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不同胎龄新生儿出生后凝血功能及血小板,为新生儿诊治及出血倾向评估提供依据。  方法  选取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儿科2019年10月—2022年4月收治的新生儿89例,依据胎龄分组,早期早产儿(胎龄28~31+6周)11例,中期早产儿(胎龄32~33+6周)17例,晚期早产儿(胎龄34~36+6周)26例,足月儿(胎龄37~41+6周)35例。所有患儿入院6 h内检测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及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比较4组患儿临床资料、检测指标、凝血功能异常发生率及出血发生率;比较早产儿及足月儿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发生率。  结果  早期及中期早产儿血清PT、APTT、TT、D-D和INR均高于晚期早产儿及足月儿;血清FIB低于晚期早产儿及足月儿;早期早产儿PLT低于其他三组(均P<0.05);早期、中期、晚期早产儿及足月儿出血发生率分别为72.73%(8/11)、52.94%(9/17)、30.77%(8/26)、25.71%(9/35),凝血功能异常发生率分别为81.82%(9/11)、70.59%(12/17)、53.85%(14/26)、37.14%(13/35),早期及中期早产儿出血发生率和凝血功能异常发生率均高于晚期早产儿及足月儿;早产儿DIC发生率为22.22%(12/54),高于足月儿的2.86%(1/35)。  结论  胎龄越小,新生儿凝血功能越差,出血发生率、凝血功能异常发生率及DIC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究胎龄<34周早产儿生后血清25-OH维生素D[25(OH)D]水平与早产儿主要并发症发生率的关系。方法 选取出生胎龄<34周早产儿148例,按照患儿生后24h内血清25(OH)D水平分为维生素D(VD)充足组和VD不足组,两组早产儿在出生胎龄、性别、出生体重、母亲年龄、分娩方式、母孕期疾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 两组间在分娩季节(χ2=4.454,P=0.035)、孕期规律补充VD(χ2=16.698,P<0.01)、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发生率(χ2=4.287,P=0.038)、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发生率(χ2=5.792,P=0.016)、新生儿败血症(NS)发生率(χ2=4.001,P=0.045)、住院期间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χ2=4.114,P=0.043)、辅助通气时间(t=7.017,P<0.001)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3.
穆静  孙建荣 《医学综述》2014,(2):349-351
目的研究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在早产儿神经心理发育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选择2006年1月至2011年1月在北京市宣武区妇幼保健院产科分娩的早产儿90例,分别于出生后23 d、123 d、1214 d、2614 d、2628 d(纠正胎龄40周后算起)采用20项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NBNA)法进行神经行为测定。结果 90例早产儿中,NBNA异常的有21例,出生时伴有不同程度的低体质量、身长与头围不足等现象,经干预后患儿不同时间段的身长、体质量及头围较出生时显著增加(P<0.05);21例NBNA异常患者均进行针对性干预,1228 d(纠正胎龄40周后算起)采用20项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NBNA)法进行神经行为测定。结果 90例早产儿中,NBNA异常的有21例,出生时伴有不同程度的低体质量、身长与头围不足等现象,经干预后患儿不同时间段的身长、体质量及头围较出生时显著增加(P<0.05);21例NBNA异常患者均进行针对性干预,1214 d、2614 d、2628 d(纠正胎龄至足月后)NBNA评分较纠正胎龄后228 d(纠正胎龄至足月后)NBNA评分较纠正胎龄后23 d显著上升(P<0.05)。结论 NBNA可及时发现早产儿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异常,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实施干预,对促进早产儿神经功能的恢复,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早产儿血清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水平,探讨其与孕周、胎龄及体重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8年10月期间在我院出生或住院的早产儿175例作为观察对象,并选取23例正常孕周、胎龄、体重的新生儿作为对照组。分别测定两组血清IGF-1和IGFBP-3水平,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早产儿血清IGF-1和IGFBP-3水平男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早产儿血清IGF-1及IGFBP-3水平跟孕周呈正相关,对照组与34~(+1)~36~(+6)周比较(P值<0.05),与34~(+1)~36~(+6)周、32~(+1)~34周、30~(+1)~32周、28~30周比较(P值均<0.01)。