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统计分析两性霉素B脂质体致急性肾损伤(AKI)的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某三甲医院2016年1月—2018年12月使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患者的病历资料,记录患者基本资料和相关用药情况,采用单因素与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两性霉素B脂质体相关AKI危险因素。结果272例使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的患者,24例发生两性霉素B脂质体相关AKI,发生率8.8%;单因素分析显示,女性、联用环孢素、造血干细胞移植和两性霉素B脂质体累计使用量≥450 mg与AKI发生有关(P<0.1);多因素分析显示,女性和两性霉素B脂质体累计使用量≥450 mg是AKI独立危险因素(P<0.05);13例发生AKI患者停药1周后肌酐值较用药期间最高值下降(P<0.05)。结论两性霉素B脂质体致AKI较常见,用药期间应加强女性患者及累计使用剂量≥450 mg患者发生AKI的风险评估,密切监测给药期间尤其是约2周患者肌酐水平。大部分患者AKI可逆。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两性霉素 B脂质体(L-AMB)治疗侵袭性真菌感染病人发生急性肾损伤(AKI)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 2018年 1月至 2021年 12月 61例两性霉素 B脂质体治疗侵袭性真菌感染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两性霉素 B脂质体相关 AKI分为 AKI组 23例( 37.7%)非 AKI组 38例( 62.3%)。采用单因素分析法比较两组临床资料, logistic回归分析两性霉素 B脂质体( L-AMB)治疗侵袭性真菌感,染病人发生 AKI的危险因素,应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 ROC曲线)评价 L-AMB使用累积剂量及治疗前血清钾水平在诊断 AKI方面的能力。结果有 23例病人在使用 L-AMB治疗过程中发生 AKI,AKI发生率为 37.7%。L-AMB疗程、累积剂量、日剂量, L-AMB治疗前血钾水平在 AKI及非 AKI两组病人比较中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累积剂量是发生 L-AMB相关 AKI的独立危险因素[ OR=1.46,95%CI:(1.08,1.98),P=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新疆哈萨克族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同型半胱氨酸与早期肾功能损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参与流行病学调查的新疆哈萨克族原发性高血压患者465例,根据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分组:Hcy≥10μmol·L-1分为H型组(240例),Hcy<10μmol·L-1为单纯组(225例)。检测2组患者的尿酸(UA)、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cy、尿素氮(BUN)、血肌酸酐(SCr)和胱抑素C(CysC)水平,比较2组基线资料及肾功能相关指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早期肾损害的危险因素。结果H型组和单纯组的收缩压(SBP)分别为(146.5±21.3)和(140.5±19.4)mmHg;舒张压(DBP)分别为(93.9±13.8)和(88.1±14.8)mmHg;UA分别为(270.0±78.1)和(202.2±69.7)μmol·L-1;LDL-C分别为(3.1±0.8)和(2.8±0.9)mmol·L-1;Hcy分别为[15.5(12.9,18.2)]和[8.4(7.4,9.2)]μmol·L-1;BUN分别为(5.6±1.3)和(5.1±1.4)mmol·L-1;SCr分别为(82.6±17.0)和(68.2±11.9)μmol·L-1;CysC分别为(1.1±0.2)和(0.8±0.3)mg·L-1。组间比较,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DL-C、Hcy和CysC是哈萨克族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早期肾损害的危险因素。结论新疆哈萨克族原发性高血压患者Hcy水平的升高参与了早期肾损害的过程,降低Hcy水平可延缓高血压患者肾功能损害进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索国产两性霉素B脂质体临床应用中不同加量方案的安全性、常见不良反应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17年1月—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使用国产两性霉素B脂质体的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的病例,收集患者的基本资料、对比两性霉素B脂质体不同加量方案对血常规、肝肾功能及低钾血症的影响,统计发生的药品不良反应并使用多重线性回归法对用药后钾离子浓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共纳入50例患者,快速加量法(n=23,≤4 d)与慢速加量法(n=27,>4 d)对血常规、肝肾功能及钾离子浓度的影响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钾血症(76.0%)是两性霉素B脂质体最常见不良反应,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用药前钾离子浓度(P=0.008)是用药后钾离子浓度的重要影响因素。结论 国产两性霉素B脂质体可安全使用快速加量法以尽快达到治疗剂量,该药临床应用中最常见不良反应为低钾血症,用药前钾离子浓度是用药后钾离子浓度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单纯高血压患者肾脏损害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健康体检人群资料,分析健康人群(A组,1309例)和单纯高血压患者(B组,660例)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水平差异。