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35例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曼云  徐波  何澜  陈厚才 《贵州医药》2005,29(2):153-155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简称原醛症)是以高血浆醛固酮水平和低血浆肾素活性所致高血压、低血钾为特征的综合征。共有七个亚型,分别为肾上腺醛固酮瘤(aldosterone-producing adenoma,APA)、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idiopathic hyperaldosteronism。IHA)、糖皮质激素可抑制性醛固酮增多症、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增生、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简称原醛症,PA)是由肾上腺皮质球状带病变致醛固酮分泌异常增多所致,属于不依赖肾素-血管紧张素的盐皮质激素过多症,是一种以高血压、低血钾或正常血钾、低血浆肾素、高血浆醛固酮为主要特点的继发性高血压。我国以往对高血压伴低血钾者进行检查,原醛症患病率占高血压患者的0.4%~2.0%,近年采用血浆醛固酮/血浆肾素活性比值对血钾正常的高血压病患者进行筛查,发现近10%以上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1]。作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与高血压、呼吸系统及泌尿系统疾病的关系。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对122例患有高血压、呼吸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和其他疾病的患者进行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的联合测定。结果高血压患者按其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的含量,可分为四个类型:正常肾素型高血压、高肾素型高血压、低肾素型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醛固酮增多)。呼吸系统疾病中的肺水肿等阻塞性肺疾病的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Ⅱ多降低;而哮喘等肺应激性疾病则表现为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Ⅱ升高,两者的醛固酮水平基本正常。结论肾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对心血管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等都有影响,在维持机体血压和血容量平衡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王剑松  袁曙光 《云南医药》1995,16(5):353-355
本文报告6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采用双侧肾上腺静脉插管取血测定血浆肾素活性及醛固酮水平,并比较患侧与健侧肾素活性及醛固酮水平的差异。结果为患侧醛固酮均明显高于健侧,与手术及病理结果相符,认为此法为一精确的诊断及定位方法。  相似文献   

5.
【摘要】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中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的检出率及临床特点。方法197例高血压患者检测PA及其他相关指标,排除其他继发性高血压。将研究对象分PA组及原发性高血压组(EH组)。对2组患者行卧、立位试验,卡托普利试验或静脉高钠试验,血钾及肾上腺薄层CT,部分患者行午夜地塞米松抑制试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及性激素测定,主要指标为血醛固酮、肾素活性及醛固酮与肾素活性比值(ARR)。结果(1)197例高血压患者中确诊PA38例(19.29%),13例经病理诊断证实,醛固酮腺瘤6例,单侧肾上腺增生7例,未发现无功能腺瘤。(2)2组患者的高血压病程及体质指数(BMI)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A组及EH组男性均多于女性。(3)与EH组比较,PA组的起病年龄相对年轻,收缩压与舒张压水平更高,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A组卧位、立位血醛固酮水平及ARR均显著升高,血肾素活性均显著下降(均P<0.01),血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同期住院的高血压患者中PA的检出率较高,其中醛固酮腺瘤和单侧肾上腺增生的比例相近,低钾血症不常见。