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了解某院艾滋病(AIDS)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PSM)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特征、处理及预后。方法对2008年1月-2011年8月该院艾滋病科AIDS合并PSM的住院患者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共收集33例AIDS合并PSM患者资料,其中54.55%的患者发病前一直居住于湖南,45.45%的患者来源于或曾经去过广东、广西、云南、福建省等传统马尔尼菲青霉菌(PM)疫区。该病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体征为以高热为主的发热(96.97%)、贫血(93.94%),其次为咳嗽(66.67%)、脾大(63.64%)、皮疹(57.58%),亦有淋巴结大(39.39%)和腹泻(33.33%)等症状。所有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均<200/mm3,其中25例(75.76%)<50/mm3, 7例介于50~100/mm3, 1例>100/mm3。给予两性霉素B和伊曲康唑治疗,总治愈好转率为84.85%。结论对AIDS患者,根据其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和血培养PM阳性结果早期诊断PSM,积极治疗,能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确诊方法.方法 对2007年1月-2010年12月医院及传染病院收治的27例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 27例患者血液及骨髓经培养后长出酵母样菌,确诊为马尔尼青霉菌,以发热(100.00%)、咳嗽(77.78%)、皮疹(51.85%)、淋巴结肿大(44.44%)、贫血(85.19%)、白细胞降低(100.00%)为主要表现;经治疗病情好转22例,占81.48%,死亡3例,死亡率11.11%,5例于治疗后3个月后死亡.结论 AIDS患者出现发热、消瘦、贫血、皮疹、淋巴结肿大等情况时应及时进行马尼尔菲青霉病的相关检查,及早诊断与治疗对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广西艾滋病例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感染及其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广西艾滋病患者(AIDS)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PSM)感染及其治疗,为降低机会性感染的发病率,延长患者的生命期限,及制订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将我中心门诊收治的319例AIDS病人中发现的50例合并PSM患者病例个案资料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输入及统计。结果广西319例AIDS患者中有15.7%(50/319)合并感染马尔尼菲青霉菌病,其临床表现均有发热(98%)、消瘦(86%)、贫血(68%)、咳嗽(80%)、皮损(95%)等症状;在50例AIDS合并PSM患者中治疗期间病死率为20%(10/50),病死者CD4 细胞平均数<50个/μl。结论广西存在有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PSM)感染病例。对艾滋病病人做出早诊断、早治疗,并防止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对延长患者生命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4.
目的 目的探讨马尔尼菲青霉菌病(PSM)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1年12月医院收治的54例确诊为马尔尼菲青霉菌(PM)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4例PSM患者基础疾病分别为46例HIV感染、4例肾脏疾病、3例淋巴系统疾病、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2007-2011年医院198 286例患者送检的标本中旱季检出HIV感染332例,合并PM感染13例,阳性率3.91%,雨季检出358例,合并PM感染33例,阳性率9.22%,HIV感染无季节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HIV感染合并PSM在雨季与旱季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M感染呈多部位播散感染,临床表现有发热、贫血、肝脾肿大、浅表淋巴结肿大、皮疹等症状.结论 PM是广西地区HIV感染患者主要条件致病菌之一;PSM发病有明显季节性,以雨季为主;PSM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临床应注重对患者标本的培养,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相似文献   

5.
马尔尼菲青霉菌是青霉菌中惟一的温度敏感双相菌,可引起免疫功能低下者的播散性感染,即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此病主要分布于东南亚国家及我国南方地区,可累及肺脏、肝脏、皮肤及骨髓等多个脏器,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容易漏诊或误诊,病死率高.脐凹样皮疹具有一定特征性,病原学和/或病理学阳性可确诊,但血清学与分子生物学技术可望早期快速诊断.临床常采用两性霉素B改善症状,后予伊曲康唑维持治疗的原则.合并艾滋病患者需长期二级预防服药,防止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复发.  相似文献   

