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中性粒细胞缺乏是万古霉素血药浓度偏低的一项危险因素,可能导致治疗的失败以及细菌耐药。本文综述了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万古霉素药动学特点、目标谷浓度及导致万古霉素谷浓度偏低可能机制,为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万古霉素有效安全使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常规给药剂量下血液病患者万古霉素血药浓度及影响万古霉素体内暴露水平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1年8月就诊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血液病患者85例,均使用万古霉素1.0 g,静脉滴注,q12h,监测稳态血药浓度,根据血药浓度达标情况进行分组并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考察其影响因素。结果 85例患者平均血药浓度(8.35±3.89) mg·L-1,达标率仅27.1%(23/85)。单因素分析显示,达标组患者血清肌酐和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ANC)水平均显著高于未达标组[(61.47±19.68)μmol·L-1vs.(53.30±14.66)μmol·L-1,P=0.041;0.65×109·L-1vs. 0.02×109·L-1,P=0.032],肌酐清除率及肾功能亢进比例则显著降低[(125.17±38.56) mL·min-1vs.(162.06±44.25) ...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国产盐酸万古霉素(来可信)与进口盐酸万古霉素(稳可信)对于中性粒细胞缺乏合并感染的儿童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于化疗后出现中性粒细胞缺乏合并感染的恶性肿瘤患儿100例随机分成2组,来可信组53例,稳可信组47例,对两组的细菌清除率、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进行比较。结果来可信组治愈率64.2%,总有效率92.5%;稳可信组治愈率61.7%,总有效率93.6%,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来可信组及稳可信组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1.3%及12.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化疗后合并中性粒细胞缺乏及感染的儿童血液肿瘤患者,国产与进口万古霉素治愈率、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当,疗效肯定,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4.
万古霉素静脉滴注致中性粒细胞减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例68岁男性糖尿病、肾病患者,因腹泻使用万古霉素0.5 g溶于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中静脉滴注,1次/d.3 d后,患者的WBC和N分别由14.3×109/L和0.90下降至1.1×109/L和0.45.停用万古霉素,皮下注射非格司亭150 μg.第2天患者因低血压休克死亡.  相似文献   

5.
6.
任晓艳 《抗感染药学》2019,16(10):1746-1747,1787
目的:探究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辅助万古霉素对急性白血病(AL)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伴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其对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9年1月收治的AL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伴感染患者68例资料,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万古霉素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rhG-CSF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用药后体温和中性粒细胞复常时间,以及治疗前后血清降钙素原(PCT)与白介素-6(IL-6)水平测得值以及生活质量(KPS)评分值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用药后体温和中性粒细胞复常时间早于对照组(P<0.05),万古霉素使用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3 d后观察组患者血清PCT、IL-6水平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KPS评分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rhG-CSF辅助万古霉素治疗AL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伴感染患者的疗效优于单用万古霉素,有效改善了炎症因子,促进了体温、中性粒细胞的复常,改善了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万古霉素血清谷浓度对老年患者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分析万古霉素治疗的44例老年患者。对不同万古霉素血清谷浓度患者治疗前后肾功能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万古霉素血清谷浓度〈20mg/L者使用万古霉素治疗前后肾功能改变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万古霉素血清谷浓度〈20mg/L时,肾功能无明显损害;老年患者予万古霉素治疗时需行血清谷浓度监测。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某院中性粒细胞缺乏肿瘤患者的抗菌药物应用情况,促进临床合理应用。方法:对该院2012年度中性粒细胞减少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结果与结论:患者合并感染发热的发生率为59.81%;100%的患者应用抗菌药物;依据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选择用药的占16.82%;初始治疗多采用头霉素类、第二代或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或联合应用氨基糖苷类药;万古霉素未作为经验用药;补救治疗采用抗菌药物在多数情况下使用合理,但仍存在一定的不规范之处,需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9.
1临床资料患者,男,35岁,体质量71 kg。因"布鲁杆菌病"于2016年3月7日二次入院治疗。患者于2015年7月26日出现反复发热,体温最高达39℃,伴关节痛、乏力、畏寒、头晕,7月31日在我院确诊为布鲁杆菌病,给予左氧氟沙星+多西环素+利福平抗感染、清热解毒、保肝等治疗,经治疗体温正常,关节未再疼痛,肝功能好转,于2015年8月13日出院。  相似文献   

10.
