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结直肠息肉特点及内镜下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2010年1~12月经电子结肠镜诊断的息肉特点及治疗进行分析.结果:结肠镜共检查1085例,检出结直肠息肉258例,检出率23.78%,腺瘤性息肉104例(40.31%),增生性息肉50例(19.37%),炎性息肉96例(37.21%),15例伴发不典型增生及癌变者全部为腺瘤,占腺瘤的14.42%;在切除的544枚息肉中,直接用圈套器高频电切除52枚,活检钳直接钳除239枚,EMR切除3枚,EPMR切除1枚,扁平较小隆起应用氩气电凝或微波灼除或热活检钳除共243枚.手术切除6例.内镜治疗并发出血6例,均为息肉切除后立即出血,采用止血措施后,全部止血成功.无并发穿孔.15例腺瘤伴有不典型增生或癌变患者切除后,2例复查肠镜,均无复发,其余病人未来复查肠镜.结论:结直肠息肉是常见多发病,易发生癌变,内镜下息肉治疗是目前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分析结直肠息肉的镜下组织学特点,探讨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切除的临床价值。方法 2007年6月至2010年6月间共计120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均被病理证实为结直肠息肉。实验和对照组各60例。对实验组结直肠息肉进行息肉切除,评价息肉切除的临床价值。结果在两年内随访中,实验组发现结直肠癌3例,而对照组60例中,26例发生结直肠癌,阳性率为43.3%。结论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在结直肠腺瘤性息肉诊断中精度较高,与组织病理学诊断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息肉电切除可预防结直肠癌变。  相似文献   

3.
杨德忠  孙安仁  张雷 《重庆医学》2007,36(11):1088-1088,1098
目的 通过结肠镜及联合腹腔镜治疗结直肠腺瘤,探索双镜联合治疗结直肠腺瘤的适应范围、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对我院2000年3月~2005年5月收治的188例结直肠腺瘤患者采用结肠镜或结肠镜联合腹腔镜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62例结直肠腺瘤内镜下切除,其中150例腺瘤直径<2cm,12例直径>2cm,分别行圈套电灼切或采用钛夹、尼龙圈套止血、分块切除等方法切除腺瘤.术后无肠穿孔,1例于术后7d出血,保守治疗后血止.26例分别因腺瘤无蒂且直径>2cm或腺瘤生长部位隐匿单纯内镜治疗困难或腺瘤恶变,选择内镜联合腹腔镜治疗.其中内镜定位腹腔镜下行肠段切除20例,局部切除3例,根治性切除3例.内镜联合腹腔镜治疗术后无出血、肠穿孔及吻合口漏等并发症.本组术后有153例获得1~5年随访,其中8例复发.结论 内镜联合腹腔镜治疗结直肠腺瘤可以增加内镜治疗腺瘤的适应范围和安全性,对内镜治疗困难和需要追加手术治疗的恶性病变腹腔镜是一个安全可靠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4.
内镜     
使组织结构增强的色素内镜能否提高结肠镜下腺瘤的检出率;依据结肠镜下指征诊断晚期结肠直肠瘤:一项韩国肠病研究学会的调查;目前结肠镜检查中的镇静与监护:一项国际观察研究;非息肉状结肠直肠病变中漫润性瘤的诊断和对适合内镜或手术切除的患分类:放大色素内镜的预测价值;长期炎症性结肠炎患的结肠直肠不典型增生发生率低:荧光内镜检查结果.  相似文献   

5.