(3)早产儿血清IGF-1与IGFBP-3水平跟胎龄成正相关,对照组>适于胎龄组>小于胎龄组,各组比较(P值均<0.01)。(4)早产儿血清IGF-1及IGFBP-3水平与体重成正相关,对照组>低体重儿>极低体重儿>超低体重儿,各组比较(P值均<0.01)。结论:早产儿血清IGF-1和IGFBP-3水平较正常孕周、胎龄、体重的新生儿低,且与孕周、胎龄及体重成正相关,结合早产儿血清IGF-1与IGFBP-3水平,评估胎儿在宫内时的生长发育情况,可能有助于早产儿的治疗与转归。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中早期早产儿凝血功能与胎龄的相关性,并探讨中早期早产儿生后早期凝血功能异常的危险因素和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496例早产儿生后24h内凝血功能及临床资料,比较不同胎龄早产儿的凝血指标,分析凝血功能异常的危险因素及与颅内出血的关系.结果:不同胎龄早产儿在早期凝血功能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D---聚体(D—dimer,DD)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凝血功能异常组患儿出生体质量、宫内窘迫、妊娠期高血压、羊水污染、动脉导管未闭、肝功能异常及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的比例高于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男性、宫内窘迫、动脉导管未闭和血小板减少症为独立危险因素.颅内出血组较非出血组,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延长(P<0.05),重度组较非出血组和轻度组DD升高(P<0.05).结论:早产儿凝血功能随着胎龄的增长逐渐成熟,男性、宫内窘迫、动脉导管未闭和血小板减少症是早产儿凝血功能异常的危险因素,PT延长可能与颅内出血的发生有关,而DD增高则与颅内出血的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不同胎龄早产儿出生第1天凝血状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安康市中心医院出生的早产儿165例为研究对象,将早产儿出生第1天按照胎龄不同分为早期早产儿(胎龄28~31+6周)44例,中期早产儿(胎龄32~33+6周)50例以及晚期早产儿(34~36+6周)71例.另选取正常足月儿51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上述早产儿及产妇临床资料及凝血状态.结果 不同胎龄早产儿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以及凝血酶时间(T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3组早产儿相比,足月儿PT、APTT、TT下降,FIB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胎龄早产儿产妇及足月儿产妇凝血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产儿出生第1天凝血功能较足月儿差.  相似文献   

7.
PA、Hs-CRP、CRP与早产儿胎龄和胎膜早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产儿血清前白蛋白(PA)、超敏C反应蛋白(Hs-CRP)、C反应蛋白(CRP)水平与早产儿出生时胎龄和有无胎膜早破及胎膜早破时间的关系。方法:对出生48h以内、胎龄及出生史明确的早产儿80例,分别于生后24~48h内检测血清PA、Hs-CRP、CRP水平;同时摘记早产儿的临床相关资料,包括胎龄、有无胎膜早破及胎膜早破时间。结果:在不同出生胎龄(<32周、32~33+6周、34~36+6周)的早产儿组间,血清PA、Hs-CRP、CRP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无胎膜早破及胎膜早破<6h、6~24h、>24h分娩的4组间,PA浓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s-CRP、CRP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胎膜早破>24h组血清Hs-CRP和CRP均高于其他各组(P<0.05~P<0.01)。结论:早产儿血清PA、Hs-CRP、CRP水平与早产儿的出生胎龄无关;Hs-CRP和CRP水平与胎膜早破时间长短有关,胎膜早破>24h血清Hs-CRP和CRP水平明显增高;PA水平与有无胎膜早破和胎膜早破时间长短均无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对早产儿凝血功能的检测分析,探讨早产儿凝血功能的特点及其与出生体质量的关系.方法 选取早产儿200例,按出生体质量均分为4组(n=50),即超低体质量儿组、极低体质量儿组、低体质量儿组和正常体质量儿组(2500~4000 g).采集产后24 h内的抗凝血进行凝血功能检测,包括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结果 超低体质量儿组与正常体质量组比较,PT、APTT明显延长,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极低体质量儿组和低体质量儿组分别与正常体质量组比较,PT、APTT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产儿凝血功能低下程度与出生体质量相关,出生体质量越低于正常体质量,其凝血功能异常的可能性越大,出血倾向越大,建议临床医生要更重视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产后24 h凝血功能的监测.