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依据《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卫生保健主要目标要求,辽宁省从1990年~1995年已顺利完成了第一周期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任务,从1996~2000年为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第二周期.本文分析总结了第二周期4年来的婴儿死亡率及前5位死因顺位的动态变化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1991~1996年大连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及前5位死因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婴儿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由1991年的18.85‰、25.03‰降至1996年的13.52‰、16.45‰;婴儿前5位死因均主要是出生窒息、早产和低出生体重、先心病、新生儿肺炎和其他先天异常;5岁以下儿童前4位死因主要是出生窒息、肺炎、早产和低出生体重、先心病,6年来死因顺位无有意义的变化;1991~1996年间全市新生儿死亡占婴儿死亡的69%~79%,故减少新生儿的死亡是降低婴儿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关键,应结合死因分析制定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四川省2001-2009年婴儿死亡率变化趋势及死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2001-2009年四川省婴儿年龄别和主要死因别死亡率的变化趋势.方法 采用四川省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收集的2001-2009年监测点儿童死亡资料,计算城乡新生儿、婴儿死亡率及婴儿死因别死亡率.结果 2009年四川省新生儿、婴儿死亡率分别为7.6‰和12.1‰,较2001年(18.6‰和25.5‰)分别下降了...  相似文献   

4.
石河子地区1988年元月1日-1991年6月30日出生活产16401例,婴儿死亡438例,婴儿死亡率26.71‰,其中城市21.20‰,农场28.67‰,汉族25.98‰,少数民族46.39‰,婴儿主要死因及顺位畸形,呼吸系疾患,低体重、滞产,占总死因的71.3%,产母的年龄≥35、产次≥3、未做产前检查,非住院分娩、臀位产、婴儿出生体重小于2500g等是影响婴儿死亡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石河子地区1988年元月1日~1991年6月30日出生活产16401例,婴儿死亡438例,婴儿死亡率26.71‰,其中城市21.29‰,农场28.67‰;汉族25.98‰,少数民族46.39‰。婴儿主要死因及顺位畸形、呼吸系疾患、低体重、滞产,占总死因的71.3%.产母的年龄≥35、产次≥3、未做产前检查、非住院分娩、臀位产、婴儿出生体重小于2500g等是影响婴儿死亡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苏州市2000~2006年婴儿死亡率变化趋势及主要死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婴儿死亡率是反映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本文对2000~2006年江苏省苏州市婴儿死亡监测资料进行分析,旨在分析婴儿死亡率及主要死因的动态变化趋势,进一步完善儿童保健工作,提高儿童生存质量和健康水平。对象与方法1.对象:2000~2006年苏州市妇幼卫生年报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对象。2.方法:根据《江苏省妇幼卫生“三网”监测暨年报指导手册》的规定,由经过统一培训的各级妇幼保健机构专业人员每月进行妇幼卫生年报统计、上报;保健医生对所辖范围内的常住户口及居住满1年的所有5岁以内儿童进行生命监测,发现儿童死亡填写《…  相似文献   