董金斌  石益海 《浙江医学》2021,43(10):1101-1104,1110
目的评价非放大内镜应用窄带成像国际结直肠内镜(NICE)分型判定结直肠息肉样病变性质的效能及其临床实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12月在上海市浦东新区公利医院消化内镜中心接受肠镜检查的患者286例,共计547处结直肠息肉样病变纳入分析。以病理诊断结果为标准,分别计算NICE分型判定结直肠息肉样病变性质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并与病理诊断结果及Sano分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及一致性检验。同时对经验组和普通组两组医师的诊断结果进行一致性评价。结果NICE分型判定结直肠息肉样病变病理分型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7.30%、87.88%、96.16%、98.32%、81.69%,判定≤0.5cm病变病理分型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2.31%、87.23%、88.33%、66.67%、97.62%。NICE分型判定不同直径结直肠息肉样病变性质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率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NICE分型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及Sano分型结果一致性均良好(Kappa=0.755、0.824,均P<0.01)。两组医师在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间观察一致性良好(Kappa=0.895,P<0.01)。结论非放大内镜应用NICE分型具有良好的判定结直肠息肉样病变性质的效能。建议仅将结直肠肿瘤性息肉纳入内镜下切除或外科手术治疗,而对于结直肠微小息肉(≤0.5cm)可以执行“切除-丢弃”和“不切除”的这一内镜处置策略。  相似文献   

6.
朱代亮  王子卫 《医学综述》2012,18(10):1584-1586
结直肠癌遵循着"息肉—腺瘤—癌"的顺序演变发展过程,早期治疗结直肠息肉是降低结直肠癌发生率和改善预后的有效途径。目前,腹腔镜、结肠镜技术治疗结直肠息肉在临床已广泛应用。但对某些特殊息肉,单行结肠镜或腹腔镜手术均困难,近年来,随着腹腔镜联合结肠镜治疗结直肠息肉的应用,为结直肠息肉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窄带成像(NBI)结肠镜在结直肠息肉样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81例结直肠息肉样病变患者(97个病变)行结肠镜检查,分别在普通内镜模式、NBI模式及染色模式下进行检查,对病变进行腺管开口分型及微血管形态分型,将内镜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普通内镜、NBI内镜、染色内镜分别检出病变88个(90.72%)、96个(98.97%)、97个(100.00%),NBI内镜病变检出率优于普通内镜(P<0.05),但与染色内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BI内镜诊断结直肠肿瘤性病变的符合率、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2.78%、93.50%、90.00%,染色内镜分别为90.72%、90.91%、90.00%,普通内镜分别为80.41%、80.52%、80.00%,NBI内镜诊断结直肠肿瘤性病变的符合率、敏感度均高于染色内镜、普通内镜;NBI内镜、染色内镜特异度相似,均明显高于普通内镜.结论 NBI内镜操作简单易行,有利于平坦型结直肠息肉样病变的发现,可区别肿瘤性病变和非肿瘤性病变,且优于普通内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结直肠息肉癌变的相关因素和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1324例电子结肠镜检查以及治疗的结直肠息肉患者的临床、内镜及病理资料,分析影响结直肠息肉病变的相关因素。结果1324例结直肠息肉中,338例有临床症状,110例存在癌变或同时伴有肠癌,有症状息肉的癌变或伴有肠癌发生率为25.5%(338/1324)。经电子结肠镜电灼法切除868例(共1674粒息肉),开腹息肉切除术164例(共630粒息肉),行包括息肉的肠段切除8例,行结肠癌根治切除术97例,8例姑息性癌肿切除术。结论年龄≥61岁、直径≥2.0cm、多发息肉、广基分叶状、伴有下消化道症状的左半结肠腺瘤性息肉的癌变和伴发结直肠痛的发生率明显增高。单发的带蒂小息肉、分化良好以及明确良性者,经电子结肠镜切除是安全的,局部多发、直径较大、广基无蒂息肉应开腹手术,伴肠癌息肉、有癌变的较大息肉则应当按结直肠癌行肠切除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结直肠息肉癌变的相关因素和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1324例电子结肠镜检查以及治疗的结直肠息肉患者的临床、内镜及病理资料,分析影响结直肠息肉病变的相关因素。结果 1324例结直肠息肉中,338例有临床症状,110例存在癌变或同时伴有肠癌,有症状息肉的癌变或伴有肠癌发生率为25.5%(338/1324)。经电子结肠镜电灼法切除868例(共1674粒息肉),开腹息肉切除术164例(共630粒息肉),行包括息肉的肠段切除8例,行结肠癌根治切除术97例,8例姑息性癌肿切除术。结论 年龄≥61岁、直径≥2.0cm、多发息肉、广基分叶状、伴有下消化道症状的左半结肠腺瘤性息肉的癌变和伴发结直肠癌的发生率明显增高。单发的带蒂小息肉、分化良好以及明确良性者,经电子结肠镜切除是安全的,局部多发、直径较大、广基无蒂息肉应开腹手术,伴肠癌息肉、有癌变的较大息肉则应当按结直肠癌行肠切除术。  相似文献   

10.