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胎龄≤32周早产儿血小板减少症的特点,并探讨其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lsia, BPD)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8年9月~2022年2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的胎龄≤32周的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收集并分析研究对象生后4周内的临床资料,根据生后4周内最低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 PLT)进行分组,采用单因素及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各组间临床资料的差异及血小板减少症与BPD的关系,并比较BPD组早产儿与非BPD组早产儿在不同胎龄时血小板减少症构成比及生后4周内PLT水平。结果 共纳入197例早产儿,发生血小板减少症134例,发生率为68.0%,轻度、中度及重度血小板减少症分别占52.2%(70/134)、36.6%(49/134)、11.2%(15/134),生后第1周PLT达最低值(180×109/L)。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PLT水平与出生体重、胎膜早破、孕母子痫、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NEC)、败血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早产儿低血糖与胰岛素、C肽、胰高血糖素的关系。方法将89例早产儿分为低血糖组(34例)和正常血糖组(55例),50例足月儿(血糖正常)作为正常对照组,记录出生体重、胎龄、同步血糖,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生后24h内、7天血清中胰岛素(Ins)、C肽(C-ep)、胰高血糖素(Gc)含量,进行统计分析;用逐步线性回归和Bivariate相关分析低血糖的影响因素以及其与各个激素水平的关系。结果新生儿血糖水平与出生体重、胎龄呈正相关。3组间各时段Ins、C-ep以及7天Gc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后24h内Gc含量,早产儿正常血糖组明显低于足月儿组(P<0.01),早产儿低血糖组低于早产儿正常血糖组(P<0.05),生后24h内Gc含量与胎龄、出生体重呈正相关。结论早产儿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功能基本成熟,而早产儿胰岛α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功能尚未完善;早产儿易发生低血糖除与胎龄、出生体重相关外,可能与Gc激素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肺部超声评分(LUS)早期指导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早产儿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3月—2019年4月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收治的184例RDS早产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超声指导组和对照组,每组各92例。两组早产儿出生后即转入NICU进行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治疗,超声指导组在出生后3 h内进行肺部超声检查,当LUS评分>4分或吸入氧浓度(FiO2)>0.4时给予PS治疗,对照组仅当FiO2>0.4时给予PS治疗;首剂200 mg/kg,若12 h后FiO2>0.4则给予第2剂100 mg/kg。观察两组早产儿早期PS使用率、使用PS前最大FiO2值;比较两组早产儿CPAP时间、有创通气时间、氧疗时间、28 d内未使用呼吸机时间,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发生率和28 d死亡率,并分析影响发生BPD的危险因素。结果 (1)出生后3 h内超声指导组PS使用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不同胎龄和出生体重的早产儿的死亡情况,以了解胎龄、出生体重对早产儿病死率的影响.方法 收集2007年1月1日-2008年12月31日在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出生的早产儿1 453例,依据不同胎龄、出生体重统计其病死率,并对死亡原因进行分析.结果 1 453例早产儿中,死亡47例,病死率为3.23%.胎龄<32周早产儿的胎龄越小病死率越高(P值均<0.05),胎龄≥32周早产儿的病死率与胎龄无关联(P0.05).胎龄<32周早产儿的死亡原因前3位分别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8例)、新生儿窒息(5例)、新生儿感染(3例);胎龄32~36~(+6)周早产儿死亡原因前2位分别为先天畸形(3例)、新生儿感染(2例).结论 胎龄32周、体重达1 500 g可能是胎儿发育的一个界点.应加强围产期保健.  相似文献   

13.
