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申克孢子丝菌是一种双相型真菌,在自然界室温条件下为菌丝相,体内和37℃为酵母相,在组织内部形成小的芽生孢子。孢子丝菌病是由申克孢子丝菌引起的皮肤、皮下组织及其附近淋巴系统的慢性感染,发病常与皮肤轻微外伤后接触被病原菌污染的物质有关,因此皮损多局限于暴露部位,形成沿淋巴走行分布的特征性结节,可引起化脓、溃烂及渗出,极少数病人可发生系统播散。临床表现为皮肤孢子丝菌病,  相似文献   

2.
我们用透射电镜(简称TEM)对申克氏孢子丝菌(简称孢子丝菌)进行了观察,现报告如下: 材料和方法孢子丝菌菌株来自本科门诊孢子丝菌病患者的真菌培养,取其培养的菌落标本,按本室常规制成TEM标本置HITACH H-300型TEM下观察。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和首报宁夏地区申克氏孢子丝菌所致孢子丝菌病。方法:对28例临床疑为孢子丝菌病患者的典型皮损进行组织病理学、免疫荧光学、真菌学检查,结果:28例患者经组织病理学检查、免疫荧光学检查,真菌学涂片镜检、真菌培养及菌种鉴定,确认脒申克氏孢子丝菌感染,结论:气候干燥的宁夏地区仍存在申克氏孢子丝菌感染;真菌学检查对该病具有确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申克孢子丝菌和暗色真菌的分布情况及其生态学。方法: 从吉林地区自然环境中采集腐木、土壤、陈玉米秸、陈麦秸等标本70份,用含放线菌酮的改良沙氏培养基分离菌株,沙氏培养基传代培养,通过观察菌落的外观形态、显微镜下菌丝和孢子的生长形态等方法,鉴定申克孢子丝菌和暗色真菌。结果:70份标本中鉴定出申克孢子丝菌和暗色真菌共37株,分离阳性率为52.86%,其中申克孢子丝菌6株(8.57%),外瓶霉属14株(20%),链格孢3株(4.29%),着色真菌5株(7.14%),疣状瓶霉4株(5.71%),待定5株(7.14%)。同时还分离出镰刀菌、念珠菌、曲霉、青霉菌等条件致病菌。结论:研究申克孢子丝菌和暗色真菌、孢子丝菌病、皮肤着色真菌病及暗色丝孢霉病的发病原因及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杨鑫  李福秋  金学洙 《吉林医学》2007,28(5):588-589
目的:探讨一株引起皮肤播散型孢子丝菌病的申克孢子丝菌临床分离株的真菌学特点,并对其进行鉴定。方法:自1例皮肤播散型孢子丝菌病患者皮损中分离1株菌株,分别以1株固定型孢子丝菌菌株及淋巴管型孢子丝菌菌株作为阳性对照,利用常规真菌形态学方法对其进行鉴定。结果:引起皮肤播散型孢子丝菌病的临床分离株经真菌学鉴定为申克孢子丝菌。结论:引起皮肤播散型孢子丝菌临床分离株经真菌学鉴定为申克孢子丝菌,其在SDA固体培养基及小培养镜下的形态特征与其他类型孢子丝菌菌株基本一致,无法区分。  相似文献   

