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贲门癌淋巴结转移50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997/1998我院胸外科及腹部外科住院手术贲门癌患者50例,其中男39例,女11例,年龄29岁~75岁,平均57.8岁,均经病理确诊为贲门腺癌。 1.2 方法 本组手术经胸38例,经腹11例,胸腹联合切口1例,手术发现肿瘤<3.0cm 4例,3.0cm~7.0cm 34例,>7.0cm12例。手术常规距肿瘤3cm~5cm以上行肿瘤切除并行弓下吻合及淋巴结清扫,贲门旁淋巴结28例,食管下段旁淋巴结25例,胃左动脉旁淋巴结22例,胃小弯淋巴结5例,腹腔动脉旁淋巴结4例分别送病理检查。全部病理标本均行常规病理检查,包括肿瘤长度、浸犯深度、断端残留及淋巴结转移情况。 统计学处理 数据资料均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处理。  相似文献   

2.
男性患者,67岁,因结肠癌合并急性肠梗阻急诊手术,行右半结肠切除术.术后病理:结肠管状腺癌,部分黏液腺癌.术后8 mo出现吻合口癌复发,病理示:中分化腺癌.同时发现肝、肺广泛转移.术后15 mo出现背部皮肤转移,被误诊为皮脂腺囊肿,后病理证实:转移性黏液腺癌.行多次无水酒精注射,转移瘤一度缩小,后因注射时肿瘤出血不易控制而放弃.术后18 mo出现全身衰竭死亡.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结直肠黏液腺癌、印戒细胞癌与乳头状、管状腺癌临床病理的差异和预后.方法 收集1994年8月至2007年3月结直肠手术患者2089例,其中黏液腺癌144例,印戒细胞癌25例,乳头状腺癌和管状腺癌1837例,剔除其他类型肠道肿瘤83例.比较三组的临床病理特点.对影响结直肠预后的部分临床病理指标,如年龄、肿瘤部位、分期、腹膜、病理分型进行单因素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对三组进行总体生存分析.结果 黏液腺癌患者发病的中位年龄为(54.20±16.25)岁,印戒细胞癌患者为(40.43±12.88)岁,乳头状腺癌和管状腺癌患者为(58.73±13.62)岁,印戒细胞癌发病年龄最低(P<0.001).三组男女比例、肿瘤直径、肿瘤部位、TNM分期、腹膜转移、淋巴结转移和脏器侵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经单因素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黏液癌和印戒细胞癌是预示结直肠癌预后的危险因素,而印戒细胞癌是预示结直肠癌预后的独立因素.三组总体生存时间和生存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结直肠黏液腺癌和印戒细胞癌预后较乳头状、管状腺癌差.黏液癌和印戒细胞癌是预示结直肠癌预后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1 临床资料例1,男性,49岁,农民。因左中下腹疼痛伴粘液血便3个月于2000—04—25就诊,查体:营养中等,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听诊正常,肝脾无肿大,左中下腹部有轻压痛,无反跳痛,全腹未触及包块,移动性浊音阴性,直肠指诊未触及肿块,指套见有粘液血迹,电子结肠镜示:距肛门约16cm直乙交界处癌肿,并造成肠腔狭窄进镜受阻,病理活检查为低分化管状腺癌,并经手术证实。术后约3个月因腹痛无好转,大便不成形、消瘦。于2000—07—20复查大肠镜示:降结肠癌,病理活检为低分化管状腺癌,放弃治疗4个月后死亡。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60岁,因便暗红色血3个月入我院就诊.体检:贫血貌,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肛门指检:肛管及直肠下端未触及肿块,指诊染血(暗红色).便潜血试验(++++).电子放大染色肠镜检查:距肛门14.0 cm处见黏膜隆起,大小约3.0 cm×2.0 cm×1.5 cm,表面凹凸不平,糜烂溃疡形成;电子染色放大观察腺管开口表面无结构,符合日本学者工藤进英对大肠腺管开口形态分型[1]的VN型,判断为进展期癌.活检结果:腺癌.继续进镜至升结肠.见一扁平隆起,大小约0.5 cm×0.3 cm×0.2 cm,中间凹陷,糜烂;放大染色观察腺管开口为Vi型.经充吸气变形呈抬举征阳性,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术后再次行剥离创面及残端染色,腺管开口为Ⅱ型.切除病变组织行全瘤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示腺瘤癌变(黏膜内癌).择期行经腹直肠癌切除术,术中未见癌周围肠系膜淋巴结转移.术后病理检查结果示黏液腺癌.患者于术后3个月及1年分别复查电子放大染色肠镜,检查结果示距肛门10 cm处见吻合口,吻合口光滑.术后随访患者一般状态良好,无贫血,无血便.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直肠鳞状细胞癌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1例直肠鳞状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者主要症状为血便3例,排便习惯改变8例。术前活检病理检查均诊断为鳞状细胞癌。5例行直肠癌腹会阴联合根治术(APR),4例行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LAR),1例行直肠癌经肛门局部切除术(LR),1例术中探查发现肿瘤无法切除而单纯行乙状结肠造瘘术。术中探查发现直肠癌肝脏多发转移及盆腔播散2例,术后病理检查证实存在脉管癌栓4例、淋巴结转移8例。2例接受术前放化疗,5例接受术后放化疗。结论直肠鳞状细胞癌临床表现不典型,确诊依靠活检病理检查。本病易发生脉管癌栓及淋巴结转移,对放化疗敏感,联合手术治疗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7.
结肠一点癌诊治四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例 1男性, 51岁,因肛门下坠感 1月就诊,行纤维结肠镜检查发现 105cm处有 0.3× 0.3cm大小扁平样隆起,取活组织送检病理报告为腺癌。 45cm处有 0.2× 0.2cm大小隆起型病变取活组织送检病理报告为腺癌。直肠 8cm处有 1.5cm× 1.5cm大小息肉,取活组织送病理报告亦为腺癌。结肠病变行剖腹手术,术中探查未发现病灶,行术中纤维结肠镜检查,全结肠均未见病灶。故行升结肠部分切除术,术后病理报告未查见癌。直肠病变行经肛门局部切除术,术后病理报告为直肠腺瘤性息肉恶性变侵达粘膜层。术后随访 5年未发现复发及新生物。   例 2女, 45岁…  相似文献   

