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应用纹影摄影评价有机溶剂局部通风设施控制效果的可行性。方法 构建并应用纹影仪观察有机溶剂局部通风设施的控制效果,并与现有评价方法的评价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纹影摄影显示,控制风速为0.10 m/s时,局部通风设施对正庚烷有一定的控制效果,空气中正庚烷浓度为3.16 mg/m3,明显低于通防设施关闭时空气浓度44.75 mg/m3,有害物质控制效率为92.94%;控制风速为0.30 m/s时,局部通风设施控制效果更好,空气中正庚烷浓度为1.31 mg/m3,有害物质控制效率为97.07%。结论 纹影摄影能有效评价有机溶剂局部通风设施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延长通风时间和洒水对隧道施工期间氡浓度的影响。方法 采用脉冲电离室法对隧道施工期间常规工况和试验工况下的氡浓度进行检测,结果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 常规通风工况下氡浓度范围为(69~1024 Bq/m3),试验通风工况下氡浓度范围为(62~668 Bq/m3),试验通风加洒水工况下氡浓度范围为(65~608Bq/m3),试验通风和试验通风加洒水工况比常规通风工况下的氡浓度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延长通风时间和湿式作业均能降低隧道作业场所空气中氡浓度。  相似文献   

3.
为完善职业病防护设施,降低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对某陶瓷制品企业通风除尘系统进行技术改造,通过对整改前后管道风速、罩口风速、控制风速及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浓度的测定,分析除尘效果。结果显示,整改前的主管道风速为(5.9±0.1)m/s,罩口风速为(1.6±0.4)m/s,控制风速为(0.8±0.2)m/s,作业场所空气中矽尘(呼尘)时间加权平均接触浓度(CTWA)为(2.3~3.6)mg/m3。整改后的主管道风速为(12.0±1.1)m/s,罩口风速为(5.1±0.5)m/s,控制风速为(1.5±0.3)m/s,矽尘(呼尘)CTWA为(0.3~0.7)mg/m3。整改后主管道风速、罩口风速、控制风速、粉尘浓度均得到明显改善。提示,管道风速不足、风压分布不均、维护保养不够是职业病防护设施效果欠缺的主要原因,通过增加风机动力,合理设置管道,定期维护保养等途径能有效改善除尘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 建立了一种同时测定工作场所空气中44种挥发性有机物的溶剂解吸-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方法 采用溶剂解吸型活性炭管对工作场所的空气采样,二硫化碳解吸后经HP-VOC石英毛细管色谱柱(60 m×0.20 mm×1.12μm)分离,质谱检测器检测,标准曲线法定量。结果 被测组分线性相关系数均大于0.99,检出限在0.10~0.95μg/ml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小于9.80%,平均解析率为61.23%~118.50%。应用该方法对33份样品进行分析,结果分别检出19种挥发性有机物,含量在0.10~604.43 mg/m3之间,其中超出职业接触限值的有苯乙烯(62.32~114.54 mg/m3)、甲苯(50.11~604.43 mg/m3)和二甲苯(79.61 mg/m3和91.55 mg/m3)三种有机物;并对5种原料进行定性识别,两种结果相符。结论 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精密度,各项指标均满足工作场所空气中44种挥发性有机物分析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目的 调查隧道施工场所空气氡浓度水平。方法 采用PCMR-2连续测氡仪,在4个施工隧道作业场所进行空气氡浓度检测。结果 4个施工主洞最小氡浓度分别达到897Bq/m3、589Bq/m3、527Bq/m3和788Bq/m3,最大氡浓度分别到达2087Bq/m3、3764Bq/m3、2223Bq/m3和2480Bq/m3,介于工作场所氡浓度补救行动水平上限的2.1~3.7倍之间。结论 在隧道工作场所氡浓度水平可能超出国家相关标准,隧道施工人员的氡防护问题应该受到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6.