B组患者进一步分为eGFR<90 mL·min-1·1.73 m-2组(B1组,411例)和eGFR≥90 mL·min-1·1.73·m-2组(B2组,249例),比较两组血压、血脂、血糖和尿酸等的差异。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单纯高血压患者eGFR的影响因素。结果 A组eGFR水平高于B组(P<0.01)。A、B组中的女性患者eGFR水平均高于男性患者(P<0.01)。B1与B2组体重、SBP、脉压差(PP)、FBG、TG、血尿素氮(BUN)、血尿酸(SUA)和TBi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eGFR与LDL-C、ALT、AST、BUN、SUA、FBG、TC、SBP、WBC、RBC、Plt和PP的线性回归关系有统计学意义(P<0.05)。eGFR水平随LDL...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服用达比加群发生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是一个单中心、回顾性研究,旨在探索达比加群相关出血事件的危险因素。应用某院电子病历管理系统,收集于2014年11月-2016年7月期间517例接受达比加群抗凝治疗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资料,包括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血常规、血脂、血糖、肝肾功能、合并疾病以及治疗药物等。结果:所有纳入研究的患者住院期间共有49例(9.5%)发生了出血,468例(90.5%)未发生出血。2组患者在性别、体质量、用药前红细胞压积、血小板计数、肝功能、血脂、空腹血糖、凝血指标以及合并高血脂症、肝功能不全和心功能不全方面的差异无显著性。然而,出血事件往往倾向发生于老年以及合并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患者。肾功能不全是导致达比加群出血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其中肌酐>115μmol·L-1、估测肾小球滤过率<60mL/(min·1.73m^2)会显著增加房颤患者服用达比加群发生出血不良反应的风险。此外,联合应用抗血小板药物可增加房颤患者服用达比加群的出血风险,当联合应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时出血风险显著升高(OR=4.16,95%CI 2.07~8.37)。结论: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使用达比加群发生出血事件的危险因素有高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肌酐>115μmol·L-1,肾小球滤过率<60mL/(min·1.73m^2)以及联合应用抗血小板药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两性霉素B脂质体引起低钾血症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期间使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的患者信息,收集其两性霉素B脂质体的使用详情和钾剂补充情况,按照是否发生低钾血症分成低钾血症组和正常组,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两性霉素B脂质体引起低钾血症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121例患者,其中低钾血症组60例、正常组61例。低钾血症组患者的两性霉素B脂质体维持剂量、累积剂量、最大日剂量(重度低钾血症患者)、治疗天数、出现低钾血症的时间、每日补钾剂量(中、重度低钾血症患者)、总补钾天数(中度低钾血症患者)均显著高于或长于正常组(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性霉素B脂质体累积剂量≥200mg、治疗天数≥5 d对该药引起低钾血症有显著影响(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存在基础低血钾、体重<50 kg、两性霉素B脂质体累积剂量≥200 mg、治疗天数≥5 d是该药引起低钾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两性霉素B脂质体引起低血钾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万古霉素相关急性肾损伤(AKI)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为临床提供安全用药数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5年6月某院使用万古霉素成人患者的数据,根据2012年发布的KDIGO AKI临床指南标准,对使用万古霉素前后的患者血肌酐进行比较,分为AKI组和非AKI组,对比2组患者基础生理、病理状态、疾病程度、感染部位、是否入住重症监护室(ICU)、万古霉素谷浓度、用药剂量、用药疗程、联合用药等多种因素,分析发生AKI的危险因素。结果:373名使用万古霉素的患者中有62例发生AKI,发生率为16.62%,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AKI组和非AKI组,发现万古霉素谷浓度、用药疗程、是否联合使用呋塞米、患者是否有心功能不全(IV级)、呼吸衰竭(I/II型)、休克、是否入住ICU,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因素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得到万古霉素谷浓度、联合使用呋塞米、是否入住ICU以及休克是引起万古霉素相关AKI的独立危险因素。经ROC曲线分析得到本研究中万古霉素发生AKI的血药谷浓度折点为19.50 mg·L-1,在此基础上,分析万古霉素谷浓度10~20 mg·L-1和>20 mg·L-1亚组结果显示:2组的独立危险因素略有差别,10~20 mg·L-1亚组万古霉素相关AKI的独立危险因素是联合使用呋塞米,而>20 mg·L-1亚组中万古霉素谷浓度则为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万古霉素谷浓度监测是避免发生万古霉素相关AKI的重要防治措施之一,临床药师应协助临床医师全程监护该药使用情况,尤其关注高龄、入住ICU患者、以及联合应用呋塞米的患者,保证临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9.