张秀梅  钟伟 《海南医学》2022,(21):2792-2794
目的 观察不同胎龄早产儿出生第1天凝血功能的变化并探讨其与胎龄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9年7月至2020年10月在南方科技大学医院出生的150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早产时的不同胎龄将早产儿分为早期组(胎龄28~31+6周) 45例、中期组(胎龄32~33+6周) 50例、晚期组(胎龄34~36+6周) 55例。另选择同期在上述医院出生的60例足月儿作为对照组。出生后第1天,比较不同胎龄早产儿和对照组足月儿及不同胎龄早产儿产妇与对照组产妇的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的变化,并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胎龄与上述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对照组足月儿出生后第1天的PT、APTT、TT水平分别为(13.07±1.98) s、(43.19±5.99) s、(22.17±4.19) s,明显低于早期组[(16.78±3.12) s、(60.11±5.11) s、(28.98±4.18) s]、中期组[(16.01±2.98) s、(58.65±7.09) s、(27.81±5.09) s]和晚期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测定患新生儿细菌感染(NBI)的早产儿,其血清脂多糖结合蛋白(LBP)浓度。方法:对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内怀疑有NBI的57名早产儿(胎龄为28+1-36+6周,中位胎龄33+3周)和17名足月儿,在其出生后72h内采集血液样本进行分析。取样的时间分别在最初怀疑脓毒症时及12和24h。通过C反应蛋白和(或)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不同胎龄新生儿出生初期凝血功能检测四项指标的危急值参考范围。方法 选取2012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在深圳市3家三级甲等医院住院的新生儿1 110例,按胎龄分为早期早产儿、中期早产儿、晚期早产儿和足月儿,患儿入院24 h内检测凝血功能四项指标。建立新生儿出生初期凝血功能四项指标的危急值参考范围,并依据此范围判断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1 588例新生儿的病情。结果 凝血功能危急值参考范围,早期早产儿: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96.6 s或≤46.7 s、凝血酶原时间(PT)≥21.4 s或≤12.5 s、凝血酶时间(TT)≥23.9 s或≤15.7 s、FIB≥3.1 g/L或≤0.9 g/L;中期早产儿:APTT≥92.4 s或≤49.1 s、PT≥18.9 s或≤12.3 s、TT≥23.5 s或≤15.4 s、FIB≥3.0 g/L或≤1.1 g/L;晚期早产儿:APTT≥93.4 s或≤54.8 s、PT≥17.1 s或≤12.5 s、TT≥19.3 s或≤15.3 s、FIB≥2.2 g/L或≤1.1 g/L;足月儿:APTT≥77.6 s或≤42...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早产儿发生屈光不正的高危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三二〇一医院收治的早产儿79例为观察组,另外选择同期出生的足月儿79例为对照组。对两组婴儿的屈光发育差异性进行比较,对早产儿发生屈光不正可能的高危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在不同年龄阶段新生儿的散光、近视、远视、屈光参差值均呈下降趋势,组间、不同时点间、组间·不同时点间交互效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时胎龄28~32周屈光不正的发生率高于胎龄33~36周[30.6%(11/36)比9.3%(4/43)],出生时体质量<1500 g屈光不正发生率高于1500~2500 g、>2500 g早产儿[45.4%(5/11)比17.4%(8/46)、13.6%(3/22)],头颅影像学异常的屈光不正发生率显著高于头颅影像学正常的发生率[44.0%(11/25)比14.8%(8/5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胎龄(OR=1.798,95%CI 1.624~1.991)、出生体质量(OR=1.989;95%CI 1.392~2.842)、异常的头颅影像学(OR=24.042;95%CI 5.165~111.911)是早产儿发生屈光不正的高危因素(P<0.05)。结论早产儿出生时的体质量不足1500g、胎龄不足33周及具有异常的头颅影像学现象是早产儿发生屈光不正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张华  陈卫园 《浙江医学》2022,44(17):1869-1872
目的探讨早产儿出生24h内动脉血红细胞指数的参考范围。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6月于永康市妇幼保健院分娩、出生后立即住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450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提取所有早产儿出生24h内动脉血血常规检测信息,分析早产儿出生24h内动脉血红细胞指数参考范围。结果随着胎龄增加,除红细胞分布宽度外,早产儿RBC、红细胞比容、Hb、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均逐渐升高,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均逐渐降低(均P<0.05)。34周≤胎龄<37周早产儿RBC、红细胞比容、Hb、平均红细胞体积等存在性别差异,表现为女婴高于男婴(P<0.05)。结论不同胎龄、不同性别早产儿出生24h内动脉血红细胞指数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振幅整合脑电图(a EEG)评分系统在早产儿临床脑损伤早期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0例胎龄27~36周脑损伤早产儿(脑损伤组)于生后48 h内行a EEG描记,利用a EEG评分系统分析背景波连续性、睡眠觉醒周期、下边界振幅及波谱带宽度,四参数分值相加得总分,用相应孕周早产儿总分平均值减去原始分得校正后总分,以消除不同胎龄所致差异,并与40例无脑损伤早产儿(对照组)作比较。校正后总分越高,提示a EEG异常程度越重。结果:脑损伤组a EEG校正后总分为(0.82±1.14)分,高于对照组(0.23±1.07)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7~36周早产儿出生早期a EEG评分可反映脑功能的改变,对早产儿脑损伤具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9.