6.
孢子丝菌病是由申克氏孢子丝菌所引起的皮肤及其附近淋巴管的慢性感染性疾病。我科自1988年7月至1991年1月在门诊经真菌培养证实为申克氏孢子丝菌者79例,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申克孢子丝菌进行基因分型研究,探索申克孢子丝菌的基因分型标准。方法:用光镜对2株标准株,4株环境分离株和24株临床分离菌株进行形态特征观察,再用随机扩增DNA指纹方法(RAPD)对DNA进行PCR扩增,根据扩增产物的电泳带型来分析DNA多态性。结果:30株菌株镜下可见2种形态结构;30株申克孢子丝菌的DNA指纹带型不同;多引物聚类分析表明,3条引物可将30株不同地区来源申克孢子丝菌分作11个型。结论:(1)在我国申克孢子丝菌中存在2种不同的形态结构。(2)申克孢子丝菌中存在不同的基因型。(3)RAPD法用于申克孢子丝菌菌株鉴定是一种快速、方便、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孢子丝菌病的致病菌是双相型申克孢子丝菌,传统的诊断方法对于孢子丝菌病的诊断及申克孢子丝菌的鉴定存在很大的局限性,难以满足临床诊断的需要。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好、检测快速且可以在种、株水平对申克孢子丝菌病进行鉴定等优点,对于孢子丝菌病早期诊断及确定治疗方案和预后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应用琼脂移植法和振荡培养法分别在体内、体外37℃非角蛋白的环境下,观察红色癣菌形态转化。另方面尚观察了红色癣菌对的适应性和致病性。本研究说明:(1)真菌感染不同于细胞感染,其特征之一是真菌感染过程不寒而栗唾开矿的改变即腐生的菌丝型 的酵母型的转变。真力为适应环境变化,改变它的寄生形式,这种双相性,是某些致病性真中浸润的重要因素之一。(2)皮肤对温度较好感37℃可以抑制逐渐适应温度的上升。  相似文献   

10.
脱氢醋酸     
武汉市第一医院皮肤科真菌室鉴于脱氢醋酸在对细菌及真菌方面有很好的抑菌作用,应用于食品工业作为防腐防霉剂有良好的效果。最近,他们对某些致病性真菌作了脱氢醋酸的实验性抑菌试验,并初步试用于治疗临床真菌病。试管内抗菌作用的实验观察结果所见:在0.05~0.5%脱氢醋酸的浓度下,对许兰氏黄癣菌、紫色癣菌、铁锈色小孢子菌、石膏样小孢子菌、红色癣菌、断发癣菌、絮状表皮癣菌、叠瓦癣菌、申克氏孢子丝菌、黑曲菌、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明确吉林省通化长白山及双辽市申克孢子丝菌和暗色真菌的分布和进行其生态学研究。方法:将随机采集的样本,用含放线菌酮的改良沙氏培养基分离菌株,抗生系+SDA培养基继代培养,玻片培养以观察其镜下生长形态等方法鉴定申克孢子丝菌和暗色真菌。结果:在通化地区长白山采集的40份样品中共分离出申克孢子丝菌和暗色真菌28株,分离阳性率70%。在四平地区双辽市采集的40份样品中共分离出申克孢子丝菌和暗色真菌36株,分离阳性率90%,另外还分离出镰刀菌、念珠菌、曲霉菌、青霉菌等条件致病菌。结论:在通化及四平地区的自然环境中广泛存在着孢子丝菌和暗色真菌,对于明确孢子丝菌病、皮肤着色真菌及暗色丝孢霉病的发病原因、发病机理、疾病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提要目的对一罕见的孢子丝菌颅内感染病例进行临床观察研究,以提高对深部真菌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根据临床资料及脑脊液(CSF)常规检查结果考虑有颅内真菌感染的可能,并经多次CSF真菌培养、菌种鉴定,最后确诊。在抗真菌治疗过程中,进行临床及实验室观察。结果先后7次于CSF培养中分离出双相型(酵母相及霉菌相)申克氏抱子丝菌。在应用酮康唑及氟康唑等抗真菌药物无效情况下,应用二性霉素B后,第9天检查CSF菌数从31.6×103CFU/mL减至9.6×103CFU/mL,证明二性霉菌B仍是治疗中最有效的首选药。结论慢性颅内感染应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不同pH值对几种暗色致病真菌生长的影响.方法 将裴氏着色真菌、紧密着色真菌、疣状瓶霉、卡氏支孢霉、皮炎外瓶霉、甄氏外瓶霉、假阿利什菌、链格孢和申克氏孢子丝菌接种在pH值为1-14的沙氏培养基上,观察其生长情况.结果 几种着色真菌在pH值为5、6、7的沙氏培养基上均生长良好;疣状瓶霉、皮炎外瓶霉适宜生长的pH值范围较广.在pH值为4~12的培养基上均生长良好;在pH值为1、2、14的培养基上以上6种真菌均不生长.假阿利什菌在pH 4~14的培养基上可生长,链格孢、申克氏孢子丝菌在pH3-14的培养基上可生长.结论 pH值对几种着色真菌、外瓶霉、假阿利什菌、链格孢和申克氏孢子丝菌的生长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皮炎外瓶霉、疣状瓶霉较裴氏着色真菌、卡氏支孢霉适宜生长的pH值范围广.  相似文献   

