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心电图T波峰-末(Tp-Te)间期及Tp-Te/QT比值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测量78例AMI患者(AMI组)和200例健康成人(对照组)的Tp-Te间期及Tp-Te/QT比值,进行比较。结果 AMI组的Tp-Te间期及Tp-Te/QT比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78例AMI患者中,发生复杂室性心律失常23例,其Tp-Te间期及Tp-Te/QT比值均明显高于未发生复杂室性心律失常组(55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AMI患者Tp-Te间期及Tp-Te/QT比值较健康成人长,且与复杂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明显的相关性,对AMI的预后有重要的预警意义。  相似文献   

2.
健康人Tp-Te间期和Tp-Te/QT比率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健康人标准心电图Tp-Te间期和Tp-Te/QT比率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随机抽取36~75岁健康人60例,做标准12导联心电图,分别测量V2和V6导联的QT间期、Q-Tp间期(即QRS波的起点至T波顶点的时间间期),按QT间期减Q-Tp间期的差值计算Tp-Te间期,按Tp-Te间期/QT间期计算其比率,并分别比较2个导联以及不同性别之间的Tp-Te间期和Tp-Te/QT比率。结果①V2导联的Tp-Te间期和Tp-Te/QT比率大于V6导联,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93±15)比(69±55)ms,P〈0.05;(0.24±0.04)比(0.17±0.06)ms,P〈0.05]。②V2导联的Tp-Te间期和Tp-Te/QT比率均为男性比女性长(P〈0.05)。结论提供健康人Tp-Te间期和Tp-Te/QT比率重要信息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心电图T波峰-末间期(Tp-Te)、经心率校正的Tp-Te间期(Tp-Tec)的变化与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14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心肌梗死急性期间有无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分组,将未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63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将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77例患者纳入研究组。记录两组急性期、恢复期心电图Tp-Te、Tp-Tec水平;采用Pearson分析Tp-Te、Tp-Tec与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结果:两组急性期Tp-Te、Tp-Tec均较恢复期长,且研究组急性期、恢复期Tp-Te、Tp-Tec均较对照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双变量Pearson相关性分析检验证实,Tp-Te、Tp-Tec与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呈正相关(P<0.05)。结论:心电图Tp-Te、TpTec延长与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性心律失常呈正相关,可作为临床预测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一项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分析心电图Tp-e间期和Tp-e/QT比值对心肌肥厚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经超声心动图确诊为心肌肥厚的患者45例作为研究组,其中因高血压导致的左心室肥厚(LVH)27例,肥厚型心肌病(HCM)18例;根据后期是否出现心律失常分为心律失常组和无心律失常组,另选取同期心脏结构正常者45例作为对照组,均经心电图检查,比较两组的Tp-e间期和Tp-e/QT比值。结果研究组心电图胸前V2、V3导联的Tp-e间期和Tp-e/QT比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心电图胸前V4导联的Tp-e间期、Tp-e/QT比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研究组中因高血压导致的左心室肥厚患者与肥厚型心肌病患者胸导联V2~V4的Tp-e间期、Tp-e/QT比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研究组中,心律失常组胸前V2、V3导联的Tp-e间期高于无心律失常组,胸前V2~V4导联的Tp-e/QT比值均高于无心律失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心电图Tp-e间期和Tp-e/QT比值可作为诊断心肌肥厚的参考指标,也可作为预测心肌肥厚患者出现心律失常的敏感指标之一,不能鉴别不同因素导致的心肌肥厚,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QT间期、Tp-e间期和Tp-e/QT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选取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50例,分别与年龄、性别与之匹配的体检组、2型糖尿病、冠心病患者各50例进行比较,分别测量四组V4导联QT间期、Tp-e间期、计算Tp-e/QT。结果 (1)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组与体检组对比QT间期、Tp-e间期和Tp-e/QT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组与2型糖尿病组、冠心病组对比,Tp-e间期和Tp-e/QT比值均显著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组与冠心病组、2型糖尿病组比较,QT间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p-e间期与Tp-e/QT比值比QT间期在预测室性心律失常更有价值;Tp-e间期和Tp-e/QT可作为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心电图T波峰末间期(Tp-e)及T波峰末间期与QT间期的比值(Tp-e/QT)与ICD一级预防患者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分析我院2011年3月~2014年2月因严重慢性心功能不全(左室射血分数≤35%,纽约心功能分级为Ⅱ/Ⅲ级,且既往从未发生过室速或室颤等恶性心律失常)接受ICD(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一级预防的患者68例,对所有的患者随访18~38个月(平均26个月)。在随访过程中,患者根据是否发生终点事件分为高危组及低危组;本研究以SCD或室颤、室速作为终点事件。术前对所有的患者进行12导联心电图、心脏彩超、24 h动态心电图等检查,并分析Tpeak-Tend间期及(Tpeak-Tend)/QT。结果随访过程中,因ICD识别持续性室速或室颤而引发恰当放电的患者共11例,由ICD发现非持续性室速而不需治疗的患者共7例,故高危组患者共18例。从未发生室速或室颤者共50例为低危组。