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 毫秒
1.
目的 探讨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应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52例,其中AF24例,USS6例,中华长城22例,分别对其进行后路减压,植骨融合。结果 5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24个月,无神经症状的10例术后仍无神经症状;不完全瘫的34例术后27例恢复正常,7例部分恢复;完全瘫的8例术后3例部分恢复。结论 椎弓根螺钉能提供短节段脊柱内固定,重建脊柱稳定性,脊柱融合率高,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 回顾性分析AF(atlasfixator)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脊髓损伤的效果。方法 采用AF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 68例 ,胸椎 1 5例、腰椎 53例 ,不同程度神经操作 57例。 59例同时行椎板切除减压。结果 椎体高度完全恢复 53例 ,达到正常椎体高度的 90 % 1 1例 ,达到正常椎体高度的 80 % 4例。结论 采用AF内固定手术系统 ,通过坚固有效的后中前柱复合固定 ,重建脊柱稳定 ,恢复腰椎高度和腰椎生理弯曲 ,扩大椎管容积。并且因术后可早期活动 ,固定范围小 ,有利于正常腰椎的活动 ,从而促进骨折的愈合 ,经临床应用效果较好。是一种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减少脊髓继发损害、恢复生理功能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AF系统复位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 应用AF系统复位内固定和选择性椎管减压及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骨折49例,其中椎体屈曲压缩型骨折29例,爆裂型骨折15例,骨折脱位5例。合并脊髓神经损伤21例,其中完全性损伤6例,不完全性损伤15例。结果 经5—24个月随访,采用X线片测定椎体前、后缘高度,前缘术前平均高度45%。术后93%;后缘术前平均高度92%,术后96%。Cobb角术前23°,术后降为4°。完全性脊髓神经损伤完全恢复1例,部分恢复3例,无恢复2例;不完全性脊髓神经损伤完全恢复9例,大部分恢复6例。结论 AF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复位满意、手术创伤小、操作简单、内固定牢固、容许患者早期下床活动,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良好内固定器械。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90例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9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治疗A组和治疗B组。结果治疗A组的手术切口、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明显低于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治疗B组,治疗A组的伤椎平均高度、Cobb角度均明显优于治疗B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创伤小、恢复快,临床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经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4月-2015年4月收治的32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本组患者均予以经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比较本组手术前后有效性指标及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术后Cobb’s角与伤椎前缘高度均显著低于术前,比较差异具统计意义(P〈0.05);本组32例患者神经功能上升0级1例,上升1级12例,上升2级及以上17例。结论:经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显著,是一种操作简单、创伤小,且固定可靠的手术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正>2004~2006年,我院应用椎弓根内固定器经伤椎治疗胸腰椎不稳定骨折17例,取得满意效果。1资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17例,男12例,女5例,年龄19~56岁。损伤部位:T_(10) 1例,T_(12) 3例,L_1 2例,L_2 2例,L_3 7例,L_4  相似文献   

7.
胸腰椎骨折在创伤骨折中约占3%~5%,是临床上常见的骨折,近年来采用椎弓根钉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复位满意,固定坚强,早期可下床锻炼等优点。自2003—2008年笔者所在科室用AF钉、RF钉、GSS钉等椎弓根钉系统治疗58例胸腰椎骨折,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刘港  权正学 《现代保健》2012,(23):16-17
目的:分析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在治疗多节段胸腰椎骨折(MSF) 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32 例MSF 患者在全麻下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对比术前术后椎体高度和后凸角的改变,并进行Frankel 评分,评估疗效.结果:根据随访结果,术前患者受损椎体前缘高度为(46.3±7.3)%,术后恢复到(92.8±4.5)%,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6737,P〈0.01) ;术前后凸角为(30.3±5.4)°,术后为(7.8±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7652,P〈0.01).按照Frankel 分级,多数患者的神经功能有明显的恢复.结论: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对MSF 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能够较好地恢复脊柱的稳定性,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皮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技术操作方法和可行性。