黄小荣 《嘉兴医学》2001,17(4):201-202
目的:探讨内镜下高频电治疗结直肠大息肉(直径≥2cm)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术前一天常规服用电解质溶液清洁肠道,手术采用结肠镜下直接分块套切除(有蒂息肉)或先用内镜注射针在息肉基底部粘膜下注射肾上腺素溶液(1:10000),使局部粘膜肿胀,降起后,再将息肉分块切除(无蒂息肉)。结果:共治疗息肉32例,息肉直径2.0-4.5cm,17例有蒂息肉,5例亚蒂息肉及6例无蒂息肉除手术均一次性分数切除。另有4例无蒂息肉除手术分二次完成,前后间隔二周。所有患均无出血及穿孔等并发症发生。术后病理示管状腺瘤13例,绒毛状腺瘤11例,绒毛管状腺瘤5例,管状腺瘤合并早癌2例,绒毛管状腺瘤合并早癌1例。3例合并早癌的息肉基底部均未发现癌细胞,故未侵犯粘膜下,得到根治。结论:内镜下高频电治疗结直肠大息肉简便,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6,(8):670-674
目的探讨富士智能染色内镜(FICE)及放大内镜(ME)模式下标准活检钳冷切除(CFP)结直肠微小腺瘤的组织学完全切除率。方法选取珠海市人民医院2015年随访性、筛查性及症状性结肠镜检查的21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共发现结直肠微小息肉(DCP)274个,其中内镜诊断为结直肠微小腺瘤(DCA)164个。首先使用FICE+ME观察DCP的表面微结构,符合DCA诊断标准者使用CFP切除DCA,切除部位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直至渗血停止;之后使用FICE+ME详细观察切除部位,如果发现腺瘤组织残留,重复这一过程,直至腺瘤完全切除,之后以切除部位边缘外侧2~3 mm处为切割线进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并将CFP与EMR切除的标本同时送病理检查,评估CFP治疗DCA的组织学完全切除率。结果 DCA的总体组织学完全切除率为97.5%,直径≤3 mm DCA的组织学完全切除率为100.0%,3~5 mm DCA的组织学完全切除率为91.3%;直径≤3 mm的DCA组织学完全切除率高于直径3~5 mm的DCA(χ2=10.17,P=0.006)。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息肉的大小是影响CFP治疗DCA组织学完全切除率的唯一因素[OR 4.1;95%CI(2.53,15.42),P=0.009]。CFP术后均发生少量渗血,出血均可自行停止;所有患者均未发生迟发性出血及穿孔。结论 FICE+ME详细观察CFP术后创面可以提高CFP治疗DCA的组织学完全切除率。CFP联合FICE+ME适用于绝大多数DCA的治疗,尤其是直径≤3 mm的DCA。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窄带成像放大内镜技术(NBI-ME)对结直肠病变表面微血管形态进行观察分型,研究NBI-ME对检出早期结直肠肿瘤性病变的价值。方法肠镜检查发现新生性病变后,用NBI-ME模式观察病变表面微血管形态并进行分型,所有病变均在内镜下切除或手术切除,将NBI-ME判断病变的性质与病理诊断结果比较。结果 NBI-ME在2115例患者中发现新生性病变2778个,MP-0型诊断为炎性息肉的准确率为97.4%,MP-Ⅰ型诊断为增生性息肉的准确率为93.3%,MP-Ⅱ型诊断为管状腺瘤准确率为97.2%,MP-Ⅲ型诊断为绒毛状腺瘤准确率为98.3%,MP-Ⅳ型诊断为绒毛状-管状腺瘤准确率为94.5%,MP-Ⅴ型诊断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准确率为96.9%,MP-Ⅵ型诊断为黏膜内癌准确率为90.9%,MP-Ⅶ型诊断为浸润癌准确率为88.0%,MP-Ⅷ型诊断为进展期癌准确率为100.0%。