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ICU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气囊压力的应用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判断建立人工气道行机械通气患者的气管导管气囊压力的大小是否合适。方法对60例经口气管插管和40例气管切开行机械通气患者的气管导管气囊压力和注气量进行测量。结果实际的气管导管气囊压力明显高于推荐的理想压力值(P<0.01);实际的注入气体量明显高于理想压力所需要的注入气体量(P<0.01)。结论应对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患者的气管导管气囊压力和注气量进行监测和调整,以减少气管导管对气管黏膜的损伤。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使用带双气囊的气管切开导管对降低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的作用.方法 将68例行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治疗48h以上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6例)和对照组(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带一个气囊的气管切开导管;观察组采用带双气囊的气管切开套管,下方气囊用于充气,上方气囊连接负压吸引器吸引气囊上滞留物及口咽部分泌物,观察两组机械通气1周、2周及2周以后VAP的发生率.结果 机械通气1周、2周,观察组VAP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改进后的气管切开套管可显著降低VAP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气管内导管致气管食管瘘的原因及其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2例气管内导管致气管食管瘘的危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高危因素和预防措施.结果 22例患者中20例死亡.气管食管瘘发生与气管内导管类型、气囊压力、导管留置时间、不稳定活动及导管更换等因素有关.结论 选择合适的气管内导管、常规监测气囊压力、妥善固定、对躁动患者适当镇静、缩短机械通气及气管导管留置时间,能最大限度减轻气管黏膜机械性损伤,降低气管食管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慢阻肺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时与呼吸机对抗(简称人机对抗)的原因和防治对策。方法对44例人机对抗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景68例机械通气患者中发生人机对抗44例(占64.7%),共115例次。其原因包括:气道分泌物过多或痰痂形成39例次;缺氧诱发呼吸过快28例次;喉部不适,不能耐受经口气管插管22例次;呼吸机模式参数设置不当6例次;气管插管位置不当2例次;气囊破裂或漏气1例次;气管切开导管脱出1例次;误吸至肺不张2例次;气压伤致气胸,呼吸机连接管路积水,呼吸机管道脱开各1例次。结论人机对抗的发生均有其诱发因素:气道阻塞、缺氧、喉部不适、呼吸机模式不当等是主要原因。加强气道管理、设置合适的通气量及适当的模式、祛除诱因等综合有效防治措施,可避免和减少人机对抗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机械通气时气管套管致气管食管瘘的原因,探讨预防措施。方法:随机选取2009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发生的6例械通气时气管套管致气管食管瘘病例进行说明,结合权威文献复习,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造成气管食管瘘的主要因素,根据临床实践经验分析相应的预防对策。结果:机械通气过程中,患者出现气管食管瘘的主要因素为气囊压力过高2例,气囊压迫时间过长2例,套管不稳定活动1例,气管结构异常1例;主要预防措施为严密监测气囊内压,防止压力过高现象,同时有效对气管套管进行固定处理,进一步减轻呼吸机相关器件对患者气管的压迫。对于躁动严重患者,要采取必要措施进行镇静处理。结论:在为机械通气患者提供服务时,要加强人工气道、气囊管理力度,减少机械性损伤对患者气管内膜功能的影响,有效减少气管食管瘘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不同长度气管套管在长期机械通气患者预防并发症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住老年病房呼吸科并行气管切开长期(大于6个月)机械通气的患者59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30例、实验组29例,每2个月更换导管1次,对照组每次常规使用8 cm导管,实验组使用统一型号3种不同长度导管,分别为8 cm导管、9 cm导管、10 cm导管。结果两组内囊压力高压发生率和气道黏膜损伤情况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应用不同长度气管套管,可以改变患者局部组织受压部位,缩短同一点受压迫、刺激的时间,从而降低气道并发症发生率;同时,不同长度气管套管使用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老年患者超长期留置气管插管的预后及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解放军总医院2004年6月-2008年6月214例气管插管患者病历资料,其中,男204例,女10例,年龄68-105(85.3915.45)岁,以插管时间30 d为界分为超长期组80例和常规组134例,两组性别、年龄、插管时呼吸衰竭类型和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态评分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对两组气管导管相关性肺炎、并发症、拔管率、气管切开率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分析超长期留置气管导管的原因.结果 与常规组比较,超长期组气管切开率显著高(35.00% vs 20.90%,P<0.05)、病死率显著低(43.75% vs 61.94%,P<0.05).两组气管导管相关性肺炎发生频次[(0.78±10.14)次1/(月·例)vs (0.81±0.25)次1/(月·例)]、并发症发生率(2.50% vs 3.73%)、拔管率(21.25% vs17.16%)、气管切开后生存时间[(350.75±39.88)d vs (468.92±316.42)d]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0例长期置管原因:长期病情不稳定,不能行气管切开12例(15.00%);对导管耐受良好,病情好转,预期可拔管26例(32.50%);拒绝气管切开31例(38.75%);原因不清11例(13.75%).结论 老年气管插管患者行气管切开的时机应个体化,不应受时间限制.在良好的医护条件下,适当地推迟气管切开的时机具有可行性,并能使老年患者受益,对一些特殊情况也可长期留置气管导管.  相似文献   