7.
婴儿死亡率(IMR)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健康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本文通过趋势分析探讨广州市2001 -2010年IMR的变化趋势并预测未来10年的水平,旨在为制定进一步降低IMR的政策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9.
苏州市1985~2000年围生儿死亡率变化及死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苏州市1985-2000年围生儿死亡率及死亡原因的动态变化,对进一步降低围生儿死亡率提出干预措施。 方法 对苏州市16年来围生儿死亡监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苏州市围生儿死亡率从1985年的14.17‰(108/7 622)下降到2000年的6.64‰(41/6 176),围生儿死亡主要原因为脐带因素、先天畸形、母体因素、窒息、早产。 结论 降低围生期高危因素是降低围生儿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青岛市1990年至2001年围生儿死亡率及死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为进一步降低青岛市的围生儿死亡率,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青岛市1990年至2001年围生儿死亡率,1996年至2001年围生儿死因顺位和死亡评审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青岛市围生儿死亡率由1990年的14.14‰(1081/76452)下降对2001年的8.17‰(529/64740);围生儿死因前6位依次为畸形,新生儿窒息,早产,胎儿宫内窘迫,脐带并发症和胎盘因素。结论 加强孕前及孕期保健,及时发现并处理高危妊娠,提高新生儿复苏技术,是进一步降低围生儿死亡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平凉市2001~2010年孕产妇死亡率变化趋势、主要死亡原因及变化特征,为进一步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131例死亡孕产妇观察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孕产妇死亡率变化及死亡原因。结果:平凉市孕产妇死亡率从2001年的69.84/10万下降到2010年的37.35/10万,降幅为46.52%;产科出血(46.56%)、妊娠合并内科疾病(23.66%)、妊娠期高血压疾病(15.27%)、羊水栓塞(6.87%)等是造成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结论:2001~2010年平凉市孕产妇死亡率整体呈下降趋势,产科出血为导致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某地区10年来新生儿死亡率水平、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降低新生儿死亡率的公共卫生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海南省2001~2010年新生儿死亡监测数据,通过线性趋势分析和卡方检验,对10年间新生儿死亡变化趋势和地区差异进行分析;利用2010年住院分娩等数据,采用相关分析的方法,对住院分娩等因素与新生儿死亡率的关系进行探讨.结果 2001~2010年海南省新生儿死亡率由2001年的24.9‰下降到2010年的9.0‰,下降了63.8%.海南城市与农村及农村不同地区的新生儿死亡率存在差异.导致新生儿死亡的主要疾病因素是早产和低出生体重、出生窒息和新生儿肺炎.产科服务利用和服务质量是影响新生儿死亡的间接因素.结论 提高市县级医院住院分娩的比例、孕产期保健和产时保健服务质量是进一步降低新生儿死亡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2001-2013年四川省<5岁儿童死亡率(U5MR)和死因构成变化趋势.方法 从四川省<5岁儿童死亡监测网收集2001-2013年基础监测资料,采用描述统计和x2检验分析四川省城市和农村儿童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死因别死亡率.结果 四川省U5MR从2001年的35.30‰降至2013年的11.77‰.2013年四川省农村U5MR为城市2.37倍,新生儿死亡占U5MR比例的44.72%.2013年四川省U5MR死因前3位:肺炎、先天性心脏病、早产或低出生体重.其中,城市前3位:先天性心脏病、溺水和早产或低出生体重(出生窒息并列),农村前3位:肺炎、早产或低出生体重与出生窒息.出生窒息、肺炎和低出生体重死亡率均逐年下降,而溺水、腹泻和交通意外死亡率呈现反复.结论 2013年四川省U5MR已达到国家2020年l3‰目标;降低农村U5MR,缩小城乡差异仍然是今后工作重点;基于死因构成变化,防治重点需要相应调整.  相似文献   

14.
OBJECTIVES: This report presents final 2001 data on the 10 leading causes of death in the United States by age, race, sex, and Hispanic origin. Leading causes of infant, neonatal, and postneonatal death are also presented. This report supplements the annual report of final mortality statistics. METHODS: Data in this report are based on information from all death certificates filed in the 50 States and the District of Columbia in 2001. Causes of death classified by the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Tenth Revision are ranked according to the number of deaths assigned to rankable causes. RESULTS: In 2001, the 10 leading causes of death were (in rank order) Diseases of heart; Malignant neoplasms;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Chronic lower respiratory diseases; Accidents (unintentional injuries); Diabetes mellitus; Influenza and pneumonia; Alzheimer's disease; Nephritis, nephrotic syndrome and nephrosis; and Septicemia and accounted for nearly 80 percent of all deaths occurr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Differences in the rankings are evident by age, sex, race, and Hispanic origin. Leading causes of infant death for 2001 were (in rank order) Congenital malformations, deformations and chromosomal abnormalities; Disorders related to short gestation and low birth weight, not elsewhere classified; Sudden infant death syndrome; Newborn affected by maternal complications of pregnancy; Newborn affected by complications of placenta, cord and membranes; Respiratory distress of newborn; Accidents (unintentional injuries); Bacterial sepsis of newborn; Diseases of the circulatory system; and Intrauterine hypoxia and birth asphyxia. Important variation in the leading causes of infant death is noted for the neonatal and postneonatal periods.  相似文献   

15.
BACKGROUND: Low educational attainment is a marker of socioeconomic status that correlates strongly with higher death rates from many conditions. No previous studies have analyzed national data to measure the number of deaths associated with lower education among working-aged adults (25-64 years) by race or ethnicity. Furthermore, no previous studies have examined comprehensively the relationship of education to cause-specific and all-cause mortality in the three largest racial or ethnic groups in the United States using national data. METHODS: Age-standardized, race/ethnicity-specific death rates from all causes and the 15 leading causes were measured among men and women aged 25-64 years by level of education based on U.S. national mortality data in 2001. The total number of deaths that potentially could be avoided among people aged 25-64 years was estimated by applying the mortality rates among college graduates (within each 5-year category of age, gender, and race/ethnicity) to each of the less-educated subpopulations. All analyses were performed in 2007. RESULTS: Nearly half (48%) of all deaths among men aged 25-64 years (white, black, and Hispanic), and 38% of all deaths in women would not have occurred in this age range if all segments of the population experienced the death rates of college graduates. Black men and women had the highest death rates from all causes combined and from many specific causes at nearly all levels of education, and the largest average life years lost before age 65 years. However, the total number of deaths associated with low education status was not confined to any single racial group. About 161,280 deaths in whites, 40,840 deaths in blacks, and 13,162 deaths in Hispanics in this age range were associated with educational disparity. CONCLUSIONS: Potentially avoidable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lower educational status account for almost half of all deaths among working-aged adults in the U.S.; these deaths are not confined to any single racial or ethnic group. These findings highlight the need for greater attention to social determinants of health.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青海省人间鼠疫流行特征,探讨鼠疫流行规律,为制订预防控制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Excel软件分析2001 ~2010年青海省地方病预防控制所人间鼠疫病例数据库资料.结果 人间鼠疫除2002、2007、2008、2010年没有发生外,其他年份均有鼠疫病例发生,累计发生人间鼠疫13起,发病37例,死亡16例,死亡率43.24%.发病地区主要分布在玉树、海南、海西、海北4个州,流行季节高峰期在8~10月.临床病型以肺型居多23例(62.16%).结论 青海省近10年人间鼠疫局部地区暴发流行,应加强重点地区监测和预警,落实各项综合防控措施,以减少鼠疫的发生和流行.  相似文献   