1例67岁的男性肺腺癌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在使用碘美普尔后出现急性肾损伤(血清肌酐149μmol·L-1,尿素氮13.23 mmol·L-1,尿酸439μmol·L-1)和严重肝损伤(丙氨酸氨基转移酶592 U·L-1,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782 U·L-1,γ-谷氨酰转移酶121 U·L-1)。通过用药分析,药师判断该患者使用碘美普尔对比剂后引发急性肾损伤,导致依诺肝素钠在体内蓄积,继发严重肝损伤。药师建议观察肾功能变化并停用依诺肝素钠、暂停甲磺酸阿美替尼,此后患者肝肾功能均恢复正常。该病例提示对于具有对比剂肾病高危因素的患者,使用对比剂后可能出现急性肾损伤,引起药物蓄积性不良反应。对这类患者药师应做好药学监护,发生不良反应后及时进行用药分析和充分的临床评估,协助医生调整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在胃恶性肿瘤患者中开展阿帕替尼治疗药物监测的情况,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LC-MS/MS测定2021年1月~2023年3月期间我院胃恶性肿瘤患者体内阿帕替尼的暴露水平,分析药物浓度与不良反应,疗效及不同联合用药种类之间的关系,考察性别、年龄、联合用药及肝肾功能等因素对稳态谷浓度的影响。结果:阿帕替尼回归直线方程为Y=0.065 12X+0.027 45,r2=0.998 7,血清样本在1.00~500μg·L-1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定量下限为1.00μg·L-1。50例患者中,血清药物谷浓度范围为10.39~364.74μg·L-1,未发现疾病状况及不良反应与药物稳态谷浓度存在显著关联。与单抗类药物联用的阿帕替尼患者血药浓度显著高于紫杉醇组(P<0.05),其他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小球滤过率(eGFR)是影响稳态谷浓度的重要因素。结论:在阿帕替尼治疗过程中,利用稳态谷浓度进行治疗药物监测的意义有限。阿帕替尼治疗期间需要密切关注肾功能的监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老年共病患者在使用伏立康唑(VRC)时细胞色素P450(CYP450)基因型与血药浓度的相关性。方法 分析32例老年患者接受VRC治疗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遗传因素(CYP450基因多态性)和非遗传因素(患者的机体情况、基础疾病与合并用药)对VRC血药浓度的影响。结果 CYP2C19快代谢型和中等代谢型患者的VRC血药浓度中位数分别为4.64和3.93 mg·L-1,CYP3A4 GG和GA型患者的VRC血药浓度中位数分别为3.17和5.00 mg·L-1,CYP2C9 AA和AC/CC型患者的VRC血药浓度中位数分别为4.04和3.27 mg·L-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非遗传因素中,患者的年龄、服用钙通道阻滞药和利尿药均是影响VRC血药浓度的独立因素(均P<0.05)。结论 CYP2C19、CYP3A4与CYP2C9基因多态性均会影响VRC血药浓度。在使用VRC之前建议行药物基因检测,在用药时不仅要关注药物间的相互作用,还要监测VRC血药浓度。  相似文献   

12.
摘要:目的:了解烧伤患者使用万古霉素(VAN)的监测情况及VAN相关急性肾损伤(VA-AKI)的疾病转归情况,探讨其影响因素,提出相关建议,为烧伤患者VAN的使用和监测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10月~2019年3月四川省人民医院所有接受VAN治疗的烧伤患者的数据。根据KDIGO组织的AKI定义将入组患者分为VA-AKI组(发生VA-AKI)和NO-AKI组(未发生VA-AKI)。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对比两组患者基础生理病理状态、疾病严重程度、感染部位、实验室检查、VAN使用情况、VAN血药浓度监测(TDM)情况、联合用药等多种因素,分析发生AKI的危险因素。结果:接受VAN治疗的47例烧伤患者中9例(19.1%)发生了VA-AKI,4例(8.5%)患者在用药期间进行TDM。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的年龄分布、基线白细胞计数、基线血肌酐、基线尿酸、基线血清胱抑素C、基线肌酐清除率、基线估算肾小球滤过率及VAN平均日剂量等指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线估算肾小球滤过率低[优势比(OR)=0.952,P=0.024]是VA-AK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接受VAN治疗的烧伤患者TDM比例较低,应引起重视。对于基线估算肾小球滤过率低的烧伤患者,应更加关注其发生VA-AKI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时间—血糖曲线下面积(AUC)与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不良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纳入2018年10月-2019年12月广东省佛山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GDM患者1058例,根据OGTT时间—血糖AUC值16.80 mmol·L-1·h-1为分组节点将1058例患者分为A组(<16.80 mmol·L-1·h-1)600例和B组(≥16.80 mmol·L-1·h-1)458例。根据2组OGTT时间—血糖AUC值的中位数将1058例患者又分为C组(<14.00 mmol·L-1·h-1)242例、D组(14.00~16.79mmol·L-1·h-1)358例、E组(16.80~18.49 mmol·L-1·h-1)230例、F组(≥18.50 mmol·L-1·h-1)228例。比较各组年龄、孕前BMI、孕前期体质量增加值、妊娠结局(羊水过多、胎膜早破、早产、巨大儿、子痫前期),分析OGTT时间—血糖AUC值与不良妊娠结局相关性。结果A组、B组年龄、孕前BMI、孕期体质量增加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D组、E组、F组年龄、孕前BMI、孕期体质量增加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羊水过多、胎膜早破、子痫前期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早产、巨大儿发生率均高于A组(P<0.05)。