方法2002年10月至2007年5月,采用经皮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31例。在骨折节段上下椎体的椎弓根皮肤对应切口并在x线检视下穿刺。定位钻扩椎弓根钉,置入固定棒支持复位固定骨折。结果31例手术时间平均为110min,手术中出血平均为40ml,住院时间平均21d。随访9—32个月,平均16个月术后均未发生惟弓根钉断裂及继发性脊柱后凸畸形等并发症:矫正椎体高度无丢失。结论经皮椎弓根内固定治疗不需椎管减压的胸腰椎骨折,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骨折复位内固定确切。手术操作技术要求精细,x线暴露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采用通用脊柱内固定系统GSS-Ⅱ型椎弓根钉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通用脊柱内固定系统GSS-Ⅱ型椎弓根钉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47例,术前、术后及随访期间摄X光片,测量术前、术后椎体前缘高度、椎体后缘高度、后凸Cobb角,了解术后骨折复位情况以及随访期间有无失败和复位丢失情况。采用Frankel评分评价神经损伤的恢复情况。结果通过手术复位固定,椎体前缘高度、椎体后凸Cobb角与术前相比均明显改善,术后平均随访18.5个月,测量以上结果与术后相比无明显变化,无一例发生内固定失败。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除2例A级无恢复外,其余均有1级以上的恢复,无神经损伤加重的病例。结论采用GSS-Ⅱ型椎弓根钉复位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可有效的使骨折复位,防止脊柱骨折复位丢失和后突畸形,改善神经功能,是治疗胸腰椎骨折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应用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合并椎管前方撬拨方法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方法收治T12~L4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43例,应用椎弓根钉复位固定后,行伤椎椎管前方撬拨,骨折复位。结果39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8个月,平均15.5个月。38例脊髓不完全性损伤患者中,36例术后有1~3级以上的神经功能恢复,无1例出现神经功能障碍加重。结论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合并椎管前方撬拨方法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能有效恢复脊柱的序列,进行椎管前方减压,重建脊柱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应用新的脊椎前路钉棒系统进行胸腰段脊柱前路手术的效果。方法应用脊椎前路钉棒系统器械对12例脊柱疾病患者进行前路手术,其中胸腰段椎体爆裂型骨折6例均合并双下肢不全瘫,胸椎结核2例,腰椎结核3例,腰椎肿瘤1例。结果本组12例病人随访时间最长的3年,最短的近6个月。复位满意,植骨已融合,疼痛消失,无断钉松动等并发症,合并脊髓损伤的有不同程度恢复,结核恢复得比较好,外伤急性损伤稍差。结论脊柱前路钉棒内固定系统用于脊柱前路手术固定可靠,操作简单易行, 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联合椎闻融合器治疗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失稳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运城 市中心医院2009年4月~2011年2月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失稳38例患者,均采用椎弓根螺钉联合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 治疗.术后随访6~28个月,应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和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进行功能评估并测量腰椎前凸角和椎间隙高度,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本组患 者术后6周及最终随访ODI、VAS评分好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周与随访时腰椎前 凸角及椎闻隙高度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enderson疗效评估结果为优12例,良23例, 可3例,无差例,优良率为92.11%.2例不融合,融合宰为94.74%. [结论]椎弓根螺钉系统联合椎间融合器治疗腰 椎管狭窄合并腰椎失稳能有效地改善ODI、ODI术后评分,维持术后椎闻隙高度,改善腰椎前凸角,融合率、优良率较 高,无严重并发症.是一种有效、可靠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后路椎弓根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5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60例经后路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18~55岁。60例均为单一椎体损伤。按Denis分型:压缩骨折型20例,爆裂骨折型30例,屈曲牵张型6例,骨折脱位型4例。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A级12例,B级4例,C级4例,D级36例,E级4例。术前伤椎前缘高度比平均55%,矢状面Cobb角平均18.2°。随访6~48个月,平均18.5个月,记录患者术后骨折椎前缘高度、矢状面Cobb角、内固定失败率、神经功能恢复及腰背痛等指标。结果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胸腰椎伤椎前缘高度比由术前平均55%到术后94.5%(p<0.01),矢状面Cobb角由术前平均18.2°到术后平均3.7°(p<0.01);术后3个月与术后12个月相比,伤椎前缘高度比和矢状面Cobb角无统计学差异(p>0.05);无1例发生内固定断裂、松动。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A级10例,B级5例,C级3例,D级12例,E级30例。60例患者术后疼痛明显缓解(VAS评分改善)。结论后路椎弓根钉固定是一种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BMP/澡酸钙凝胶缓释系统促进颌面部骨折愈合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勇  全力  刘磊 《现代预防医学》2006,33(7):1111-1111,1114
