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 毫秒
1.
用气相色谱/质谱/计算机联用方法(GC/DS),分析了中药益智仁挥发油的化学成分,从分离出的95个色谱峰小鉴定出34个化合物,其主要成分是对一(纟散)花烃(55.19%)、雅槛兰烯(3.74%)、芳樟醇(3.10%)、o-蒎烯(3.06%)、γ-松油醇(3.06%)、1.8-桉叶素(0.90%)。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野生金线莲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提取和分析,比较不同溶剂萃取野生金线莲挥发油化学成分的差异。方法:采用超声波辅助水蒸汽蒸馏法提取挥发油,分别用正己烷、乙醚萃取后浓缩,通过GC-MS分析,实现对组分的鉴定,同时用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它们的相对含量。结果:乙醚萃取的挥发油中检出46个成分,鉴定出38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95.12%,主要成分为:亚油酸(20.570%)、1-辛烯-3-醇(18.460%)、棕榈酸(17.616%)和亚麻酸(4.849%)。正己烷萃取的挥发油中检出35个成分,鉴定出27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93.68%,主要成分为:1-辛烯-3-醇(22.385%)、棕榈酸(19.573%)、亚油酸(16.725%)和亚麻酸(4.488%)。结论:为金线莲的进一步开发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将益智仁盐炙前后组方缩泉丸,观察其缩尿作用,研究不同炮制品对方剂疗效的影响。方法:将益智仁盐炙前后分别配伍成缩泉丸,用醇水双提物灌胃给药,分别测定单纯水负荷尿多模型和腺嘌呤致肾阳虚尿多模型小鼠的尿量(尿重/体重)。结果:单纯水负荷尿多模型,盐炙品缩泉丸在3g/kg时,与模型组在0~1h的尿量有显著性差异,生品缩泉...  相似文献   