14.
孢子丝菌病是由申克氏孢子丝菌引起的皮肤、皮下组织和附近淋巴系统的慢性感染,有时可侵犯内脏器官,引起系统感染1病因及发病机理病原菌为申克氏孢子丝菌,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为土壤、植物、木材等的腐生菌,常因外伤后接触污染的土壤和带菌的草木,或由于荆棘、生锈...  相似文献   

15.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为常见的阴道炎,多由白色假丝酵母菌引起.该菌为双相菌,有酵母相及菌丝相,菌丝相有侵袭能力,可致病.该菌可生活在正常人体的皮肤、黏膜、消化道或其他脏器中,经常在阴道中存在而无症状.约有10%非孕妇女、30%的孕妇阴道内有此菌寄生,但菌量极少,呈酵母相,并不引起症状.  相似文献   

16.
珊瑚姜总挥发油抗真菌、抗细菌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报导了珊瑚姜总挥发油试管内抑制14种致病性菌和用纸片法抑制8种细菌的实验报告。珊瑚姜挥发油具有强烈的抗真菌作用。最低抑菌浓度:对10种皮肤癣菌为1~0.3μl/ml;对白色念珠菌、新生隐球菌、裴氏着色真菌、申克氏孢子丝菌为5~2μl/ml。对上述真菌的最低杀菌浓度为10~1μl/ml。100%总择发油对8种均有一定程度的抑制。  相似文献   

17.
王进 《中国热带医学》2008,8(9):1503-1504
目的评价硝酸舍他康唑软膏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采用琼脂平皿稀释法测定2%硝酸舍他康唑软膏对134株临床分离分离致病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并与硝酸咪康唑霜进行比较。结果2%硝酸舍他康唑软膏对134株常见浅部部致病真菌的MIC范围在0.8~12.5ug·ml^-1。对深部真菌卡氏枝孢霉和申克氏孢子丝菌的的抗菌活性较差,MIC为50.0—100.0ug·ml^-1。结论2%硝酸舍他康唑软膏体外有较好的抗真菌活性,其抗菌活性与硝酸味康唑霜相当。  相似文献   

18.
孢子丝菌病是一种由申克孢子丝菌感染引起的、呈全球性分布的慢性真菌病。由于孢子丝菌的黑素形成对其毒力有很大的影响,故对人体有较大危害性。152医院皮肤科于2012年4月收治1例淋巴管型孢子丝菌病患者,采用碘化钾联合特比萘芬治疗3个月皮损完全消失,随访1个月未见复发。  相似文献   

19.
申克孢子丝菌(spomthrix schenckii)是一种在临床上多见于皮肤感染,且能侵犯人体深部组织的慢性感染性真菌病的致病菌。近年来有资料表明,从临床标本中,分离到申克孢子丝菌可达11.8%(95/806)。而侵犯中枢神经病例则极为罕见。国外至今仅见16例,其中1例于艾滋病患者脑脊液(cSF)标本中检出,我院于2003年从一例颅内感染患儿CSF标本中检出1株申克孢子丝菌。现将微生物学检查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孢子丝菌病是由申克孢子丝菌引起的深部真菌病,其皮肤型可分为固定型、淋巴管型和播散型.淋巴管型多为单侧分布,我们在临床上发现1例较为罕见的双侧分布的淋巴管型孢子丝菌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