目的:本课题研究骨形成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藻酸钙凝胶缓释系统对加速颌骨骨折愈合的作用和机理。方法:采用16只成年新西兰兔制备下颌骨线形骨折模型,实验组骨折处覆盖BMP/藻酸钙凝胶,对照组未加任何生长因子。术后2、4、8、12周行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实验组骨折愈合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两组血管的检测没有明显差异,藻酸钙凝胶在12周时仍未完全降解。结论:BMP/藻酸钙凝胶缓释系统能在骨折愈合期间持续释放BMP生长因子,促进兔下颌骨骨折的愈合,缩短骨折愈合时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颈椎骨折脱位并颈脊髓损伤的手术治疗。[方法]对2005.03~2006.12收治的9例颈椎骨折脱位并颈脊髓损伤病人采取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后路行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型减压/椎板切除减压,前路行椎间盘切除/椎体切除、椎间植骨、钢板内固定。[结果]8例骨折脱位均获得完全复位,1例反屈畸形得到纠正。前路钢板及螺钉未见松动、断裂、移位,本组术中无神经、血管、气管及食管损伤,术后未出现与呼吸道相关的并发症,未出现与手术固定技术相关的并发症。本组9例全部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8月。椎间植骨3月后均获得骨性愈合。术前脊髓功能按Frankel分级B级5例,C级3例,D级1例。术后脊髓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2例由B级恢复到C级,2例由B级恢复到D级,1例由B级恢复到E级,2例由C级恢复到D级,1例由C级恢复到E级,1例由D级恢复到E级。[结论]对于颈椎骨折脱位并颈脊髓损伤,脊髓前后方均受到压迫时,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能达到减压充分、稳定脊柱、为脊髓功能恢复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7.
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失败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戚勇 《现代医院》2009,9(11):33-35
目的分析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治疗失败的原因,探讨其治疗失败前后的处理对策。方法回顾总结自1999年1月~2005年6月期间治疗失败病例12例,平均年龄84.5岁,其中Evans-Jensen分型ⅡA型3例,ⅡB型5例,Ⅲ型4例;Singh指数,IV级1例,Ⅲ级4例,Ⅱ级5例,Ⅰ级2例;非手术治疗2例,手术治疗10例,失败后8例获再次手术治疗,全部病例均获随访。结果8例获重行手术治疗,功能恢复良好,2例非手术治疗呈畸形愈合,2例死亡。结论高龄、骨质疏松、严重粉碎等不稳定类型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是容易导致失败的内在原因,与对非手术治疗不重视、术前和术中准备不充分、内固定的选择及操作技术不当、术后护理及指导功能不恰当等外在因素有关。充分认识其病理特点、准确地掌握适应证、高度重视非手术治疗、合理运用内固定技术、加强术后的护理工作、科学指导功能锻炼是降低对难治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失败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8.
彭笳宸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7):3579-3580,3582
[目的]探讨手法复位联合石膏固定治疗桡骨下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某院2008年6月~2010年6月期间诊治的桡骨下端骨折患者88例,随机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两组患者经相关检查和明确诊断后均行手法复位治疗,而研究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上换用石膏固定治疗,并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等相关评价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患者相比,研究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处于优的比率和总有效率均显著提高,分别高达79.55%和97.73%,而处于差的比率则显著降低,仅为2.27%,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此同时,研究组患者的疼痛消失所需时间和肿胀消退所需时间以及骨折临床愈合所需时间均明显减少,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法复位与石膏固定联合治疗桡骨下端骨折,其疗效确切,效果显著,对于桡骨下端骨折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治疗价值,是桡骨下端骨折患者较为理想的综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金星  谢梅青 《现代医院》2008,8(4):20-22
目的观察和探讨LNG-IUS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中远期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33例子宫腺肌病患者放置LNG-IUS并对其放环后第2~5年逐年随诊观察。结果LNG-IUS治疗子宫腺肌病第2~5年内,痛经、月经量多等症状持续明显改善,生活质量相应提高,一定程度上缩小子宫体积,有效控制子宫腺肌病的病程进展。期间未发现其对患者肝功能、血脂代谢及性激素分泌有明显影响。中远期的不良反应主要为阴道少量点滴出血,患者多能耐受。结论宫内放置LNG-IUS用于治疗子宫腺肌病是一种长效稳定、经济安全的保守性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