及导管脱出的发生率,延长导管留置时间,有更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与传统盲穿法行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的并发症发生率,探讨超声引导下行PICC置管的优势.方法对300例拟实施PICC的患者,根据肘部血管条件分为对照组136例(传统盲穿法)和超声组164例(高频超声实时引导下穿刺),分析比较两组的穿刺成功率、置管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超声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及一次置管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超声组出现并发症24例,对照组57例(P<0.01),两组局部血肿、局部感染、静脉炎及血栓形成发生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相对于传统盲穿法简便、安全、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超声引导对经外周静脉导入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的影响。方法选择100例需行中心静脉置管的患者,随机均分2组,对照组按照传统操作步骤,肉眼观察右颈内静脉,评估穿刺可行性并排除解剖变异,使用PICC穿刺包完成穿刺;观察组在超声引导下完成中心静脉置管,选用索诺声超声仪(M-terbo),在高频探头下获得有效的穿刺指引,判断血管准确位置并查看是否穿刺成功,可顺利回抽静脉血后以改良塞丁格法将PICC导管置入。比较2组穿刺情况及置管相关并发症的差异。结果对照组平均穿刺时间为(19.67±2.85)min,观察组平均(10.55±2.49)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84%(42/50),观察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98%(49/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8%,观察组为4%,观察组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的穿刺时间更短、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更高、置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应用改良塞丁格技术在老年肿瘤患者PICC置管期的护理应用体会.方法:对40例老年肿瘤患者应用PICC化疗,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20例,对照组采用盲穿进行PICC置管;观察组采用改良塞丁格技术超声引导进行PICC置管,观察2组的舒适度、1次性置管成功率、血栓形成、静脉炎、出血.结果:观察组患者舒适度、1次性置管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血栓形成、静脉炎、出血、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塞丁格技术超声引导进行PICC置管,成功率及安全性高,有效降低了并发症,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中国医学创新》2016,(21):85-87
目的:分析研究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穿刺技术行PICC置管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12月在本院住院的8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PICC盲穿术,观察组患者在超声引导下行改良塞丁格穿刺PICC置管术,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导管异位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置管第2天穿刺点渗血和疼痛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取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穿刺PICC置管术,能明显提高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塞丁格技术在置管困难患者行PICC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3~9月于本院进行非B超引导下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的43例置管困难患者为对照组,同期的43例进行B超引导下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患者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次、二次和总置管成功率、出血量、导管末端位置、留置时间、置管过程和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一次、二次和总置管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出血量小于对照组,导管末端位置最佳率高于对照组,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置管过程和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以上指标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B超引导下塞丁格技术在置管困难患者行PICC中的应用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规范化培训与管理对临床置管效果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比较我院实施PICC规范化培训与管理前后分别收治的44例(对照组)和62例(试验组),经PICC化疗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PICC置管效果和并发症情况.结果 试验组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和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护士PICC操作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置管成功后患者导管留置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患者置管后相关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经过系统PICC规范化培训与管理后PICC置管成功情况和效果显著提升,并发症发生风险大大降低,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改良 Seldinger 技术与传统 PICC 置管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方法:检索国内外有关超声引导下改良Seldinger技术与传统PICC置管术效果及并发症的研究。结果:共纳入23个符合条件的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超声引导下改良Seldinger技术的一次穿刺成功率及置管成功率显著高于传统PICC置管术,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OR=4.58,95%CI=2.53-8.29;OR=5.06,95%CI=2.53-8.29)。静脉炎、血栓、感染的发生率低于传统 PICC 置管术,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OR=0.13,95%CI=0.09-0.19;OR=0.17,95%CI=0.07-0.40;OR=0.16,95%CI=0.06-0.38)。结论:超声引导下改良Seldinger技术较传统 PICC 置管术在提高穿刺及置管成功率和降低静脉炎、血栓、感染的发生率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精细化管理在超声引导下观察PICC置管维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12月间收治的采用超声引导下行PICC置管患者33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中165例精细化管理模式下穿刺的患者设为观察组,采用传统管理模式的165例患者设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置管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的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穿刺成功率为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4.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深静脉血栓、导管堵塞、导管意外脱落、置管部位及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率分别为1.21%、3.64%、3.64%、0.6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45%、10.91%、9.09%、4.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7.5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92.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中应用精细化管理可有效减少脱落、出现、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并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既保证PICC置管后续治疗的实施,又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质量,达到和谐医患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健康教育路径在PICC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探讨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PICC置管患者9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给予传统随机健康教育方式,介绍医院的规章制度及PICC知识;观察组实施健康教育路径。结果观察组的健康教育内容评分、置管成功率、护理满意度及带管时间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带管期间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0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6.33%,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PICC患者实施健康教育路径,能够提高健康教育质量、置管成功率及护理满意,延长带管时间、降低带管并发症,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