高危组患者的(Tp-e)105±15 ms明显高于低危组90±17 ms(P=0.003);(Tpeak-Tend)/QT比值在高危组与低危早组相比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0.27±0.04 vs 0.22±0.05,P=0.002). TpTe/QT≥0.255预测ICD一级预防患者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风险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2.2%和65.9%;TpTe≥103 ms预测ICD一级预防患者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风险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6.7%和67.9%。结论 Tp-e间期、Tp-e/QT比值与ICD一级预防患者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密切,Tpeak-Tend间期及Tp-e/QT比值越大,ICD一级预防患者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如室速、室颤的可能性越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合并室性心律失常与QT间期离散度的关系。方法:268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将其分为室性心律失常组和无室性心律失常组,测定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并计算校正的QT间期离散度,进行比较。结果: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组QT间期离散度与校正的QT间期离散度均明显高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P<0.05)。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室性心律失常与QT间期离散度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及其合并冠心病患者QTc间期、QTd(QT离散度)、QT间期变异(QTv)改变及QT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用同步12导联心电图和24h心电Holter测定38例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48例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QT间期、QTc(QTc=Q-T/R-R1/2)、QTd、QTcd(最长QTc与最短QTc之差)、QTcmax(最大QTc)、QT间期变异(QTv)以及QT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的关系,并与30例非糖尿病正常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糖尿病组、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组QTd、QTcmax、QTv较对照组增加差别显著(P<0.05)。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组QTd、QTcmax、QTv较单纯2型糖尿病组增加。(2)糖尿病组、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组QTd与室性心律失常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而对照组QTd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无相关性。(3)对照组QTv有明显的昼夜节律变化,糖尿病组QTv昼夜节律减小或消失。结论:QTd可作为预测糖尿病患者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心脏猝死的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9.
王钊  陈珺 《中国全科医学》2012,15(14):1582-158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体表心电图T波峰末间期(TpTe)与急性期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102例接受直接PCI(p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共有46例出现室性心动过速(VT)和心室纤颤(VF),作为病例组。其余56例未出现室性心律失常,作为对照组。测量并比较两组pPCI前后12导联心电图的QT、TpTe、QT离散度(QTd)及经心率校正的QT间期(QTc间期)、TpTe(TpTec)。研究室性心律失常与QTc和TpTec各时段上限值的相关性并比较不同梗死部位的QT及TpTe值。结果 pPCI治疗前两组对象的QT间期、QTd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QTc和TpTec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pPCI治疗后第3天,两组间QT和QTd间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而QTc、TpTe和TpTec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PCI治疗后1周TpTe、QTc和TpTec间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PCI治疗前后的RR间期无差异(P>0.05)。QTc间期各时段上限值与VT+VF的发生率无相关性(r=0.376,P>0.05)。TpTe及TpTec间期各时段上限值与VT+VF的发生率呈正相关(r=0.677,P<0.05;r=0.698,P<0.05)。结论在急性期出现VT和VF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与不出现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相比,TpTe和TpTec明显延长,但QT和QTd则无明显差异。TpTe可能预示着心肌梗死急性期恶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不同组别冠心病患者T波峰末(Tp-Te)间期的差异及其与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方法选取315例住院患者,同时予以Holter检查,将不同患者按Holter检查结果进行分组,记录受试者12导联心电图,对其Tp-Te间期、Tp-Te/(RR)~(1/2)进行测定,从而评估其对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能力。结果Tp-Te间期、Tp-Te/(RR)~(1/2)对复杂室性心律失常(复杂性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心室颤动)有预测价值,可以对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提供早期干预依据;对于单纯性室性期前收缩无预测价值。结论Tp-Te间期、Tp-Te/(RR)~(1/2)可以作为临床上预测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Q—T间期、Tp—Te间期和Tp—Te/QT比率的临床意义。方法:随机抽取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00例,并按1999年WHO/ISH高血压分类标准分为1、2、3级高血压,并与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人100例作为对照观察,分别测量其V6导联Q-T间期与QTp间期,计算Tp—Te间期和Tp—Te/QT比率。结果:原发高血压组Tp—Te/QT比率和Tp—Te间期均高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Q-T间期无差异(P〉0.05)。1、2和3级组间Tp—Te间期和Tp-Te/QT比率无差异(P〉0.05)。结论:血压不是导致Tp—Te间期与Tp-Te/QT比率增大的唯一因素。  相似文献   

12.