C组、D组、E组、F组羊水过多、胎膜早破、子痫前期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F组早产、巨大儿发生率高于C组、D组、E组(P<0.05),C组、D组、E组早产、巨大儿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GTT时间—血糖AUC值可评估和预测巨大儿、早产的发生风险,对临床加强GDM孕妇的血糖管理、改善不良妊娠结局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血清高同型半胱氨酸(Hcy)在多发性骨髓瘤治疗及预后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入选126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为试验组,同期60例于我院体检的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分析组间β2微球蛋白(β2-MG)、血红蛋白(Hb)、红细胞沉降率(ESR)、乳酸脱氢酶(LDH)和Hcy水平差别。根据病理分期,试验组分成Ⅰ、Ⅱ、Ⅲ期组,分析组间β2-MG、Hb、ESR、LDH和Hcy水平差异,并对治疗前血清Hcy水平和β2-MG、Hb、ESR、LDH水平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对试验组中不同Hcy水平的2组患者中位生存期进行分析,分析血清Hcy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治疗和预后中的影响。结果试验组血清β2-MG水平、ESR、LDH、Hcy和Hb水平分别为(5.88±1.08)g·L-1,(79.84±9.67)mm·h-1,(323.59±23.57)U·L-1,(22.28±3.76)μmol·L-1,(90.78±10.15)g·L-1;对照组分别为(2.87±0.71)g·L-1,(18.92±3.64)mm·h-1,(156.82±19.83)U·L-1,(11.01±3.18)μmol·L-1,(141.62±15.27)g·L-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Ⅱ期和Ⅲ期血清β2-MG水平、ESR、LDH、Hcy和Hb水平与Ⅰ期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Ⅲ期血清β2-MG水平、ESR、LDH、Hcy和Hb水平与Ⅱ期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前血清Hcy水平分别与β2-MG、ESR、LDH呈正相关(P<0.05),与Hb呈现负相关(P<0.05)。Hcy≥22μmol·L-1组中位生存期为31个月,Hcy<22μmol·L-1组中位生存期为38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清Hcy水平明显升高,Hcy水平对治疗效果的评判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且影响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59例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并探讨两性霉素B脂质体联合伏立康唑治疗恶性血液病患者合并侵袭性真菌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至2015年入住我院血液科合并侵袭性真菌病(IFI)的恶性血液病患者59例的病例资料,依据使用抗真菌药物的不同进行分组,其中17例应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联合伏立康唑治疗(联合治疗组),24例单用伏立康唑治疗(伏立康唑组),18例单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两性霉素B脂质体组)。收集、总结临床特征、分析其治疗效果及安全性,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联合治疗组的有效率为82.3%,伏立康唑组的有效率为37.5%,两性霉素B脂质体组的有效率为61.1%。三组之间治疗有效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联合治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8.8%,伏立康唑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0%,两性霉素B脂质体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5.5%。结论应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联合伏立康唑治疗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病的效果较单用伏立康唑或单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可明显提高疗效,且安全性上并不比单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差,患者往往能够耐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伏立康唑注射制剂原研药与仿制药在住院人群中相关急性肾损伤(AKI)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依托医疗机构药物不良事件主动监测与智能评估警示系统(ADE-ASAS),回顾性自动监测某中心自2010年1月–2021年6月间使用伏立康唑注射制剂原研药与仿制药的所有住院患者,对相关AKI的发生率及特征进行分析,探究危险因素。结果:原研药相关AKI的发生率为2.58%(70/2717),仿制药相关AKI的发生率为1.51%(35/2322),原研药组的严重AKI占比高于仿制组(28.57%vs 17.14%);两组中阳性病例的中位年龄均高于总体人群。相关风险因素分析显示,联合使用≥3种肾毒性药物及白蛋白<30 g·L-1在原研药与仿制药组均有统计学意义,原研药相关AKI的风险因素还有血红蛋白≤90 g·L-1。