张茵 《河北医药》2002,24(9):711-712
目的 观察盐酸去甲万古霉素治疗粒细胞缺乏患者医院感染的疗效。方法 选择经大剂量化疗导致骨髓抑制,引起粒细胞缺乏合并革兰阳性细菌感染的28例急性白血病患者,进行了感染部位,感染病原体的分析以及去甲万古霉素治疗革兰阳性细菌的疗效观察。结果 感染部位以肺部为多占25%。致病菌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多占54.55%,28例患者除4例死于疾病进展,其余24例感染均得到了控制。结论 去甲万古霉素治疗粒细胞缺乏合并革兰阳性细菌感染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分析我院高肌酐清除率重症患者万古霉素血清谷浓度变化,探讨该类患者最优化的万古霉素给药方案。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研究,选择2016年3月至2016年12月入住我院重症监护室使用并监测万古霉素血清谷浓度的重症患者,对其中肌酐清除率大于120ml/min的患者的一般资料、万古霉素血清谷浓度、疗效等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57例患者,共计96次万古霉素血清谷浓度,仅21.88%(21/96)达到目标浓度(15~20mg/L),其中低于15 mg/L者62.50%(60/96),高于20 mg/L者15.62%(15/96)。肌酐清除率相对偏低组(120~149 ml/min),谷浓度达标率及超标率均高于其他组,肌酐清除率>240ml/min与Ccr120~149 ml/min万古霉素血清谷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肌酐清除率、给药剂量及血浆白蛋白时影响万古霉素血清谷浓度的主要因素(P<0.05),性别、年龄、SOFA评分、血肌酐、总胆红素对万古霉素血清谷浓度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万古霉素达标者与未达标者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90,P=0.406)。结论:高肌酐清除率重症患者万古霉素血清谷浓度临床达标率低,需密切监测血药浓度,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肌酐清除率、给药剂量及血浆白蛋白对万古霉素血清谷浓度影响较大,制定给药方案时需考虑这些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分析影响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的相关因素,探讨优化ICU患者万古霉素给药方案。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东莞市人民医院ICU2016年1月至2018年9月使用并监测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的出院患者。统计ICU患者万古霉素血药浓度分布情况,根据肌酐清除率(CrCl)将患者分为CrCl>90mL/min、CrCl 50~90mL/min、CrCl 10~50mL/min及CrCl<10mL/min 4组,分析不同肌酐清除率组对万古霉素血药浓度水平和达标率的影响以及比较指南推荐剂量与实际剂量的差别,并利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进一步探讨影响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的相关因素。结果 99例ICU患者监测万古霉素血药浓度共230例次,45例次(19.57%)达到目标浓度(15~20mg/L),72例次(31.30%)未达标(<15mg/L),113例次(49.13%)超标(>20mg/L)。 CrCl 50~90mL/min和CrCl 10~50mL/min组平均血药浓度[(20.16±7.51)mg/L, (23.12±9.37)mg/L]、血药浓度超标比例(45.45%,62.79%)显著高于CrCl>90mL/min组[(14.65±9.07)mg/L, 19.15%]。CrCl>90mL/min、CrCl 50~90mL/min组实际剂量显著低于推荐剂量,而CrCl 10~50mL/min、CrCl<10mL/min组实际剂量显著高于推荐剂量。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给药剂量(B=11.631,95%CI=7.030~16.232,P<0.001)、肌酐清除率(B=-0.064,95%CI=-0.097~-0.032,P<0.001)、白蛋白水平(B=-0.334,95%CI= -0.634~-0.035,P=0.029)是影响ICU患者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的主要相关因素。结论 ICU患者万古霉素血药浓度达标率较低,在优化ICU患者万古霉素给药方案时应考虑给药剂量、肌酐清除率和白蛋白水平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谢雨  温杨  舒敏  朱渝  万朝敏 《医药导报》2022,(10):1541-1542
<正>1病例介绍患儿,男,13岁。因“右眼眶周疼痛、肿胀2周”,于2021年3月15日收入院,体检:生命体征平稳,体质量32 kg,神志清楚,右眼睑、额面部皮肤红肿,局部包块约4 cm×7 cm,有触痛,皮温增高,可触及波动感,未见分泌物。颈阻阳性,双侧克氏征、布氏征及病理征阴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儿科患者静脉注射万古霉素的血药浓度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接受静脉注射推荐剂量的万古霉素治疗(每天40 mg/kg,分3次给药)且行治疗药物监测211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儿的性别、年龄、感染类型、血尿素氮、血清肌酐和万古霉素谷浓度等临床资料,分析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的影响因素,以及万古霉素对患儿肾功能的影响。结果:患儿的万古霉素血药浓度个体化差异较大,仅38.86%的患儿达到目标谷浓度,54.03%低于目标谷浓度;万古霉素血药浓度与年龄呈正相关(P<0.05),与肾小球滤过率水平呈负相关(P<0.05);年龄和肾小球滤过率水平均是儿童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的影响因素。结论:患儿按指南推荐剂量给予万古霉素静脉治疗,可能不能确保其血药浓度达到目标谷浓度,临床应根据患儿的年龄和肾功能水平进行个性化调整,保证治疗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16.