8.
李军  李体平  许寿霞 《山东医药》2005,45(14):71-71
例1:女,75岁,进食梗噎伴呕吐4个月。查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腹软,肝脾肋下未触及,白细胞计数:6.4×109/L,中性粒细胞79%,食管X线检查:食管下段及贲门黏膜破坏约4cm,管腔狭窄,可见软组织影。胃镜检查:距门齿38cm食管下段见结节状新生物,质硬,活检报告查到恶性肿瘤细胞。入院诊断为贲门癌。于全麻下行食管肿瘤切除,食管胃弓上吻合术。术中见肿瘤位于食管下段,约4cm×3cm×3cm,浸及食管壁全层,食管旁有数枚淋巴结肿大,术后病理诊断:食管非霍奇金淋巴瘤,B细胞性小淋巴细胞淋巴瘤,胃左淋巴结转移2/4。术后8个月死于广泛转移。例2:男,62岁,吞咽…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56岁,因发现左臀部肿物入我院骨外科。行常规血液生化检查、腹部B超、左臀部B超检查,初步考虑:左臀部肿物(良性肿瘤可能性大)。入院第3天行外科手术,术中发现肿物2处,分别位于肌肉间和肌肉内,其中左股后外侧阔筋膜肿物大小5em×6cm×4cm,质地硬,包膜完整;左股上后内侧股薄肌内肿物大小5cm×6cm×5cm,质地硬,包膜完整。术后病理示:转移癌(腺癌类型)。带病理标本至中国医科大学附属一院进行免疫组化检查及会诊,亦诊断为转移癌(腺癌类型)。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右半结肠癌肿瘤浸润与淋巴结转移规律,为早期右半结肠癌手术范围的改进提供依据。方法前瞻性收集根治性切除24例右半结肠腺癌患者的病理资料,采用淋巴结显示技术(LRT)检获手术标本的淋巴结;HE及CK20免疫组化法检测淋巴结转移情况,分析不同分期各站各组淋巴结转移的差异。结果 24例标本共检获淋巴结492个,平均20.5个/例。HE检查转移率41.6%(11/24),淋巴结转移度12.4%(61/492);CK20免疫组化染色检查转移率66.7%(16/24),淋巴结转移度17%(87/492)。随着浸润深度加深,中枢方向及肠管旁淋巴结转移率及转移度均有增高趋势。肠旁淋巴结主要转移在距离肿瘤10 cm范围内。pT1期者N1、N2、N3各站中及肠旁无淋巴结转移,pT2期淋巴结转移发生在N1、N2站及肠旁10 cm以内,无一例转移至N3站及肠旁>10 cm组。结论 LRT可以明显提高淋巴结的检出数;该技术结合CK20免疫组化检测技术能较精准的检测右半结肠癌淋巴结,明确其转移规律,指导临床结肠癌的治疗;针对早期右半结肠腺癌患者(如T1、T2期者),尤其是肝曲结肠癌,可采取缩小范围的手术。  相似文献   