有机溶剂是工业生产中广泛使用的一类化学物质,具有较强的挥发性和毒性.作业场所使用有机溶剂缺乏有效防护时,可导致各类急慢性职业中毒,严重者可致死亡[1-3].由于有机溶剂蒸气挥发至空气中呈无色透明状态,现有技术无法直观地对局部通风排毒设施的有效性进行评价.纹影摄影技术是一种经典的流场显示手段[4],其原理是利用气流对光波...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深圳市罗湖区美容美发类场所的卫生状况及可能存在的健康危害因素。方法 按照《公共场所卫生检验方法》(GB/T 18204-2013)采集罗湖辖区内226间次美容美发场所的空气及公共用品用具样品,并对其进行检测和分析;依据《公共场所卫生指标及限值要求》(GB 37488-2019)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对各项指标进行评价。结果 2016—2021年深圳市罗湖区美容美发类场所总合格率为75.86%。空气质量监测结果显示,甲醛、氨、PM2.5(室内)、PM10(室内)、PM2.5(室外)和PM10(室外)质量浓度中位数分别为0.043 mg/m3、0.065 mg/m3、44.83μg/m3、68.00μg/m3、49.00μg/m3和55.50μg/m3;室外PM10浓度低于室内(Z=-2.77,P<0.01)...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广西某制糖企业生物制品所米蛾养殖以及虫卵卡片制作过程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对作业人员的健康影响,为作业人员的职业健康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职业卫生学调查方法,检测米蛾养殖以及虫卵卡片制作涉及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并结合作业人员健康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作业场所空气粉尘、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分别为0.75~1.53 mg/m3、0.06~0.10 mg/m3和2.0×102~5.8×102 mg/m3均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限值要求。17名作业人员中,有14人分别有单项或多项健康检查结果异常,且血常规异常比例较高。结论 广西某制糖企业生物制品所米蛾养殖以及虫卵卡片制作过程存在相关职业病危害因素,有待今后开展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有机溶剂是工业生产中常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所致的各类急慢性中毒时有发生。有机溶剂挥发至空气中呈无色透明状态,了解其在作业场所的挥发和分布特点,选择合适的通风排毒设施对于有机溶剂危害控制至关重要。本文拟通过分析有机溶剂挥发、分布的影响因素,结合各类通风排毒设施存在的常见问题,重点介绍有代表性的有机溶剂作业场所的通风排毒控制策略。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外资木器行业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危害程度。方法 依据《工作场所有害物质检测方法》对作业场所的苯、甲苯、二甲苯、木粉尘进行监测。结果 一喷漆车间苯的时间加权浓度达到512 mg/m3,木粉尘时间加权浓度达到60.5 mg/m3结论 厂房设计不合理,工种混乱,《职业病防治法》的宣传教育不到位,应提高管理者和工人对职业危害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医用直线加速器作业环境中臭氧浓度及治疗室内通风情况的情况,保障放射工作人员及受检者的健康。方法 采用濆泡式采样瓶进行串联式的对加速器治疗室内空气进行采样,分析同一和不同时段空气中臭氧浓度的情况。结果 该加速器治疗室内臭氧浓度上午平均为0.02mg/m3,下午平均为0.07mg/m3结论 该作业环境有害气体臭氧浓度是很低的,其空气中的臭氧浓度不会对机体造成明显的伤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以胶合板企业为例,通过折减系数对其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限值进行调整,客观评价其职业健康风险等级,为保护作业工人的身体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择桂林市恭城县某胶合板企业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职业卫生现场调查及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并运用折减系数调整其职业接触限值,结合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经折减系数调整后,二甲苯AAEV=35 mg/m3,苯AAEV=4.4 mg/m3,木粉尘AAEV=2.2 mg/m3,甲苯AAEV=35mg/m3、苯酚AAEV=7 mg/m3。