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观察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7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应用抗心绞痛药物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7.2%,对照组总有效率83.3%.结论 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王志利 《现代保健》2011,(27):136-137
目的观察曲美他嗪联合常规疗法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86例UAP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给予抗血小板抗凝药物、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钙离子拈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及调脂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20mg,3次/d,疗程为一个月,一月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胸痛缓解及心电图变化等。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曲美他嗪治疗组胸痛缓解有效率高,分别为925%、69.9%,心电图改善有效率高,分别为83.9%、58.1%,未见明显肝肾副作用。结论曲美他嗪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具有良好的抗心肌缺血作用,并显减少缺血相关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炙甘草汤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7年8月~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80例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将其分为A组(40例)和B组(40例),A组采取常规药物治疗,B组在此基础上联合炙甘草汤治疗,并比较不同组患者临床效果。结果 :B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92.50%vs. 75.00%)显著高于A组(P 0.05);治疗前A组和B组患者胸痛、胸闷和心悸等积分比较差异不显著(P 0.05),治疗后B组患者胸痛、胸闷和心悸等积分明显低于A组(P 0.05)。结论 :炙甘草汤对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能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4.
稳定型心绞痛药物治疗与介入治疗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药物保守治疗和介入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效果。方法对136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进行随访研究,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药物治疗组(78例)和介入治疗组(58例),随访两组患者心脏事件发生率、再住院率、生存率、心功能情况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随访1年时药物组和介入组心脏事件发生率分别为7.7%和5.2%,再住院率分别为14.1%和6.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3年时药物组和介入组心脏事件发生率分别为9.0%和6.9%,再住院率分别为15.4%和10.3%,生存率分别是98.7%和100%,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过治疗后介入组心功能改善和药物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介入组心绞痛复发率和再次血管重建术较药物组相比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介入治疗和药物治疗对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远期心脏事件发生率、减少再住院率、改善心功能、提高生存率都无明显差异。而介入治疗较药物治疗可明显降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心绞痛复发率、再次血管重建的发生率及不良事件总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探讨提高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的方法。方法选取天津市第一医院2014年4月-2015年4月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采用常规治疗加丹参川穹嗪注射液联合左卡尼丁注射液治疗的82例患者为观察组;选择采用常规治疗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82例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电图变化记录心绞痛发作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5.12%(78/82);对照组患者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86.59%(71/82)。观察组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为93.90%(77/82);对照组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为84.15%(69/82)。临床疗效、心电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川穹联合左卡尼丁注射液可提高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选择该院2011年3月—2012年3月9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6例患者在传统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对照组46例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6个月后两组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及效果.结果?观察组显效21例,有效23例,总有效率95.65%,对照组显效15例,有效22例,总有效率80.43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治疗除常规药物治疗外,有效的护理方法可以减轻和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提高治疗效果,从根本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超声波联合药物治疗高龄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选择符合入选条件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超声波治疗20min。每日1次,连续14d,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结果心绞痛好转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半年心绞痛复发,急性心肌梗死事件发生情况治疗组低于对照组,2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波联合药物治疗高龄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较单纯药物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前列地尔治疗糖尿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糖尿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前列地尔组。常规治疗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前列地尔组在常规治疗组基础上静脉推注给予前列地尔注射液。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心电图、血糖、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优于对照组的80%(P〈0.05);心电图改变、纤维蛋白原水平,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前列地尔可以有效控制糖尿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病情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银杏达莫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 [方法]将住院的107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4例和对照组53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银杏达莫注射液20 ml+生理盐水250 ml静滴,1次/d;同时给予低分子肝素4 100 Iu皮下注射,每12 h/次,连续用7 d,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抗心绞痛药物治疗,药物包括硝酸酯类口服,美托洛尔口服,肠溶阿司匹林口服等.观察两组患者心绞痛症状和心电图改善情况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及对患者血、尿常规与肝肾功能的影响. [结果]治疗组心绞痛症状、心电图改善情况及血液流变学指标较对照组均明显改善,而两组患者的血、尿常规与肝肾功能无改变. [结论]银杏达莫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效果显著,且无毒副作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预防不稳定型心绞痛所致急性胃黏膜病变的方法。方法将4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抗凝、改善心肌能量代谢、降脂及对症支持等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方法的基础上加服云南白药和泮托拉唑,用药至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胸痛消失后1周停药。结果呕血和(或)黑使、大便隐血阳性、腹痛及反酸改善情况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云南白药联合泮托拉唑顶防不稳定型心绞痛所致急性胃黏膜病变有确切疗效,且耐受性好,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颅脑创伤手术后颅骨缺损伴脑积水,同期行颅骨修补联合脑室-腹腔分流术的护理措施。方法 51例脑外伤手术后颅骨缺损伴脑积水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早期分流同期颅骨修补组)24例及对照组(早期分流后延期颅骨修补组)27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后的疗效和并发症,提出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结果通过观察和护理指导,治疗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较对照组有显著提高。治疗组分流过度及术后硬膜下积液、血肿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加强术后护理、及时观察并发症、指导功能锻炼是同期行脑室-腹腔分流联合颅骨修补术患者康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免疫增强剂辅助治疗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2011年,手足口病门诊病例463例,分为对照组(242例)和治疗组(221例),对照组用利巴韦林、清开灵抗病毒,退热,喉风散喷口腔等综合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转移因子,选一种,肌注,隔天一次,观察两组治愈总病程。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总病程分别为(7±2)天、(9±3)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免疫增强剂治疗手足口病是安全有效的,可缩短病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危儿管理模式及干预方法 ,评价早期干预的效果,改善高危儿的预后并降低脑瘫发生率。方法将789例高危儿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干预组给予育儿指导与早期干预,并根据需要予以医学康复,对照组仅提供常规育儿指导。随访监测至2周岁,比较两组婴幼儿的发育状况。结果干预组高危儿各阶段的Gesell量表评估DQ85,运动发育落后及肌张力异常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儿干预组在24月龄时的预后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系统监测并配合科学、规范的早期干预与康复治疗,能明显改善高危儿的预后。  相似文献   

14.
