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短QT与短QT综合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1 概念 QT间期指体表心电图QRS波起点至T波终点的时间间隔,代表了心室除极和复极的总时间,是心室电兴奋过程的标志.QT间期受心率影响大,生理状态下,心率快时QT间期短,心率慢时QT间期长.心率在60~100次/分时,QT间期的正常范围为0.44~0.32 s,即440~320 ms.影响心室电兴奋过程的各种生理和病理因素均可引起QT间期缩短.短QT指QT间期短于正常范围.按有无明确原因,可分为继发性短QT和特发性短QT.前者指短QT有明确的原因,如发热、低氧血症、低血钾、高血钙、交感神经兴奋等,后者指通过祥尽的检查未能发现短QT的原因者.  相似文献   

2.
长QT综合征(LQTS)是一种以QT间期延长为特征的遗传性心脏疾病,未经治疗的病人具有晕厥和猝死的高危险性.LQTS常常可致年轻、健康的个体表现为短暂的和突然的意识丧失,此可能导致心脏猝死.关于该综合征可追溯至1957年Jervell和Lange-Nielsen[1]的报道,他们描述了一个家庭有4例耳聋的小孩,其具有不正常的长QT间期和有晕厥事件发生,其中3例突然死亡.其父母和另外的2个小孩听力正常并且ECG正常,提示此病为隐匿性遗传方式.随后Romano等[2]和Ward[3]报道了具有相似心脏不正常特性的病例,但与听力缺陷无联系,表现为显性遗传方式.在这两种形式的疾病中,在身体或心理压力下,交感神经兴奋时可发生晕厥事件和猝死.  相似文献   

3.
短QT间期与短QT综合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QT间期指体表心电图QRS波起点至T波终点的时间间隔,代表心室除极和复极的总时间,是心室电兴奋过程的标志.QT间期受心率影响大,生理状态下,心率快时QT间期短,心率慢时QT间期长.心率在60~100次/min时,QT间期的正常范围为0.44~0.32 s.影响心室电兴奋过程的各种生理和病理因素均可引起QT间期缩短.短QT指QT间期短于正常范围.  相似文献   

4.
QT分散     
QT分散[HighamPD,CampbellRWF.BrHeartJ,1994,71(6):508(英文)]室性快速心律失常可具有危险性,系由心血管疾病(主要是缺血性心脏病)或药物治疗的不利作用所产生。体表心电图研究了预示这些心律失常的发生或其临床后...  相似文献   

5.
QT间期测量与QT间期离散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QT间期指的是心室肌开始除极(QRS综合波的起点)至心室肌复极终止(T波的终点)所经过的时间间期,是心室肌电收缩间期的反映,由心室肌的除极时相和复极时相所确定,是传统的常规体表心电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QT间期变化的临床重要性知之甚少,并且有不少的争...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患者QT间期与QT离散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心血管损害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 ,也是当前糖尿病致死的主要原因。现观察一批糖尿病患者体表心电图QT间期与QT离散度 ,旨在探讨其临床意义。研究对象 :1999年 8月~ 2 0 0 0年 2月在我院住院和门诊患者经病史 ,空腹血糖和胰岛功能检查诊断明确的 2型糖尿病患者 6 0例。按其是否并发心 ,血管病分为两组。糖 1组 (无并发症组 ) 2 8人 ,男 11人 ,女 17人 ,平均年龄 5 9 5 4± 9 19岁 ,平均病程 8 0 7± 6 30年。糖 2组 (并发心 ,血管病组 )32人 ,男 10人 ,女 2 2人 ,平均年龄经 6 3 19± 9 4 7岁 ,平均病程 8 81± 5 6 2年 ,其中合…  相似文献   

7.
QT跨越P-P的QT延长综合征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儿女 ,出生 3d。 1989年 10月 30日因在母体内妊娠 7个月时有胎儿心动过缓 ( 6 0~ 80次 min )而于出生后 3d申请描记心电图。患女足月顺产 ,体重 3 30kg ,身长 5 3cm ,哭声洪亮 ,无紫绀 ,未闻及心脏杂音。图 1示P波顺序发生 ,时限、形态、电压正常 ,P P0 5 2~ 0 6 8s( 88~ 115次 min) ,夹有QRS的P P小于未夹有者 (互差 >0 0 2s)。P R间期固定于 0 10s,P呈 2∶1下传 ,未下传的P波位于T波升支上。QT间期长达 0 78s,以ST段水平延长为著。QT >P P。TⅠ、Ⅱ、aVL、V5高大增宽 ,TⅢ、aVL和主波方向相反 ,TV1、V3 呈“负正…  相似文献   

8.
QT离散度   总被引:101,自引:0,他引:101  
QT离散度陈义汉,龚兰生数十年以前人们就发现QT间期存在导联间的差异,但一直被视为记录伪差所致,而未予重视。1985年Campbell等发现不同导联间QT间期的差异有其规律性,因而提出了QT离散度(QTdispersion)这个概念。然而,直到199...  相似文献   

9.
QT离散度   总被引:34,自引:2,他引:34  
QT离散度(QTd)系指体表12导联心电图各导联QT间期存在的差异,这一现象早被人们发现,但未重视。直至1985年,Campbell等发现心电图导联间存在的QT间期差异是有规律性的,遂提出QT离散度这一概念。 概述 体表心电图与心肌细胞单相动作电位有着密切的关系。心电图的QT间期相当于动作电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QT离散度与特发性长QT综合征(Idiopathic long QT syndrome,LQT1)发生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关系。方法 78例基因(11p15.5)携带者根据晕厥发作的频度和程度分3组;轻度(0 ̄4次,n=59)中度(5 ̄100次,n=14)和重度(有心脏骤停史,n=5)。比较(1)3组首次心电图QT离散度的差异;(2)18例小于20岁的中、重度患者长期用β阻滞剂后QT  相似文献   