11.
卵巢畸胎瘤长入直肠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女,44岁。间断性大便中带有毛发3个月,伴有间断性便秘及下腹隐痛2年,无黏液和脓血便。体检:肛门会阴部未见异常。肛门指诊直肠黏膜光滑,未触及新生物。结肠镜检查:距肛缘10 cm处,胸膝位可见一肿物突入肠腔5 cm×4 cm×4 cm,表面光滑,有毛发。诊断:直肠畸胎瘤。遂行剖腹探查术,术中发现腹膜返折以上可见一肿物,向下侵达腹膜返折下2 cm。质软,与左侧卵巢紧密粘连,形成融合状态,无法分离,行左侧附件切除及长约15 cm直肠及部分乙状结肠和肿瘤整块切除,乙状结肠、直肠低位端端吻合术。病理检查:大体标本5 cm×4 cm×4 cm,突入肠腔并有移行,肠…  相似文献   

12.
吕婵  岑戎 《胃肠病学》2010,15(12):767-768
<正>病例:患者女,68岁,因"粪便变细,少量带血偶伴黏液2d"于2010年3月5日至本院门诊就诊。患者排便频率如常,1次/d。粪便量明显减少,且少量带血,偶伴白色半透明黏液,无腹痛、腹胀、里急后重等不适。直肠指检发现直肠肿块,遂以"直肠占位原因待查,直肠癌、直肠腺瘤可能"收入我院外科。人院体格检查:一般情况可,发育正常,体型偏瘦。全身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心肺无异常,腹平软,无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未扪及腹部包块,移动性浊音(-)。自诉半年内体质量下降约5kg。入院直肠指检示距肛门4~5 cm处、截石位2~6点可及一类半环形不规则肿物,长约3~4 cm,质硬、固定,表面欠光滑,呈结节状,局部有压痛,指套染淡红色血迹和黏液。实验室检查:血尿粪常规、肝肾功能、电解  相似文献   

13.
例1 女,74岁。因反复便血18月,近半月增剧入院,伴下腹坠胀,食欲减退,体重减轻。查无体表淋巴结肿大,腹软,肝脾未扪及。肛检胸膝位距肛缘5cm 11点处扪及菜花状肿物,质软,高低不平,占直肠周径1/4。血红蛋白11g。术中见肿物大3×2.5cm,作局部切除。病理检查示:直肠恶性淋巴瘤 B 系。术后8月因声音嘶哑,喉痛,呼吸不畅发现舌根部黄豆大肿物,活检示淋巴肉瘤。原发性大肠恶性淋巴瘤占大肠恶性肿瘤0.5%,在胃肠道恶性淋巴瘤中占10%。肿瘤源自肠粘膜下淋巴  相似文献   

14.
<正>患者,男,67岁。于2007年4月因纳差、进行性消瘦至江门市中医院就诊行CT、ECT、肠镜等检查后诊断为结肠癌。2007年4月27日行结肠癌根治术,术后病理提示管状腺癌II级,部分淋巴结转移。2007年11月于该院行腹腔内化疗1疗程,后定期于该院复查未见肿瘤复发或转移。2010年11月复查肠镜示乙状结肠肿物,考虑肠癌术后复发,行结肠癌股息切除+空肠长短部分切除+肠粘连松解术,术后病理提示腺癌II级,淋巴结转移(3/5)。  相似文献   

15.
男性,42岁,因"上腹不适6 mo,发现肝占位5d"入院,入院后患者经过多种检查,均未发现肝Ⅳ段隐匿性肝癌肝内转移灶,术中超声未见确切隐匿性肝内转移灶,于是行术中超声造影检查,实质期于肝Ⅳ段发现一大小约1 cm低增强结节,诊断为肝内转移灶,建议切除.  相似文献   

16.
原发性肛周黏液腺癌临床较为罕见.现报道1例男性患者,由门诊以"混合痔、肛周肿物"收入院,于术中发现肿物呈分格状,果冻样内容物填充,术后病理回报:(肛旁)送检标本内见黏液腺癌.行肛管直肠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Miles术),术后恢复尚可,行一周期术后化疗方案后出院,继续随访中.由于原发性肛周黏液腺癌初期大多无典型临床症状,早期诊断较为困难.该病生存率低、预后不佳,应引起广大医护人员重视.  相似文献   