6.
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是由马尔尼菲青霉菌引起的一种系统性真菌病。过去认为该病少见,但随着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人数的增加,其已经成为AIDS流行区患者的常见机会性真菌感染性疾病之一。即使有效的抗真菌治疗,AIDS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病死率仍高达20%[1]。因此,在临床上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尽早发现并及时进行有效的抗真菌治疗,这是降低该病病死率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7.
艾滋病患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马尔尼菲青霉菌(Penicillium marneffei,PM)是青霉菌中唯一的一种温度双相型真菌,感染所引起的深部真菌病称马尔尼菲青霉病(PM病).自1997年首例人感染该菌以来,艾滋病(AIDS)患者合并感染PM较少见.我院收治了1名艾滋病患者,从3次血培养、1次骨髓培养、1次皮肤丘疹培养中均分离出PM,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马尔尼菲青霉病(Penicilliosis marneffei,PSM)是由马尔尼菲青霉菌(Penicillium marneffei,PM)引起的一种少见的深部真菌感染性疾病。PM是青霉菌属中唯一的温度双向型真菌,属条件致病菌,主要侵犯人体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及感染免疫力低下患者,尤其是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PSM主要分布于东南亚和我国南部广东、广西地区,在湖南省感染的相关报道较少,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误、漏诊率及病死率较高[1]。现将近期本院收治的首例AIDS合并PSM患者的临床、实验室检查结果和微生物特性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马尔尼菲青霉菌(penicillium marneffei,PM)是青霉菌属中唯一温度依赖型双相真菌,也是迄今所发现的惟一能使人体致病的青霉菌,它既能以菌丝相在24~28℃自然环境中生长,还能在35~37℃环境下以酵母相在人体内生长繁殖[1].人体内部由于受到马尔尼菲青霉菌侵入不能被巨噬细胞清除则形成马尔尼菲青霉病(penicilliosis marneffei,PSM),此病是引起免疫缺陷或免疫功能低下人群的一种机会感染致病性真菌病,目前全球多达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均发现PM感染患者,在我国则以南部地区多见.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临床资料的分析,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分析115例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以发热(107例)、咳嗽和咳痰(66例)、皮疹(55例)、颈淋巴结肿大(46例)、腹痛(38例)为主要表现,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平均19×10^6/L,合并症多,病死率高。结论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临床表现复杂,无特异性,临床医生应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并进行相关检查,对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和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报道1例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病例,并讨论其与荚膜组织胞浆菌、黑热病杜利小体在骨髓涂片形态学和培养特件的区别.方法 分析3种病原体的骨髓形态学及培养特性,找出相瓦区别的特点.结果 艾滋病患者易感染马尔尼菲青霉菌,由于它以分裂方式繁殖,故其在骨髓涂片中及培养方面有特殊的形态结构,不难将其与常见病原体区别开来.结论 培养分离出马尔尼菲青霉菌是诊断的金标准,且其在骨髓中的特殊形态对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艾滋病(AIDS)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蓝状菌病(Talaromyces marneffei,TM)临床特征,提高对疾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2018年6月温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25例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蓝状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患者主要以发热、贫血、咳嗽、消瘦、皮疹、脾肿大、多发淋巴结肿大等为临床特征;患者多合并感染;20例患者白细胞计数降低、21例患者血红蛋白水平降低;20例患者血培养马尔尼菲蓝状菌阳性,5例患者多部位取材标本培养阳性;25例患者胸部CT检查异常;16例患者采用以两性霉素B为主的方案治疗,9例使用伏立康唑注射液,23例好转出院。结论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蓝状菌病临床表现各异,多数病情进展迅速,尽可能的取材不同标本送检培养以明确诊断,减少漏诊、误诊,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双原发癌的诊断、治疗、发生因素及预后.方法:对17例双原发癌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17例双原发癌中,同时癌1例,异时癌16例,16例异时癌进行手术治疗,所有病例均进行放疗和(或)化疗,其中3例失随访,余14例中,生存时间最长60个月,最短12个月,5例目前仍存活.结论:如果对第二癌的治疗原则同第一癌,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双原发癌患者仍会有较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14.
该文分析了17例挫伤性近视的致伤原因.分类及对视力的影响、并发症等.挫伤性近视一般不作处理,对眼部其他创伤作对症处理,并随访观察;经数周至数月后可自愈,对6个月后视力仍不提高者,可验光配镜矫正。  相似文献   

15.
王艳玲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24):3720-3722
目的:探讨妊娠期急性脂肪肝(AFLP)的临床特点、诊治方法及母儿预后。方法:对2006年4月~2011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7例AFLP患者的症状、实验室检查、临床过程及母亲和围产儿结局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7例患者首发症状均为消化道症状,短期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肝肾功能损伤及凝血功能改变,严重时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及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AFLP患者的预后与新生儿预后、病程长短及治疗密切相关;对AFLP患者进行早期诊断及治疗,及时终止妊娠,积极预防DIC,补充凝血物质,有利于改善AFLP患者及围产儿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