其中涂胶、据边及磨边岗位工种存在接触木粉尘浓度超标现象,最高接触浓度5.67mg/m3;喷漆岗位工种存在接触苯、甲苯、二甲苯浓度超标现象,苯最高接触浓度5.6 mg/m3,甲苯最高接触浓度64.2mg/m3,二甲苯最高接触浓度44.1 mg/m3。结论 运用折减系数对胶合板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应接触限值进行调整,更...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评估光明新区三氯乙烯职业危害现状和长期接触者的健康状况。 方法 对15间使用三氯乙烯的工作场所进行检测,对接触三氯乙烯的81名劳动者进行职业健康检查。 结果 2013-2015年间共检测126个检测点,30个点超标,三氯乙烯浓度范围为0.7~122.59 mg/m3(PC-TWA),平均浓度16.02 mg/m3(PC-TWA)。电镀行业三氯乙烯超标率高于电子行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3,P=0.013);三氯乙烯接触者2015年肝功能异常率高于2013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1,P=0.011);2015年血常规异常率高于2013和2014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9,P=0.01;χ2=5.84,P=0.016)。 结论 光明新区五金行业和电镀行业的三氯乙烯使用场所通风排毒设施仍需要加强,劳动者也需要严格按照要求佩戴防护用品。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采用非标钳形排风罩近距离控制尘毒危害的新思路,为局部排风设施设计方法、罩型选取、样机制作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某研究所化学品试制工艺TNT熔混装药工序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职业卫生调查、现场检测、气流组织模拟的方法和仿真模拟技术,对其局部排风设施进行设计、改造,对人员作业位TNT浓度、控制风速、钳形排风罩气流组织进行现场检测和发烟测试,并进行分析与评估。结果 仿真模拟结果显示,钳形排风罩罩口缝隙宽度80 mm时,罩口风速在8.0 m/s左右,风速、风压分布较为均匀,排风气流能够将有毒气体捕集至钳形罩内。气流组织模拟实验发现,模拟成料桶侧边缘和最远控制点时的发散烟雾,均能被钳形罩的侧吸气流有效捕捉,基本不受环境风的影响。TNT毒物浓度CTWA由0.25 mg/m3降至0.03 mg/m3,CSTEL由1.3 mg/m3降至0.03 mg/m3,人员作业区域的控制风速由0.1 m/s提高至0.27 m/s。结论 仿真模拟、气流组织模拟方法与职业卫生检测技术...  相似文献   

15.
枣庄矿区24所煤矿井下氡浓度水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通过监测,全面掌握枣庄市煤矿井下氡浓度水平,以探讨氡浓度对煤矿工人健康的影响。方法 氡浓度测量采用闪烁室法。结果 24所煤矿347个测试点数据表明:煤矿井下氡浓度水平范围在1.59Bq/m3-592.7Bq/m3之间,国有大煤矿平均氡浓度为55.0Bq/m3,高于地方中小型煤矿平均32.61Bq/m3水平;结果还表明矿井下不同场所、不同井深氡浓度水平均有一定的差异。结论 通过调查验证了矿井下氡浓度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加强矿井下通风换气、采用湿式作业、减少回风反流、扩大矿井下巷道水泥灌注等方式,对降低氡浓度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对二乙烯基苯系大孔吸附树脂生产工艺、职业病危害因素、职业病防护设施的分析,提出合理可行的职业病防护对策。方法 依据国家采样、检测规范,结合现场调查、分析,筛选出生产装置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并进行检测。结果 检测结果显示,配料工接触苯乙烯CTWA10.7 mg/m3、CSTEL57.8 mg/m3,接触二乙烯基苯CTWA2.2 mg/m3、CSTEL9.4 mg/m3;反应釜操作工接触其他粉尘CTWA1.0 mg/m3;筛分工接触其他粉尘CTWA1.3 mg/m3;司炉工接触一氧化碳CTWA0.3 mg/m3、CSTEL1.6 mg/m3,接触二氧化氮CTWA0.01 mg/m3、C  相似文献   

17.