11.
健康人不同导联QT变异及QT变异指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探讨健康人不同导联的QT变异(QTV)及QT变异指数(QTVI)。55例健康人在保持日常工作和生活起居的情况下佩戴12导联动态心电图监测仪,计算机辅助下自动测量12导联QT间期,计算每个导联每小时、24h、白天(6:00~22:00)和夜间(22:00~6:00)QT间期均值及其标准差、HR间期均值及其标准差,它们分别代表相应时间段的QT间期均值(QTm)、QTV、HR间期均值(HRm)和HR间期变异(HRV)。计算QTVI。同时运用心率变异时域指标SDNN观察自主神经活性。结果:不同导联间的QTV、QTVI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导联24hQTV、QTVI与SDNN均存在负相关,P<0.05。结论:在使用QTV、QTVI来评价不同人群的心室复极离散时,要考虑到不同导联之间的可比性和一致性。QTVI是一种能更直接地反映心室复极逐波变化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12.
13.
短QT综合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1957年即发现QT间期延长与猝死的关系,但是直到1993年,同样是着眼于猝死,QT间期缩短的临床意义才开始得到认识。之后到目前的10余年时间,短QT间期现象与心律失常,尤其是与恶性心律失常的关系被逐渐揭示,短QT综合征(shon QT syndrome,SQTS)的概念提出10周年,其已得到了医学界广泛的认同,与猝死相关的致死性心律失常的又一机制得到了认识。  相似文献   

14.
短QT综合征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寻找能够预测貌似健康的人群中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和/或心脏猝死的临床因素,籍以采取一定的措施减少乃至完全预防猝死的发生。晚近,学者们发现长QT综合征和Brugada综合征与猝死相关,从而在心电图上找到一些猝死高危人群的一些线索。  相似文献   

15.
QT离散度   总被引:47,自引:1,他引:46  
体表心电图各导联间QT间期的差异称QT离散度。它可能反映了心室肌复极的非同步性,对于通过心电图测算QT离散度评价心脏病发生猝死的危险性,本文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16.
QT离散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QT离散度HighamPD···//BrHeartJ1994;71:508-510缺血性心脏病以及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毒副反应都可导致极其危险的室性快速心律失常。Holter是分析早搏和心率变异的一种最好的心电技术之一,但它不能反映心律失常发生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儿童先天性长QT综合征(LQTS)患者进行运动试验时QT间期的变化。方法因QT间期延长而行运动平板试验的患儿共33例入选本研究,按照1993年Schwartz等的LQTS诊断标准的计分分值分为两组:LQTS组:总计分值为4分及以上的患者17例,男13例、女4例,年龄11.6±3.7岁;可疑组:评分为1.5~3.5分的患者16例,男9例、女7例,年龄13.8±4.2岁。另选行运动试验的18例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组,男11例、女7例,年龄12.4±3.1岁。记录整个运动试验中和恢复期的心电图,观察QT间期和心率的变化,记录并计算恢复期第1,2,4,6 m in QT间期与运动过程中同心率时QT间期的差值(ΔQT)。结果三组患者在运动中随着心率的增加,QT间期逐渐缩短。运动恢复期,随着心率的减慢,三组的QT间期也逐渐延长,但LQTS组恢复期QT间期却显著短于运动过程中处于同心率时的QT间期。LQTS组在恢复期1,2,4 m in的ΔQT值均显著大于其它两组(P均<0.05)。LQTS组在QT间期与心动周期的关系图上呈现明显的“QT滞后环”。结论儿童LQTS患者运动试验恢复期与运动过程中相比,QT间期的变化明显滞后于心率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黄佐贵 《心脏杂志》2000,12(4):269-269
作者回顾性分析了 15例 QT间期延长综合征 (L QTs)患者的 QT离散度 (QTd) ,探讨其与室性心律失常、晕厥及治疗效果的关系。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正常对照组 5 0 (男 30 ,女 2 0 )例 ,平均年龄 43(18~ 6 3)岁。均经体检 ,心电图、超声、X线证实为正常者。先天性 L QTs12 (男 6 ,女 6 )例 ,平均年龄 34 (10~ 70 )岁。分别来自四个家系 ,患者及家系中无耳聋及失明病史。获得性 L QTs3例 ,为老年钙化性心瓣膜病 ,窦性心动过缓 ,完全房室传导阻滞伴低钾的长间歇依赖型的多形室速。患者 15例中伴晕厥 11例 (其中 9例为先天性 L QTs,…  相似文献   

19.
短QT间期综合征是一种由于心脏离子通道的基因突变导致相应的离子通道功能异常,引起心肌细胞复极加快、QT间期缩短而易致家族性心源性猝死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综合征。本文就现有的研究对其流行病学、基因研究、QT间期缩短机理、临床表现、治疗、预后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我国已对遗传性疾病,特别是长QT综合征,在临床与基础方面做了不少工作。特别引起注意的是我国有不少知名专家在国际上已经做出很杰出的贡献。可是,我们临床工作者感觉到,目前的现状是:广大医务工作者对长QT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仍然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