冠心病患者心电图复极离散度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庞明  李维  关浩增  史文  苏卫红 《广西医学》2010,32(4):401-402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心电图复极离散度的意义。方法非器质性心脏病对照组50例,冠心病组50例,描记两组的常规12导联心电图,测量QT间期(QT)、QTc间期(QTc)、QT离散度(QTd)、校正QT离散度(QTcd)、T波峰-T波末间期(Tp-Te)和T波峰-T波末间期离散度(Tp-Te间期离散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冠心病组Tp-Te间期、Tp-Te间期离散度与对照组相比均有延长(P〈0.001)。结论 Tp-Te间期及Tp-Te间期离散度的延长对预测危险室性心律失常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3.
苏杭  刘思丽  吴婕 《海南医学》2023,(2):180-184
目的 探究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室性心律失常及心室重构患者的12导联同步心电图检测结果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0年1月高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在入院24 h内进行12导联同步心电图监测,并于入院后第2天和出院后6个月进行超声心电图检查,根据是否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分为室性心律失常组49例(包括室性心动过速28例,室性早搏21例)和非室性心律失常组31例,根据是否发生心室重构分为重构组33例和非重构组47例。所有患者在入院24 h内进行12导联同步心电图监测,对其Tp-Te值、校正后Tp-Te间期(Tp-Tec)、校正的QT间期(QTc)和Tp-Te/QT水平进行测定。比较不同组间患者的Tp-Te、Tp-Tec、QTc和Tp-Te/QT水平。从出院后6个月开始对所有患者进行为期24个月的随访调查,比较不同结局患者的Tp-Te、Tp-Tec、QTc和Tp-Te/QT水平。结果 室性心律失常组患者的Tp-Te、Tp-Tec和Tp-Te/QT水平分别为(137.34±23.92) ms、(128.48±21.35) ms、0.29±0.04...  相似文献   

14.
秦际德  高飞 《安徽医学》2020,41(4):409-412
目的 分析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术后室性心律异常与T波峰-末间期(Tp-Te)、经心率校正的波峰-末间期(Tp-Tec)及血清钾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河南省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2015年9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165例心脏瓣膜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心功能分级(Ⅱ级组35例、Ⅲ级组64例、Ⅳ级组66例)、主动脉阻断时间(<60 min组60例、60~90 min组68例、>90 min组37例)、术后48小时血清钾水平(<3.5 mmol/L组20例、3.5~4.0 mmol/L组44例、>4.0 mmol/L组101例)、是否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异常组95例、非异常组70例)进行分组,比较不同分组患者Tp-Te、Tp-Tec、术后48小时血清钾及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并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Tp-Te、Tp-Tec及血清钾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相关性。结果 Ⅱ、Ⅲ、Ⅳ级组Tp-Te、Tp-Tec及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比较,Ⅳ级组最高,Ⅲ级组次之,Ⅱ级组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Ⅳ级组术后48小时血清钾水平低于Ⅱ、Ⅲ级组,Ⅲ级组术后48小时血清钾水平低于Ⅱ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动脉阻断时间<60 min组、60~90 min组、>90 min组Tp-Te、Tp-Tec、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比较,>90 min组最高,60~90 min组次之,<60 min组最低;>90 min组术后48小时血清钾水平低于<60 min组、60~90 min组,而60~90 min组术后48小时血清钾水平低于<60 min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小时血清钾水平<3.5 mmol/L组、3.5~4.0 mmol/L组、>4.0 mmol/L组Tp-Te、Tp-Tec及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比较,>4.0 mmol/L组最高,3.5~4.0 mmol/L组次之,<3.5 mmol/L组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室性心律失常组Tp-Te、Tp-Tec高于非异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钾水平低于非异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p-Te、Tp-Tec与室性心律失常呈正相关(r=0.565、0.644,P<0.05)。结论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Tp-Te、Tp-Tec与室性心律失常呈正相关,还可能受患者心功能分级、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血钾水平的影响,应加强上述指标的监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吉林省辽源市龙山区东吉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2018年1月-2020年1月治疗的50例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利多卡因治疗,观察组采用胺碘酮治疗。观察患者24 h监测动态心电图,监测心率、血压、PR间期、QT间期情况,心功能指标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血压、心率及心电图PR间期QT间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压、心率及心电图PR间期QT间期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缩短分数(FS)、E峰与A峰比值(E/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LVEF和E/A明显升高,FS明显降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袁源  马兰  江昕 《安徽医学》2016,37(5):598-600