NBI-ME对病变表面微血管形态判断肿瘤性病变的准确性为98.8%,敏感度为99.2%,特异性为94.9%。结论 NBI-ME内镜技术病变表面微血管形态分型,对判断病变是否是肿瘤性病变的准确率高,对早期结直肠肿瘤或结直肠癌的病理诊断预测准确率高,NBI-ME将成为发现结直肠早期肿瘤的更有效的内镜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3.
结肠镜检查是诊断结直肠疾病最有效准确的方法,并可对结直肠疾病进行治疗。结肠镜检查前肠道准备的清洁度直接影响结肠镜检查的结果,有效的清洁肠道是结肠镜检查成功的关键,清洁的肠道为顺利插镜、观察结肠黏膜、准确取得活检组织标本、经结肠镜切除息肉等治疗活动顺利进行提供了基本条件,且术后局部感染率低。  相似文献   

14.
邓巍  奚锦要  梁冬生  黄乔  邓世伟  黄国珅  苏夏  黄玉耀  钟珊 《广西医学》2022,(13):1449-1452+1461
目的 比较窄带成像内镜下结直肠病变的毛细血管分型(Sano分型)联合靛胭脂染色检查与普通高清白光内镜检查在结直肠肿瘤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86例结直肠息肉样病变患者(共216个病灶),对其进行窄带成像内镜下Sano分型联合靛胭脂染色检查和普通高清白光内镜检查。将检查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二者诊断结直肠肿瘤性病变的价值。结果 窄带成像内镜下Sano分型联合靛胭脂染色检查诊断结直肠肿瘤性病变的准确率为97.69%、灵敏度为99.00%、阴性预测值为86.67%,均高于普通高清白光内镜诊断的准确率79.63%、灵敏度81.50%、阴性预测值19.57%(均P<0.05)。结论 与普通高清白光内镜检查相比,窄带成像内镜下Sano分型联合靛胭脂染色检查可提高直肠肿瘤性病变的诊断准确率和灵敏度,降低漏诊率,可为制定临床诊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内镜下切除结直肠大息肉的可行性、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内镜下切除结直肠大息肉19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95例结直肠大息肉均成功切除,共切除息肉206枚.21例(10.8%)术后出现明显出血,经内镜下处置均获有效止血;2例出现穿孔(1.0%),镜下止血夹封闭成功,避免了外科手术修补.腺瘤性息肉176枚(85.4%),其中恶变8例;炎性及增生性息肉30枚(14.6%).结论 内镜下切除结直肠大息肉具有安全可靠、疗效确切、并发症少、病人痛苦轻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大肠息肉、早期癌的内镜下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直肠、乙状结肠下段的息肉经硬式内镜切除在纤维肠镜问世之前已经开展。 1971年欧美首次报告了经纤维结肠镜行电凝切除的大肠息肉。同年日本弘前大学第一内科 (宇野良治所在单位 )也在日本消化内镜学会大会报告。其后 ,在理论及实践上明确了腺瘤内癌可以在内镜下进行根治 ;此外随着内镜的改良以及内镜下息肉切除技术的广泛普及 ,内镜下治疗的适应证不断扩大。在开展内镜切除术的早期阶段 ,只适用于有蒂及亚蒂息肉。随着粘膜切除术 (EMR)的开发及应用 ,各种相应的内镜下治疗器械和设备的研制成功 ,部分广基无蒂息肉、凹陷型粘膜下 (sm)…  相似文献   

17.