4.
<正>海风藤为胡椒科植物风藤Piper kadsura(Choisy)Ohwi的干燥藤茎[1],又名细叶青蒌藤,有祛风湿、通经络、止痹通的功效,用于风寒湿痹、肢节疼痛、经脉拘挛、屈伸不利。主产于福建,因具有较好的治疗风湿作用,民间应用广泛。海风藤含有较多的挥发油[2],具有抗炎镇痛的生物活性[3]。福建省许多地方将海风藤作为药食两用的植物,多使用藤茎部位。有文献[4]报道浙江海风藤茎叶挥发油的GC-MS分析和比较不同方法提取海风藤挥发油的GC-MS分析[5],但未见对福建海风藤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气相色谱-质谱法对枳壳饮片挥发油进行化学成分的分析。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枳壳中提取挥发油。用归一化法测定各组分的体积分数,并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其化学成分进行鉴定。结果共鉴定了186个成分,占挥发油总成分的90%以上,不同产地及炮制前后对枳壳饮片挥发油含量影响较大。结论此方法稳定可靠,重现性好,适用于枳壳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分析,为枳壳饮片的质量进一步评价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油柑叶挥发油的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采用GC-MS对油柑叶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方法 以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中药油柑叶中的挥发油,然后经毛细管色谱柱进行分离,用归一化法计算含量.结果 从油柑叶挥发油中分离出58个成分,其中鉴定出35个,其主要成分分别为异植物醇(2.64%)、硬脂酸(9.24%)、十四烷酸(41.34%)、叶绿醇(2.67%)、反亚麻酸(14.14%)及亚麻酸(10.61%),占挥发油总含量的78.64%.结论 油柑叶挥发油中的主要成分为脂肪酸类,与余甘籽油的成分有一定相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测定广西莪术鲜、干品挥发油的质量分数并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方法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通过GS-MS法对挥发油的成分进行分析,并用归一化法测定其相对质量分数.结果 广东清远和广州产的广西莪术鲜品挥发油得率分别为1.72%和1.86%;而干品挥发油得率分别为1.22%和1.42%.在广西莪术鲜品挥发油中鉴定出约38个成分;而在广西莪术干品挥发油中鉴定出约32个成分.结论 广西莪术挥发油鲜品得率高于干品,其化学成分组成及其相对质量分数均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8.
长白山水杨梅挥发油成分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长白山水杨梅挥发油进行化学成分的分析.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长白山水杨梅全草中提取挥发油.用归一化法测定挥发油中各组分的相对百分含量,并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其化学成分进行鉴定.结果:共检测出44个组分,鉴定了22个组分,占挥发油总量的70.75%以上.结论:此方法稳定可靠,重现性好,是药用植物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分析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9.
菊花茎叶挥发油的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菊花茎叶具有重要的药理作用.本文对菊茎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为药菊的综合利用提供指导.方法:采集怀菊、杭菊及野菊的顶部幼嫩茎叶,以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其挥发油,以C-C-MS分析其化学成分.结果:在怀菊、杭菊、野菊的茎叶挥发油中分别检测出36个、48个和35个化合物,分别确认30、27、22个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多为单萜、倍半萜及其含氧衍生物.与相关文献比较发现,菊花茎叶挥发油与菊花花序挥发油有许多相同的化学成分,菊花茎叶与花序的药用功能相似,这些化合物可能是其具有相似功能的物质基础.结论:菊花茎叶挥发油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从朝鲜产蛇床子中提取挥发油,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计算机联用技术对其化学成分进行了分离和鉴定,所得66个化合物中已推断的有丁烯-[2]、戊酸异丙酯、α-蒎烯、莰烯、β-蒎烯、月桂烯、间伞花烃、柠檬烯、γ-萜品醇、里哪醇、龙脑、桃金娘烯醛、二氢香芹酮、马鞭烯酮、反香芹烯醇、醋酸龙脑酯、醋酸(牛龙)牛儿醇酯、反丁香烯、β-甜没药烯、异丁酸(牛龙)牛儿醇酯等43个化合物,除蒎烯、莰烯外在蛇床子中均属首次发现。本材料中未发现文献记载的异戊酸龙脑酯。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蒺藜炒制前后挥发性成分和脂肪油进行分析,为科学评价蒺藜炒制意义提供相关化学依据。方法:利用自制实验室炒制装置收集蒺藜炒制过程中挥发出的成分,利用挥发油提取器收集生、炒品挥发油及甲酯化脂肪油中的脂肪酸,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其组分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从生蒺藜挥发油中鉴定出14个化合物,炒蒺藜中鉴定出13个,炒制中挥发出的成分鉴定出11个。3类挥发性成分之间的相对含量亦发生变化,生、炒蒺藜中脂肪油含量相近,两者脂肪油中均检出了亚油酸、棕榈酸、硬脂酸、油酸、花生酸、反-9,12-十八碳二烯酸、山嵛酸。结论:蒺藜生、炒品挥发性成分存在一定差异。炒制对蒺藜脂肪油的含量和其中的脂肪酸组分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2.
GC-MS法检测白油在鸡体肌胃、腺胃和小肠中的残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矿物油在人体内可能导致健康问题,但在许多动物养殖场和疫苗制造厂家仍然使用白油作为疫苗佐剂,了解白油在鸡体肌胃、腺胃、小肠中的残留情况.方法:通过一个模拟疫苗接种的模式,即采用矿物油注射15日龄雏鸡,运用GC-MS测定注射后不同时期鸡体这些器官矿物油残留的情况.结果:在注射56天后仍能从一些器官中检测到矿物油残留....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研究白芷、川芎单味药及其药对的挥发油成分,并考察白芷、川芎药对配伍对挥发油成分的影响。方法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白芷、川芎单味药及其药对的挥发油,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结合计算机检索,并与文献资料比对,进行化学成分的分离和鉴定。色谱条件:TR5-MS毛细管色谱柱(30 m× 0.25 mm,0.25 μm);载气为高纯氦气;进样口温度250℃;进样量1 μL,分流比50:1;恒流模式,载气流速1.00 mL/min;程序升温:起始温度50℃,保持1 min,以5℃/min 的速率升至240℃,保持1 min,然后以5℃/min 升至280℃,并保持1 min。质谱条件:电子轰击(EI)离子源,电子能量70 eV,离子源温度220℃,传输线温度280℃,质量范围(m/z):50~650 amu,数据采集扫描模式为全扫描,溶剂延迟5 min。结果 在白芷、川芎、药对(1:1)、药对(4:1)的挥发油及白芷、川芎等浓度挥发油混合物(药对等浓度挥发油)中分别鉴定出69、59 、59、60、78 种化合物,其中共有成分19种。结论 从挥发油的组分及含量来看,不同配伍比例药对挥发油的成分有很大的不同,单味药挥发油组分的含量在药对中都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5.

Objective

To examine the in vitro antimicrobial activities of essential oil of the leaves of Eucalyptus globulus (E. globulus).

Methods

The essential oils of this plant were obtained by the hydrodistillation method. The inhibitory effects of this essential oil were tested against Escherichia coli (E. coli) and Staphylococcus aureus (S. aureus) by using agar disc diffusion and dilution broth methods.

Results

The results obtained showed that essential oil of the leaves of E. globulus has antimicrobial activity against gram negative bacteria (E. coli) as well as gram positive bacteria (S. aureus).

Conclusion

The encouraging results indicate the essential oil of E. globulus leaves might be exploited as natural antibiotic for the treatment of several infectious diseases caused by these two germs, and could be useful in 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 between traditional cures and current medicin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