结论:伏立康唑原研药与仿制药相关AKI发生率及风险因素的差异可能与辅料相关,但用药目标差异的影响有待证实;对住院期间合并低白蛋白、联合使用多种肾毒性药物、贫血的老年患者,临床应用该药时应注意监测其肾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雷公藤多苷片联合缬沙坦在慢性肾小球肾炎合并高血压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收集慢性肾小球肾炎合并高血压患者150例,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试验组(n=75)与对照组(n=75)。2组患者均给予相同的基础对症治疗,对照组给予缬沙坦80 mg·d-1,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雷公藤多苷片,每次20 mg,每天3次,2组均治疗24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肾功能指标血尿素氮(BUN)、血肌酸酐(Scr)、24 h尿蛋白定量(24 h Upro)及肾小球滤过率(GFR)、CD4+T及CD8+T淋巴细胞亚群及炎症指标白细胞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试验组临床总有效率(89.33%)显著高于对照组(77.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与试验组的BUN分别为(7.70±1.16),(6.78±1.15)mmol·L-1,Scr分别为(181.10±20.76),(1...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托伐普坦对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0例患者依据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30例与试验组30例。对照组在常规抗心力衰竭的基础上给予呋塞米注射液,每次20 mg,qd,静脉注射。试验组在常规抗心力衰竭的基础上给予托伐普坦片,每次30 mg,qd,口服。2组治疗时间均为7 d。对比2组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血清钠(Na+)、血清钾(K+)、血清肌酸酐(Scr)、血尿素氮(BUN)、肾小球滤过率(GFR)、疗效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6.67%(29例/30例)和73.33%(22例/3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LVEF分别为(45.89±3.28)%和(43.58±3.11)%,LVEDD分别为(44.32±3.07)和(47.15±4.25)mm,Scr分别为(154.69±20.11)和(186.41±20.51)μmol·L-1,BUN分别为(9.67±1.06)和(11.53±1.50)mmol·L-1,GFR分别为(47.15±2.27)和(42.69±2.33)mL·(min·1.73 m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33%和1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托伐普坦为主的策略治疗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在短期内有助于改善心功能,纠正电解质紊乱,防止肾功能恶化,提升治疗效果,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地西他滨(DCA)和丙戊酸钠(VPA)联用对白血病细胞株HL-60促凋亡和分化诱导的协同作用。方法白血病细胞株HL-60分别与以下药物终浓度组作用48 h:对照组,DCA单药A组(1.0μmol·L-1),DCA单药B组(4.0μmol·L-1),VPA单药组(2.0 mmol·L-1),联合用药A组(IDCA 1.0μmol·L-1+VPA 2.0 mmol·L-1),联合用药B组(DCA 4.0μmol·L-1+VPA2.0 mmol·L-1)。应用Annexin V-FTTC/PI标记法检测早期凋亡率,流式细胞术检测CD34、CD117平均荧光强度(MFI)以及CD11b、CD14表达率。结果联合用药A、B组的凋亡率高于其各自的单药组,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用药A、B组的CD117和CD34 MFI低于其各自的单药组,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用药A组的CD11b和CD14表达率以及联合用药B组的CD11b表达率均低于其各自的单药组,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白血病细胞株HL-60中VPA能显著增强DCA的促凋亡分化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糖尿病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血清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法,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月我院神经内科被诊断为首次发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20例,检测并比较合并糖尿病和未合并糖尿病患者急性期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和转化生长因子(TGF-β1)的表达水平。结果: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急性期血清TNF-α、IL-6和TGF-β1分别为(220.34±14.89)ng·L-1、(410.74±24.34)ng·L-1和(192.36±9.06)ng·L-1;未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急性期血清TNF-α、IL-6和TGF-β1分别为(210.67±14.98)ng·L-1、(389.76±15.43)ng·L-1和(210.51±12.47)ng·L-1,两组患者的IL-6、TGF-β1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脑卒中后血清中致炎因子高于非糖尿病患者,发生炎性反应的危险较高,起修复能力的细胞因子低于非糖尿病患者,发病后恢复能力相比较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