17.
隐匿性甲状腺癌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匿性甲状腺癌多经尸体解剖而发现 ,临床诊断者多因其他原因行甲状腺手术而意外发现 ,或原发灶很小而有局部淋巴结或远隔转移而诊断。临床报道相对较少 ,现将我院 1例因颈淋巴结转移而发现的患者予以报道。临床资料患者 ,女性 ,2 8岁 ,以颈部包块 9个月入院。患者于 9月前产后 1个月无意中发现左侧颈部有一绿豆大小包块 ,活动。无任何不适 ,曾服安西林 2周无效。 2个月前左侧颈部包块逐渐增大至花生米大小 ,故行颈部淋巴结切除术 ,术中见淋巴结大小 1.2cm× 1.0cm× 0 .5cm ,表面包膜完整。病理诊断 :左侧颈部淋巴结转移性乳头状腺癌Ⅰ级。…  相似文献   

18.
患者男 ,6 4岁。因进食梗噎感 2个月 ,于 2 0 0 3年 3月就诊。查体 :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 ,心肺腹未见异常。上消化道钡餐透视检查见中段食管不规则充盈缺损 ,长约 10 cm,并见小的不规则溃疡。拟诊食管癌。于全麻下行食管癌切除术。术中见肿瘤位于中段食管 ,约 10 cm× 4 cm× 4 cm,有蒂 ,向腔内生长 ,呈息肉样 ,质脆 ,瘤体表面见溃疡。气管隆突下及食管旁见数枚肿大淋巴结。行肿瘤及肿大淋巴结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为食管平滑肌肉瘤 ,淋巴结未见转移。讨论 :食管肉瘤性疾病罕见 ,仅占食管全部恶性肿瘤的0 .5 %。食管平滑肌肉瘤约占食管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直径≤3 cm的肺腺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收集整理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直径≤3 cm手术切除的肺腺癌标本202例,按照2011年国际多学科分类和2015年WHO肺肿瘤组织学分类对其组织学形态进行评估。结果 202例肿瘤最大径≤3 cm的肺腺癌患者中,女性130例,男性72例,年龄33~81岁,平均年龄59.9岁。组织学观察发现:满足原位腺癌诊断的17例(8.4%),微小侵袭性腺癌为10例(5.0%),该两组女性患者较多(19/27,70.4%),大部分患者均无吸烟史(22/27,81.5%),肿瘤体积偏小,几乎所有病例中均未见胸膜侵犯、支气管侵犯及淋巴结转移。最大直径≤3 cm的侵袭性肺腺癌175例(86.6%),其中非黏液贴壁生长为主型53例(26.2%),与原位腺癌及微小侵袭性腺癌不同,非黏液贴壁生长为主型的少数患者存在胸膜侵犯和/或支气管侵犯及淋巴结转移;另侵袭性肺腺癌的其他亚型122例(60.4%),包括腺泡为主型、乳头为主型、实性为主型、微乳头为主型。这些亚型通常肿瘤体积较大,胸膜侵犯和/或支气管侵犯以及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非黏液贴壁生长为主型,其总体预后较后者差。结论对202例肿瘤最大直径≤3 cm的肺腺癌,按照最新分类标准分析讨论了原位腺癌、微小侵袭性腺癌、侵袭性腺癌,非黏液贴壁生长为主型以及侵袭性腺癌的其他亚型的临床病理特征,有助于病理医生及外科医生更好的认识及理解其特点。  相似文献   

20.
患者女,4岁.体检发现胰头部巨大肿块1周.无腹痛、腹胀、恶性、呕吐等不适.无发热、消瘦.体检:皮肤、巩膜无黄染,未触及肿大的浅表淋巴结.心肺无异常.腹软,全腹无压痛,右上腹可触及8 cm大小肿块,质地中等,边界不清,较固定.肝脾未触及.移动性浊音阴性.影像学检查:CT检查提示胰头部巨大占位,直径10 cm大小,平扫低密度,增强后明显强化,已包绕肠系膜上静脉并部分侵犯肠系膜上动脉;胰管和胆管无扩张,腹膜后未发现肿大淋巴结,肝脏未见转移灶.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无异常;CA19-9、CEA均在正常范围.2004年7月30日在全麻下行剖腹探查,术中发现胰头部肿块10 cm大小,已侵犯肠系膜上静脉约2 cm并包绕肠系膜上动脉根部,行联合部分肠系膜上静脉切除重建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并从肿瘤中解剖分离出肠系膜上动脉.手术顺利,术后恢复良好.病理提示"恶性胰岛细胞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