8.
谢素红 《现代保健》2009,(34):137-138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导管气囊不同的护理方式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比较。方法将2008年5月至2009年2月72例在笔者所在医院ICU使用呼吸机时限大于48h的患者分为两组,试验组38例,对照组34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机械通气患者气管导管气囊定时充气、放气的方法;试验组采用气管导管气囊持续充气的方法。结果试验组患者VAP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不同的护理方式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 系统评价锥形气囊气管导管与传统气囊气管导管对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及其他结局指标的影响。方法 系统性检索Cochrane Library、Embase、PubMed、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并辅以人工手动检索,严格按照入排标准筛选文献,对符合要求的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并提取资料,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7篇文献(共8组研究),共3 858例患者。与传统气囊气管导管相比,锥形气囊气管导管可以降低VAP发生率(OR=0.52;95%CI:0.39~0.68;P<0.01),降低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降低机械通气时间及ICU住院时间(P均<0.01)。结论 对于机械通气患者,采用锥形气囊气管导管可以降低VAP发生率,但由于纳入的随机对照试验数量较少、质量欠佳,需要纳入更多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0.
老年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原因与病原菌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老年机械通气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原因和病原菌及耐药特点、防治措施。方法对入住ICU的651例患VAP的老年患者进行目标性监测。结果3年内在ICU行机械通气的老年患者350例发生VAP182例,气管切开、昏迷、皮质激素、长期使用抗菌药物及通气时间延长是发生VAP的重要原因;VAP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铜绿假单胞菌占首位(23.6%);革兰阴性杆菌对常用的抗菌药物耐药率高。结论VAP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耐药率高,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加强消毒隔离有助于VAP的防治。  相似文献   

11.
老年机械通气患者气管内导管生物被膜形成状况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机械通气患者气管内导管生物被膜的形成状况,明确相关性和危险因素.方法:分析22例老年患者的25个气管导管各留置时间段与细菌培养结果.结果:25个气管导管细菌培养阳性22个,占88%,培养阴性的3个,占12%.结论:细菌密度与气管插管时间密切相关,随着插管时间的延长,细菌计量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2.
机械通气患者气管内导管生物被膜的观察   总被引:23,自引:9,他引:23  
目的研究机械通气患者气管内导管生物被膜的形成情况以及生物被膜的形态和病原学分布特征及耐药性. 方法前瞻性研究了27例施行人工气道(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并机械通气的患者拔除的气管内导管,分别进行扫描电镜观察生物被膜的形成,并进行细菌培养及耐药性检测. 结果 27例气管导管中培养阳性25例,占92.6%,以粪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铜绿假单胞菌最常见,均呈高度耐药,但与痰培养结果差异无明显性;扫描电镜观察26例均可见膜状物,并可见细菌团状聚集,其间可见纤维样物质交联,膜状物中可见网状裂纹,其上附着大量细菌. 结论机械通气时气管内导管表面易黏附细菌,形成生物被膜,生物被膜的形成可能与VAP的发生有关,并常常导致难治性感染.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寻求机械通气气管导管理想气囊压力的管理方法。方法应用最小闭合容量技术注气测量机械通气患者气管导管气囊压力,并统计分析。结果实际测得的气囊压力范围为10~42cmH2O,与指南推荐气囊压力25~30cmH2O差异较大。结论应用最小闭合容量技术个体化测量气囊压力并定时校正,可有效预防气道黏膜损伤。  相似文献   