针对干垃圾筛分工程现场,进行空气监测因子在线监测,全面了解干垃圾筛分过程中污染因子(PM2.5、甲醛和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s)和环境因子(温度和湿度)的情况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2020年10月12日至2021年2月7日,PM2.5主要为0~60μg/m3,但有3 d超过GB 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要求,存在颗粒污染问题。CO2、TVOCs、温度、湿度和甲醛分别为400~650 mg/m3、0.15~0.75 mg/m3、6~25℃、44%~89%和9~61 mg/m3,满足GBZ 2.1—2019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对工作场所内空气质量的要求。TVOCs和其他影响因子相关性为CO2>甲醛>温度>湿度>PM2.5。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广州地区公共场所室内PM2.5污染水平,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方法 2014年随机选取广州地区所辖的花都区、荔湾区、天河区、越秀区、白云区以及海珠区等6个区域的3类(商场、住宿场所和餐饮场所)共36家公共场所作为研究对象,然后监测其室内PM2.5浓度,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 调查结果表明,广州地区公共场所室内PM2.5浓度平均值为(62.76±15.68)μg/m3。餐饮场所PM2.5浓度(71.68±12.27)μg/m3最高,住宿场所[(52.98±16.36)μg/m3]次之,商场(41.68±10.98)μg/m3最低。进一步分析发现:(1)烧烤或火锅类等餐厨未分开公共场所室内PM2.5浓度(84.34±13.46)μg/m3显著高于餐厨分开公共场所(66.77±14.47)μg/m3(P<0.05);(2)雾霾污染时,公共场所室内PM2.5浓度(89.12±16.58)μg/m3显著高于非雾霾污染时(49.65±15.86)μg/m3(P<0.05);(3)未备有中央空调公共场所室内PM2.5浓度(66.45±14.87)μg/m3显著高于备有中央空调公共场所(40.46±15.49)μg/m3(P<0.05);(4)临近公共交通的公共场所室内PM2.5浓度(51.67±15.46)μg/m3显著高于远离公共交通的公共场所(36.28±9.85)μg/m3(P<0.05)。 结论 2014年广州地区公共场所室内PM2.5污染程度较大,且烹饪时燃料的燃烧、室外空气污染以及公共交通尾气排放均致使PM2.5污染浓度增加,而在公共场所室内采用中央空调系统有利于PM2.5浓度的降低。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一起职业性急性窒息性气体中毒事件的发生原因,为有效预防同类型中毒事件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调查该起中毒事件的相关人员,检测现场空气中有毒有害气体,收集、分析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此次中毒事件共造成2人死亡、1人中毒。其中死亡患者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42和52岁。事故发生后3 h,在发生事故的污泥消化池井口离污水面约1 m处布点检测池内空气中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氨气、氰化氢、氯气、硫化氢、甲烷的浓度和氧含量,检测结果显示硫化氢最高浓度(CM)为28.8 mg/m3,超过GBZ 2.1—2007规定的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10 mg/m3),氧含量为6.0%,甲烷浓度达25 090.0 mg/m3结论 这是一起由于用人单位管理者及作业人员职业卫生安全操作意识淡薄导致的急性窒息性气体中毒事件。用人单位管理者及作业人员应加强职业安全培训,严格执行职业卫生管理制度,杜绝该类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20.
杨芬芳  袁镛龄 《中国辐射卫生》2010,19(3):272-274,276
目的 探索辐射水平在我国锡矿山的分布情况,在此基础上提出放射卫生防护的建议,为保护锡矿山井下工人身体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分析、应用文献资料和现场调查的测量结果,得到了锡矿山井下工作场所的辐射水平。结果 锡矿山井下环境中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绝大部份属于正常本底辐射水平。早期,锡矿山井下工作场所空气中氡浓度及氡子体α潜能浓度浓典型值分别为3.12 kBq/m3和5.61μJ/m3。目前,绝大多数锡矿山井下工作场所空气中氡浓度及氡子体α潜能浓度,分别低于1 000 Bq/m3和3.57μJ/m3结论 锡矿山工作人员中凡个人年有效剂量大于1mSv或物料中天然铀比活度大于1 Bq/g的锡矿山均应进行放射卫生防护的审管。锡矿山井下工作场所空气中氡及氡子体α潜能浓度和井下环境中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管理限值分别为1 000 Bq/m3、3.57μJ/m3和1μGy/h。锡矿山井下矿工个人剂量管理目标值定为10mSv/a。工作人员总的年有效剂量超过10 mSv时,工作人员应视为放射工作人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