<正>1 病例介绍患者,女,57岁。因反酸、乏力、食欲不振1个月余,进食后腹胀,全身皮肤黄染20余天,于2022年5月6日收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感染科。既往史:30余年前检查发现乙型肝炎(乙肝),无症状,未接受抗病毒治疗。入院体检:体温36.7 ℃,脉搏80次·min-1,呼吸20次·min-1,血压116/70 mmHg(1 mmHg=0.133 kPa)。消瘦体貌,神志清楚,自主体位,慢性肝病病容,皮肤巩膜重度黄染。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针对耐甲氧西林金葡球菌感染后的老年患者,万古霉素治疗时,血药浓度对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4月接诊的105例耐甲氧西林金葡球菌感染后的老年患者,治疗前后,分别检测BUN(尿素氮)、Cys-C(胱抑素)、Scr(肌酐),使用Cockcroft-Gault公式计算Ccr(肌酐清除率).结果:治疗前后,<10mg/L与10~20mg/L浓度组的肾功能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mg/L组的BUN、Scr的数值在治疗后较治疗前上升明显,差异显著(P<0.05),而Cys-C和Ccr的数值没有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耐甲氧西林金葡球菌感染后的老年患者,在采用万古霉素治疗时,必须检测肾功能,万古霉素的血清谷浓度小于20mg/L时,对肾功能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周冉  方焱  苏丹 《安徽医药》2020,24(4):805-810
目的通过分析危重症病人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测结果,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化学发光法( CIMA)测定万古霉素血药浓度,对 2016年 1月至 2018年 12月期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87例病人共进行 190例次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测,对万古霉素的监测结果及用药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87例病人共监测血药浓度 190次,血药浓度( 24.48± 18.65)μg/mL,在治疗窗的占 35.3%,其中首次监测浓度在治疗窗内的仅占 26.67%;18~60岁组、 60~75岁组以及> 75岁组病人血药浓度均值均超出治疗窗;肾功能下降组病人血药浓度[(21.84±19.86)μg/mL、(34.44±22.26)μg/mL、(36.14±20.33)μg/ mL]显著高于肾功能正常组[(13.04±8.09)μ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用药前后,肾功能正常组的尿素氮[(7.42± 2.47)比( 11.16±9.44)μmol/L]和肾功能轻度下降组的肌,酐清除率[(75.98±6.72)比( 111.43±60.31)mL/min]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肾功能中度下降组和肾功能重度下降组肾功能指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此外, 87例病人中急性肾损伤(AKI)的发生,率为 21.13%,肾功能亢进( ARC)的发生率为 18.31%。结论万古霉素药动学个体差异较大,临床应加强危重症病人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的监测,结合病人个体情况,施行个体化用药;此外,在危重症病人中,应尽早识别 AKI及 ARC病人,根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临床判断万古霉素致中性粒细胞减少不良反应/不良事件提供参考。方法:以1例骨髓炎患儿长疗程、大剂量使用万古霉素后致中性粒细胞减少为例,同时检索Pub Med、中国知网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根据中国国家药品不良反应因果关系准则,该患儿中性粒细胞减少可能与输注万古霉素有关。结论:万古霉素致儿童中性粒细胞减少与输注该药后引起的药物蓄积有关,一旦发生不良反应/不良事件应减少万古霉素剂量或停药,同时密切监测血常规及血药浓度。  相似文献   

20.
临床药师参与1例甲巯咪唑致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坏死性淋巴结炎患者的临床实践。患者因甲状腺机能亢进症、中性粒细胞缺乏入院,入院后经抗感染及抗病毒治疗后效果不佳,并伴有淋巴结肿大疼痛,临床药师对用药情况及药物治疗情况分析,给临床提供用药建议,并分析患者高热可能与药物热、细菌及病毒性感染无关,考虑患者淋巴结炎不排除坏死性淋巴结炎可能,患者使用糖皮质激素后无发热。该病例提示临床药师通过参与甲巯咪唑致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坏死性淋巴结炎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利用自身药学专业特长,提升了合理用药水平,可更好地为临床和患者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