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血浆醛固酮肾素活性比值(ARR)在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高血压疑似PA的患者250例,收集所有患者的基本资料,对患者进行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筛查,患者采取卧位或者立位,检查指标包括血浆醛固酮(PAC)、血浆肾素(PRA)等,经确诊分为PA组100例和EH(原发性高血压)组150例,对比两组基本资料情况和不同体位的血浆醛固酮活性比值、血浆醛固酮、血浆肾素水平.结果 ①与EH组对比,PA组年龄明显更小,高血压病程明显更长,舒张压和收缩压明显更高,血钾水平明显更低,尿钾含量明显更高,P<0.05;两组患者的性别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与EH组对比,PA组卧位和立位PAC明显更高,卧位和立位PRA明显更低,卧位和立位ARR明显更高,P<0.05.结论 血浆醛固酮肾素活性比值(ARR)在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可作为可靠的筛查指标,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肾上腺薄层CT扫描在初诊高血压(年龄<50岁,血压达高血压2级及以上)及既往确诊高血压(发病年龄<40岁)且目前已用3种降压药物联合治疗但血压控制仍不理想的患者中筛查肾上腺性高血压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至2014年10月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门诊及住院的高血压患者共126例。上述患者均行双侧肾上腺薄层CT扫描、双侧肾上腺彩超、血电解质、肝肾功能检查,并对发现有肾上腺形态学异常的患者进一步行血、尿醛固酮(ALD),血管紧张素Ⅰ(37℃和4℃)、肾素活性(PRA)、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醇(COR)、血浆肾上腺素(AD)、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AD)、血浆多巴胺(DOP)、尿香草扁桃酸(VMA)检查。比较肾上腺薄层CT与超声检查的对肾上腺形态学异常的检出率。结果 126例患者中共检出肾上腺性高血压23例,其中有19例于泌尿外科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诊断为肾上腺腺瘤者17例,嗜铬细胞瘤2例;结合内分泌激素水平测定诊断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者16例,皮质醇增多症5例,嗜铬细胞瘤2例。CT检查出形态学异常者66例,阳性率52.4%,明确诊断21例,符合诊断率16.7%;彩超检查出形态学异常者42例,阳性率33.3%,明确诊断9例,符合诊断率7.1%。在筛查肾上腺性高血压中肾上腺薄层CT的检出率高于彩超检查(P<0.05)。结论 与彩超检查相比,肾上腺薄层CT扫描在筛查肾上腺性高血压中简单高效,可以提高检出率,降低漏诊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在高血压人群中进行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原醛症)患病率的筛查。方法抽取就诊患者立位2d,时静脉血查血浆醛固酮与血浆。肾素之比(ARR),若ARR大于30,进一步行肾上腺CT检查或卡托普利试验,以确定原醛症的诊断。结果817例患者中,诊断为原醛症的31例,占3.8%,伴有低钾者占65%,血钾正常者占35%。结论ARR是针对高血压人群进行原醛症筛查的有效指标,可提高原醛症的检出率,我国原醛症患者仍以低钾占多数。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非杓型高血压患者进行药物干预以恢复其杓型血压昼夜节律,并观察节律改变后对血浆醛固酮水平的影响。方法:对杓型和非杓型两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别给予缬沙坦160mg/d,观察对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并监测用药前后血浆醛固酮水平的变化。结果:对杓型和非杓型高血压患者应用缬沙坦治疗前后收缩压及舒张压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非杓型组夜间收缩压及舒张厍的下降值与杓型相比有统计学差异,出现了明显的昼夜节律,血浆醛固酮水平出现了统计学差异。结论:缬沙坦对非杓型高血压患者有良好的降压作用,并能恢复非杓型高血压患者的昼夜节律,向杓型血压变化。  相似文献   

10.