郑秀芳 《海南医学》2005,16(10):101-102
目的 探讨成人结肠镜对小儿检查的可行性及小儿大肠息肉内镜下治疗的安全性。方法 对便血小儿进行电子结肠镜检查,检查前常规按每公斤体重口服50%硫酸镁1.2ml进行导泻。对发现息肉需内镜下电切者测血常规、血型、凝血酶原时闻,不配合的患者在麻醉下进行。结果 本组32例大肠息肉患者经内镜治疗成功,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病理结果:幼年性息肉22例,腺瘤6例,炎性息肉4例。结论 用成人结肠镜对小儿进行检查及大肠息肉切除,只要方法得当,效果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的临床表现、病理及内镜下特征,探讨FAP的诊断、治疗。方法回顾分析1989~2003年诊断为FAP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和眼底检查等资料。结果31例患者中25例(80.6%)有家族史;临床表现以腹泻最为多见22/31(71.0%);左半结肠、直肠内腺瘤性息肉分布密集,直肠腺瘤癌变率高;先天性视网膜色素上皮肥大(congenital hypertrophy of 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CHRPE)6例(19.4%);其中13例手术。结论FAP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依靠结肠内发现数以百计的腺瘤性息肉进行诊断,结肠镜检查是安全可靠的早期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结肠镜、腹腔镜双镜联合治疗结直肠困难息肉的临床效果。方法结直肠巨大息肉患者31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内镜组21例与双镜联合组10例,内镜组只采用传统的结肠镜下手术治疗,双镜联合组采用结肠镜、腹腔镜双镜联合治疗。结果两组都手术顺利完成,无中转开腹,无术后穿孔、吻合口瘘、穿孔等严重并发症。不过双镜联合组的手术时间与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内镜组(P〈0.05),两组住院费用相当(P〉0.05)。结论应用双镜联合治疗结肠镜下切除困难的结直肠息肉能达到两者优势互补,减少手术时间与住院时间,加快患者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估北京地区3种结直肠癌筛查方法的效果,为政府制定适合本地区的结直肠癌筛查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2年7月-2013年6月选取北京市云岗社区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户籍人群(自然人群)8 876例为筛查对象。分别采用免疫法粪便隐血试验(IFOBT)法、结直肠肿瘤危险因素量表(QA)法和IFOBT联合QA法对研究对象进行筛查,IFOBT法与QA法任意1项阳性者为高危人群,应进行全结肠镜检查。比较3种筛查方法的阳性率、全结肠镜检查率、检出率和阳性预测值。结果 QA法、IFOBT联合QA法阳性率高于IFOBT法(P<0.016 7);IFOBT联合QA法阳性率高于QA法(P<0.016 7)。QA法、IFOBT联合QA法全结肠镜检查率低于IFOBT法(P<0.016 7);IFOBT联合QA法全结肠镜检查率高于QA法(P<0.016 7)。3种筛查方法对结直肠癌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QA法对结直肠息肉、普通腺瘤、非腺瘤性息肉的检出率高于IFOBT法(P<0.016 7);IFOBT联合QA法对结直肠息肉、进展期腺瘤、非腺瘤性息肉的检出率高于IFOBT法(P<0.016 7);IFOBT联合QA法对结直肠息肉、进展期腺瘤、普通腺瘤、非腺瘤性息肉的检出率高于QA法(P<0.016 7)。3种筛查方法对结直肠癌、结直肠息肉、进展期腺瘤、普通腺瘤和非腺瘤性息肉的阳性预测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结直肠癌筛查中,IFOBT联合QA法能提高结直肠息肉的检出率,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