目的 ①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Gensini评分与Tp-Te间期的关系;②分析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Tp-Te间期及室性心律失常(VA)的影响。方法 选取174例临床诊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中行PCI术的患者102例为观察组,未行PCI术的患者72例为对照组,计算观察组患者Gensini评分,测量观察组和对照组入院时、治疗后第2天的Tp-Te间期并随访1周内的VA发生情况。结果 ①观察组患者随Gensini评分增加,Tp-Te间期相应增大(相关系数r=0.332,P=0.001),VA的发生率也有所提高。②与入院时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第2天Tp-Te间期均较前降低(P<0.05),观察组治疗后第2天Tp-Te间期降低更明显(P<0.05)。③观察组1周内VA发生率较对照组降低。结论 Tp-Te间期对急性心肌梗死严重程度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急诊PCI术能显著降低Tp-Te间期,减少VA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Tp-Te间期、QTd、QTcd及其组合在预测冠心病恶性心律失常中的价值.方法 入选158例确诊冠心病患者,入院时全部予以12导联心电图检查,将患者按照是否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心室纤颤)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Tp-Te、QTd、QTcd值,计算它们及其组合在预测恶性心律失常中的敏感度、特异性等指标.结果 病例组Tp-Te、QTd、QTcd均大于对照组(P<0.01).Tp-Te在预测恶性心律失常中的价值最高,其次为QTcd,其敏感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8.46% vs 84.62%、92.5% vs 77.5%、92.0% vs 78.6%、89.2% vs 83.8%.Tp-Te与QTcd并、串联未能提高对恶性心律失常的预测能力.结论 与QTd、QTcd相比,Tp-Te是预测冠心病恶性心律失常强有力的指标,尤其当Tp-Te间期>148ms时应积极预防.  相似文献   

18.
储红斌 《安徽医学》2014,35(1):66-68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体表心电图T波峰-末间期(Tp-Te)、经心率校正的Tp-Te间期(Tp-Tec)和Tp-Te间期离散度(Tp-Ted)与急性期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关系.方法 分析我院治疗的5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性期与恢复期的Tp-Te、Tp-Tec和Tp-Ted,观察其与心肌梗死不同时期的关系.根据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性期是否发生过室性心动过速(VT)或心室颤动(VF))分为室性心律失常组(31例)和无室性心律失常组(19例),分析心肌梗死急性期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组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Tp-Te、Tp-Tec和Tp-Ted的差别,分析Tp-Te及其相关指标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关系.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期的Tp-Te、Tp-Tec及Tp-Ted长于心肌梗死恢复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p-Te、Tp-Tec及Tp-Ted与AMI患者急性期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呈正相关(r=0.671,P〈0.05;r=0.703,P〈0.05;r=0.694,P〈0.05).结论 Tp-Te、Tp-Tec及Tp-Ted在AMI急性期较恢复期延长,Tp-Te、Tp-Tec及Tp-Ted可能成为预测AMI患者发生多种室性心律失常的一项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 M I)患者体表心电图上T波峰末间期(T p-T e间期)检测的临床意义及对近期临床的观察.方法 选取52例AMI患者作为观察组,40例正常健康者为对照组,并将观察组患者在急性期有无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分为两组.测量正常健康者体检时及A M I患者入院24h内第1份12导联心电图的T p-T e间期,计算12导联平均T p-T e间期,对测量结果分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观察组12导联平均T p-T e间期均较对照组显著延长(P<0.05).观察组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者较未发生室性心律失常者12导联平均Tp-Te间期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体表心电图Tp-Te间期能够反映AMI跨壁复极离散度的变化,AMI发生室性心律失常者较未发生室性心律失常者Tp-Te间期明显延长,Tp-Te间期有望成为预测AMI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缺血性J波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2005年6月至2010年7月收治的286例急性STEMI患者,以人院时体表心电图记录到缺血性J波的41例为观察组,未记录到缺血性J波的245例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入院48 h、住院期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2组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QT、及QT离散度(QTd)、T波峰-末间期(Tp-Te).结果 观察组患者入院48 h、住院期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QTd、Tp -Te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均<0.01),2组QT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中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QTd、Tp-Te较同组无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明显延长(P均<0.01).结论 缺血性J波出现于急性STEMI患者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增加,可作为急性STEMI患者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指标,如结合QTd、Tp-Te能进一步提高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