正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rimary aldosteronism,PA)是由于肾上腺皮质肿瘤或增生导致醛固酮分泌增多,引起水钠潴留,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既往认为发病率较低,约占高血压患者的1%~2%,近年研究显示PA占所有高血压的5%~10%[1]。因PA患者较同年龄、同性别、相同血压水平的原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血浆肾上腺髓质素水平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中的变化及其可能机制.方法: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妇女、正常妊娠妇女、非孕妇女血浆中肾上腺髓质素水平.结果: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组血浆肾上腺髓质素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妊娠组、非孕妇女组,与非孕妇女组比较差异具有极显著性,与正常妊娠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而且,其随病情加重而增加,病情越重,升高越明显.结论:血浆肾上腺髓质素水平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中升高,它可能作为一种代偿机制参与了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简称原醛症),由肾上腺皮质分泌过多的醛固酮而导致高血压、低血钾、低血浆肾素活性及高醛固酮水平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症[1]。由于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类型不同,治疗方法及预后不尽相同,所以其筛查、定性、定位诊断尤其重要,现将我科1985~2005年6月间收治的134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各种试验性诊断方法的护理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资料1995年6月~2005年6月间收治的134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中,男性64例,女性70例,平均年龄(39.2±10.8)岁,平均病程(50±68.4)个月。134例患者均有高血压,平均血压为(184.31±21.3…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钾联合卧位醛固酮/血醛固酮比值(ARR)在高血压患者早期筛选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中的诊断价值,提高原醛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分析并收集55例(经病理证实)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血钾水平、卧位血醛固酮(SAC),卧位血浆肾素活性(PRA),并计算卧位ARR(醛固酮/肾素活性),并设立50例高血压患者为对照组,测定各指标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结果卧位ARR若以113.2作为临界值,如果卧位ARR大于113.2,诊断PA的灵敏度为96.36%(53/55),特异性为98%(49/50),准确性为98.15%(53/54);血钾若以2.75作为临界值,如果血钾<2.75,诊断PA的灵敏度为92.73%(51/55),特异性为92%(46/50),准确性为92.73%(51/55);联合卧位ARR与血钾的临界值,即卧位ARR>113.2与血钾<2.75,诊断PA的灵敏度为92.73%,特异度为90%,准确度为100%。结论卧位ARR、血钾对PA有较好的诊断价值,联合检测醛固酮肾素活性比值与血钾早期诊断原醛的准确度更高,即当ARR>113.2,血钾<2.75时,确诊原醛的准确率为100%,推荐联合检测醛固酮肾素活性比值与血钾作为早期诊断原醛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高血压合并低血钾病因。方法22例高血压低血钾患者做病因分类。结果原发性高血压11例,占50%;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6例,占27.3%;先天性肾上腺增生2例,占9.1%;垂体微腺瘤1例,占4.5%;甲亢伴周期性麻痹2例,占9.1%。结论高血压低血钾最常见的病因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口服排钾利尿剂造成的,但注意年轻患者多数是先天性肾上腺增生所致。  相似文献   

15.
屈引贤 《现代医药卫生》2005,21(17):2254-2255
目的研究氯沙坦对老年收缩期高血压的临床作用。方法对比68例老年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患者应用氯沙坦治疗前及治疗2周、4周、8周后的血压及心率变化;治疗前后血浆内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内皮素的变化;治疗前后血、尿常规、肝肾功、血脂、血糖、电解质、心电图变化。结果降压总有效率为85.3%。治疗后AngⅡ显著增高(P<0.01),醛固酮、内皮素显著降低(P<0.05)。血、尿常规、肝肾功、血脂、血糖、电解质及心电图均无明显变化。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结论氯沙坦治疗老年收缩期高血压疗效好,降压作用持续稳定,耐受性良好,不良反应轻微。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分析中青年高血压患者的肾上腺影像学检查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从2010年6月至2013年10月门诊及住院收治的中青年高血压患者共265例为研究对象,进行肾上腺影像学检查。结果经双侧肾上腺彩超筛查,发现14例单侧肾上腺可疑结节(左侧9例,右侧5例),1例双侧肾上腺可疑结节。彩超检查准确率为73.3%。其中11例经CT和MRI薄层扫描以及内分泌学相关检查,行后腹腔镜肾上腺瘤切除治疗。病理诊断证实为皮质醇增多症3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6例,无功能性腺瘤2例。肾上腺性高血压的发病率为4.15%。结论肾上腺影像学检查对中青年高血压患者有突出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以优先进行肾上腺彩超检查,尽早筛选出肾上腺性高血压,尽早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7.