Du J  Chen C  Shi WJ 《中华医学杂志》2010,90(28):1982-1985
目的 测定不同胎龄新生儿和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患儿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清水平变化,并探讨其与ROP的关系.方法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科入院新生儿184例,根据胎龄分为3组:<32周早产儿组、32~36周早产儿组、足月儿组,各组根据是否吸氧再分为未吸氧和吸氧2个亚组;ROP组为出生体重<2 kg,且在眼科筛查中确诊为ROP的早产儿.各组新生儿分别在生后第1、3、5、7周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VEGF水平.结果 未吸氧早产儿组血清VEGF水平随着日龄增加而下降,足月组血清VEGF水平较平稳.32~36周早产儿组血清VEGF水平(ng/L)在第1、3周显著高于足月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22±224比247±123,P=0.000;393±220比247±177,P=0.022).<32周早产儿组血清VEGF水平在第1周稍高于早产儿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1).32~36周早产儿组中,吸氧和未吸氧亚组血清VEGF水平(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1周:324±148比522±224,P=0.000;第3周:264 ±106比393±220,P=0.005).ROP组血清VEGF水平在第5周反常性升高,与<32周早产儿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OP组血清VEGF水平(ng/L)在纠正胎龄31周高于非ROP早产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15±154比347±161,P=0.047).结论 早产儿血清VEGF水平异常增高时,可能与ROP的发生有关.动态监测早产儿血清VEGF水平可能有助于预测ROP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妊娠不同时期体质量增长与母体内脂素水平及新生儿体成分的相关性。方法:2013年7月-2015年7月分娩的妊娠足月孕妇,以年龄匹配原则,选取GDM孕妇及糖耐量正常(NGT)孕妇各130例,分为4组:NGT孕妇分娩适于胎龄儿(AGA)组 (NGT+AGA组,n =97 )、NGT孕妇分娩大于胎龄儿(LGA)组(NGT+LGA组,n =33)、GDM+AGA(n =69)和GDM+LGA(n =61)。收集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孕26周前、26~32周、32周至分娩3个阶段孕妇体质量增长情况;双抗体夹心酶标免疫(ELISA)分析法检测孕妇血清内脂素水平;新生儿出生后24~48 h内进行人体成分测量。分析不同组别孕妇妊娠不同时期体质量增长情况;比较组间内脂素水平及新生儿出生体质量(BW)、体脂百分含量(F %)的差异。结果:GDM患者孕前体质指数(BMI)明显高于NGT孕妇 (F = 13.247, P <0.001);4组孕期增重存在显著性差异(F =5.501,P <0.001), GDM+LGA组明显高于NGT+AGA组(P <0.001)。 GDM组孕妇妊娠孕26周之前体质量增速明显高于NGT组;GDM+LGA组孕妇妊娠32周至分娩前的体质量增速也显著增加。4组内脂素水平分别为(90.69±18.94)、(116.28±46.96)、(112.88±44.66)和(208.15±81.89)μg/L(F =72.602,P <0.001),GDM+LGA组显著高于其余3组(均P <0.001)。4组新生儿F %存在显著性差异,任意2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孕妇内脂素水平与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及体脂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r =0.539,0.629,均P <0.001),孕前BMI、孕26周前体质量增速、32周至分娩前的体质量增速是其重要相关因素。结论:孕前BMI以及孕26周前体质量增速是GDM的相关危险因素;32周至分娩前体质量增速则与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及体脂含量增加密切相关。孕妇内脂素水平可能是联系孕期体质量增长与新生儿体成分的中介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