14.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pneumonia,VAP)是机械通气的常见并发症,也是医院获得性肺炎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年患者常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呼吸衰竭的高发人群,在机械通气(mechanical ventilation,MV)的患者中占较高比例。又常在建立人工气道后,气管导管气囊上常有液体积聚,极易被误吸入下呼吸道;危重病患者留置胃管,增加了胃食管返流和误吸的发生机会,两者均成为VAP病原菌的重要来源。老年患者合并VAP后,往往造成撤机困难,住院时间延长,出现多重耐药细菌,感染难以控制,病死率增高。本研究采用可冲洗式气管导管,对气囊上滞留物引流(subglottic secretion drainage,SSD),观察其对VAP的预防价值。对象与方法1对象选择2005-2007年间收治本院ICU行机械通气的老年患者100例,其中男性58例,女性42例,平均年龄(79±2)岁(64~98岁)。患者入住ICU后均采用PACHEⅡ评分对患者疾病的严重程度进行评分。100例患者的基础疾病分别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32例,脑血管疾病30例,恶性肿瘤16例,心肺复苏后10例,...  相似文献   

15.
老年患者应用智能化呼吸机时报警原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老年患者机械通气时智能化呼吸机的故障,报警原因及对策,减少机械通气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回顾分析10年来老年住院患者机械通气过程中智能化呼吸机故障报警的情况等级以及对患者的影响.结果经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进行机械通气800例次,发生呼吸机故障和报警500例次,其中每分钟呼出气量低限报警38.7%,气源报警25.2%,气道压力高限报警13.6%.结论及时发现和正确处置呼吸机故障和报警,可避免各种不良后果的发生,否则可对患者造成危害,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应加强临床一线医生,护士的培训,提高及时发现和排查呼吸机故障和报警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应用可冲洗式气管套管行气囊上分泌物吸引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及细菌学的影响。方法将ICU82例气管切开行机械通气(MV)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普通气管套管组)38例,B组(冲洗式气管套管组)44例;气管切开后每天收集咽拭子、气囊上分泌物、气管套管内呼吸道分泌物行细菌学检查,并记录机械通气天数及VAP发生情况。结果 4d两组VAP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4~10天B组(22.7%)VAP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52.6%),两组VAP患者下呼吸道分泌物细菌培养以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氏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对同种药物的耐药率B组明显低于A组(P0.05)。结论采用可冲洗式气管套管行气囊上分泌物吸引可降低VAP的发生率并减少细菌耐药。  相似文献   

17.
气管套管气囊压力的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应用气管套管球囊压力专用测量仪 (Endotest仪 )对 30例机械通气病人的气管套管球囊压力进行精确测量 ,了解气囊压力与注气体积实际值和理想值的差距 ,为机械通气病人气管套管球囊合理注气提供临床依据。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机械通气病人 30例 (气管插管 4例 ,气管切开 2 6例 ) ,男性 2 8例 ,女性 2例 ,年龄 80~ 93岁 ,气管套管应用时间 15d~ 3月。1·2 方法 应用气管套管球囊压力专用测量仪 (En dotest仪 )对上述病人的气囊压力和注射气体量进行精确测量 ,每项指标均测量 3次 ,取平均值。气囊实际压力和气体量 :Luer接头连…  相似文献   

18.
长期气管切开的老年患者医院感染微生物监测   总被引:26,自引:5,他引:21  
目的:为了医院下呼吸道感染对长期气管切开的老年患者的危险因素,加强控制,方法:对长期气管切开的11例老年患者院内下呼吸道感染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长期气管切开,平均住院时间长,使老年人患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病率增高,痰培养以G杆菌为主,铜绿假单胞菌居首,其耐药性增高,结论:气管切开是医院内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合理使用抗生素,缩短住院时间,保证营养,加强护理是预防感染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9.
老年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11,自引:9,他引:11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危险因素,以制定防治对策。方法对155例老年VAP患者进行了年龄、基础疾病、机械通气方法、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感染致病菌调查与统计分析。结果155例患者均有严重的基础疾病;进行了气管插管与气管切开治疗;使用过多种抗菌药物;感染致病菌均为多重耐药细菌。结论防治VAP应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以预防为主,缩短机械通气时间,重视消毒隔离,加强机械通气患者的护理。  相似文献   

20.
机械通气是有效恢复患者通气并改善氧合的一种呼吸支持方法,而危重症患者常需机械通气辅助治疗。气管切开术可建立人工气道,方便连接呼吸器,从而改善临床治疗效果。本文系统介绍了长期机械通气治疗危重患者的研究进展和气管切开在机械通气中的应用现状及问题,探讨气管切开时间对预后的影响,以期为临床医生正确选择气管切开术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