姚碧琦 《现代医院》2012,(Z2):86-87
目的观察BIPAP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探讨最佳的护理措施。方法将90例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5例患者采用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BIPAP呼吸机辅助治疗并进行相应的护理措施,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动脉血PH值、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血氧饱和度(SaO2)、呼吸频率(RR)、心率(HR)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5~10 d后,两组患者的PH、PaO2、PaCO2、SaO2、RR、HR的变化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比对照组变化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BIPAP呼吸机能明显提高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易操作,易被患者接受,避免了气管插管,是一种既安全又有效的方法。而治疗前的准备、治疗过程中护理干预、保持通畅的呼吸道及并发症的预防是护理工作中的重点。  相似文献   

15.
李海波 《现代医院》2012,(Z2):32-34
目的探讨无水乙醇治疗儿童下肢静脉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6月~2011年4月间,对193例诊断为下肢静脉畸形的患儿选择无水乙醇进行全麻下介入硬化治疗。疗效评价分为四级:治愈、基本治愈、有效、无效。有效率=(治愈例数+基本治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5个月。结果 193例患儿成功进行硬化治疗,平均每例次应用6 ml无水乙醇,总量不超过1 ml/kg,其中74例治愈,42例基本治愈,65例有效,12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4%。不良反应:2例瘤体破溃、1例肌肉萎缩。结论无水乙醇治疗儿童下肢静脉畸形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只要控制无水乙醇用量,可以降低并发症、提高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梅俪凡 《现代医院》2012,(Z2):10-12
目的分析慢性肾脏病患者外周血CD36表达及血脂代谢特点。方法选择2008年12月~2011年12月在我院肾病内科住院并确诊为慢性肾脏病的60名患者为观察组,在我院体检中心选择60名正常体检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外周血CD36表达及血脂代谢特点。结果观察组的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高密度脂蛋白(HDL)在两组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CD36水平高于对照组,CD36水平与肾小球滤过率(GFR)之间存在高度的负相关。结论慢性肾脏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当积极调节脂质代谢,降低CD36水平,从而减少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西环素在支原体肺炎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选取大于8岁的临床确诊为支原体肺炎患儿共113例,分为对照组(n=53)与治疗组(n=60),对照组使用阿奇霉素治疗,治疗组使用多西环素治疗,两组均治疗3周。结果对照组治愈36例(67.9%),有效11例(20.7%),无效6例(11.3%);治疗组治愈48例(80%),有效10例(16.7%),无效2例(3.3%),两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多西环素在超过8岁的支原体肺炎患儿中有一定的使用价值,为临床治疗肺炎支原体提供了另一种途径。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小儿氨基酸辅助治疗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8~2011年确诊为轮状病毒肠炎住院患儿31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158)与治疗组(n=158),对照组予以补液、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及保护胃肠黏膜等综合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小儿氨基酸,观察两组治愈总病程。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疗程效果比较,总病程分别为(6±2)d、(10±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氨基酸辅助治疗轮状病毒肠炎是安全有效的,有利于缩短病程。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早期干预对早产儿智力发育及运动发育的影响。方法来自四川省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门诊收录的125名早产儿,按家长意愿分为早期干预组(56例)和对照组(69例)。干预组:纠正胎龄满40周后做20项新生儿行为神经测评,评分<35分者,建议在医院进行干预治疗(包括运动疗法和物理治疗,配合运用导平、脑循环治疗仪等);评分≥35分者,向家长发放指导手册,指导家长在家中进行干预训练。在随访中根据神经测评情况调整干预方法。定期对早产儿进行全面早期教育的基础上重点进行运动训练,所有婴儿定期进行体格检查和神经运动检查。对照组在儿保门诊接受常规育儿指导。结果两组男女比例、平均胎龄和出生体重、分娩方式和纠正胎龄40周新生儿行为神经测查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有可比性。8月龄时CDCC智测结果干预组89、88分,对照组84、82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儿早期干预可促进早产儿智力和运动发育、促进脑瘫康复。该结论还需大样本研究做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点,对心电图等位性Q波、缺血性J波的认识,以利早期诊断和治疗,降低死亡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0年12月住院诊断AMI,对35例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进行临床症状、心电图动态改变,及对心肌酶学心肌生化标记物的测定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本组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早期T波高而尖12例,出现小q波10例,胸导联R波递增不良5例,等位性Q波5例,缺血性J波3例。结论 AMI早期不典型症状特点为胸外异位性疼痛,应予重视,心电图动态观察出现等位性Q波、缺血性J波也是不典型AMI的重要指标,防止误诊漏诊,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降低死亡率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