17.
郑在激  龚勋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21):3261-3262
目的:分析海南省围产儿出生缺陷的基本情况及动态变化,探索影响围产儿出生缺陷的原因及预防策略。方法:对2005~2010年海南省某妇幼保健院出生缺陷围产儿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1 483例围产儿中发生出生缺陷286例,出生缺陷发生率为24.91‰;出生缺陷儿死亡率为3.57‰。出生缺陷前5位疾病是:唇腭裂、多指畸形、外耳畸形、先天性心脏病、神经管发育畸形;出生缺陷发生率与孕产妇年龄呈正相关,年龄35岁以上是发生出生缺陷的高危因素;分娩出生缺陷新生儿的孕妇以城乡低收入、低文化人群为主。结论:加强育龄孕妇产前筛查和优生优育教育,营造优生优育的社会和文化环境,降低婴儿出生缺陷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描述1970-2005年山东省人群总死亡及主要死因死亡水平的变化趋势,定量分析死亡率变化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山东省3次死因调查资料的比较分析,利用死亡率和年龄调整死亡率等指标描述不同年代总死亡和主要死因死亡水平的变化趋势,采用死亡率差别分解法计算死亡率变化中人口因素和非人口因素的贡献值和贡献率.结果 自1970年代以来,山东省人群总死亡率变化幅度不大,1990年代后略呈上升趋势,但调整死亡率和各年龄段死亡率均呈现显著下降趋势.包括感染性疾病和母婴疾病在内的第一大类疾病死亡率急剧下降,而以心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为主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和伤害死亡率上升趋势明显.人口因素和非人口因素对总死亡率作用方向相反,二者交互作用使1990年代以来的总死亡率较为稳定.第一类疾病死亡率的下降和伤害死亡率的升高主要为非人口因素作用的结果,所有慢性病总死亡率的升高全部为人口因素所致,但对于心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死亡率的升高,非人口因素起到主要作用.结论 随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重和非人口因素作用的增强,未来一段时间内山东省人群总死亡率将维持在目前水平或略有升高.第一类疾病已得到有效控制,以心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为代表的主要慢性病应成为疾病控制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为云南省实施消除疟疾行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01-2010年疟疾疫情报告数据,用Excel 2003软件及ArcView GIS 3.3软件进行常规流行病学统计分析.结果 2001-2010年云南省16个州(市)129个县(市、区)报告疟疾病例93 745例,死亡226例;间日疟病例数占病例总数的72.76%,恶性疟死亡数占死亡总数的84.07%;云南省本省病例数占病例总数的96.02%(90 011/93 745),死亡数占死亡总数的89.82%(203/226),90%以上病例分布于边境州(市);外省外籍病例病死率是本省的2.7倍;2006-2010年平均年发病率、死亡率和病死率比2001-2005年分别下降59.20%、73.66%和35.45%;各县、各月均有病例发生,发病高峰在5-8月和10-11月;10年发病数和年平均发病率顺位前10名的县(市、区)除隆阳区和梁河县(二线边境县)外,其余全为一线边境县;发病率1/万以上的县(市、区)前5年有47个,占全省总人口的29.42%,发病数占全省的95.07%,后5年减少至32个,占全省总人口的19.42%,发病数占全省的90.55%;各年报告的恶性疟病例比例在18.29%~25.75%之间,报告恶性疟的县(市、区)数和病例数前5年呈上升趋势,后5年呈下降趋势.结论 自2006年以来,云南省的疟疾流行已由上升趋势成功扭转为稳步下降趋势;但占病例数90%以上的年发病率> 1/万的边境和内地高发县(市、区)仍然是云南省未来有效遏制和消除疟疾的重点防控地带;切实抓好各项监测工作应是其他地区的首选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