况应敏  曹宁生 《云南医药》1999,20(6):412-412
1998年1月1999年4月,我科共收治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35例,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现报告如下。资料和方法 35例病人,男15例,女20例,左侧肾上腺19例,右侧16例。年龄27~68岁,平均年龄395岁。病程3月~12年,平均45年。其中发作性软瘫或双下肢无力者占714%,夜尿增多22%,高血压100%,最高达27/17kPa(220/130mmHg),平均为24/14kPa(180/100mmHg),低钾血症942%,最低为18mmol/L,平均26mmol/L,血浆醛固酮高于正常值857%,平均4804pg/ml(我院正常值为45~175pg/ml)。定位检查阳性符合率,B超为764%,CT为971%,MRI为90%…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高血糖、高血压患者中肾素-血管紧张素蹙固酮(renin-angiotensin-aldosterone,RAA)水平,探讨是否RAAS的激活是2者共同的发病机制。方法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106例正常人、112例单纯糖代谢异常患者、101例单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及127例糖代谢异常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浆RAA水平和活性。结果3组醛固酮水平均明显高于CO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IGM常组中血管紧张素Ⅱ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组间肾素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浆醛固酮水平与空腹血糖、肾素、收缩压、血管紧张素Ⅱ高度相关。结论高血糖和原发性高血压同样存在RAAS的激活,组织水平干预醛固酮应该成为血糖代谢异常患者的一个治疗目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后腹腔镜保留正常肾上腺与肾上腺全切术用于原发性醛固酮腺瘤手术的疗效。方法 45例原发性醛固酮腺瘤患者行后腹腔镜手术治疗。其中,保留正常肾上腺21例(保留组),肾上腺全切术24例(切除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血压、血浆醛固酮、血钾和症状缓解率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切除组比较,保留组术后激素替代使用剂量较小[(11.1±1.3) mg/d vs.(13.5±1.7) mg/d],脱离激素替代时间较短[(2.1±0.4)周vs.(4.0±1.1)周](P<0.05)。两组术后随访3个月均无复发。结论 后腹腔镜保留正常肾上腺对原发性醛固酮腺瘤手术的疗效与肾上腺全切术相当,但在术后激素替代治疗的需求量和用药时间方面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探讨CYP11B2基因-344C/T多态性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的分布情况及其在早期肾损害中的意义。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42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患者的尿微量白蛋白与尿肌酐的比值将所有患者分为甲、乙两组,其中甲组患者均为高血压合并早期肾损害患者,而乙组患者则为高血压不合并早期肾损害患者,甲组患者183例,乙组患者237例。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浆醛固酮、血糖、血脂等水平,并用Taqman探针法对患者进行基因分型。结果两组患者之间的年龄和性别无明显差异(均P>0.05);甲组患者的高血压病程、收缩压、舒张压、尿微量白蛋白、血浆醛固酮等均显著高于乙组患者(均P<0.05)。各样本的DNA都能够明确其基因型,并且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甲组患者的TT基因型频率为57.92%,显著高于乙组患者的45.57%(χ2=6.384,P<0.05);甲组患者的CC基因型频率为5.46%,显著低于乙组患者的10.55%(χ2=6.927,P<0.05);甲组患者的T等位基因频率为87.43%,显著高于乙组患者的58.86%(χ2=7.236,P<0.05)。各基因型之间的收缩压和舒张压以及血浆醛固醇水平具有显著差异(均P<0.05);各基因型之间的年龄、性别、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空腹血糖以及C反应蛋白水平等之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以高血压病程、基因型、收缩压、舒张压等作为自变量,以尿微量白蛋白和尿肌酐的比值作为因变量,采用加性模型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尿微量白蛋白和尿肌酐的比值与患者的收缩压具有明显的相关性(OR=1.032,95%CI:1.022~1.052,P<0.05),是高血压早期肾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尿微量白蛋白和尿肌酐的比值与患者的高血压病程、舒张压以及基因多态性等无明显相关关系(均P>0.05)。结论 CYP11B2基因-344C/T多态性和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出现早期肾损害密切相关,其中T等位基因容易使得高血压早期患者出现依赖于血压改变的肾损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